任刚;陈克敏
患者女,28岁,因反复发作咽痛,咽异物感 2年来诊,体检:一般情况可,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黏膜轻度充血,咽侧索呈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轻度增生,悬雍垂充血居中,右扁桃体Ⅰ度大,形态正常,左侧扁桃体Ⅲ度大,充血,内有大块白色结石,质硬,大部分被扁桃体包绕,触之略活动.查血尿常规正常.在局麻下行左侧扁桃体摘除术:因结石较大,质硬,钳挟易滑脱,血管钳挟住,向中线牵拉、旋转,取下整块结石,淡黄色,近球形,大直径 2.2cm,表面细颗粒状,可被挤碎呈细沙样,内侧面有少量血迹(图 1).扁桃体被压成半月形,结石面略渗血,摘除残存扁桃体,术中出血不多,术后用抗生素,观察 3 d被膜形成良好.
作者:朱德凤;王晓光;杜海燕 刊期: 2005年第19期
钙化在肿瘤的发生中是一个非常有趣而重要的环节,钙化的出现及其形态对于探究肿瘤的起源和组织来源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目前的研究大多涉及肿瘤钙化的描述和对比,很少有进一步探究其病理基础的报道.本文选择肝脏肿瘤作为研究对象,除阐述其钙化的影像学表现外,着重从病理的角度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任刚;陈克敏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荧光 PCR技术检测疣体表面脱落细胞人类乳头瘤病毒核酸(HPVDNA)在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78例患者经临床和病理检查确诊为 CA,采集疣体表面脱落细胞和疣体活组织标本,应用荧光 PCR技术检测 HPV6/11DNA.结果:(1)78例 CA患者治疗前二种标本 HPV6/11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92.3%(72/78)和 96.2%(75/78),二者差异无显著性(χ 2=1.33,P >0.05).(2)去除疣体治疗 4周后,61例复诊者中 32例疣体复发,表面脱落细胞 HPV6/11DNA阳性 30例(93.8%);29例未见新疣体出现,原病灶处表面脱落细胞 HPV6/11DNA阳性 4例(13.8%).结论:应用荧光 PCR技术检测 HPVDNA可敏感诊断 CA,且可以疣体表面脱落细胞替代疣体组织作为标本,并可监测去除疣体治疗后病毒残留.
作者:姜雯;夏邦世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癌症患者死因排序中肺癌居首位.吸烟是引发肺癌的主要的危险因素,肺癌患者中 90%为中重度吸烟者,因此戒烟成了预防肺癌的主要措施.尽管戒烟降低了肺癌的发生,但是曾经吸烟的人患肺癌的危险性仍高于从未吸烟者 [1].目前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患者有 50%曾经吸烟,所以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防治曾经吸烟的人患肺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预防性治疗成为肺癌研究的焦点,临床上常用于肺癌预防的药物是类维生素 A类(retinoids)、天然和人工合成的与维生素 A类似的化合物.到目前为止,美国和欧洲完成的大规模肺癌预防临床试验 [2]表明:这类类维生素 A药物并不能预防肺癌的发生.显然需要新的方法来预防肺癌,需要研制开发新的分子靶向药物来治疗癌前病变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
作者:汤建民;何权瀛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 25例 COPD并发轻到中度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采用无创性正压通气(NIPPV)进行治疗;对 12例 COPD并感染并发重度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通过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对全部患者机械通气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机械通气前与通气 4 h和(或)48 h后的 pH、PaO2、PaCO2、SaO2 比较,P值均 < 0.05;平均通气时间 15.6 d,脱机成功率 78.4%;病死率 13.5%,死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严重心律紊乱.结论:合理实施机械通气是治疗 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措施之一,正确选择人工气道的方法,恰当应用机械通气策略,是机械通气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
作者:黄淑勤;陈林月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本院近 3年大肠艾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产 ESBLs的自动快速监测与检出率及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变迁.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 VITEK AMS-32 的药敏卡 GNS-120对本院 2002-2004年细菌室分离出的大肠艾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 ESBLs快速监测,用标准扩散纸片法进行验证;采用 K-B法进行氟喹诺酮类药物检测.结果:自动快速监测法与标准扩散纸片法相比,敏感性为 98.73%、特异性为 100%;ESBLs检出率大肠艾希氏菌 2002年为 26.47%、2003年为 30.00%、2004年为 40.35%,肺炎克雷伯菌 2002年为 12.68%、2003年为 18.46%、2004年为 26.15%,两种菌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产 ESBLs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 ESBLs株,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ESBLs的自动快速监测法完全可以应用于临床对细菌产 ESBLs检测,产 ESBLs大肠艾希氏菌菌株和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合理使用抗生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产 ESBLs细菌的院内感染.
作者:张帮献;梁小英;王莉宁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细胞增殖、凋亡、周期调控及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慢粒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细胞培养慢粒急变细胞系K562细胞株,通过MTT检测STI571作用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周期变化,电镜及DNA电泳检测细胞凋亡,半定量RT-PCR检测STI571对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STI571作用后K562细胞中G1期细胞明显增加,S期细胞明显减少.流式细胞图中的二倍体峰前可见一明显亚二倍体峰--凋亡峰(apoptosis peak),提示STI571能明显诱导K562细胞凋亡.电镜发现STI571作用于K562细胞12~72h后,诱导出各期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半定量PCR灰度扫描结果显示bcr-abl基因的mRNA表达下降,电泳检测扩增产物,荧光亮度减弱.结论:STI571能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细胞阻滞于G0/G1期,且具有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反馈抑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
作者:王玮;孙秉中;药立波;刘新平 刊期: 2005年第19期
随着病理学和生物学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已从细胞和大体组织水平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如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突破性进展.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又促进了影像医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使用磁共振成像无创伤性地任意角度、高清晰度地再现人体器官的形态学状况,因此,将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等相关学科与影像医学,特别是影像医学的前沿分支--磁共振影像学紧密结合,共同发展,不仅可使影像医学向分子,甚至基因水平进一步发展,还可促使临床诊断、临床治疗产生质的飞跃.所以,分子水平的磁共振影像医学的研究及进展,已引起磁共振及相关领域众多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并获得大量的科研投入.
作者:孙希杰;许乙凯;全显跃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Gln)与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各自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对肝硬化病人部分体液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将 20例肝硬化病人随机分成 Gln+ rhGh组、Gln组、rhGh组和 CONT对照组,所有病人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 7 d,Gln+ rhGh组应用口服 Gln 0.3g/(kg·d)和皮下注射 rhGh 10 U/d;Gln组应用口服 Gln 0.3 g/(kg·d);rhGh组应用皮下注射 rhGh 10 U/d;CONT对照组应用相应安慰剂.观察治疗前后患者 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IL-2、TNF-α在外周静脉血中的水平,分别比较.结果:在试验后各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各组与试验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短期口服 Gln与 rhGh无论单独应用还是联合应用对肝硬化病人的体液免疫均无明显影响.
作者:邵雄杰;邓宇;陈郁鲜;杨晓燕 刊期: 2005年第19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高氧液(HO)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昆明小鼠 120只平均分为对照组(C组)和高氧液组(HO组),再根据剂量分为 3组,每克体重分别给予 0.015 mL、0.025 mL和 0.05 mL的平衡盐液或高氧液.灌胃后即刻和游泳 30 min后检测肌糖原含量、血清乳酸含量、三磷酸腺苷酶活力、丙二醛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并且观察一般情况.结果:HO组小鼠较 C组泳动活跃、下沉率低.HO组血清乳酸含量明显少于 C组(P< 0.05),HO组肌糖原贮备明显多于 C组(P< 0.05),HO组三磷酸腺苷酶活力比 C组增高明显(P< 0.05),HO组丙二醛含量明显少于 C组(P< 0.05),HO组总抗氧化能力比 C组增高明显(P< 0.05).结论:HO对小鼠有显著的抗疲劳作用,其机制可能与 HO增加氧供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刘春然;徐礼鲜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的损伤情况及肠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SD大鼠 40只,分对照组(假休克)和休克组,后者又分为休克复苏后 1 h、3 h和 6 h 3小组,每小组大鼠 10只.颈动脉和颈静脉插管,通过放血使大鼠的平均动脉压降至 40 mmHg,持续 70 min后回输血和生理盐水复苏,血压平稳后分别以各时点取血和回肠标本进行组织学、肠黏膜损伤度检查和 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测定.结果: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黏膜明显受损,组织学检查主要为黏膜的水肿、灶性坏死、绒毛脱落及炎性细胞浸润,复苏后 1 h、3 h、6 h肠黏膜损伤指数分别达 3.0、2.4、1.6;外周血 DAO活性升高显著(与对照组相比,1 h、3 h和 6 h组 P值均 < 0.05);D-LAC于复苏后 1 h后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 0.05).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黏膜明显损伤,肠通透性增加.
作者:李莉;常建星;蒋龙元;符少萍;施旖妮;钟娃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 Smad7表达变化,以及对其凋亡及增殖的影响.方法: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株 NRK-52E分别与终浓度为 0(对照组)、10-6 mol/L、10-7 mol/L、10-8 mol/L、10-9 mol/L Ang Ⅱ共培养 24 h.通过 Annexin V-FITC/PI Kit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和 Smad7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 Smad7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随着 Ang Ⅱ浓度的增加,10-6 mol/L Ang Ⅱ组与对照组相比凋亡指数显著增加,分别为(27.06± 1.14)% vs(3.09± 0.73)%(P< 0.001).与对照组相比,Smad7的表达在含有 Ang Ⅱ组中均呈现出低表达水平,并在一定范围内随 AngⅡ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受到抑制,并与细胞凋亡指数成负相关(r=-0.82,P< 0.05).结论:Ang Ⅱ可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 Smad7的表达,同时促进细胞凋亡,二者具有密切关系.
作者:朱吉莉;丁国华;陈铖;尤燕舞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LEE)的 MRI征象、病理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8例 LEE患者的 MRI资料.患者年龄 14~51岁,病史 1~8年,所有病例均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临床以神经精神异常而行颅脑 MR检查.结果:本组颅脑 MRI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额、顶枕或颞枕皮层下白质内异常信号 25例,病灶表现为斑点、条状及片状影,T1加权像为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局灶性异常信号 6例,其中 3例合并病灶内出血;弥漫性中度以下脑萎缩 6例.结论:MRI检查对 LEE有较高的敏感性,能明确病灶的部位和范围,结合临床资料,MRI可以诊断 LEE,并在指导治疗及评价疗效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袁小平;谢榜昆;吕霞;黄穗乔;梁碧玲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评估唾液酸酶活性测定在细菌性阴道病(BV)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360例妇科门诊病人,采集阴道分泌物,分别行唾液酸酶活性检测和 Amsel标准诊断,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 Amsel为金标准,唾液酸酶活性检测法诊断 BV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分别为 94.8%、90.3%、87.9%和 95.9%,二法比较,符合率为 92.2%,Kappa=0.842(P< 0.05),结果高度一致,且不受阴道毛滴虫、阴道念珠菌、淋球菌和支原体等感染的影响.结论:唾液酸酶活性检测法诊断 BV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
作者:夏邦世;林奇隆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是骨髓红系祖细胞受损导致红细胞系列选择性再生障碍的一种少见病.其临床症状为进行性严重贫血,无出血,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如,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骨髓象红细胞系列显著减少甚至完全缺乏,而粒系及巨核细胞数量正常.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为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肺栓塞者,国内、外罕见报道.现将我院近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肺栓塞 1例报道如下,并分析其原因.
作者:刘长波;顾国忠;才立萍;郑东庆;孙启玉 刊期: 2005年第19期
肺癌脑转移是肺癌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肺癌脑转移病人自然生存期仅 1个月,采用全脑照射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照射可使脑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提高至大约 4~6个月,但仍然是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生物靶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为令人瞩目的一种新方法.Iressa又称 ZD1839,是一种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拮抗剂,是目前肺癌生物靶点治疗中较为成熟的药物.采用单药 ZD1839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Ⅱ期试验报道结果显示:疾病控制率(CR+ PR+ SD)可达 54.4%,且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一患者自 2003年 9月确诊肺癌脑转移后口服 Iressa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瑾;尤长宣;蔡绍曦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分析扩张性心肌病与 QT离散度(QTd)及心功能超声参数相关性.方法:对扩张性心肌病组(n=68)与正常组(n=66)进行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 QT离散度(QTd)对照分析.结果:扩张性心肌病之 NYHA Ⅱ(n=28)、III(n=22)、IV(n=18)级心功能患者之 QTd与对照组(n=66)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 0.01)、扩张性心肌病心衰猝死者 QTd显著高于幸存者(P< 0.01),扩张性心肌病中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 65 mm者,与 LVDd< 65 mm者相比 QTd均显著性增大(P< 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 40%与≥ 40%的扩张性心肌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01).结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 QTd越大,反映其心肌重构后,心肌复极化越不均匀,心电活动越不稳定,心肌病损程度越大,预后不良,与 LVDd呈正相关,与 LVEF呈负相关.
作者:邓新桃;范雪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抗心磷脂抗体(ACA)在儿童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 2003年 1月至 2004年 4月期间 ACA阳性的儿科病例 76例,对 ACA与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补体 C3、C4等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ACA阳性可见于多种疾病,在儿童患者中以肾脏病多见,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川崎病、感染等,其他疾病如克隆病、胃窦炎等也可出现.(2)ACA 阳性患儿 PLT增加,血沉升高,补体下降.结论:ACA的临床意义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作者:曾智杰;王小妹;廖慧芳;刘敏;朱春丽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对 80例过敏性紫癜病人随机分成 2组,治疗组 40例,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方药组成:牛膝、黄柏、苍术、黄芩、丹参、赤芍、生地、茜草、川芎、地榆炭、甘草,水煎服,每日 1剂.同时加用西药治疗,用 5% 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维生素 C 3.0+ 10%葡萄糖酸钙 10 mL,静脉滴注,每日 1次,地恒赛或开瑞坦,每天 1片.对照组 40例,用纯西药治疗,药物及剂量同治疗组.两组均以 7 d为 1疗程,共观察 3个疗程,采用 4级评分法进行计分,按疗效指数来评价愈合程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对照组为 73%,经检验χ 2=7.44,P< 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优于纯西药治疗疗效,愈后不复发,此方法及方药成人小儿均宜.
作者:余开梅;徐刚 刊期: 200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