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化道结核26例临床及内镜诊断

郑国荣;徐维田;王一鸣

关键词:消化道, 结核, 临床, 资料分析, 其它疾病, 内镜表现, 特异性, 内镜下, 并发症, 断带
摘要:消化道结核临床及内镜下所见均无特异性,与其它疾病有类似表现,且与病程长短、有无并发症及肠外结核密切相关,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近几年来我院收治该病26例,现就临床及内镜表现资料分析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误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为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但临床上引起血肌酐升高者少见报道,现将2例误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者进行报道并分析.

    作者:董晓林;赵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丹参酮ⅡA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8只8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3组:一组于8周处死,另两组分别经腹腔注射丹参酮IIA和蒸馏水(1 g·kg-1·d-1),共10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应用HE染色、VG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心肌细胞的直径和面积、心肌组织胶原体积比例(CVF)、血管周围胶原面积和管腔面积比例(PVCA)以及蛋白激酶C(PKC)的表达.结果:与8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相比,18周龄大鼠的SBP、LVMI、心肌细胞的直径、面积、CVF、PVCA显著增加,PKC表达上调,丹参酮IIA治疗可抑制LVH的发展和心肌组织PKC的表达,但收缩压无明显改变.结论:长期应用丹参酮ⅡA治疗可预防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丹参酮ⅡA降低了心脏PKG的表达有关.

    作者:谢辉;郑智;龚丽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总管腔肠Roux-y吻合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1例外科治疗结果,对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v吻合矩形瓣防反流术进行探讨.方法:本组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4个月~12岁,平均3岁6个月;均行腹部B超、CT或MRI检查确诊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均采用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矩形瓣防流术治疗.结果:11例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8年,无症状8例,腹痛3例伴发热,门诊治疗均好转;B超复查原有肝内胆管扩张均恢复正常;上消化道钡餐检查8例,其中2例胆支空肠襻见轻度钡剂反流.结论: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v吻合矩形瓣防反流术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石英佐;秦君华;于忠勤;王桐德;沈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苯那普利对大鼠阿霉素肾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肾病组和苯那普利治疗组,建立单次阿霉素尾静脉注射的模型,分别于4、7周后留取标本,检测24h蛋白尿、血肌酐,肾组织分别行透射电镜、HE、PAS染色,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中的CTGF、TGF-β1表达.结果:肾病组大鼠尿蛋白排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肾小球与肾小管有明显病理改变,CTGF和TGF-β1第7周表达明显上调(P<0.05),苯那普利治疗组CTGF和TGF-β1袁达下降(P<0.05).结论:在阿霉素肾病中,苯那普利可以减少尿蛋白,下调肾组织CTGF和TGF-β1的表达,对肾脏呈保护作用.

    作者:陈铖;丁国华;尤燕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男性乳腺肥大的临床观察

    男性乳腺肥大临床较多见,随着饮食的多样化改变,此类病人日趋增多.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青少年原发男性乳腺肥大患者19例,采用腋下乳腺外上缘小切口行乳腺切除术,术中保留乳头、乳晕,取得满意效果.术后患者疼痛轻微,伤口隐蔽,胸部外观正常无瘢痕,报道如下.

    作者:张晨芳;刘颖;康慧鑫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继发性颅内低压32例误诊分析

    目的:探索引起颅内低压的原发病因、误诊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期间发生误诊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中颅底骨折3例,颅内出血脑挫裂伤12例,硬膜下积液5例,脑血管意外12例,均出现误诊.结论:脑脊液漏、脑外伤脱水治疗、开颅引流手术后、钻颅外引流及腰椎引流术后都有继发颅内低压的可能,与颅内高压较难鉴别而易于误诊,从而出现截然相反的治疗,对疑似病例应积极进行颅内压监护、腰穿测压,并根据临床表现、引流液情况综合分析.

    作者:林旭汉;郑佳坤;林小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乌司他丁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目的: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多脏器功能不全(MOD5)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45例符合MOD5诊断标准的患者,分成治疗组(23例)与对照组(2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TI治疗.在入院时,住院第3~7天分别测定TNF-α、IL-Iβ、IL-6作为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的病死率.结果:TNF-α、IL-Ⅰβ、IL-6在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14例,对照组死亡16例,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对MOD5有显著疗效.

    作者:容永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术中胆道镜在胆道疾病诊断和术式选择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手术中使用纤维胆道镜对胆道疾病的诊断和术式选择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4例使用术中胆道镜诊断和治疗胆道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08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使用术中胆道镜后胆道结石残留率仅为10.1%;7例左肝管、4例右肝管膜状狭窄者在术中应用手术器械或胆道镜扩张和取石;7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进行了胆道镜扩张或支撑治疗;3例胆总管炎性息肉经胆道镜检查取活检并予摘除;7例术中胆道镜取活检证实为胆管炎患者术后予以对症治疗;24例通过术中胆道镜取活检证实为胆管癌,胰腺或壶腹部肿瘤患者采取了相应的手术方式.结论:术中胆道镜的使用可以明确和纠正胆道疾病的诊断,减少漏诊和误诊,同时有助于术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使一些复杂的胆道手术变得简单合理.

    作者:刘宇斌;冼志勇;王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儿重复肾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小儿重复肾输尿管畸形的超声诊断及其对该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内32例小儿重复肾的临床资料和超声检查.结果:32例均经超声检查诊断该病,并经IVU(静脉尿路造影)或手术证实.16例左侧重复肾,14例右侧重复肾,2例双侧重复肾.22例合并尿路畸形或尿路异常,其中14例输尿管异位开口,5例输尿管囊肿,1例对侧肾发育不良,1例对侧肾囊性变,1例患肾结石.结论:超声检查应作为小儿重复肾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梁燕;符柳江;魏青;李汉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米氮平、氯丙咪嗪、氟西汀抗抑郁作用和副反应的比较

    目的:比较米氮平、氯丙咪嗪、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和副反应.方法:将96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24项HAMD得分≥24分,随机分别给予口服米氮平(A组)、氯丙咪嗪(B组)、氟西汀(C组).研究全程为4周,在治疗后的第4、7、14、28天分别评定HAMD、TESS.所得数据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及Ridit分析.结果:3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7、14、28天HAMD得分下降都非常显著(P<0.01),经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A组患者第4天HAMD得分及焦虑/躯体化因子分值均显著低于入组时(P<0.05).B组TE55得分在第4、7、l4、28天时分别显著及非常显著地高于A组与C组(P<0.05,<0.01).A组和B组患者都有抗胆碱能副反应出现,但A组远低(轻)于B组,C组主要是消化道的副反应.3组患者均未观察到有血象、肝、肾功能损害.结论:米氮平抗抑郁疗效确切,副反应小,并有抗焦虑、躯体化症状及改善睡眠的作用.

    作者:朱毅平;顾钟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胎盘血管瘤1例

    患者女,27岁,因妊娠38+4周,B超发现胎盘后肿块,于2002年7月20日入院.B超见:胎头位于下腹部,双顶径96mm,股骨径76 mm,胎心率130次/min,脊柱连续性好,颅骨光环完整;胎盘位于右侧壁,厚21 mm,成熟度Ⅲ级,紧贴胎盘绒毛膜板见-肿块,大小99mm×53mm,似肾形,内部回声同胎盘回声,有血管;羊水暗区(右上85 mm,左上90mm,左下43mm,右下72 mm),欠清晰;脐动脉S/D<3.B超提示:(1)羊水过多;(2)胎盘血管瘤可能.

    作者:于晓莉;赵丽文;江显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B超诊断膀胱破裂的体会

    我院于1998年开始,对11例闭合性膀胱破裂伤采用B超进行诊断并改进,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2例,年龄23~47岁,平均31.5岁.伴休克7例.合并脾破裂1例,肝破裂及胆囊脱位1例,骨盆骨折8例,四肢骨折5例,肋骨骨折3例,外阴血肿1例.

    作者:隋仕宇;袁海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严重爆震伤的早期监测与护理

    严重爆震伤是指爆炸冲击波为主的多种致伤因素引起的致命性损伤.临床上不少见,有较高的护理要求.笔者自1990年至今成功护理4例,报告如下.

    作者:翟桂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胸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癌性胸水灌注化疗的临床体会

    癌性胸水是恶性肿瘤或转移瘤累及胸膜所引发的并发症.可单侧也可双侧同时出现,临床常见肺癌、乳腺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等,是恶性肿瘤晚期并发症之一.癌性胸水比较顽固.由于肺扩张受到机械性限制,致使肺容积减少,易发生肺不张和反复感染,常需反复穿刺引流及灌注化疗药物来减轻病人痛苦.我们采用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和胸腔内灌注化疗药物,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华;李金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广州地区上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链球菌耐药状况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情况,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依据.方法:用鼻咽拭子采取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划线接种于肺炎链球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用Etest法检测327株肺炎链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和红霉素的耐药性,用K-B法检测肺炎链球菌对氯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结果:广州地区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部肺炎链球菌中12.6%为低水平PR5P株;327株肺炎链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除2株中介外其他都敏感,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51.4%、0.6%、22.0%、28.1%、80.5%、75.7%、20.3%、75.7%、59.4%.多重耐药发生率为75%,PN5P和P55P菌株中多重耐药率分别为89.3%(150/168)和56.1%(90/159),差异有显著意义(X2=45.64,P<0.005).结论:广州地区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部肺炎链球菌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并出现严重的多重耐药性,临床治疗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应首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加酶抑制剂的复合药物.

    作者:邓秋连;邓力;叶启慈;陈卓瑶;谢永强;陈树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HPV16、18型检测在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阴道镜门诊,病人均已在普通门诊做巴氏涂片,采用TBS细胞分类法,复诊时做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和HPV16、18-DNA检测.结果:巴氏涂片以≥LSIL为阳性,宫颈活检病理作为金标准,以≥CIN2为阳性,HPV16、18-DNA定性检测的敏感性为69.4%,特异性为86.0%,巴氏涂片的敏感性为71.0%,特异性为83.6%,两者合用的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68.5%.结论:HPV16、18-DNA的检测与巴氏涂片合用在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性.

    作者:凌家炜;柯佩琪;沈宏伟;杨国奋;牛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子宫肌瘤患者入置吉妮环避孕效果观察

    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安全、有效、长期、可逆的避孕方法,传统放置IUD,一直把子宫肌瘤患者列为禁忌证,部分希望采用IUD为长期避孕措施的育龄子宫肌瘤患者得不到相应的服务,而吉妮环则为扩大IUD的适用范围提供了可能.本中心通过在B超下给子宫肌瘤患者置入吉妮环避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定炎;彭文湃;姜碧卿;周立晓;曾亮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性肠梗阻临床诊断与手术时机选择

    目的:总结急性肠梗阻的治疗经验,提高急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手术适时选择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6例急性肠梗阻的诊断治疗经验.结果:246例肠梗阻患者非手术治疗124例,手术治疗122例,治愈221例,死亡25例.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体征以及腹透或X线平片.32例病人作CT、B超,钡灌肠检查.结论:急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应积极手术.早期及时采取正确的手术处理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邓玉军;杨伟雄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西药结合治疗限局性硬皮病疗效追踪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在限局性硬皮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中西药结合对68例患者治疗,并对治疗前后sIL-2R、TNF-α水平进行检测.结果:限局性硬皮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IL-2R、I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经用中西结合药物治疗后sIL-2R、TNF-α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治疗组与单纯激素治疗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局性硬皮病可能与色氨酸代谢途径紊乱有关.

    作者:苏有明;徐阳;杨蓉娅;王文岭;王聪敏;宋克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30例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失败原因.方法:对1996-2002年间30例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失败的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在鼻内窥镜下完成修正手术.结果:术后3~12个月28例鼻塞症状全部消失,2例鼻塞明显改善.结论:在行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前应常规做鼻内窥镜检查,条件允许加做鼻窦CT扫描,对同时伴有鼻腔鼻窦病变者应予以处理,鼻内窥镜下行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可提高疗效.

    作者:黄若葵;丁明虹;罗许勇;黄金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