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桑显富;鲍光欣
目的:探讨提高腹部创伤、尤其是严重腹部多脏器损伤并发伤的早期诊断与抢救成功率.方法:总结我院1997年8月至2003年8月以来收治的226例腹部创伤的诊断、急救及诊疗经验.其中,男196例(86.7%),女30例(13.2%).共损伤腹部脏器189个.合并其它部位损伤249例次.结果:保守治疗42例(18.5%),手术治疗184例(81.4%),死亡9例(3.9%),治愈217例(96.0%).结论:(1)腹腔穿刺、B超、X线检查对闭合性腹部损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准确率高,简便易行.(2)在积极抗休克及处理多发伤的同时,应积极腹部探查,并应反复多点腹穿,动态观察腹部体征变化以减少腹部损伤的漏诊,提高诊断率.(3)正确掌握剖腹探查指征,认真全面地腹腔探查,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积极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或(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巨合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比较不同深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对374例血透患者416例次深静脉置管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3种不同插管的血流速度、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相关的感染.结果: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血流速度、透析效能、导管留置时间均明显高于股静脉插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静脉.结论:颈内静脉插管是一种相对理想的血透临时性血管通路.
作者:张建林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Tamoxifen(TAM)诱导ET(-)小鼠乳腺癌细胞MA782细胞凋亡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TAM体外作用于MA782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免疫组化检测p21/CIPI(以下简称p21)蛋白表达,并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6、10 μmol/L TAM在体外能明显抑制MA782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作用24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04%、19.04%,10μmol/L TAM作用48 h后细胞凋亡率从19.04%上升到51.2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 μmol/LTAM作用于细胞72 h后p21蛋白开始显著上升,而6、10 μmol/L TAM作用不同时间后,p21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TAM诱导MA782细胞凋亡其分子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p21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李国元;吴建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膈疝的临床诊断方法、误诊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年20例膈疝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措施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治愈率81.8%,2例死亡,2例无症状患者未治疗,保守治疗好转率100%.结论:膈疝需注意防止误诊,临床视具体情况选用X线、CT、B超、胃镜等手段帮助诊断.除食管裂孔滑疝外的膈疝需手术治疗,婴幼儿膈疝的手术时机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作者:戚维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及行为的变化.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手术组及对照组,手术组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30 d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两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手术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CA1区胆碱能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减少,空间记忆能力下降.
作者:叶建新;王玮;姚丽青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我们於1990年4月至1998年8月为先天性Ebstein畸形9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根据我们的治疗经验和该心脏畸形的病理改变特征,并参阅了近一些文献资料,对Ebstein畸形的手术治疗提出我们的观点.
作者:张建海;任哲;黄国长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联合柯-陆氏进路治疗19例非侵袭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结果:所有病例均治愈,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利用鼻内窥镜技术治疗慢性非侵袭真菌性鼻窦炎疗效满意.
作者:梁健刚;冯锦标;黄郁林;黎志辉;傅铭港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NAC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及其机制.方法:体外以转染了乙肝病毒的HepG2-2.2.15细胞株作为实验对象,培养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NAC(0,3,10,30 mmol/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半定量PCR测定细胞内及培养上清液中的HBV DNA的变化,RT-PCR分析细胞内HBV表面抗原mRNA的变化.结果:NAC对HBsAg、HBeAg均有抑制作用,但NAC对HBsAg的抑制较HBeAg强,抑制率达90%左右.且抑制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半定量PCR结果显示细胞内的HBV DNA含量随着NAC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培养上清中的HBV DNA的含量降低.RT-PCR结果表明细胞内HBsAg mRNA没有显著变化.结论:NAC体外具有抗HBV活性,其抑制作用发生在转录后水平.
作者:张胜权;罗欣;陈兵;徐从贞;李宗寅;张在和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用氯沙坦50 mg,每天1次,口服;对照组40例用依那普利10 mg,每天1次,口服.进行偶测血压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偶测血压氯沙坦组总有效率为95%;依那普利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4 h动态血压监测氯沙坦组总有效率为93.3%(56/60);依那普利组总有效率为78.4%(47/60);氯沙坦组优于依那普利组(P<0.05).结论:氯沙坦是一种理想长效降压药,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文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多层螺旋CT是指在一次扫描旋转过程中能同时获得多达4个层面以上图像投影数据的成像系统.是CT发展的又一次革命性创新,其扫描速度由普通CT的几秒提高到亚秒,成像速度及图像质量也明显提高,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大大促进了临床诊断成像技术的发展.本文就多层螺旋CT机技术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粗略概述,以共同提高对新技术的进一步了解.
作者:林顺发;周修国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PADAM模型的老年SD大鼠进行同种异体睾丸间质细胞(Leydig细胞)移植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取10只符合标准的老年SD大鼠作为受体,应用成年SD大鼠的睾丸进行体外分离和培养,将获得的高纯度和高活力的Leydig细胞同种异体移植到老年SD大鼠的大腿内侧肌群内,定期检查其移植前后血睾酮和游离睾酮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移植后的Leydig细胞的分泌功能良好,老年SD大鼠的血睾酮和游离睾酮水平均显著升高,并大约于移植后的7~12 d开始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可持续27 d以上.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PADAM.
作者:孙祥宙;邓春华;郭海彬;刘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早期手术探查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我院462例次肾移植术后早期行探查术33例次的处理经过及方法.结果:26例次行移植肾切除,术后1周内死亡4例,放弃继续治疗2例;7例次行修复术保留移植肾,术后6例移植肾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探查并切肾的主要原因是不可逆的排斥反应致移植肾破裂或失功,对该类患者必须果断切除移植肾,以保全患者生命.对其他原因所致的外科并发症重在预防,一旦发生且保守治疗无效则应积极手术探查修复,以保全移植肾.
作者:邱晓拂;聂海波;朱云松;邓志雄;杨菁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表现和疗效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102例病人中位发病年龄为33岁;男女比例为1:3.6,<50岁的男女比例为1:6;>50岁男女比例为1:1.3;慢性与急性的比例为7.9:1.出血的部位依次为:皮肤(90%),黏膜(70.6%),月经过多(41.2%),消化道(17.6%),泌尿道(16.7%),颅内出血(3.9%),眼底出血(2.9%).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平均为(25.6±22.6)×109/L,血红蛋白下降者47例(45.9%),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54例(64.4%).治疗效果: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88.9%,长春新碱60%,联合治疗62.5%,达那唑69.2%,脾切除100%.疗效相关因素分析:治疗前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明显优于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者(P<0.05),治疗前血小板数与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ITP以小于50岁女性多发,50岁以后男女发病的比例接近;皮肤黏膜出血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巨核细胞数有关,与治疗前血小板数无关,治疗前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好.
作者:吕洁清;聂大年;谢双锋;尹松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调查7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及69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患者的病因、并发症,观察山莨菪碱的疗效,与激素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山莨菪碱对76例AIHA和69例PNH均有显著疗效,并发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结论:山莨菪碱具有降低红细胞膜的渗透性、减少血细胞破坏、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可作为治疗溶血性贫血的有效药物之一.
作者:胡振玉;李景梦;江玲;沙建平;王宝涵;赵文斌;富爽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自拟泻热散瘀通淋汤治疗急性肾孟肾炎膀胱湿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用泻热散瘀通淋汤治疗;对照组80例用氟哌酸口服治疗,用药14 d后评定疗效.结果:泻热散瘀通淋汤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明显优于对照组(Z=-2.186,P=0.029),两组失访率有明显差异(x2=13.292,P<0.0001).结论:泻热散瘀通淋汤是治疗急性肾盂肾炎膀胱湿热型的有效方剂,具有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疗效独特,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高振和;徐文冲;刘冬松;黄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患者男,40岁,因咳嗽、咳痰伴胸闷10 d,加重伴痰中带血3 d于2003年10月11日入院.患者自2003年10月1日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咳少量白色粘痰,伴活动后胸闷、气短,夜间盗汗,自服抗感冒药无效;症状持续加重,于入院3d前出现痰中带少量鲜红色血丝,在当地医院消炎治疗(用药不详),胸片检查发现双肺占位性病变,为进一步诊治转来我院.
作者:李继东;朱运奎;肖永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血浆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水平的变化,并给予二甲双胍观察其干预效果.方法:建立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检测大鼠体重、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及血脂水平.模型建立前及成模后测定大鼠血浆CCK水平变化.并观察给予大鼠二甲双胍灌胃干预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高脂饮食6个月后,大鼠体重、空腹胰岛素及血脂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1),血糖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肥胖大鼠血浆CCK水平较对照组及入组时显著增高(均P<0.01);二甲双胍干预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肥胖大鼠CCK水平明显增高,可能存在类似于胰岛素抵抗的CCK抵抗,二甲双胍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作者:魏立民;朱铁年;王富军;叶蔚;张文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crtic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CRF)在豚鼠结肠肌间神经丛的表达和生理功能.方法:RT-PCR、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RF在结肠肠肌层神经丛的表达;细胞内电生理记录结合生物素示踪法研究CRF在肠道的生理功能.结果:豚鼠的肠肌间神经丛有CRF mRNA的表达;豚鼠结肠肠肌间神经丛中有表达CRF的神经元,其形态均为Dogiel Ⅰ型神经元.CRF对豚鼠结肠肌间神经丛有很强的兴奋作用,可诱发慢的兴奋性去极化反应,而且CRF所兴奋的神经元均为表达CRF1受体的神经元.结论:CRF是肠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作者:高翔;胡品津 刊期: 2004年第09期
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和危重病医学学会(ACCP/SCCM)对脓毒症相关概念作出明确定义,并推荐今后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应用新的概念标准[1],这一概念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得以修正.目前研究表明:sepsis是引起ALI的常见的病因,sepsis及并发的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救治棘手、死亡率高,可达70%[2].以往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等研究较多,认为TNF-α是引起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失控性释放,导致SIRS或脓毒症的关键细胞因子,但临床抗炎治疗却发现其无益甚至有害[3].后人们又提出MODS发生中免疫失衡的观点[4].尽管对sepsis致ALI/ARDS的机制研究较多,其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作者:赵海金;蔡绍曦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氯沙坦、氨氯地平及二者联用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方法:232例老年高血压病采用单盲、随机方法,分为3组,氯沙坦组78例;氨氯地平组79例;氯沙坦联用氨氯地平组75例.观察降压效果、左室重构效应、血尿酸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治疗4周后血压即显著下降,治疗24周后氯沙坦组收缩压/舒张压降低值为(16.49±2.58)/(13.28±3.02)mmHg,达标率为68%;氨氟地平组收缩压/舒张压降低值为(20.19±2.25)/(10.04±2.46)mmHg,达标率为71%;联合用药组收缩压/舒张压降低值为(24.82±2.69)/(16.20±2.63)mmHg,达标率为85%.联合用药组降压幅度及血压达标率与单一用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治疗前后室间隔、左室重量指数有显著性下降(P<0.05).氯沙坦组与联合用药组治疗后血尿酸有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无一例因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结论:小剂量氯沙坦联用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降压效果佳,不良反应少,为老年高血压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苏辉煌;王洋;苏世鑫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