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呋唑嗪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

曾广翘;钟惟德;胡建波;蔡岳斌;魏鸿蔼;戴奇山

关键词:四唑类, 前列腺增生
摘要:目的:验证α1受体阻滞剂阿呋唑嗪缓释制剂对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4例诊断为BPH的患者予缓释型q1受体阻滞剂(xatral)7周后进行疗效评估,同时以20例BPH病人作对照.结果:xatral应用7周后患者大尿流率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改善率分别为82%和53%.结论:阿呋唑嗪缓释制剂是治疗BP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睾丸精索游离于腹腔及疝囊1例

    患者男,12岁,主诉睾丸时隐时现12年,右侧阴囊可复性包块10余年.患者出生后即被家人发现右侧睾丸时有时无,每在哭闹时多出现,触摸清楚,但右侧阴囊时有空虚,2岁后自右侧腹股沟及阴囊出现可复性包块,乒乓球大小,发作时哭闹不适,睡眠后消失,每次发作无呕吐及腹胀,而后此包块逐渐增大,发作频繁,同时右侧睾丸自阴囊消失机会增多.

    作者:张成忠;李良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出现电切综合征1例

    患者,66岁.因前列腺增生症(BPH)行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VP).术前查体:双肺呼吸音清,BP 18/10kPa,HR80次/min,SpO2 98%,心功能Ⅱ级,Na+130 mmol/L,血糖4.8 mmol/L.

    作者:黄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雌激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大量研究表明,雌激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及预后有关.一些研究结果显示,雌激素的使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起保护作用.但雌激素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的研究结果尚未被人们认识.本文对雌激素这二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晓苏;邓益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开放性心脏外伤的救治

    目的:总结开放性心脏外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对近十年收治的36例开放性心脏外伤病人的救治过程及手术方法进行回顾.对28例行急诊手术,其中21例在急诊室手术,7例在手术室手术.使用左前外侧切口6例,右前外侧切口15例,正中切口7例.18例直接缝合心脏伤口,10例在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本组17例死亡,其余病人均康复.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入院前病情延误.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气胸(3例),胸腔感染(2例),创口感染(1例),经合理处置均消失.对6例右心室损伤病人、2例左心室损伤病人和6例瓣膜置换病人随访6个月~4年,手术效果满意,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明确的诊断、快速合理的急救方法是心脏开放性外伤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蒋仁超;王文林;曾伟生;曹振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冠心病心功能衰竭

    目的: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心病心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应用IABP的疗效.对比IABP治疗前后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IABP 30 min后舒张期反搏压达到65~130 mmHg,心脏指数从(1.60±0.20)L/min-1@m-2上升到(2.27±0.21)L/min-1@m-2(P<0.001),平均动脉压从(47.1±16.0)mmHg上升到(85.3±25.5)mmHg(P<0.001),临床表现呈相应改善.总死亡5例,依赖IABP终死亡3例,应用IABP相关合并症死亡1例,其他原因死亡1例.应用IABP发生合并症3例.结论:IABP可显著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肌氧供一需平衡、增加心输出量,是治疗冠心病心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

    作者:陈伟新;计乐群;董卫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酚妥拉明控制性降压对颅脑手术中出血量的影响

    目的:采用酚妥拉明在颅脑手术中进行控制性降压,观察是否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方法:选择颅脑肿瘤切除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使用酚妥拉明进行控制性降压.结果:Ⅰ组出血量和输血量比Ⅱ组明显增加.结论:颅脑手术中进行控制性降压,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

    作者:张坤全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类与肝素结合的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具特异的致分裂作用,可促使内皮细胞分裂增殖,促进新血管的形成,同时还可有效地提高血管的通透性.

    作者:孙朝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老年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老年病科肿瘤患者193例和其中106例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总结,分析其发生真菌感染的病原学、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时间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老年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率为54.92%,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多,占66.04%;(2)高龄、住院时间长、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进行放化疗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并发真菌感染明显增多.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重视病原学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加强支持疗法,是减少老年肿瘤患者真菌感染发生的关键.一旦确诊,应早期、足量使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梁剑;何力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脑半球卒中眼球同向偏视的临床分析

    大脑半球卒中出现眼球同向偏视(CED)是临床上重要的体征之一.偏视通常指向受损半球侧.我们对300例经CT和(或)MRI证实大脑半球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讨论CED的发生率与CED有关的部位及CED支配的不对称性.

    作者:孙宝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新型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改进

    目的:探讨新型多焦点人工晶体度数的合理选择方法.方法:选择合适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成两组.Ⅰ组:30眼植入Allergan Array SA-40NBTM多焦点人工晶体.Ⅱ组:30眼植入Allergan Surgical Model 53单焦点硬性人工晶体,所有病例均由同高年资眼科医师行手术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远、近视力、矫正视力、并发症及眼部症状,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远视力和佳矫正的近视力差异有显著意义,但Ⅰ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和矫正的近视力明显优于Ⅱ组,两组之间无并发症的差别.Ⅰ组病例仅有1例(3.3%)患者术后3 d出现眩光,2个月后症状消失.结论:Array SA-40NBTM多焦点人工晶体度数选择可按正视眼的度数选择才能更好的发挥远、近视力,功能优于单焦点人工晶体.

    作者:刘英芝;丛日昌;许秀珍;柳玉杰;崔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创伤性膈疝14例诊治体会

    创伤性膈疝虽不罕见,但因其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而易被延误诊断和治疗.我院自1980年1月~2001年6月诊治1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柴养海;刘拥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残株阑尾炎致外瘘形成1例

    患者女,80岁,因原阑尾手术切口处破溃、流脓20 d于2002年7月15日入院.

    作者:许军;顾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自制多功能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目的:探讨我院自行研制的多功能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优缺点.方法:对1999年3月~2002年5月34例新鲜骨盆骨折应用上述方法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9周,无松动及折断发生;2例发生针孔感染,未影响治疗;随访时间5~31个月,34例获得随访,平均8个月.结论:正确掌握和运用固定支架的使用技术是使骨盆骨折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本治疗方法优点为:(1)该装置设计合理,固定可靠,操作简便利于普及;(2)框架与螺杆整体结构好,具有加压、撑开、提拉、抗旋转等多项功能;(3)通过机械应力可以刺激和维持组织的再生,促进骨形成.

    作者:王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肺大泡破裂致自发性气胸51例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肺大泡破裂致自发性气胸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方法:总结肺大泡破裂致自发性气胸51例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发病机制、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结果:全组51例病人无手术死亡,随诊2个月~6年,术侧无复发,疗效满意.结论:肺大泡破裂致自发性气胸应积极外科手术治疗,根据肺大泡的大小、数目及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腋下小切口及胸腔镜手术能明显减少手术创伤.

    作者:彭学锋;李成继;龚立宏;陈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口腔技工所的监督管理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口腔医院或诊所都基本上已撤消了设在本院的口腔技工室,纷纷将口腔修复体工作委托给专业性的口腔技工所加工制作.

    作者:刘伟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康复治疗在1例儿童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中的作用

    急诊皮瓣移植手术是一项精细和复杂的工作,是创伤外科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利用.

    作者:林立;林昂如;罗令;陈国奋;顾立强;武钢;裴国献;龙树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心房粘液瘤并发脑梗塞1例

    患者女,34岁.因言语不清,行走不稳6 d于2002年2月17日入院.患者于6天前早晨起床时突然眩晕、恶心、言语不清、行走不稳.

    作者:陆逸仙;董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膜后巨大淋巴囊肿切开引流解除下肢循环障碍1例

    患者50岁,因不规则阴道流血2年余,分段诊刮,病理报告提示子宫内膜癌,于2001年9月19日入院.入院诊断为子宫内膜癌Ⅰ b期.于2001年9月30日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经过顺利.

    作者:于晓莉;沙爱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吸氦氧混合气后肺活量的改变

    有文献对氦氧混合气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在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价值提出了质疑[1],其依据是吸入氦氧混合气(He-O2)大肺活量(FVC)发生了显著差异的改变.

    作者:黄毓东;李志平;谢灿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阿托伐他汀调节肾间质巨噬细胞积聚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引起的肾间质纤维化模型的不同时期,阿托伐他汀引起肾间质巨噬细胞积聚减少的机制.方法:4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UUO、UUO+阿托伐他汀治疗3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管间质骨桥蛋白(OPN)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以确定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确定血清中OPN和M-CSF的量.另外,用HE染色评价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并查各组血脂.结果:单侧输尿管梗阻第3天间质OPN表达明显增加.术后第10天,肾间质M-CSF表达明显增加,当应用阿托伐他汀后,二者均明显减少.各组血清的OPN和M-CSF的量及各组血脂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使间质纤维化早期肾间质OPN袁达减少,病变后期,可使局部M-CSF表达下调.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该途径降低相应各期巨噬细胞的积聚程度并减轻间质纤维化.

    作者:田少江;贾汝汉;丁国华;彭隽;陈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