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君;丁焕文;王捷;郭勇;张宏斌;郑文岭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并发继发性痛风较少见.我院1996~2002年诊治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明;胥德琼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延迟性脾破裂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7例延迟性脾破裂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延迟性脾破裂患者中,手术治疗33例,保守治疗4例,所有患者延迟性脾破裂均经相应的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而得以控制.结论:准确的诊断、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与正确的术中处理或有效的保守治疗措施是延迟性脾破裂治疗的重要保障.
作者:杨雁灵;张建法;岳树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女,71岁,因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7 d,在当地卫生院保守治疗无效入院.查体:T 37.2℃,P 100次/min,R 20次/min,BP 105/75 mmHg;神志清,精神萎靡,心肺未见异常,腹膨隆,腹肌紧,全腹压痛,以下腹明显,未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消失,腹穿有血性渗出液.
作者:王晓峰;盖磊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妊娠急性胰腺炎(AP)发生的相关因素和住院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回顾近12年住本院的妊娠AP病例,并以同期在本院终止妊娠者为对照,分析妊娠AP的特点.结果:妊娠AP 17例,占在本院终止妊娠者的0.04%,或占住本院结束其中晚期妊娠者的0.11%.AP者死胎流产、母亲死亡、双胎、妊娠急性脂肪肝的比例均高于无AP妊娠者(P<0.05).AP者胆系疾病比例、平均ALT、AST、LDH、Ch、甘油三酯、CK、α-羟丁酸脱氢酶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01)且高于正常标准.结论:妊娠期AP的病因与胆石症、高脂血症、急性脂肪肝有关,并可能与双胎有关;妊娠期重症AP对孕妇及胎儿的生存有极大威胁.
作者:袁苏徐;吴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YY多肽(PYY)和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MMC7721肝癌细胞,并随机分成4组,每组细胞中分别加入10 pg/mL的VES、500pmols的PYY和两者的混合液以及等量的生理盐水溶液(对照组).然后分别在24、48、72 h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结果:在加入VES和PYY的各组中,肝癌细胞的增殖活力减低.在72 h,加入PYY和VES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两者共同作用的实验组结果则显示更强的抑制作用.结论:VES和PYY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而两者合用则抑制作用更强.
作者:陈洁生;彭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肾病综合征(NS)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国外报道16岁以下人群中约2/10万~7/10万.国内多省市统计资料显示:本症1982年在儿内科住院泌尿系统疾病患儿中约占21%(其中初发病例58.9%),至1992年为31%,似有增多趋势.
作者:姚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儿童肾病综合征(NS)的治疗,多年来仍以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为基础,但其疗效如何仍与其年龄、病理类型有关.
作者:于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1年1~12月,4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经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行胸腺切除术.结果:本组病例没有发生与小切口相关的并发症.皮肤切口长度6~8cm,平均6.7cm.4例患者(8.9%)症状完全缓解,28例患者(62.2%)症状明显缓解,7例患者(15.6%)症状轻度缓解,仅6例患者(13.3%)症状无改善.结论: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胸腺切除术是外科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微创,美观且有利于维持术后胸廓稳定性.
作者:王怀斌;王永忠;孙耀光;严伟忠;甄文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50岁,因不规则阴道流血2年余,分段诊刮,病理报告提示子宫内膜癌,于2001年9月19日入院.入院诊断为子宫内膜癌Ⅰ b期.于2001年9月30日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经过顺利.
作者:于晓莉;沙爱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缘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疼痛较严重,我院采用硬膜外置管接镇痛泵,并配合临床其他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冬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大量研究表明,雌激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及预后有关.一些研究结果显示,雌激素的使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起保护作用.但雌激素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的研究结果尚未被人们认识.本文对雌激素这二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晓苏;邓益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30岁.因停经48 d,下腹痛2 d加重2 h,于1999年4月12日入院.平素月经规律,4~5/28 d.末次月经1999年2月22日,停经后无明显恶心、呕吐,2 d前无诱因出现下腹隐痛,当时未治疗.
作者:周春艳;李艳娟;蒙姝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类与肝素结合的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具特异的致分裂作用,可促使内皮细胞分裂增殖,促进新血管的形成,同时还可有效地提高血管的通透性.
作者:孙朝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倾向,病人易在肾静脉、外周静脉,甚至在动脉系统形成血栓,是NS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病人致残和死亡的原因之一.
作者:蒋小云;陈述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开放性心脏外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对近十年收治的36例开放性心脏外伤病人的救治过程及手术方法进行回顾.对28例行急诊手术,其中21例在急诊室手术,7例在手术室手术.使用左前外侧切口6例,右前外侧切口15例,正中切口7例.18例直接缝合心脏伤口,10例在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本组17例死亡,其余病人均康复.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入院前病情延误.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气胸(3例),胸腔感染(2例),创口感染(1例),经合理处置均消失.对6例右心室损伤病人、2例左心室损伤病人和6例瓣膜置换病人随访6个月~4年,手术效果满意,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明确的诊断、快速合理的急救方法是心脏开放性外伤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蒋仁超;王文林;曾伟生;曹振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围麻醉管理.方法:完善术前准备,小剂量多巴胺支持循环系统,无肝期应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凝血弹性图(TEG)监测下进行凝血功能的管理,保温.结果:循环系统持续平稳,呼吸指标、水电解质正常,凝血功能良好.结论:小剂量多巴胺支持循环、保护肝脏;体外静脉转流技术有利于稳定循环;TEG监测可及时地、合理地指导成分输血,促进凝血功能正常;保温可减少低温对心血管、凝血功能的抑制.
作者:闫哲;杨承祥;仲吉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大脑半球卒中出现眼球同向偏视(CED)是临床上重要的体征之一.偏视通常指向受损半球侧.我们对300例经CT和(或)MRI证实大脑半球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讨论CED的发生率与CED有关的部位及CED支配的不对称性.
作者:孙宝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女,80岁,因原阑尾手术切口处破溃、流脓20 d于2002年7月15日入院.
作者:许军;顾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肾脏中MMP-9及Ⅳ-C的表达,探讨MMP-9及Ⅳ-C和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和糖尿病模型组(DM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于第4周、第8周分批处死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检测肾组织中MMP-9及Ⅳ-C的表达,同时检测蛋白尿及肾功能等.结果:DM组与NC组比较,MMP-9的表达显著减少(第4周P<0.05,第8周P<0.01),Ⅳ-C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同时MMP-9及Ⅳ-C表达的改变分别与尿微白蛋白排泄率(AER)的升高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肾组织中MMP-9及Ⅳ-C的表达改变与糖尿病肾脏病变有关.
作者:尹仕红;李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我院自行研制的多功能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优缺点.方法:对1999年3月~2002年5月34例新鲜骨盆骨折应用上述方法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9周,无松动及折断发生;2例发生针孔感染,未影响治疗;随访时间5~31个月,34例获得随访,平均8个月.结论:正确掌握和运用固定支架的使用技术是使骨盆骨折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本治疗方法优点为:(1)该装置设计合理,固定可靠,操作简便利于普及;(2)框架与螺杆整体结构好,具有加压、撑开、提拉、抗旋转等多项功能;(3)通过机械应力可以刺激和维持组织的再生,促进骨形成.
作者:王鸥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