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意义

钟伟邦;符柳江

关键词: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软组织肿物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作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对221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发现的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应用7~11MHz高频探头二维超声作直接扫查及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测,全部病例进行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221例患者浅表软组织肿物超声诊断恶性17例、良性204例,全部符合病理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作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对221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发现的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应用7~11MHz高频探头二维超声作直接扫查及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测,全部病例进行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221例患者浅表软组织肿物超声诊断恶性17例、良性204例,全部符合病理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作者:钟伟邦;符柳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临床观察

    我院肾内科血透室自1996年8月~2000年6月对1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儿实施透析(HD)治疗共50例次,现将HD过程中出现的急性并发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19例ARF患儿系本院1996年8月~2000年6月住院儿童。男12例,女7例,年龄10个月~14岁,平均7.1岁。其中10个月~1.5岁3例,2岁~3岁3例,4岁~7岁4例,9岁~14岁9例。原发病:急性肾炎8例,急进性肾炎4例,溶血尿毒综合征3例,鱼胆中毒1例,毒物中毒1例,肾炎性肾病1例,慢性肾炎1例,共透析50例次。全部病例均具备透析适应证[1]。

    作者:杨杏鲜;张彩霞;李翠华;李冬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式剖宫产术临床近期疗效观察

    新式剖宫产术是经以色列Stark医生改进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我院1999年2月开始应用该手术,取得良好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病例选自我院1999年2月~1999年10月行此剖宫产术者167例,同时抽样过去开展的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者167例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均为首次剖宫产术者,且在年龄、孕次、手术指征、术后处理等多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1.2 手术方法[1] (1)开关腹的方法:手术者位于患者的右侧,选择手术切口位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下大约3 cm,切口呈直线型,长约15 cm,仅切开皮肤,不要深达脂肪层,正中切开脂肪及筋膜层长约2 cm的小切口,横行剪开筋膜,术者与助手分别将食指与中指放在已分离的两侧腹直肌间隙,双手重叠、均匀、缓慢、逐渐增加牵拉力,将两侧腹直肌,皮下脂肪同时向外向上撕拉开至伤口够大为止,食指在腹膜上撕开一小洞进入腹腔,由术者分别将双手食指与中指沿上、下方向撕腹膜,徒手探查腹腔,横向切开膀胱腹膜反折部位,向左右撕开膀胱腹膜反折,暴露子宫下段,在子宫下段肌层的中央切开2~3 cm横切口后向左右撕开子宫肌11~12 cm,手取胎儿,胎盘。

    作者:杨绮芸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内镜结扎治疗消化道息肉18例

    我院自1997年4月~1999年10月采用内镜结扎术对18例消化道息肉进行结扎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53岁。息肉位置:食管2例,胃底2例,胃窦胃体交界处1例,胃窦7例,其中1例胃窦部共有4枚息肉,且均有分叶,十二指肠球部1例,直肠3例,乙状结肠2例。共有息肉21枚,息肉直经0.3~2.0 cm,蒂型和亚蒂型息肉16枚,宽基无蒂型息肉5枚。本组病例中下消化道息肉均为蒂型息肉。为了解结扎术对息肉病理检查的影响,对全部息肉均于内镜结扎术前后分别作了病理检查。

    作者:张志昂;唐英明;王跃平;唐友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31例诊疗体会

    目的:分析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31例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的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单纯切除肿瘤加全身化疗16例,术后2年内复发81.2%,根治性手术加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15例,术后2年内复发率为13.3%。结论: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如果诊断明确,应尽量行根治性手术,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对降低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敏华;廖坚松;卞加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色甘酸钠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色甘酸钠滴眼液对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后预防胬肉复发的作用及副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对73例(78眼)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分成2组,治疗组38例(41眼),对照组35例(37眼)。两组均施行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治疗组术后滴用色甘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共3个月,随访11~20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3例失访。治疗组翼状胬肉复发率10%,对照组复发率28.57%,P<0.05,平均复发时间治疗组(5.25±2.22)个月,对照组(2.50±0.85)个月,P<0.01,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后滴用色甘酸钠滴眼液能安全、有效地预防翼状胬肉复发。

    作者:肖斯贤;徐珊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脊髓血管畸形的治疗

    脊髓血管畸形是一种少见病。80年代以来,医学影像学有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脊髓血管畸形被检出,部分以往被误诊为脊髓变性疾病或炎症的疾患,也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畸形。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和显微神经外科学的进步,对于脊髓血管畸形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1 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情况  由于有的脊髓血管畸形在很长时间内不表现出症状,或者症状很轻,临床上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核磁共振或脊髓血管造影检查,也缺乏大宗脊髓尸检材料的报告,因此目前尚没有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率的准确数据。文献报道[1,2]占椎管内占位病变的2%~11.5%。Berenstein等[3]认为脊髓血管畸形的发病率与脑血管畸形发病率相比,即脊髓与脑的体积之比,约为1∶4~1∶8。

    作者:张鸿祺;凌锋;李萌;支兴龙;宋庆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左腋下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60例

    从1995年1月~1999年12月,我们采用不伤肌肉的左腋下纵行小切口进胸,局部胸膜翻转法解剖结扎动脉导管60例,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1.5~35岁,平均15岁。体查时发现心脏杂音典型者50例,杂音不典型者10例。常规测量四肢血压,下肢血压均高于上肢血压。脉压差增大,有股动脉枪击音52例。X线胸片检查示:基本正常12例;肺纹理增多,主动脉结增宽,左心室增大38例,双室增大10例。心电图检查示:正常16例,左心室肥大26例,双室肥厚18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均能观察到未闭动脉导管的存在及分流情况,测得动脉导管直径0.4~1.0 cm者44例,1.1~2.1 cm者16例,平均0.9 cm。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26例,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测得双向分流)5例。全部病例未行心导管检查。

    作者:黄林生;许哲仪;肖大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来立信致痉挛、震颤1例

    患者男,21岁。因尿痛,尿道口流脓5 d,来院检查。查体:包皮过长,尿道口红肿,挤压可见脓性分泌物流出,化验检查见淋球菌(+)。诊断:急性淋菌性尿道炎,予来立信0.3 g口服,每天2次,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第8天,患者出现双手震颤,头颈部呈痉挛性震颤,持续发作,睡眠时可自行缓解。来院复查,查T3,T4正常,甲状腺不肿大,心肺听诊未发现异常。嘱停止口服药观察,1周后,症状自然消失。  讨论 来立信是介于第三代与第四代之间的喹诺酮类药物,因为它可以干扰抑制神经传导介质(γ—氨基丁酸)而导致痉挛、震颤,在同时服用非甾体药物如消炎痛时,可加重其副作用。本例患者在服用来立信时,并未同时服用非甾体药物,但是出现了震颤,痉挛等症状,临床上较少见,国内亦少见报道。而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则无此副作用。

    作者:黄怀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腹腔温热化疗预防胃肠道癌术后腹腔内复发

    目的:评价腹腔温热化疗对进展期胃肠道癌根治术后预防肿瘤在腹腔内复发的效果。方法:对1994~1997年间的45例可切除进展期胃肠道癌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25例,予以术终腹腔温热化疗,部分术后追加腹腔热化疗1~2次。对照组20例术中未作任何化疗措施,两组术后都予以氟脲嘧啶加亚叶酸碱化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8%(17/25)和40%(8/20);肿瘤腹腔内复发率分别为8%(2/25)和55%(11/20),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腹腔温热化疗对于进展性胃肠癌术后复发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作者:朱振亚;张根福;刘天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光子刀”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

    严格地讲“光子刀”,应称之为“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是借助于立体定向装置和影像设备准确定出肿瘤的三维空间位置,经计算机优化后通过直线加速器的X线聚焦于等中心点上,使肿瘤组织接受高剂量均匀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大保护,从而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达到了根治肿瘤的目的。3D-CRT在近几年内的迅速发展,有与γ刀并驾齐驱之势,在神经外科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1 颅内良性病变的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1 脑膜瘤 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手术切除是大多数脑膜瘤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据统计,颅内各部位脑膜瘤的手术全切率为44%~83%,凸面脑膜瘤为98%,眶部和嗅沟脑膜瘤分别为80%和77%,鞍旁脑膜瘤为57%,后颅窝和蝶骨嵴脑膜瘤分别为32%和28%。可以看出,部分脑膜瘤外科治疗并不理想,特别是位于海绵窦、岩骨尖、蝶骨嵴等部位的脑膜瘤。

    作者:侯友贤;李工;陈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早产儿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92例时间分析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未成熟,生活能力不足,可能出现较多并发症,其中在临床上较常发生、而且病情严重,治疗效果较差,病死率较高,引起后遗症的可能性较大的是中枢性呼吸衰竭。现将1991年~1999年入住我院的92例早产儿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开始时间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92例,男69例,女23例;出生时胎龄≤28周10例,~34周63例,~37周19例;出生时体重≤1 500 g 37例,~2 500 g 55例。1.2 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开始时间 出生后≤6 h 39例,占42.4%;~1 d 30例,占32.6%(即24 h内发生的共达69例,占75.0%);~2 d 9例,占9.8%;~3 d 6例,占6.5%;~4 d 3例,占3.3%;~5 d 2例,占2.2%;~6 d 2例,占2.2%;~7 d 1例,占1.1%。

    作者:谢江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升部腺癌1例误诊分析

    患者男,70岁,因进食后上腹部胀痛,伴呕吐3个月,加重20 d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出现进食后上腹部胀满不适,伴呕吐,尤以进干硬食物后症状明显,在院外行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曾先后以幽门梗阻、十二指肠憩室,给予口服吗叮啉、雷尼替丁、庆大霉素等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时有好转,故未行进一步诊治。近20 d症状发展至不能进流食,进食后约2~3 h出现上腹部胀痛,剧烈呕吐,甚至不进食也呕吐含胆汁胃液而就诊我院。行胃镜检查示胃、十二脂肠扩张,未发现溃疡、憩室、息肉及肿瘤等异常表现;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十二指肠横部远端完全梗阻,近端的十二指肠横部、降部、升部均扩张,提示十二指肠淤滞症。血生化系列示低蛋白,A/G倒置。B超肝胆脾肾胰未见异常。查体:瘦高体型,营养不良,消瘦脱水面容,生命体征正常;腹部可见胃型蠕动波,可触及水音,肝脾不大,未触及异常肿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作者:朱俊文;陈绍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米索前列醇对第三产程和产后出血的影响

    选择130例足月妊娠阴道分娩,非高危妊娠产妇在第三产程早期口服米索前列醇减少产后出血,并与肌注催产素130例作对照,经临床观察效果显著。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自1999年8月~12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260例,按分娩先后顺序及预先编制的1∶1随机表将研究对象分为米索组和催产素组各130例,孕周为37~42周,平均39+2周。单胎,头位,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无难产因素,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如年龄、孕周、产次、新生儿体重等条件无明显差别。

    作者:许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作为治疗肾小球疾病的主要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情况下是否使用激素,常常是临床医生举棋不定的问题。其原因在于:(1)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体内的绝大部分代谢产物及原形经肾脏排泄,在肾功能衰竭时可造成药物蓄积;(2)皮质激素对代谢的影响,可造成负氮平衡,蛋白质分解增加,毒性代谢产物增加;(3)水钠潴留、血糖增高,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及代谢紊乱;(4)由于激素的副作用,在肾衰基础上使血压增高、出血倾向、消化道症状、浮肿、心衰等情况进一步加剧,出现严重致命的并发症;(5)出现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6)对已实施血液透析,行动静脉瘘手术患者,出现伤口不愈合或感染。然而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肾衰并非是皮质激素不能涉及的禁区,反之,在一些情况下,及时足量地使用激素,恰恰是逆转肾功能衰竭必须采用的治疗方法,临床医师切不可错过时机,诒误治疗,而应权衡利弊,正确选用激素治疗的时机及方法。

    作者:杜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幽门螺杆菌研究的主要进展和趋势

    1 H.pylori的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1.1 H.pylori的基因型 目前发现H.pylori是基因型易变的细菌。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是H.pylori的cag致病岛、vacA基因、尿素酶A基因、鞭毛素A基因、粘附素基因及耐药基因,以期明确H.pylori的致病性,进而达到免疫防治或减少H.pylori的耐药性产生,提高H.pylori根除疗效的目的。但尚未能根据H.pylori的基因型对临床H.pylori菌株进行系统分类,仅能根据H.pylori的cag致病岛和vacA基因型将H.pylori分为高毒力株和低毒力株。cag致病岛中存在的功能性序列,使之能产生CagA蛋白者一般毒力较强。vacA基因三个不同信号(Sla,Slb,S2)和两个不同的中区(m1,m2)抽构成的不同基因亚型中,S1/m1型毒素活性强,S1/m2型活性低或测不到活性,S2/m2型无毒素活性。

    作者:张万岱;曾锦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双叶皮瓣修复拇指脱套伤

    目的:介绍食指尺侧及中指桡侧带血管神经双叶皮瓣瓦合修复拇指脱套伤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食指尺侧及中指桡侧带血管神经双叶皮瓣转位瓦合后修复拇指脱套伤5例。结果:5例双叶皮瓣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6个月,拇指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供皮区植皮完全成活,食、中指活动正常。结论:食指尺侧及中指桡侧带血管神经双叶皮瓣,为修复拇指脱套伤提供了又一种有效方法,外观和感觉良好。

    作者:赵晓芳;刘伟;雷云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儿童腹腔结核21例

    儿童腹腔结核较为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常被漏诊或误诊。现将我院传染儿科1988~1999年收治儿童腹腔结核2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依据 (1)相关的临床症状;(2)结核的流行病学史;(3)实验检查有结核的间接证据或直接证据;(4)腹腔外结核。以上4条中具备任意3条即为本组诊断依据。1.2 一般资料 21例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个月~16岁。未接种卡介苗6例,有结核接触史8例。入院病程:少于4周7例,4~8周6例,超过8周8例,长13个月,平均3.2月。首次诊断:疑诊腹腔结核6例,腹痛待诊3例,慢性肠炎3例,腹水待查5例,腹部包块待查4例。1.3 临床症状及体征 发热14例,腹胀16例,腹痛12例,腹泻10例,便秘与腹泻交替4例。中至重度营养不良17例,占80.9%;浅表淋巴结增大11例,占52.3%;腹部揉面感18例,占85.7%;腹部扪及包块4例;肝大8例;脾大3例;腹水15例,占71.4%。

    作者:王德成;黄仕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患者的治疗体会

    肌激动器(Activator)是临床上常用的功能性矫治器,笔者就临床上用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患者2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28例安氏Ⅱ′患者,年龄9~12岁,平均年龄10.2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正面观开唇露齿,上颌前突,面下1/3过短;侧面观,下颌后缩,上前牙唇倾。牙列为混合牙列者22例,恒牙列初期患者6例。(6 6)/(6 6)  关系均为远中尖对尖或完全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盖Ⅲ度,深覆Ⅲ度,头影测量结果ANB:5~9°,平均7°,⊥-NA 5~10 mm,平均为6~8 mm,提示:上颌前突,上前牙唇倾,下颌后缩。询问病史,其中16例有明显家族遗传史,3例有口呼吸习惯,9例有咬下唇舔上牙不良习惯。戴用“A”矫治器,整个疗程约7~12个月,平均为8.5个月。除3例患者未进行良好的配戴外,其它25例患者均取得了令患者及患者家长满意的效果。再次进行X头影测量,ANB平均值下降至4.8°,⊥-NA平均值下降至4.6 mm。

    作者:孔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真两性畸形10例临床总结

    目的:总结对真两性畸形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0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B超、口腔粘膜染色质、核染色体组型及实验室检查。本组10例均选用开放生殖器矫治术。结果:本组10例均经手术探查、活检、病理证实为真两性畸形。其中术前明确诊断2例。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10例均痊愈出院。结论:真两性畸形的确诊大都需手术探查或活检证实。治疗本病根据患者性腺功能情况和外生殖器矫形的可能性及社会性别,结合本人和(或)家属意愿,确定性别及手术,性别确定为女性的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罗波;李泗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