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幽门螺杆菌研究的主要进展和趋势

张万岱;曾锦章

关键词:基因型, 致病岛, 活性, 高毒力, 系统分类, 微生物学, 耐药基因, 免疫防治, 流行病学, 基因亚型, 毒素, 致病性, 粘附素, 尿素酶, 耐药性, 功能性, 鞭毛素, 信号, 细菌, 临床
摘要:1 H.pylori的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1.1 H.pylori的基因型 目前发现H.pylori是基因型易变的细菌。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是H.pylori的cag致病岛、vacA基因、尿素酶A基因、鞭毛素A基因、粘附素基因及耐药基因,以期明确H.pylori的致病性,进而达到免疫防治或减少H.pylori的耐药性产生,提高H.pylori根除疗效的目的。但尚未能根据H.pylori的基因型对临床H.pylori菌株进行系统分类,仅能根据H.pylori的cag致病岛和vacA基因型将H.pylori分为高毒力株和低毒力株。cag致病岛中存在的功能性序列,使之能产生CagA蛋白者一般毒力较强。vacA基因三个不同信号(Sla,Slb,S2)和两个不同的中区(m1,m2)抽构成的不同基因亚型中,S1/m1型毒素活性强,S1/m2型活性低或测不到活性,S2/m2型无毒素活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颅脑损伤首次CT阴性原因分析

    1994~1999年间收治颅脑损伤690例,其中36例住院期间首次CT检查阴性,CT复查发现颅内病变(占5.2%),现将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25例,女11例,年龄7~57岁。车祸伤19例、摔伤11例、其它伤6例。入院时GCS 3~8分8例,9~12分21例,13~15分7例。手术7例。1.2 CT检查时间 伤后30 min~4 h内,CT装置型号不一。第2次CT时间为伤后14~72 h内,CT装置为Somatom DR 3,Picker 5000 V。每例CT 2~5次不等。1.3 CT复查 伤后48 h内复查CT发现病变18例,48~72 h内发现病变9例,3~10 d内发现病变7例,10 d后发现病变2例。CT复查发现病变情况见表1。

    作者:陈汉民;张诚华;张银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左腋下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60例

    从1995年1月~1999年12月,我们采用不伤肌肉的左腋下纵行小切口进胸,局部胸膜翻转法解剖结扎动脉导管60例,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1.5~35岁,平均15岁。体查时发现心脏杂音典型者50例,杂音不典型者10例。常规测量四肢血压,下肢血压均高于上肢血压。脉压差增大,有股动脉枪击音52例。X线胸片检查示:基本正常12例;肺纹理增多,主动脉结增宽,左心室增大38例,双室增大10例。心电图检查示:正常16例,左心室肥大26例,双室肥厚18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均能观察到未闭动脉导管的存在及分流情况,测得动脉导管直径0.4~1.0 cm者44例,1.1~2.1 cm者16例,平均0.9 cm。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26例,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测得双向分流)5例。全部病例未行心导管检查。

    作者:黄林生;许哲仪;肖大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141例临床分析

    皮肌炎(DM)是以炎症性肌病伴有特征性皮疹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DM 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各家报道从6%~60%不等[1]。本文就我们1987~1998年的12年间收治的皮肌炎患者中伴发肿瘤的18例患者作一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皮肌炎患者141例,男42例,女99例,均符合 Bohan 和 Peter 1975年制订的诊断标准。发现恶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发生率12.7%。42例男性皮肌炎患者中,伴发恶性肿瘤11例,占26.2%,99例女性皮肌炎患者中,伴发恶性肿瘤7例,占7.1%,男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2 年龄与伴发恶性肿瘤的关系 详见表1。

    作者:陈勇;许素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31例诊疗体会

    目的:分析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31例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的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单纯切除肿瘤加全身化疗16例,术后2年内复发81.2%,根治性手术加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15例,术后2年内复发率为13.3%。结论: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如果诊断明确,应尽量行根治性手术,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对降低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敏华;廖坚松;卞加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升部腺癌1例误诊分析

    患者男,70岁,因进食后上腹部胀痛,伴呕吐3个月,加重20 d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出现进食后上腹部胀满不适,伴呕吐,尤以进干硬食物后症状明显,在院外行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曾先后以幽门梗阻、十二指肠憩室,给予口服吗叮啉、雷尼替丁、庆大霉素等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时有好转,故未行进一步诊治。近20 d症状发展至不能进流食,进食后约2~3 h出现上腹部胀痛,剧烈呕吐,甚至不进食也呕吐含胆汁胃液而就诊我院。行胃镜检查示胃、十二脂肠扩张,未发现溃疡、憩室、息肉及肿瘤等异常表现;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十二指肠横部远端完全梗阻,近端的十二指肠横部、降部、升部均扩张,提示十二指肠淤滞症。血生化系列示低蛋白,A/G倒置。B超肝胆脾肾胰未见异常。查体:瘦高体型,营养不良,消瘦脱水面容,生命体征正常;腹部可见胃型蠕动波,可触及水音,肝脾不大,未触及异常肿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作者:朱俊文;陈绍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伽玛刀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118例及随访报告

    目的:评估伽玛刀(γ-刀)手术对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2例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用1.5T磁共振仪和γ-plan计算机联网定位,Leksell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手术。肿瘤直径3.8~36.9mm,平均13.9mm,处方剂量11~35Gy,平均26.4Gy。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5~57个月,平均44个月,获随访118例(89.4%),肿瘤消失78例(66.1%),缩小32例(27.1%),1例肿瘤增大;激素值恢复正常74例(62.7%),较术前下降26例(22.0%);临床症状改善108例(91.5%),6例(5.1%)症状加重。结论:γ-刀是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否则γ-刀治疗后有可能加重症状,产生并发症。

    作者:梁军潮;王伟民;徐如祥;吴鸿勋;覃子衡;傅相平;李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术后机械通气肺泡破裂引起全身皮下气肿1例

    患者男,21岁,55 kg,术前诊断右侧脑室肿瘤,行开颅脑室肿瘤切除术。胸透心肺无异常,听诊双肺无干湿性罗音,心脏无病理性杂音。麻醉方法为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插管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清晰,术中控制f 12次/min,VT 500 ml,I/E为1∶2,气道压力12 cmH2O。术毕有肢动,自主呼吸恢复,但未清醒,听诊双肺清晰,为便于术后呼吸管理和给氧,术毕带气管导管返病房。由病房医生接上370呼吸机行SIMV辅助呼吸18次/min,VT 1 000 ml,I/E为1∶2,气道压力报警设置20~70 cmH2O。通气约30 min后发现全身皮下气肿,有捻发感,腹胀,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70%~80%,立即停止机械通气,用14号导尿管经气管导管内吸氧;听诊双肺呼吸音很弱,诊断为双侧气胸并全身皮下气肿,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引出大量气体后,自主呼吸平顺,口唇紫绀消失,血氧饱和度升至94%~95%。术后第2天早上患者完全清醒,呼吸平顺,脱离氧气,血氧饱和度达97%~98%,拨除气管导管,无缺氧症状。术后第2天查胸片示左肺大片致密影;CT示双侧气胸、纵隔少量积气、胸部大量皮下气肿。术后第4天拨除胸腔引流管。全身皮下气肿约1周后基本消失。

    作者:黄瑞云;唐猛;林举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IL-8,CK-MB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IL-8和CK-MB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假手术组、治疗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模型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模型治疗组。治疗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模型治疗组在心肌缺血前用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对大鼠预处理,测定成功缺血/再灌2h模型血清中的IL-8和CK-MB。结果: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2h的CK-MB,IL-8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CK-MB(911.2±222.6)U/L,IL-8(0.470-0.073)ng/ml,较对照组CK-MB(1258.7±287.8)U/L;IL-8(0.608±0.103)ng/ml,均显著性降低(均P<0.05),另外IL-8的表达与CK-MB的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可以产生IL-8,甲基强的松龙能够抑制IL-8的产生,减少心肌的炎性损害,起保护心脏的作用。

    作者:王吉文;黄建群;王韶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谈名老专家门诊工作中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医院护士在工作中与患者之间的重要人际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围绕着有关医院医疗知识咨询、治疗、护理疾病而发生的一系列交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疾病和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的护理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对医院则可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院和护理工作的威信。我院1995年成立名老专家门诊,门诊量日平均约200人。其中约40%为初诊患者,就诊人员大多数为省内外各地人员及本市居民,由于各患者的年龄、性别、人格个性、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情况、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不同,归纳有如下心理反应及沟通对策。1 门诊患者的心理1.1 焦虑反应 初诊患者,由于对医院环境就诊须知不了解,挂号诊金比一般专家诊金高,希望挂号后即能就诊。当候诊时间较长时会表现焦急而坐立不安,反复询问医生护士。而复诊患者,对医院环境、就诊须知有所了解,但在就诊患者多,候诊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加上患者受身体不适的影响,就会表现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易怒,埋怨医务人员的言语常挂在嘴边。

    作者:李小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作为治疗肾小球疾病的主要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情况下是否使用激素,常常是临床医生举棋不定的问题。其原因在于:(1)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体内的绝大部分代谢产物及原形经肾脏排泄,在肾功能衰竭时可造成药物蓄积;(2)皮质激素对代谢的影响,可造成负氮平衡,蛋白质分解增加,毒性代谢产物增加;(3)水钠潴留、血糖增高,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及代谢紊乱;(4)由于激素的副作用,在肾衰基础上使血压增高、出血倾向、消化道症状、浮肿、心衰等情况进一步加剧,出现严重致命的并发症;(5)出现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6)对已实施血液透析,行动静脉瘘手术患者,出现伤口不愈合或感染。然而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肾衰并非是皮质激素不能涉及的禁区,反之,在一些情况下,及时足量地使用激素,恰恰是逆转肾功能衰竭必须采用的治疗方法,临床医师切不可错过时机,诒误治疗,而应权衡利弊,正确选用激素治疗的时机及方法。

    作者:杜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不同分型给予胃动力药和(或)H2受体阻滞剂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基础上每天加用黛力新2片,晨服,疗程4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显著疗效,而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郑小文;叶慧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10例临床观察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ecrotizing hyper-plastic lymphadenopathy,NHL)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临床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三大主症。近年来国内虽多有报道[1,2],但由于NHL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本文总结我院1990年1月~1999年6月收治的10例经淋巴结活检证实为坏死性淋巴结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女7例,年龄14~45岁,平均23岁。发病季节:冬春季6例,夏季4例。8例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作者:王鹤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显微外科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神经外科治疗的主要对象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有别于其它的人体组织器官,它们被封闭于颅腔和脊髓腔内,组织柔软脆弱,血管结构复杂而丰富,神经元之间具有广泛的网络联系。神经系统或其血管供应稍有损伤即产生严重后果,因此,神经外科是外科学中后形成的分支之一。1 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沿革  直至20世纪初叶,随着对神经系统功能定位的深入了解,Cushing等人在神经外科创用了电凝止血等技术,才奠定了现代神经外科的基础。Cushing提出的手法细腻,严格止血,动作缓慢适度,珍惜神经组织,操作准确有效的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原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他在1917年采用双侧枕下开颅囊内切除治疗182例听神经瘤的手术死亡率降到13%。这是神经外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作者:陆永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食管裂孔疝3例误诊分析

    食管裂孔疝并非少见病,其症状多样,且与许多消化道疾病相似,故很难鉴别。我院近几年遇见过3例,分别被误诊为胆囊炎胆石症、消化道溃疡、胃穿孔,现报告分析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男,56岁。因反复发作进食后中上腹胀闷不适3年入院。发作时有右肩背放射感,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黄疸。入院查体:肥胖,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特殊,腹软、膨隆,剑突下轻微按之不适,肝区无叩痛。血常规、生化正常,B超提示“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胃镜检查无特殊。入院后择期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术后10 d出院。出院后1个月再次就诊,诉上述症状仍然存在,行食管钡餐检查,诊断为“食管裂孔滑疝”。予对症处理(不饱食、上半身高躺、饭前服用胃复安),症状消失。

    作者:陈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股静脉穿刺改良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我院于1992年4月~2000年7月中对9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第1次血液透析使用股静脉穿刺改良术取血,疗效满意。1 资料与方法  本组97例,男67例,女30例,年龄大90岁,小7岁,其中70例先作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术,因出现血肿或血流量不足而改用股静脉穿刺均成功。另外27例患者中有8例7~14岁,19例70~90岁。9例出现循环衰竭,因桡动脉或足背动脉血流量少,而直接行股静脉穿刺。1.2 方法1.2.1 穿刺前准备 穿刺前病人处于安静状态,向病人耐心解释,说明穿刺目的和安全性 。1.2.2 物品准备 16号内瘘穿刺针,纱布4块,注射器,透气胶布,75%酒精,2.5%碘酊,孔巾。

    作者:陈丽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内镜结扎治疗消化道息肉18例

    我院自1997年4月~1999年10月采用内镜结扎术对18例消化道息肉进行结扎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53岁。息肉位置:食管2例,胃底2例,胃窦胃体交界处1例,胃窦7例,其中1例胃窦部共有4枚息肉,且均有分叶,十二指肠球部1例,直肠3例,乙状结肠2例。共有息肉21枚,息肉直经0.3~2.0 cm,蒂型和亚蒂型息肉16枚,宽基无蒂型息肉5枚。本组病例中下消化道息肉均为蒂型息肉。为了解结扎术对息肉病理检查的影响,对全部息肉均于内镜结扎术前后分别作了病理检查。

    作者:张志昂;唐英明;王跃平;唐友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早产儿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92例时间分析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未成熟,生活能力不足,可能出现较多并发症,其中在临床上较常发生、而且病情严重,治疗效果较差,病死率较高,引起后遗症的可能性较大的是中枢性呼吸衰竭。现将1991年~1999年入住我院的92例早产儿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开始时间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92例,男69例,女23例;出生时胎龄≤28周10例,~34周63例,~37周19例;出生时体重≤1 500 g 37例,~2 500 g 55例。1.2 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开始时间 出生后≤6 h 39例,占42.4%;~1 d 30例,占32.6%(即24 h内发生的共达69例,占75.0%);~2 d 9例,占9.8%;~3 d 6例,占6.5%;~4 d 3例,占3.3%;~5 d 2例,占2.2%;~6 d 2例,占2.2%;~7 d 1例,占1.1%。

    作者:谢江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微波治疗产后尿潴留

    尿潴留是产后常遇到的并发症之一,给产妇带来极大痛苦,如处理不及时,可影响产后生殖器官的复旧,还可导致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甚至引起膀胱局部坏死。以往多采用局部热敷、热水熏洗外阴、针灸、听流水声诱导排尿,肌注新斯的明等方法,效果不甚满意。1999年7月~2000年7月我院利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治疗产后尿潴留3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9年7月~2000年7月共接收住院分娩产妇1 356人次。此间发生尿潴留者32例,发生率为2.4%。年龄21~38岁,平均28.2岁。初产妇25例,经产妇7例。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 GW-92 C 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GW型方型探头,放在产妇的下腹部,接触照射30 min,功率15~30 W。

    作者:张琳;周安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腹腔温热化疗预防胃肠道癌术后腹腔内复发

    目的:评价腹腔温热化疗对进展期胃肠道癌根治术后预防肿瘤在腹腔内复发的效果。方法:对1994~1997年间的45例可切除进展期胃肠道癌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25例,予以术终腹腔温热化疗,部分术后追加腹腔热化疗1~2次。对照组20例术中未作任何化疗措施,两组术后都予以氟脲嘧啶加亚叶酸碱化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8%(17/25)和40%(8/20);肿瘤腹腔内复发率分别为8%(2/25)和55%(11/20),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腹腔温热化疗对于进展性胃肠癌术后复发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作者:朱振亚;张根福;刘天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肠血管瘤反复出血长期误诊1例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粘膜下血管丛和淋巴组织,小肠血管瘤罕见,现报道1例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1岁,因反复黑便伴心悸、乏力15年,腹痛2周入院。15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黑便,为成形便,每日1~2次,伴心悸及乏力,无腹痛、腹泻、烧心及反酸,当地医院多次查粪隐血(++)~(++++),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口服西咪替丁、硫酸亚铁治疗后,大便转黄。此后反复黑便,血红蛋白波动在30~60 g/L,多次输血治疗,长期口服硫酸亚铁。1月前停服硫酸亚铁,2周前再次出现黑便,伴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腹痛为阵发性,以剑下为著,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血红蛋白30 g/L。输血800 ml,用强痛定、安痛定镇痛治疗,腹痛不能缓解,体重减轻5 kg,到我院诊治。查体:BP 100/60 mmHg,腹软,肝肋下2.5 cm,脾未触及,下腹偏右可触及一包块,5 cm×5 cm,表面光滑,边界清,活动,质中等硬,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示RBC 2.65×1012/L,Hb 64 g/L,WBC 7.6×109/L,Plt 264×109/L,MCV 77.8f,粪隐血(-),铁蛋白18.9 ng/ml,叶酸和维生素B12正常。入院后仍反复腹部绞痛,肌注654-2等解痉药可短时缓解。

    作者:魏南;王玲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