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联邦他唑仙在胸外科围手术期应用的疗效观察

唐继鸣;陈刚;肖朴;贲晓松

关键词:手术期间, 胸外科手术, 联邦他唑仙
摘要:目的:探讨胸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应用联邦他唑仙预防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围手术期应用联邦他唑仙的胸部手术病人84例,术前 1 h应用联邦他唑仙4.5 g静滴,术后每8 h静滴4.5 g,疗程3~7 d。术前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胸片显示肺部有阻塞性炎症者,术后加用丁胺卡那霉素0.4 g,每天静滴1次。结果:肺部手术55例,有效率为92.73%,食道手术13例,有效率为92.31%,纵隔手术16例,有效率为87.50%,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联邦他唑仙在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院内菌群不断变化的今天,对普通胸外手术的预防性作用值得肯定。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初治菌阳肺结核短程化疗效果分析

    肺结核病不住院化疗推广以来,其化疗方案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达到高治愈水平关键一环。自90年代初开始,经过多年来利用世行贷款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即卫V项目)运转,按照其规定的治疗方案,收到了较高疗效,现就本市322例初治菌阳肺结核短程化疗效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1998年初治菌阳肺结核322例,其中男233例,女89例,年龄14~82岁;农村居民269例,城镇居民45例,职工2例,学生6例;其中25岁以下36例,占11%,65岁以上48例占15%。1.2 临床表现 322例病人均为因症就诊,痰涂片阳性,具备不同程度的肺结核临床表现,其中以咳嗽、发热者较多,分别是:咳嗽318例占99%,咳血171例占53%,胸痛113例占35% ,发热196例占61%,乏力161例占50%,食欲减退84例

    作者:陈健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先天性梅毒2例

    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CS)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所致的胎儿先天感染,常为全身受累。发病可出现于新生儿期、婴儿期和儿童期。近几年来其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出生质量,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极大危害。我院近年收治CS患儿2例,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女,生后32 d。因周身皮肤黄染25 d于2000年9月10日入院。第一胎第一产,足月妊娠顺产,出生体重3 200 g。生后10 d出现淡红色斑丘疹,呈圆形,见于四肢、会阴部及面部,高出皮面,大小不等,部分呈出血性,按“皮炎”治疗,效果不佳。母孕期无特殊,体检:体温36℃,体重4.3 kg,营养发育一般,精神欠佳,全身皮肤中度黄染,颜面及口唇苍白,头面部、双上肢肘关节下、双下肢及会阴部见湿疹样皮疹,多数表面结痂,部分已脱屑,口周皮肤放射状皲裂,部分出血,手足掌跖部皮疹呈水疱样,伴破溃。前囟平坦,双肺呼吸音粗糙,心率128次/min,律齐,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腹部膨隆,肝肋下10 cm,脾肋下7 cm,质中度硬,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5 g/L,白细胞31.1×109/L ,中性0.306,分叶0.637。肝功能

    作者:袁英英;李云兰;于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52例分析

    我院自1983年5月~1999年8月收治胫骨平台或胫骨上段骨折累及胫骨平台63例,现将资料较完整的52例进行回顾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42例,女10例。年龄16~62岁,平均31.5岁。骨折类型:胫骨内髁7例,胫骨外髁9例,双髁8例,粉碎性骨折19例,胫骨上段粉碎性骨折累及胫骨平台9例。开放性骨折25例。致伤原因:各种车祸29例,重物砸伤23例。合并伤:合并其他肢体骨折16例,合并颅脑损伤5例,合并腹部脏器损伤4例,合并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4例,合并内或外侧副韧带损伤7例,合并动脉损伤3例。1.2 治疗方法非手术治

    作者:郑飞;张环照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8例

    我们采取重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并结合中医辨证为主,治疗AS 38例,与常规西医方法治疗的22例作对照,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本组病例全部是住院患者。其中,运用复方丹参加中医辨证方法为主治疗 38例(治疗组),男36例,女2例,年龄12~65岁,平均25.8岁,病程3个月~32年,平均4. 5年;西医常规方法治疗22例(对照组),男21例,女1例,年龄16~53岁,平均27.6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4.5年。1.2 诊断标准根据1988年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通过的“风湿四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1],本组病例全部符合AS的诊断标准,并根据该会议同时制定的分期标准,治疗组早期18例,中期17例,晚期3例;对照组早期、中期各10例,晚期2例。1.3 中医辨证治疗组38例均经过详细的中医辨证。根据证型偏寒偏热之不同,分为寒湿型17例,化热型21例。

    作者:沈鹰;黄清春;刘正民;孙维峰;谢锐龙;韦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体位加注气法调节硬膜外阻滞平面和范围的应用体会

    我们在由一麻醉师操作,麻醉药剂量、注药速度相同的条件下,利用体位加注气法调节硬膜外阻滞平面和范围,与单纯体位法相比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腹部和下肢手术200例,男124例,女76例,年龄20~66岁,体重43~ 82 kg,身高1.50~1.86 m,ASA Ⅰ~Ⅱ级。选择与手术部位相对应的椎间隙穿刺,每个穿刺部位随机分成两组。Ⅰ组:注气组;Ⅱ组:非注气组。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1.2 麻醉方法本组病人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 g。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3 cm;平卧给2%利多卡因10 ml,0.3 %丁卡因10 ml,1∶20万肾上腺素局麻药混合液4 ml,5 min 后测试硬膜外阻滞平面,无全脊麻现象,根据手术需要调整体位(平面位于手术区者,体位不变),上腹部再注入上述局麻药混合液6 ml,下腹部及下肢注入1 0 ml,注气

    作者:李学俊;管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骨盆出口前后径对分娩的影响

    骨盆前后径对分娩的影响常被忽视,从而可能对母儿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曾遇2例,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病例1,25岁,因第二胎足月孕,腰骶部坠胀2+h于2000年9月14日20:40入院。孕期经过良好,1+年前在某乡医院足月孕分娩,因第二产程延长14 h,胎儿宫内窘迫行胎吸助产一男婴,重3 900 g,新生儿苍白窒息,抢救无效死亡。入院查体:T 36.5℃,P 90次/min,BP 14/9 kPa,身高1.65 m。一般情况好,皮肤无黄染及抓痕,甲状腺不肿大,心肺正常,肝脾未扪及。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产科检查:宫高35 cm,腹围96.5 cm,头先露,枕左位,半入盆,胎心音140次/min,无宫缩,骨盆外测量:24 cm×27 cm×21 cm×8.5 cm。内诊:头先露,高位-3,胎膜未破,骶骨深弧形、骶尾关节前突,尾骨活动。双侧坐骨棘Ⅰ度突出,骶棘韧

    作者:金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高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将48例高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分为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比较两组病人1周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溶栓组临床再通率为61.9%;心力衰竭发生率:溶栓再通组为15.4%,未再通组为75.0%,未溶栓组为51.8%;病死率:溶栓再通组为7.6%,未再通组为37.5%,未溶栓组为25.9%。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应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其可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作者:王吉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

    血液透析患者由于肾功能的丧失,血压调节系统的不完整性,极易引起高血压,约80%肾脏病患者透析前有高血压,心血管的并发症是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高血压是其危险因素[1],因此有针对性地做好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尤其重要。1 健康教育的方式1.1 随机性教育面向病人个体,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在治疗、护理操作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1.2 计划性教育针对相同的健康问题,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集中病人进行高血压的健康知识宣教,问答式教育。1.3 书面形式的教育把健康问题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资料、图案等发给病人,使病人尽快掌握相关的知识。1.4 以点带面的教育把健康知识教给一部分病人或家属,再由他们现身说法教给其他病人及家属,使健康知识得以在病人中传播和普及。2 健康教育的内容2.1 认知教育

    作者:谢美珍;谢遵华;冯婉娜;尹桂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持续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钙磷代谢影响的观察

    目的:研究持续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疗法对哮喘婴幼儿生长发育、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7例哮喘婴幼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吸入不同剂量(100μ g/d,200μ g/d)的二丙酸倍氯米松(BDP)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6~1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评价身高、体重及1~3岁身高增长速度情况,并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分别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空腹晨尿钙/肌酐比值。结果:持续吸入BDP 6~12个月临床症状得到良好控制,生长发育、钙磷代谢未受影响。结论:持续吸入小剂量激素可作为一线药物用于婴幼儿哮喘的预防和治疗是可行及安全的。

    作者:黄旭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面部皮脂腺囊肿切除后致腮腺瘘1例

    我们遇1例腮腺混合瘤误诊面部皮脂腺囊肿切除后致腮腺瘘,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男,32岁,因发现右面部有一红枣大小的肿物1年余于2000年1月19日收住入院。入院查体:T 37℃,P 84次/min,R 21次/min,BP 14/10 kPa。发育正常,神志清,五官端正,颈软,心肺正常。外科情况:右面部近耳屏前,有一约1 cm

    作者:许有信;许多祥;周玉凌;李应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唇缘肌瓣在单侧唇裂一期、二期中红唇修复的应用

    目的:介绍唇缘肌瓣在单侧唇裂中红唇修复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对168例单侧唇裂一期、二期患者在修复唇裂术中应用裂隙缘的组织形成唇肌瓣或唇肌肉瘢痕瓣修复红唇。结果:全部伤口Ⅰ期愈合。红唇及红唇结节自然、丰满,外观功能满意。结论:利用唇裂隙缘的组织形成唇缘肌瓣修复红唇的方法效果满意。

    作者:邝石峰;黄广香;邓国三;匡斌;刘志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及预防

    发现结核病已经100多年,对其研究、控制、治疗成功使人们乐观地预言本世纪末即将消灭结核病。近20年在美国及工业化国家的结核病平均以每年6%速度下降,它已成为罕见病。但是80年代末期AIDS的蔓延促使结核病卷土重来。目前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分支杆菌,每年800万新病人出现,300万人死于结核病,同时结核耐药菌株持续增加。据统计世界上约有5000万人携带结核耐药菌株,美国约有13%的新病人至少耐受一个一线结核药,3.2%耐受异烟肼(INH-Ⅰ)和利福平(RFP-R),即耐多药结核病(MDR-TB)。从198 5~1991年,美国结核病以18.4%的速度增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0~1992年公告了 12起耐多药结核病暴发流行,其他国家如英国和泰国也相继发现MDR-TB暴发流行,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随后美国结核病及MDR-TB逐年下降,但疫情仍未得到控制。高耐药率和耐多药菌株的不断扩散,正日益成为全球结核发现结核病已经100多年,对其研究、控制、治疗成功使人们乐观地预言本世纪末即将消灭结核病。近20年在美国及工业化国家的结核病平均以每年6%速度下降,它已成为罕见病。但是80年代末期AIDS的蔓延促使结核病卷土重来。目前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分支杆菌,每年800万新病人出现,300万人死于结核病,同时结核耐药菌株持续增加。据统计世界上约有5000万人携带结核耐药菌株,美国约有13%的新病人至少耐受一个一线结核药,3.2%耐受异烟肼(INH-Ⅰ)和利福平(RFP-R),即耐多药结核病(MDR-TB)。从198 5~1991年,美国结核病以18.4%的速度增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0~1992年公告了 12起耐多药结核病暴发流行,其他国家如英国和泰国也相继发现MDR-TB暴发流行,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随后美国结核病及MDR-TB逐年下降,但疫情仍未得到控制。高耐药率和耐多药菌株的不断扩散,正日益成为全球结核

    作者:刘鸿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脑梗塞的临床与CT表现不符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临床与CT表现不符的原因,提高脑梗塞临床与CT表现的认识。方法:对我院1992~1998年经临床诊断及CT 检查的2 581例脑梗塞患者,对照分析临床与CT表现不符的原因。结果:临床与CT 检查相符的有1 885例,占73%,临床与CT检查不符的有696例,占27%。其中不符者中65例临床与CT均诊断脑梗塞,但临床体征与CT检出梗塞灶部位不符,占2.5%;248例初诊临床诊断脑梗塞,CT 初诊阴性,经CT复查或MRI检查被确诊为脑梗塞,占9.6%;383例临床初诊脑梗塞,CT初诊阴性,经CT复查或MRI检查被除外脑梗塞,占14.8%。脑梗塞临床与CT表现不符原因受患者一过性神经障碍症候群,发病至CT检查的时间,CT的容积效应,模糊效应及梗塞灶所在的部位,血管梗塞进展的速度,局部侧支循环的建立,窍血现象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充分了解以上因素,有助于提高临床与CT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作者:周建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女阴尖锐湿疣41例临床病理分析

    女阴尖锐湿疣(CA)易与其它乳头状增生性疾病相混淆。本文试图通过41例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对C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 自1990年1月~1998年6月,我科女阴部乳头状赘生物取活检共102例。对其切片和临床资料进行了全面复习,确诊CA 41例。剔除了乳头状瘤33例,假性湿疣12例,非特异性女阴炎9例及因组织太少或资料不全的7例。送检标本均用10%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部分做了免疫组化。病理诊断标准参考有关文献[1]。2 结果2.1 临床情况本组年龄22~46岁,其中22~35岁38例;已婚37例,未婚4例(均有性生活史),孕妇3例;承认有性乱史1例,性侣同患本病2例。外阴搔痒37例,局部疼痛29例,白带异常27例,并发滴虫性阴道炎5例,霉菌性阴道炎3例,外阴湿疹1例。病变位于小阴唇多,计17例,阴道口及阴道壁13例,阴道前庭5例,阴蒂及其包皮2例,宫颈2例,会阴及肛周2 例,2处及2处以上联合发病3例。2.2 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皮乳头状增生41例(100%),诊断性挖空细胞40例(97.6%),基底细胞增生39例(95.1%),棘细胞层增生39例(95.1%),角化不全40例(97.6%),真皮毛细血管增生扩张35例(85.4%),间质炎症反应37例(90.2%)。

    作者:张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弥漫性肝海绵状血管瘤1例

    患者女,32岁。因面色苍白、右上腹不适6年,加重伴腹胀1个月于1993年12月入院。6年前患者分娩后逐渐出现头昏、乏力、面色苍白,觉右上腹隐痛不适,断续铁剂治疗,症状反复。1个月前症状加重,腹胀明显。无发热、骨关节疼痛及呕血、黑便,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查体:T 36.5℃,P 96次/min,R 20次/min,BP 16/9 kPa,重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发现,腹部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肝右肋下3 cm,剑突下5 cm ,质中,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血常

    作者:李章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翼状胬肉联合手术与常规手术临床比较

    @2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很多,但联合手术的报道少,我科通过一年的临床比较,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两组年龄均为30~60岁,均为内眦部生长,翼状胬肉伸入角膜缘内3 mm,第一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充血性为30例。第二组47例,男29例,女18例,充血性43例。1.2 手术方法第一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结膜转位、干细胞移植,以及巩膜暴露、烧灼。具体如下:用尖刀片于胬肉头部外0.5 mm切开浅层角膜后分离胬肉头、颈部,并分离至泪阜。把结膜与其下的胬肉组织干净分离开。在不伤及内直肌情况下尽量剪去翼状胬肉组织。充分干净刮除巩膜、角膜面的残留组织,并烧

    作者:黄涛;范丽薇;王元贵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自发性纵隔出血1例

    患者男,72岁。于入院前4 d无明显诱因颈前正中、胸骨上凹处出现一直径约3 cm的小片瘀血斑,同时伴有咽喉部发痒。院外抗炎、对症治疗不见好转,颈前瘀血斑逐渐向上、下漫延至整个颈前和胸前壁,并有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就诊我院。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100次/min,呼吸26次/m in,血压17.3/10.7 kPa。神志清楚,精神较差,贫血貌。颈前及胸前壁可见大片紫黑色瘀血斑,气管居中,无皮下气肿,浅表淋巴结无病理性肿大。胸廓对称,肋间无增宽变窄,心界扩大,坐

    作者:朱俊文;赵育青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儿恶性组织细胞病20例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增生所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我院建院十余年来先后发现20例恶组患儿,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2例,女8例。起病年龄小2个月,11个月~4岁14例,5~7岁2例,10 ~11岁3例。从发病到死亡,整个病程10~26 d 8例。1.2 临床表现持续高热17例,反复低热3例。进行性贫血、出血倾向各13例。腹泻5例,其中2例伴腹痛、便血,2例出现严重脱水、酸中毒。10例出现不同类型皮疹。9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7例肝肿大,大达肋下10 cm;13例脾肿大,大达肋下14 cm。1.3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全血细胞减少14例。除1例血红蛋白为120 g/L外,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36~50 g/L 7例,60~90 g/L12例。3例白细胞明显增高,余均降低,其中(0.7~2)×109/L 7例,( 2.1~3.5)×

    作者:莫丽亚;施维明;朱纯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先天性肺发育不全1例误诊分析

    患儿男,年龄61 d。点头式呼吸59 d,咳嗽、气促7 d,面色青灰1 d,于2000年9月9日入院。患儿为第1胎足月顺产,出生1分钟Apgar评分10分,体重3.35 kg。2 d后开始呈点头式呼吸、喘鸣、不咳,吃奶睡眠好,曾2次在外院得到“正常儿”结论;7天前始咳嗽、气促、低热,到本院门诊就诊,未摄片,诊断支气管肺炎,带抗生素回家治疗。入院当天咳嗽、气促加剧,点头式呼吸幅度加大,面色青灰,母孕13~15周感冒,未服药治疗,查体:T 37.4℃,P 128次/min,R 56次/min,体重4.5 kg。面色青灰、烦躁、呼吸困难,气管“居中”,胸廓对称无畸形,无肋间隙变窄,两肺闻及喘鸣音及细湿罗音。心界“正常”,心音响亮无杂音。胸片报告:右肺中外带可见散在斑片状影、边界模糊、沿肺纹理分布,余肺野纹理增粗,心膈未见异常。血气分析:pH 7.344,PaCO2 60.8

    作者:刘江玲;汪利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13例误诊分析

    本文收集了1996年4月~2000年5月在外院误诊,后经我院确诊的13例无肺内结核病灶的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28~62岁,平均34岁。病程4~18个月。有程度不同的咳嗽11例,喘息5例,痰中带血4例,闻及哮鸣音6例。13例中,误诊为支气管哮喘6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支气管肺癌2例。误诊时间为1~15个月。1.2 辅助检查 13例均做痰结核菌涂片检查3次,其中2例痰结核菌涂片阳性;PPD皮肤实验均呈阳性反应。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9例,右肺上叶不张1例。胸部CT示主支气管,中间支气管狭窄者3例,可疑狭窄者4例。13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气管、支气管病变5 例;支气管病变8例,镜下支气管粘膜以充血、水肿、溃疡为主者4例;粘膜以充血、水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为主者7例。粘膜以黄白色乳头状隆起为主者2例;7例气管、支气管粘膜表面可见到白色干酪样

    作者:安昌善;尹学哲;夏书香;吴美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