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丽亚;施维明;朱纯华
患者女,32岁。因面色苍白、右上腹不适6年,加重伴腹胀1个月于1993年12月入院。6年前患者分娩后逐渐出现头昏、乏力、面色苍白,觉右上腹隐痛不适,断续铁剂治疗,症状反复。1个月前症状加重,腹胀明显。无发热、骨关节疼痛及呕血、黑便,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查体:T 36.5℃,P 96次/min,R 20次/min,BP 16/9 kPa,重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发现,腹部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肝右肋下3 cm,剑突下5 cm ,质中,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血常
作者:李章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自1996~2000年收治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26例,均为住院病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为4个月2例,8个月3例,1岁6例,~3岁7例,~7岁5例,~10岁3例。全部病例均为肌肉注射1~2次胃复安后出现症状。用量为每次5~10 mg,注射后出现症状时间为1~4 h。症状表现为阵发性双眼上翻凝视,后仰头18 例,阵发性痉挛性斜颈,双眼同向凝视8例。全部病例均无意
作者:顾秀玲;张瑞敏;吕红艳;陈永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自1983年5月~1999年8月收治胫骨平台或胫骨上段骨折累及胫骨平台63例,现将资料较完整的52例进行回顾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42例,女10例。年龄16~62岁,平均31.5岁。骨折类型:胫骨内髁7例,胫骨外髁9例,双髁8例,粉碎性骨折19例,胫骨上段粉碎性骨折累及胫骨平台9例。开放性骨折25例。致伤原因:各种车祸29例,重物砸伤23例。合并伤:合并其他肢体骨折16例,合并颅脑损伤5例,合并腹部脏器损伤4例,合并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4例,合并内或外侧副韧带损伤7例,合并动脉损伤3例。1.2 治疗方法非手术治
作者:郑飞;张环照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的疗效。方法:将复治菌阳性肺结核患者分为治疗组(96例),以2HRZS(E)/4 HR联用乌体林斯治疗方案;对照组(33例)单纯以2 H RZS(E)/4 HR化疗方案。于治疗2个月及治疗结束时观察免疫指标、痰菌阳转情况及病灶吸收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及结束时免疫指标治疗前低者于治疗后有好转,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有效率等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免疫治疗剂辅助抗结核化疗有良好作用。
作者:李昕洁;黄玉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少见,我院近两年来收治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26~70岁,平均61.8岁,术前体查全身表浅淋巴结均未扪及。病史长者3个月,短者3 d,平均29.6 d。部位:双额镰下胼骶体区紧邻侧脑室前角2例,右岩骨尖侵犯至中颅凹硬膜外及CPA区1例,左CPA区2例。肿瘤大者8 cm×4 cm×3 cm,小者3.1 cm×3 cm×4.5 cm,所有病例均有头痛史,其中3例伴呕吐,2例伴精神行为异常,3例位于CPA区患者均有相应颅神经损害及共济失调表现。血常规检查均未见淋巴细胞增多及其它异常。全部病例病前均无器官移植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病史。1.2 临床影像检查资料本组术前均行CT检查,平扫均显示部分肿瘤呈高或稍高密度影,边界不清,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呈分叶状。2例位于额叶脑组织内者伴有广泛瘤周水肿,脑外CPA区无水肿反应。有2例CPA区病变行MRI检查,其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FLAIR呈等信号,增强呈明显均匀高信号。全部病例均与硬膜或脑室相关。1.3 治疗方法及效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全切2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4 例转肿瘤科行正规放、化疗,3例仍健在,长生存期1例已达15个月,1例术后11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另1例因
作者:唐文国;余定庸;漆建;罗仁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临床与CT表现不符的原因,提高脑梗塞临床与CT表现的认识。方法:对我院1992~1998年经临床诊断及CT 检查的2 581例脑梗塞患者,对照分析临床与CT表现不符的原因。结果:临床与CT 检查相符的有1 885例,占73%,临床与CT检查不符的有696例,占27%。其中不符者中65例临床与CT均诊断脑梗塞,但临床体征与CT检出梗塞灶部位不符,占2.5%;248例初诊临床诊断脑梗塞,CT 初诊阴性,经CT复查或MRI检查被确诊为脑梗塞,占9.6%;383例临床初诊脑梗塞,CT初诊阴性,经CT复查或MRI检查被除外脑梗塞,占14.8%。脑梗塞临床与CT表现不符原因受患者一过性神经障碍症候群,发病至CT检查的时间,CT的容积效应,模糊效应及梗塞灶所在的部位,血管梗塞进展的速度,局部侧支循环的建立,窍血现象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充分了解以上因素,有助于提高临床与CT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作者:周建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45岁,农民。因发热1周入院,无其他主诉。在村卫生室给予抗炎、退热等治疗,效果不明显,体温38.5~39℃,用退热剂后体温可恢复正常,但数小时后会再次发热。入院查体:体温39℃,脉搏65次/min,呼吸 18次/min,血压11/8 kPa,精神较差,皮肤粘膜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巩膜无黄染,咽部无红肿,扁桃体不肿大。心率65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血红蛋
作者:吴进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持续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疗法对哮喘婴幼儿生长发育、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7例哮喘婴幼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吸入不同剂量(100μ g/d,200μ g/d)的二丙酸倍氯米松(BDP)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6~1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评价身高、体重及1~3岁身高增长速度情况,并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分别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空腹晨尿钙/肌酐比值。结果:持续吸入BDP 6~12个月临床症状得到良好控制,生长发育、钙磷代谢未受影响。结论:持续吸入小剂量激素可作为一线药物用于婴幼儿哮喘的预防和治疗是可行及安全的。
作者:黄旭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可溶性糖蛋白,具有促血管内皮分裂、增生和提高血管通透性等作用。本文研究VEGF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5~80岁,平均(57.6±14.6)岁;糖尿病组74例,其中无眼底病变组(NDR)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22~84岁,平均(50. 24±17.44)岁,病程2周~8年,平均(2.37±2.18)年;有眼底病变组(DR)41例,男17例,女24例,年龄30~82岁,平均(61.07±10.96)岁,病程1周~35年,平均(9.54±6.90 )年。1.2 测定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酶免疫法试剂,深圳晶美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在全自动酶标仪上测定,自动打印结果。2 结果
作者:刘忠伦;黄厚斌;罗南萍;徐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提高银环蛇咬伤抢救成功率的方法。方法:通过40例银环蛇咬伤综合救治措施的分析,验证综合救治措施的正确性和必要性。结果:经综合救治措施治疗,40例银环蛇伤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9 d;发现“毒蛇伤假性脑死亡”的临床征象,经治疗待蛇毒排除或灭活后可康复。结论:综合救治措施可提高银环蛇咬伤抢救的成功率。
作者:林俊敏;苏雪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高胆)发病相关因素及疗效。方法:分析新生儿科住院829例高胆的发病相关因素,监测不同病因蓝光照射所需佳时间,并观察重症黄疸采用改良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效。结果:高胆病因以围产因素占首位(34.74%),次为感染(26.29%)、G-6PD缺陷(15.68%)、母乳性黄疸(14.6%)。围产因素,母乳性黄疸光照射时间比较短,病毒感染、ABO溶血病、G-6PD 缺陷光照射时间应该适当延长。改良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换血后胆红素浓度下降50%以上,无不良反应。结论:应提高围产期保健,加强胎儿监测,预防新生儿感染。光疗目前仍是治疗高胆首选方法,改良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罗丽茹;林焕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CS)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所致的胎儿先天感染,常为全身受累。发病可出现于新生儿期、婴儿期和儿童期。近几年来其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出生质量,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极大危害。我院近年收治CS患儿2例,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女,生后32 d。因周身皮肤黄染25 d于2000年9月10日入院。第一胎第一产,足月妊娠顺产,出生体重3 200 g。生后10 d出现淡红色斑丘疹,呈圆形,见于四肢、会阴部及面部,高出皮面,大小不等,部分呈出血性,按“皮炎”治疗,效果不佳。母孕期无特殊,体检:体温36℃,体重4.3 kg,营养发育一般,精神欠佳,全身皮肤中度黄染,颜面及口唇苍白,头面部、双上肢肘关节下、双下肢及会阴部见湿疹样皮疹,多数表面结痂,部分已脱屑,口周皮肤放射状皲裂,部分出血,手足掌跖部皮疹呈水疱样,伴破溃。前囟平坦,双肺呼吸音粗糙,心率128次/min,律齐,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腹部膨隆,肝肋下10 cm,脾肋下7 cm,质中度硬,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5 g/L,白细胞31.1×109/L ,中性0.306,分叶0.637。肝功能
作者:袁英英;李云兰;于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临床上常会遇到因头昏、乏力、纳差而就诊的患者,检测其血红蛋白正常,但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减低和(或)骨髓贮存铁缺乏,经铁剂治疗后症状消失,提示该类患者为机体铁贮存已减少而贫血尚未发生的一种亚临床缺铁状态。为了对这类患者的铁代谢状况进行判断,以利于临床上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现将我院1987年~1999年接诊的100例铁缺乏状态患者的实验数据与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在就诊患者中,除外原发肝、肾及内分泌等疾病,选择有明显缺铁因素者100例。其中男28例,女72例;年龄7~75岁,中位年龄28.3岁。缺铁原因:偏食47例,慢性失血46例(月经过多35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内外痔6例,原因不明鼻衄2例),胃肠手术后3例,乳腺癌术后2例,延期哺乳2例。1.2 方法对100例患者均作血常规、骨髓细胞学及铁染色检查,检测血清铁蛋白(SF)89 例及血清铁(SI)98例。1.3 铁缺乏状态判断标准 (1)Hb(男≥120 g/L,女≥110 g/ L)及RBC数(男≥4.0×1012/L,女≥3.5×1012/L)均在正常范围;(2)骨髓示贮存铁缺乏;(3)铁剂治疗有效。1.4 临床表现 100例中头昏82例,乏力53例,纳差43例,消瘦12例,记忆力减退18例,失眠12例,心慌5例,气短4例,易感冒10例。
作者:胡振玉;郑志汉;王小平;丁宝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n,FN)是一种糖蛋白,它能促进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的粘连,维持细胞形态;在组织修复中FN亦起到“修复”作用;在免疫反应中FN促进细胞的吞噬及细胞移动。此外,它还是一种具有非特异性的调理素,广泛存在机体的组织和血液里。在肝功能损害时,其合成减少,血清中浓度降低。为了探讨肝硬化患者体内FN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我们对55例肝硬化患者及46例正常人血清中FN的含量进行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7年2月~2000年10月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共55例,其中男46例,女9例,平均年龄50岁。平均病程9.7年。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3例,B级 24例,C级18例。55例患者中有
作者:张玉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癌基因mdm2和neu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表达及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mdm2和neu在52例GCT患者(GCT按Jaffe分级:Ⅰ级15例,Ⅱ级25例,Ⅲ级12例)中的表达。结果:18例mdm2表达呈阳性,阳性率34.6%,11例neu表达呈阳性,占21.2%。其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值分别为0.871和0.441)。mdm2和neu在复发和无复发的病例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5%,25.6%和38.5%,15.4%。两者同时阳性表达的有4 例,mdm2和neu同时过表达与GCT病理分级差异无显著意义(P=0.945),而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结论:mdm2和neu在GCT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关,而与其复发有关。
作者:田英;廖瑛;何淑雅;贺丽萍;周秀田;宋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部孤立性小结节的临床特点,微创诊断和治疗。方法:对通过CT和X线胸片体检发现的16例肺部孤立性小结节的患者,利用胸腔镜将肺部肿物楔形切除,术中冰冻检查,恶性者再作肺叶切除,术后未作化疗和放疗。结果:10例后病理确诊为恶性,占62.5%,6例后病理确诊为良性,占37.5% ,术前有明确病理诊断2例,占12.5%,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结论:该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无特异性,术前的各种病理诊断有痰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经皮穿刺肺活检等,这些虽然对本病的鉴别诊断有帮助,但都不能提供准确的诊断,电视胸腔镜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明确的诊断,同时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使其诊治更趋合理。
作者:梁毅;王得坤;姜海明;何建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遇1例腮腺混合瘤误诊面部皮脂腺囊肿切除后致腮腺瘘,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男,32岁,因发现右面部有一红枣大小的肿物1年余于2000年1月19日收住入院。入院查体:T 37℃,P 84次/min,R 21次/min,BP 14/10 kPa。发育正常,神志清,五官端正,颈软,心肺正常。外科情况:右面部近耳屏前,有一约1 cm
作者:许有信;许多祥;周玉凌;李应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20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病人入院时有关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病人年龄、入院时GCS评分、瞳孔改变及光反应、血肿部位、颅脑合并伤及伤后手术时间。结论:病人入院时GCS评分和瞳孔改变相结合可以尽早而准确地预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预后,可为临床处理病人提供依据。
作者:万青;崔益钿;宋洋;蔡廷江;江小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科自1994~2000年,行鞘内注射治疗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下称儿童结脑)18例,并与传统三联抗结核治疗的18例患儿作配对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根据患儿家属意向及患儿第1~2次鞘内注射难易程度分为鞘内注射治疗组和单纯抗结核治疗对照组。诊断符合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变化,配对条件:(1)年龄相差小于5岁。(2)观察疗程≤30 d。(3)甘露醇疗程≤10 d。(4)呕吐消失观察天数≤6 d(鞘内注射3次)。1.2 临床资料共计18对36例,其中男12对,女6对,年龄2.5~12岁,中位数年龄7岁,两组临床情况:喷射性呕吐或呕吐及颈项强直等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1.3 治疗方法两组入院头1~3 d均用氟美松0.5 mg /kg,异胭肼10~15 mg/kg
作者:赵明熙;马致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小儿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1 ~1997年收治的11例小儿恙虫病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1例中,男9例,女2例;年龄为11个月到12岁,其中~3岁1例,~6岁3例,~9岁2例,~12岁5例;发病季节1~3月份1例,4~6月份2例,7~9月份6例,10~12月份 2例;病前居住环境:农村8例,城市3例(发病前7~15 d有郊游或野外露宿史)。 1.2 临床表现1.2.1 一般症状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8~41℃,7例弛张热,3例稽留热,1例不规则热,来院前已发热4~14 d,平均9.1 d,伴咳嗽7例,球结膜充血2 例,尿少、眼睑浮肿1例,消化道出血2例,惊厥、昏迷2例。1.2.2 焦痂或溃疡 10例体表出现焦痂或
作者:孙丽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