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霞;高晓爱;周婉霞
慢性荨麻疹为一种临床常见多发性、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在该病的治疗尤其是复发问题上,不管是病人还是医生都感到十分棘手.虽然第一代抗组胺药在过去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作用,但往往因其强而多的副作用迫使病人中途停止治疗,从而限制了该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此,我们采用在药效学、药动学和生化学特性等方面均具特色的新一代抗组胺药-比特力(正式品名为盐酸西替利嗪片)与H2受体阻滞剂-雷尼替丁联合应用治疗60例慢性荨麻疹,取得了很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2~68岁,平均34.6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4.6个月.所有患者均具特发性慢性荨麻疹典型临床表现及特征.70.0%(42/60)的患者既往有接受过多种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皮质激素等治疗史.
作者:孙本海;卢庆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小儿病理性肠套叠套叠部大体病理解剖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经手术证实套入部有器质性病变的病理性肠套叠患儿53例进行分析.结果:诱发病理性肠套叠病变:美克尔憩室27例,肠道重复畸形9例,过敏性紫癜7例,肠息肉或肠狭窄6例,恶性淋巴瘤4例.结论:病理性肠套叠术前诊断困难,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依据病史,治疗经过(包括空气整复失败)以及超声和X线检查等,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率.
作者:郭晓东;王建平;徐智慧 刊期: 2001年第12期
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在国内外发展迅速.随着肝移植手术经验的积累,新式肝移植术如减体积式、劈离式肝移植的发展,因供肝来源紧张,探讨如何合理应用各种放射学检查及其技术,给临床提供更准确、详细的影像资料,越来越引起临床和影像学者的重视.1 肝供体的术前评估尸体供肝,通常不做特别检查.如腹部受伤,可行CT平扫检查评估.亲属或自愿者供肝,放射影像学检查是必须的.1.1 X线、CT和螺旋CT平扫为排除肺部感染或占位性病变及腹部结石等病变,常进行常规X线胸、腹平片检查.通过CT检查可了解供肝有无慢性或占位性病变及肝脏的血管情况,主要是进行供肝各叶体积的测量,准确估计可供切除的肝体积,预测能否满足受体肝功能的需求.螺旋CT采用快速扫描技术,一次闭气即可完成全肝的体积扫描,进行无误差评估,效果很好.
作者:孙希杰;梁文;全显跃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前臂桡侧逆行皮瓣在舌癌根治术中Ⅰ期舌再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合适舌癌病者21例,在舌癌根治术中Ⅰ期行前臂桡侧逆行皮瓣舌重建,观察术后皮瓣生长,舌的外形与功能和语音清晰度.结果:21例舌再造成功,皮瓣功能好,舌的外形与功能满意,患者语音清晰.结论:前臂桡侧逆行皮瓣游离移植舌再造是可行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吴俊伟;彭国光;莫础嘉;林铭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我院于1996年7月~2000年5月应用环状橡皮片行前庭大腺脓肿造瘘引流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前庭大腺脓肿32例,年龄21~42岁,平均28岁,均为已婚妇女,病程3 d~5年;12例有反复发作史,其中2例反复发作5次,曾分别在其他医院及我院多次行脓肿切开引流或引流加造口术.脓肿直径3~6.5 cm,10例手术前自行穿破.1.2 方法 32例中21例收住院,11例门诊治疗.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1%奴夫卡因5 ml局麻,于脓肿低部位,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作一纵形切口,约2~3 cm,放出脓液,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再于处女膜内侧阴道壁平行作1 cm长切口,两切口之间形成一瘘管,将消毒橡胶套环形剪成宽约0.5 cm引流条,以止血钳夹持环形引流条自外侧切口经脓腔至处女膜内切口穿出,1号丝线穿过环形橡皮条两端结扎固定,使橡皮引流条形成一双层耳环状异物固定于瘘孔.术前脓腔已自行穿破者,将破口扩大至3 cm,作为外侧切口,其后操作同前.术后给予灭滴灵0.4 g口服,每日2次,24 h后以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每日2次,每次15 min,共7 d,病人即刻可回家,2~3周后到门诊复查,拆除橡皮环.
作者:王柳燕;陈智慧;黄欣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经镇静、限盐、利尿、抗感染、强心、改善呼吸等常规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但部分患儿经常规治疗,疗效仍差.作者自1997年5月~2000年12月对本院33例经常规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患者,加用多巴胺、酚妥拉明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男18例,女15例,年龄小7个月,大12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12例,符合1985年青岛会议通过的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1],重症支气管肺炎并心力衰竭21例,符合1984年南宁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全部病例均有呼吸困难、紫绀、肺部湿性音、肝大、心率增快等.其中7例有双下肢浮肿,入院后均予镇静、限盐、吸氧、强心、利尿、抗感染等常规治疗3 d,心衰的症状、体征依然存在,心功能分级均在Ⅲ~Ⅳ级[3].1.2 治疗方法在常规综合治疗3 d无明显疗效及效果欠佳者,加多巴胺每次0.5 mg/kg(总量<10 mg)、酚妥拉明每次0.5 mg/kg(1次总量<10 mg)于5%~10%葡萄糖液中静滴,均按5 μ g*kg-1*min-1滴入,每日2次,3 d为1疗程,无效者,继续应用1疗程.
作者:谢永武;林晓源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男性糖尿病患者阳痿的可能病因.方法:将89例男性糖尿病患者分为阳痿组(n=34)与非阳痿组(n=55),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眼底、神经系统检查及性激素测定.结果:阳痿病人34例中20例(58.8%)伴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阳痿组糖化血红蛋白,自主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糖尿病不伴阳痿组(P<0.05),两组病人性激素水平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阳痿病因以神经病变常见,血糖、血管病变也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文杰;夏宏辉;谢磊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年多来的317例腹腔镜手术病例情况.结果:镜下手术成功率97.8%,中转开腹率2.2%.并发症发生率2.2%,包括输尿管、膀胱损伤各1例,腹壁血管损伤1例,脐部伤口感染1例,皮下气肿1例,肠管损伤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成功率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的适应证、手术难度、术者腹腔镜手术操作的基本功,手术器械的合理使用有关.
作者:王春平;廖莳;杜敏;罗光楠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结肠癌并急性梗阻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吻合口漏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6年1月~2000年1月收治的32例结肠癌并急性梗阻手术治疗的病例.结果:右半结肠癌12例,左半结肠癌20例,均符合低位结肠梗阻,全部行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全部Ⅰ期切除、吻合;左半结肠癌行Ⅰ期切除及吻合7例;Ⅰ期肿瘤切除及结肠造瘘,Ⅱ期闭瘘6例;Ⅰ期肿瘤切除,永久性结肠造瘘4例;姑息性手术3例.右半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11例成功,1例出现吻合口漏;左半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6例成功,1例出现吻合口漏,另外1例病人乙状结肠癌并梗阻,行Ⅰ期肿瘤切除及结肠造瘘,Ⅱ期闭瘘,术后出现吻合口漏.3例病人引流管置管超过1周,且置管于吻合口附近.结论:结肠癌并急性梗阻,采用Ⅰ期或Ⅱ期吻合术式,应根据综合因素而决定,只要严格掌握Ⅰ期手术吻合指征,Ⅰ期手术吻合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吻合口漏,除与肠道、全身情况及吻合技术有关外,与术中放置引流的时间和位置也有关.
作者:江自卓;余维铸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各种外伤、车祸等原因造成身体大面积皮缺损,以往通常采用身体其它部位取皮,进行游离皮片移植覆盖,植皮区愈合速度慢、皮肤美观度差,摩擦易引起破损甚至感染,我科采用皮肤牵张带对大面积皮肤缺损病人进行牵拉术,避免了取皮痛苦,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牵拉术前后的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2001年1~6月,我科共收治大面积皮缺损病人28例,男22例,女6例;上肢15例,下肢13例;年龄6~43岁.皮缺损面积大为36 cm×24 cm,均于使用皮肤牵张带牵拉3~7 d后直接缝合伤口,伤口愈合拆线后形成线状瘢痕.病人出院后随诊,2例自觉局部轻度瘙痒,无其它不适.
作者:李丹凤 刊期: 2001年第12期
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致盲率较高的眼病,包括原发性和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常见的有黄斑裂孔性网脱、巨大裂孔性网脱、锯齿缘断离、无晶状体眼网脱、复发性网脱,由于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时间长、并发症多及术后恢复慢、视力增进不理想等原因给病人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我院眼科于2000年1~12月收治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病人65例,着眼于眼科临床护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一定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65例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病人中,男30例,女35例,平均住院天数15 d,黄斑裂孔性网脱30例,巨大裂孔性网脱6例,锯齿缘断离10例,无晶状体眼网脱10例,复发性网脱9例.手术方法行玻璃体切割全气液交换加眼内注气术.
作者:张兆珍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男,1个月,孕1产1,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9 kg,母乳喂养,健康.1个月时体重4.5 kg,无药物、毒物接触史,于2001年8月11日接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兰州某研究所生产,批号不详)后约3~4 min出现呼吸困难、暂停,皮肤发花,即行吸氧,人工呼吸,无效.急诊来诊,患儿面色苍白,全身皮肤发花,四肢厥冷,呼吸浅,0~8次/min,心跳微弱,12~24次/min,血压测不出,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立即以面罩给氧,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投用肾上腺素、非那根、地塞米松、碳酸氢钠、2∶1液、葡萄糖酸钙等.20 min后口唇转红,心跳、呼吸相继恢复后出现四肢阵发性强直性抽动,肌注鲁米那钠后惊止.病情缓解平稳.6 h后再次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瞳孔散大固定.行气管插管,人工机械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静注肾上腺素、洛贝林、纳络酮、阿拉明、甘露醇等,心跳恢复,仍无自主呼吸,3 h后心跳再度停跳,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刘淑贞;张慧玲;周缨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AF)对脑卒中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68例有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住院无AF的脑卒中病人进行临床比较分析.结果:发现AF合并脑卒中患者有如下特点:(1)发生脑栓塞率高;(2)发生大面积脑梗塞者多;(3)易并发心功能衰竭;(4)致残率高;(5)死亡率高.结论:AF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也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黄才东;孙炽津;邵燕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详细介绍Sihler's神经染色方法,并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和补救方法.方法:选用死亡24 h内的新鲜尸体头部标本5具,完整分离切取颞筋膜、帽状腱膜和颞肌,依照传统的Sihler's溶液进行神经的染色、脱色,并用乙醇逐级脱水透明.结果:实验结果以神经脱色不彻底和透明不完全而失败.结论:传统Sihler's染色法不适用于新鲜尸体的神经染色,应加以改进应用.
作者:齐向东;胡志奇;王兴海;石瑾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癫痫是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临床病症,表现为脑部某些神经元异常放电,伴有可观察到的一种或几种脑功能障碍.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肢体、头面部肌肉抽搐,口角、肢端麻木或针刺感,头、眼偏斜,意识障碍及精神异常等,症状多具有突发性、反复性及刻板性的特点.对于有典型临床表现者,结合脑电图检查及抗癫痫治疗效果则诊断不难确立,但癫痫的临床表现相当复杂,发作类型多种多样,有时易造成漏诊、误诊,从而贻误患者的治疗.本文分别从诱发因素、痫性发作表现两个方面介绍一些具有特殊临床表现的癫痫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作者:胡学强;王世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患儿男,12岁,4周前头部外伤后昏迷10 min,CT检查未见颅骨骨折及颅内损伤,一般处理后无明显不适,3 d后患儿饮食、运动正常.伤后4周出现头痛、频繁呕吐,复视并右眼视物不清,右眼球突出并运动障碍,球结膜充血,巩膜小静脉曲张,右眼睑水肿.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右眼底视乳头水肿,脑电图及颅脑CT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外伤性头痛,给予降颅压及对症治疗1周症状加重,突眼及视力下降明显,双眼CT检查见右眼球突出,眼睑肿胀,右眼静脉扩张(直径1.1 cm),眼肌丰满.确诊为右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转外院行海绵窦填塞术后,眼部症状及突眼消失,视力恢复,眼CT见扩张的眼静脉缩小.
作者:舒莉;明永成;田耀国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及细胞因子支持下高剂量、多循环化疗对中高度恶性淋巴瘤(ML)的疗效.方法:16例ML以1.5倍常规化疗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病人分别于第28天、56天接受2倍及2.5倍大剂量化疗后应用G-CSF及回输造血干细胞.结果:治疗组16例中可评价病例15例,其中完全缓解10例(66.67%),部分缓解3例(20%),稳定2例(13.33%);无病生存7例(9~38个月,中位生存期26个月),疗效高于常规化疗组,且免疫损伤少,造血恢复快,并发症少.结论:对中高度恶性的ML,在造血干细胞/细胞因子的支持下,采用常规2~3倍剂量、3次循环的强化治疗,可提高治疗周期内平均剂量强度,疗效高于常规化疗,且该方案可在普通病房实施,治疗风险与费用均较低.
作者:肖扬;高阳;李颂文;陈怀宇;宋朝阳;陈今友;梁华钦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MI)或猝死,进行有效的防治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64例UAP患者均为我科2000年1月~2001年5月住院患者,全部符合WHO UAP的诊断标准:(1)无MI的酶学和心电改变.(2)排除非冠心病性心绞痛.(3)无出血倾向.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4例,男25例,女9例,年龄63~80岁,平均68.2岁;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65~79岁,平均68.6岁.两组性别、年龄组成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UAP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口服长效消心痛、心痛定、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斯匹林或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和心肌营养药.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法国赛诺菲公司生产),每次0.4 ml(10000抗活性凝血因子X国际单位)腹部脐旁皮下注射,12 h 1次,连用10 d.
作者:叶秋涛;王芬;陈道纯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围拔管期剧烈的心血管反应,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极有可能诱发心脏疾病和脑血管意外.我们观察了艾司洛尔硝酸甘油合用对平抑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麻气管插管手术病人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57±11)岁,ASA Ⅰ~Ⅲ级.无哮喘史及心传导阻滞.1.2 麻醉及监测麻醉前30 min肌注鲁米那纳0.1 g,阿托品0.5 mg.诱导,静注米唑安定0.2 mg/kg,芬太尼4~6 μ g/kg,万可松0.12 mg/kg,气管插管.术中异丙酚静滴及异氟醚吸入维持.术中血压心率控制在±15%范围内.拔管指征:呼之睁眼,自主呼吸petco2<40 mmHg,吞咽咳嗽反射恢复.拔管前5 min静推艾司洛尔0.5 mg/kg,硝酸甘油4 μ g/kg,用惠普监护仪连续监测记录注药前、注药后3 min、吸痰拔管即刻、拔管后1 min、拔管后3 min、拔管后6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并计算收缩压心率乘积(RPP).1.3 统计处理数据均用±s表示,经F检验及q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作者:陈妙仙;黄建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在儿童胃及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儿童感染H.pylori及其后果等研究状况综述如下.1 儿童感染H.pylori的概况儿童感染H.pylori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各地报告感染率差异较大,H.pylori感染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与民族不同无明显关系,却与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密切相关.发展中国家的儿童H.pylori感染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儿童,前者感染率高达80%~90%,后者则为5%~10%[1,2].即使在同一地区,经济水平愈高,生活质量愈好,H.pylori感染率就愈低,反之亦然[2].但进一步观察发现,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不同的种族,H.pylori的感染也不相同,如在美国,黑人的感染率为白人的两倍[1,2].H.pylori的感染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1,3~5].
作者:王小岩;王亮升 刊期: 200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