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膜透析的手术设备及方法

李志坚;郑勋华

关键词: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 手术设备, 人工操作, 进修医生, 机器, 方法, 循环性, 间歇性, 临床
摘要:进修医生 临床上有哪些腹膜透析的方法?教授 腹膜透析的方法主要分为人工操作和机器操作两类.人工操作主要有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机器操作有间歇性腹膜透析(IPD)和持续性循环性腹膜透析(CCPD)等.
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皮下埋植避孕制剂植入部位并发症13例分析

    1 引言皮下埋植避孕法具有长效、高效、安全、可逆等特点,深受育龄妇女的欢迎,但术后并发症是制约继续使用的重要因素.本文对13例皮下植入埋植剂后植入部位疼痛、麻木甚至上肢抬举无力等症状进行了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向安;肖坤萍;舒大秀;黎家碧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的临床意义——附46例报告

    目的:探讨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6例SLE病人和20名正常人血浆sTM水平,分析sTM与SLE活动期疾病活动度的关系.结果:SLE活动期组sTM水平高于非活动期组和对照组(P<0.01).sTM与多个SLE疾病活动度评分相关,与低补体C3血症、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sDNA)抗体滴度水平相关(P<0.05).高水平sTM与狼疮肾炎、浆膜炎相关(P<0.01).结论:血浆sTM水平与SLE活动期和疾病活动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SLE疾病活动性的指标.

    作者:石菁华;邹外一;罗绍凯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左心室肥大的影响——附20例报告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左心室肥大(LVH)的影响.方法:将42例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大的病人随机分为氯沙坦组(20例)和贝那普利组(22例),两组均用药3个月.于用药前及用药后每个月测量血压,据UCG测量指标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两组用药后血压、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比用药前有显著性下降(P<0.001),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氯沙坦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大病人的血压,逆转LVH.其疗效与已知可逆转LVH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贝那普利的疗效相当.

    作者:江炳芬;麦子杰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男性重度特发性水肿1例

    1 引言特发性水肿多为轻、中度水肿,重度水肿少见,且几乎均见于女性病人,男性甚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黄云鸿;吴艺捷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野生蕈中毒致肝、肾、胰腺损害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男,33岁.1998年9月5日入院.病人于5日前食用野蘑菇后出现腹痛、腹泻,呈水样便,量多,每日约十余次,伴恶心、呕吐.

    作者:潘涛;孟新兵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21世纪的人类生殖研究与医学展望

    1 引言人类生殖涉及生殖生理、生殖内分泌、辅助生育技术、生育调节技术、妇产科学、泌尿科学和男性学等多个学科.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涉及生命现象本质的内容,并把各个层次的生命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新的高度上揭示生命的奥秘,其结果是全面改变了生命科学的面貌,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作者:周灿权;李晓红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医学继续教育测验(5)答案与题解

    题解1.原发性高血压随病情进展,有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的表现,其中我国以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常见,年发病率为(120~180)/10万,约为心肌梗死的5倍.

    作者:冯冲;董吁钢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神经系统瘤外综合征12例临床及电生理学检查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系统瘤外综合征(NPS)的临床特点及电生理学检查价值.方法:对12例NPS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肌无力综合征8例;周围神经病变5例;植物神经病变2例;小脑病变1例;皮肌炎1例.临床类型复杂、重叠.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情况:重频电刺激(RNS)阳性9例;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8例;运动传导速度(MCV)减慢5例;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8例,肌源性损害1例.结论:NP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隐匿的恶性肿瘤.

    作者:彭更生;李红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一氧化碳中毒致血尿、咯血1例

    男,46岁.因煤气中毒于1998年3月12日15时急诊入院.入院体检:脉搏120次/分,血压14 kPa/9 kPa.意识不清,口吐白沫,时有抽搐,口、唇、颜面呈樱桃红色,枕部有3 cm×4 cm大小的烧灼区,皮肤焦黄,溃烂,为深Ⅱ度烧伤.心、肺、肝、脾正常.

    作者:刘洁林;何芳;梁君蓉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链激酶和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附63例报告

    目的:比较链激酶和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发病12小时内的6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别予链激酶150万单位(31例)或重组链激酶150万单位(32例)溶于5%葡萄糖液100 mL内静脉漓注60分钟,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病死率和不良反应等的发生情况.结果:链激酶组和重组链激酶组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61%和72%(P<0.01),病死率均为6%;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和6%;轻微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和16%.结论:链激酶和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重组链激酶的疗效优于链激酶,不良反应少于链激酶.

    作者:王彬尧;刘建平;章隆泉;厉锦华;宋卫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临床常见诊疗错误汇编(207)

    贸然用药 助纣为虐--1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亚临床甲减误用甲巯咪唑的教训女,42岁.急躁易怒、大便干结2年,近半年出现颈部增粗,当地医院拟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予甲巯咪唑治疗,每日30 mg,半年症状仍无改善,于1992年6月17日到我院就诊.

    作者:张启煊;李雄;王巍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妇科门诊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性调查——附181例报告

    目的:调查妇科门诊慢性宫颈炎或不育症病人的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状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方法:通过支原体培养基及支原体药敏培养基分别对181例病人的宫颈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Uu、Mh及Uu、Mh混合感染率分别为46.0%、3.3%及14.4%.Uu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前三位依次为红霉素、四环素、米诺环素;Uu、Mh混合感染依次为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四环素.结论:Uu是引起慢性宫颈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Uu、Mh的耐药株常见,提示治疗支原体引起的宫颈炎应依照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许代娣;陈全根;蒋湘林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心脏损伤的外科治疗——附12例报告

    目的:总结抢救心脏损伤的外科诊断和处理体会.方法:对12例经外科治疗存活的心脏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无死亡,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2例出现烦躁、乱语等精神症状,经神经营养药治疗后逐渐好转.出院时,心功能为0级至1级.随访1年至8年,其中1例出现二尖瓣大瓣穿孔,行修补术;其余恢复良好.结论:对心脏损伤病人及时确诊并予外科手术可以降低病死率;及时和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张希;巫国勇;曾讯;钟佛添;伍联近;童萃文;王治平;唐白云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审定名词与非规范名词对照眼科学(续前)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表现特殊的急性白血病26例诊治体会

    1 引言急性白血病以贫血、发热、出血及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但当组织器官受到损害时,则症状复杂而不典型,诊断较困难,容易误诊.

    作者:寿霞芳;方炳木;李琳洁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小剂量多巴胺与硝酸甘油佐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22例

    我院于1994年2月至1998年10月间应用小剂量多巴胺与硝酸甘油佐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2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彭木和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胃泌素瘤1例报告

    1 引言胃泌素瘤是一种具有分泌胃泌素功能的肿瘤,其特征是高胃泌素血症,高胃酸分泌,多发、非典型部位难治性消化性溃疡和腹泻等.本病临床少见.现将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杰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与评价

    1 引言心房颤动是常见的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然而迄今仍无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经导管射频消融治愈心房颤动是1994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包括线性消融和局灶性消融两种方案.本文就近年来这一治疗的若干进展作一简要介绍,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

    作者:马长生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阿昔洛韦与聚肌胞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比较

    1996年至1998年,我们对32例门诊带状疱疹病人分别用阿昔洛韦或聚肌胞治疗,比较两药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高建秋;王萍;丁军梅;张静慧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糖尿病并发脑卒中152例临床分析

    1 引言为了了解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本文对152例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钟秀华;梁英霞 刊期: 2000年第08期

新医学杂志

新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