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肛周脓肿手术方法临床效果比较

田永志;程东水;孙雁

关键词:肛周脓肿, 手术方法, 切除术, 传统式, 蝶形, 切开术, 统计学意义, 放射状切口, 住院, 首次发病, 皮肤, 坏死组织, 肛瘘, 麻醉下, 抗生素, 方法及, 形状, 线状, 术后, 清除
摘要:小儿肛周脓肿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5天至8岁;病程5天至1个月.全部病例均为单个脓肿,首次发病.脓肿大者3cm×2cm,小者0.5cm×1cm,距肛缘0.3~1cm,将30例分为传统式切开术和蝶形切除术2组,各15例. 手术方法及疗效:蝶形切除术,在麻醉下,脓肿处沿肛缘作放射状切口,切除皮肤贯穿脓腔内口,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创口敞开呈蝶形状.传统式手术,在脓肿波动处单纯切开皮肤,放出浓液,创口呈线状.术后用抗生素.传统式切开术组痊愈10例(66.7%),并发肛瘘5例(33.3%),平均住院(11±4)天.蝶形切除术组痊愈14例(93.3%),并发肛瘘1例(6.7%),平均住院(9±2)天,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勤奋工作五十年——记一代名医陆琦先生

    陆琦教授生于1921年,从事肛肠专业已有50年.解放初期响应党的号召,将自己的验方与专长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与人民.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创建肛门外科,临床医疗与科研工作成果显著.先后被选为浙江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人民的好评. 陆老在发扬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对肛肠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与全国各地的专业工作者合作开展学术交流.1980年在卫生部崔月犁部长主持下,召开了全国肛肠病学术交流大会,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其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并负责创办<中国肛肠病杂志>,担任编委会主任委员兼主编.

    作者:陆传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复方槐花煎剂治疗痔出血337例疗效观察

    近年来,运用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的复方槐花煎剂治疗痔出血,取得满意效果.临床资料:随机选择痔出血病例337例,男195例,女142例;年龄16~68岁;病程3天至11年.

    作者:郭树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痔的分类与治疗学的现代概念

    长期以来,痔的“学说”层出不穷,痔的分类标准和治疗方法也相当繁杂.1975年Thomson[1,2]首次提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并强调:“痔不是病,不应当切除,除非它有确切的手术指征.”他的论断,引起国际肛肠外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1977年英国痔的专题讨论会,1979年美、英、澳3国肛肠外科医师协会举办联合学术会议以及1984年在科伦堡举行的第9届德国结肠直肠外科学术会议上,与会代表根据痔的新概念,对痔的分类标准及治疗方法,展开了热烈讨论.特别是1980年6月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召开的痔外科专题讨论会,争论更加激烈.

    作者:张东铭;王玉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一期切除保留括约肌直肠减压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

    为研究高位复杂性肛瘘一期切除保留括约肌直肠减压术的方法,评价其疗效和价值,对38例高位复杂性肛瘘行一期切除全部外口、瘘管、内口,保留括约肌重叠修补内口逐层缝合创口,直肠减压.结果:38例全部愈合,无肛门失禁、肛门狭窄等并发症.该术式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简单、安全、有效,无并发症、后遗症,值得推广.

    作者:韩玉娟;管金平;李衍行;廉仲江;高伟;秦宪斌;闫立俊;李希印;崔海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内口皮瓣截根法治疗高位肛瘘疗效观察

    为探讨提高高位肛瘘疗效的方法,受内口缝合截根术治疗肛瘘的启发,利用原位皮瓣移植截根疗法,治疗高位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37例,32例一次治愈,5例改用挂线疗法治愈.该法肛外瘢痕少,不损伤过多的括约肌,一次手术不成功,不影响二次切开挂线疗法.

    作者:祝普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改良痔环切术63例临床小结

    作者1995~1999年采用新型改良痔环切术治疗痔63例,效果满意.临床资料:63例中,男39例,女24例;年龄23~66岁.完全性环切者26例,部分环切者37例,手术均在30min之内完成.14例住院治疗,平均住院13.6天,其余由门诊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局麻.扩肛后,用3把组织钳夹住齿状线,将一侧12,3,6点向外牵引,2把弯血管钳自12点和6点向3点夹住齿状线上下痔块,剪除血管钳上的痔组织,从3点开始,分2次向6点和12点以1-0肠线绕钳连续缝合,退出血管钳拉紧肠线.若行完全性环切术,血管钳上的痔组织,剪至6点和12点时,暂不剪断,并以此为起点向9点钳夹,同法处理对侧.也可以行部分环切术,选择要切的痔块中点,从两端向该点钳夹,剪除痔组织,自中点向两侧缝合.

    作者:曹元太;甘智鹏;曹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切开挂线治疗肛周脓肿102例

    采用切开挂线疗法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02例,男84例,女18例;年龄7个月至71岁;病程3~12天.肛周皮下脓肿32例,直肠后间隙脓肿44例,坐骨直肠窝脓肿24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2例.内口位置:除6例在肛管直肠环以上外,其余均在齿线附近之肛隐窝处,且以截石位6点肛隐窝处为多. 治疗方法: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麻醉.于脓肿波动

    作者:刘金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消痛汤治疗痔疮肿痛60例

    我院采用自拟消痛汤治疗痔疮肿痛60例,收到明显疗效,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5例,女15例;年龄13~64岁;病程6个月至5年.其中血栓性外痔22例,炎性外痔15例,混合痔13例,外痔并肛裂10例.

    作者:王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巨大肛门直肠横襞1例

    患者女,26岁.大便时滴鲜血4天,量约50ml,无疼痛,无肿物脱出,诊断为“内痔”给予对症处理,未见好转,每次小便时均有鲜血从肛门内滴下.专科检查:肛门内约7cm处右侧壁可触及一3cm×2cm肿物,表面光滑,质软,无压痛,基底部活动度差,指套退出染少许鲜血.乙状结肠镜检查:距肛门7cm处,肠腔右前壁可见一3.5cm×2.2cm×1.5cm肿物,呈淡红色,表面可见血管充血,有多个点状出血灶,基底广泛.病理报告:纤维素炎症.诊断:直肠横襞出血.服致康胶囊.2天后大便时血止.

    作者:赵江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自制多功能探针在肛瘘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我们使用多功能探针对26例肛瘘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5例,女1例;年龄19~64岁;病程4个月至6年.低位单纯性肛瘘5例,低位复杂性肛瘘12例,高位单纯性肛瘘7例,高位复杂性肛瘘2例.低位肛瘘采用肛瘘切开术、瘘管切除术;高位肛瘘均采用高位挂线低位切开术.

    作者:萧青;刘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混合痔伴高血压病术后大出血1例

    患者男,41岁.大便时肿物自肛门脱出,需用手送回,伴间断性肛门滴血12年,每因劳累后加重.查体:血压20.1/14.1kPa,其他检查无异常.肛门外翻时检查见:11~1点,3~5点,7~9~11点位有3.0cm×2.5cm不规则隆起肿物,色暗红,质软,齿线沟消失,有渗血.直肠指诊与乙状结肠镜进入30cm均未发现异常.初诊为混合痔.入院后在局麻下行混合痔分段单纯内注结扎术,肛门后正中栉膜带松解术.内注药物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研制的775液,使用浓度为1 : 1,总量8.0ml,分别注入各痔体,手术顺利.术后32h患者无不适感,自行坐摩托车回家后约2h,突感小腹部不适,肛门坠胀,排出约1 000ml瘀血块和稀便,便后15min来院.

    作者:廖映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注射和除痔钳治疗痔280例

    痔280例中男208例,女72例;年龄2~78岁;病程5个月至55年.治疗方法:患者取右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肛管及直肠下端用1‰新洁尔灭消毒.用喇叭肛镜查看内痔核,以5号注射针头在右前、右后、左侧主痔核上端进针到粘膜下层部后,分别注射1:1消痔灵液3ml,然后退针过程注药1ml,后在齿线上0.5cm主痔核3,7,9点处各注射1ml.注射完后在3,9,11点的外痔核处注射少量麻药,用鼠齿钳提起痔核,弯止血钳夹住痔核基底部注射唐氏除痔液,用另一把止血钳夹扁痔核,将唐氏除痔钳钳夹于痔核基底部位,剪除残余端.可同时做2~3处.在除痔钳下方分点注射长效止痛剂(2%亚甲蓝与0.5%利多卡因用1:1).肛内放入痔疮膏和痔疮宁栓,塔形纱块外敷,丁字带固定.

    作者:周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肛周脓肿100例临床治疗分析

    我科治疗肛周脓肿100例,男70例,年龄13~58岁,其中13~20岁45例,21~58岁25例,平均年龄35.5岁;女30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34.5岁;病史7天至13年.以上病人单用抗生素治疗49例,中西医保守治疗28例,单用中药治疗23例.治疗中自行破溃疼痛减轻38例.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切开引流27例,用药后疼痛消失35例.所有病人治疗后虽然暂时疼痛减轻或消失,但均反复发作1~5次不等,来我院就诊后均给予手术根治.切开后发现脓腔病灶范围都较大.

    作者:曹广斌;朱英;徐新玉;梁凯勃;何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570例发病因素分析

    对570例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好发因素,为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临床资料:本组男476例,女94例;年龄12~79岁.其中414例行单纯脓肿切开引流术,占73%;156例行脓肿根治术,占27%.所有病人均在手术当日或次日症状、体征得到缓解,经换药及对症治疗,创口愈合后出院,治愈率100%.

    作者:梁秀芝;段宏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刮匙小针刀洞口挂线引流治疗肛周脓肿

    采用刮匙小针刀进行洞式切口挂线引流治疗肛周脓肿96例,男54例,女42例;年龄17~64岁;病程1~2周. 治疗方法及疗效:取侧卧位,常规消毒,脓肿壁点状局麻.选择肛门缘的脓肿低位,右手持刮匙小针刀,朝向脓肿对端先垂直刺入低位的脓肿壁,同时旋转1周即完成洞式切口,边进刮匙小针刀边旋转,穿切至脓肿对端壁穿出,完成第2个对端脓肿壁的洞式切口.至此贯通脓腔的中心,将粗丝线挂在刮匙小针刀的刀柄前缘,原路退回并拔出刮匙小针刀,其粗丝线留挂在脓腔中,将粗丝线的两头分别由2个洞口牵出脓腔外再打结,形成弧形线圈,起到引流作用.术后敷玉红膏纱布块.待术后1周,脓液消失剪断引流线圈后拔去.

    作者:田淇第;时春祥;于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内痔缝扎术后提肛运动致大出血1例

    患者女,38岁.反复便血,便后肛门肿物脱出需用手回纳7年,以内痔收入院.入院查体: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无异常,凝血酶原测定正常,肛门局部吸引后,截石位齿线上3,11点处各见一鸽蛋大痔核,诊断为内痔.用0.25%布比卡因40ml作肛周局部浸润麻醉,7号丝线分别8字贯穿缝扎3,11点处内痔基底部,在缝扎线外0.6cm处剪去内痔组织,手术顺利.术后第2天,病人每日自行做提肛运动达300次,术后第4天,出现头晕、恶心、腹胀、里急后重,并有急切的排便感觉.查体:P100次/min,R22次/min,BP11/7kPa.

    作者:吴志华;骆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生肌长肉膏对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作用的临床研究(附85例分析)

    为观察生肌长肉膏对促进肛瘘术后创面的愈合作用,对85例肛瘘患者术后创面分4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生肌长肉膏组较之对照组,在减少创口渗液、增加愈合率、缩短愈合天数等方面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提示在肛瘘术后中后期,对创面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杨巍;华斌;张巍;柏连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一次性根治手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638例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638例,男544例,女94例;年龄15~76岁.皮下脓肿363例,粘膜下脓肿36例,坐骨直肠窝脓肿165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38例,直肠后间隙脓肿36例. 治疗方法:骶麻下取侧卧位或截石位,指诊找准内口(即感染肛窦),用弯刀自内口处向下切开至肛门皮肤线为止,不必全程切开脓肿前壁.脓液排出后,用手指深入脓腔充分分离脓腔内纤维隔带,防止遗漏小脓腔.仔细检查内口,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修剪切口两侧皮肤,以利引流.术后中药煎液加温坐浴,每日2次.主要药物有黄连、黄柏、红花、川椒、蛇床子、枯矾、冰片等.有效抗生素静脉滴注.

    作者:金伟森;金虎;赵克;丁泉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镇痛新骶管用药对肛门部手术镇痛效果观察

    镇痛新一次性骶管内注射用于肛门部手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54例中男210例,女144例;年龄13~66岁.其中混合痔245例,肛瘘及肛裂63例,肛周脓肿41例,直肠脱垂4例,均在骶管麻醉下施术.

    作者:李同绪;晁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复杂性肛瘘不同粘度造影剂造影结果比较

    为提高复杂性肛瘘的诊断率,我们对运用不同粘度的造影剂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4例复杂性肛瘘,男48例,女36例;年龄12~72岁;病程3~32年.手术次数3~8次.复发原因皆因有内口未找到.84例分为碘化油组40例,泛影葡胺组44例. 造影方法:截石位,常规消毒,局麻.将静脉穿刺针头的硅胶管从外口缓慢插入瘘管内,荷包缝合外口以固定胶管.

    作者:尚锦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