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生
我院采用自制肛肠平洗剂治疗痔疮肿痛186例,收到明显疗效.
作者:赵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混合痔手术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变化,探讨其发病机理及与门静脉系统的关系.
作者:张景云;王为;刘智亮;武峰;张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张庆荣先生1 940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后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开始了他的临床工作,迄今已六十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张老表示祝贺.
作者:王玉成;张作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采用皮下内括约肌挑出切断。充分扩肛。环状混合痔外剥内缝合术。
作者:杨珍宝;董顺芳;冯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克服痔手术V形切口大,愈合慢,术后瘢痕大的缺点,我们设计了D-Y切口用于混合痔20例,外痔30例;年龄21~62岁.收到满意的疗效.
作者:邓德昌;方晓明;居海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科采用套扎复位法治疗急性期嵌顿性内痔,缩短了疗程.
作者:贝敏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收治16例以肛门直肠痛为首发症状的妇科疾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贵信;王丽新;马德民;刘风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采用蒲公英消痔栓治疗肛门病215例,男140例,女75例;年龄15~74岁.其中内痔115列,外痔17例,混合痔32例,肛裂43例,肛窦炎8例.
作者:周华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肛管保留灌肠法是许多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尤其在肛肠科应用较多.研制一种方便、价廉适用的肛管灌注器具,让患者自己应用很有必要.
作者:王济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肛肠疾病多因气血不畅,经络阻滞,湿热下注,血脉不通所致.临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常可收到较好效果.活血化瘀法应用范围较广,应根据不同病情辨证论治,在针对主证选方用药的同时,可配合其他治法,如益气、养阴、利湿、清热等,或其他治法配以活血化瘀之味.现将作者之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金伟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挤压法配合中药活血逐瘀液坐浴治疗血栓外痔35例,并与传统方法中药坐浴30例(对照1组)及手术剥离33例(对照2组)作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愈率、疼痛消失时间及治愈时间方面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1),且随访无复发.此法操作简便、痛苦小、愈合快、疗效显著.
作者:吴宗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高频电容场切除内外痔,母痔动脉区注射、缝扎、保留齿状线,放射状减张,内括约肌松解,长麻止痛的手术方法,治疗混合痔505例(环状混合痔26例),男317例,女188例;年龄22~75岁;病程13~35年.
作者:付彦春;高杨;王国彬;高兴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提高肛肠病手术的麻醉效果,选用极小剂量重比重的碱化利多卡因作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效果满意.该法操作方便,麻醉起效迅速,麻醉阻滞范围局限,血流动力学波动极小,成功率高,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提高了肛肠病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穆作振;王为;曹永;汤良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了探讨痔与门脉高压症的关系和痔的发生机理,对642例门脉高压症患者及1 893例门诊体检者痔的患病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痔检出率分别为37.3%和43.1%(P>0.05).门脉高压症并发直肠静脉曲张率为8.9%.直肠静脉曲张并发痔发生率为34%.提示:门脉高压症及直肠静脉曲张与痔的发生无相关性.
作者:钱立元;蔡立峰;朱晒红;唐五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分段U形外剥切横位缝合加齿形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96例,男109例,女87例;年龄22~76岁,30~55岁149例,占76%;病程3~48年.行1~6次硬化剂注射或结扎切除术71例.主要症状:大便后痔脱出100%,便血57%,贫血7%,下蹲或久行痔脱出20%,嵌顿水肿10%,坠胀或疼痛88%.
作者:黄佳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以三木颗粒洗剂用于痔的治疗,临床观察155例,并与妙灵痔痛一洗消(坐浴液)和原剂型三木熏洗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治疗痔疮有效率92.4%,明显优于妙灵痔痛一洗消(73.1%,P<0.01),与等量不同剂型的三木熏洗剂疗效相当.药理、毒理动物实验研究,证明其具有抗炎、止痛、止血作用,无毒副作用.
作者:祝颂;姜春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5~1998年用综合疗法治疗急性嵌顿性内痔69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苏振坤;张绍玲;吴又明;盛传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33例混合痔术后严重出血患者,男27例,女6例.原发性出血5例,继发性出血28例.出血部位:左7例,右前7例,右后10例,多处渗血9例.显性出血19例,隐性出血14例.出血量<300ml 5例,300~600ml 18例,>600ml 10例.止血方法:缝扎24例,填压9例.
作者:卢武;赵党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从形态学上说明肛管固定装置存在的客观性,从功能上探讨它们在排便控制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对59具小儿尸体,3例成人盆部标本解剖观察,4例新鲜小儿盆部标本做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肛管上部前壁固定于会阴体,侧壁和后壁的联合纵肌纤维在3个水平固定于盆隔;盆隔参与构成联合纵肌的纤维主要沿肛管侧壁和后壁下降并保持一定的内、外分层关系,向外下穿插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并将其分隔为7~9束,再止于肛周皮肤;在会阴体以下的肛管前壁无来自盆隔的联合纵肌组织;汇聚于肛管下端侧后壁的联合纵肌纤维向后上转折止于肛尾中缝皮肤两侧及尾骨背面,参与肛尾韧带.会阴体、肛尾韧带及肛尾中缝的皮肤对肛管前壁的固定及肛管与直肠前壁夹角的形成和维持有关;联合纵肌将肛周结构串连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排便控制机制的整体同步活动.
作者:崔龙;姜文方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