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痔剥扎术后1000例肛门节制功能观察

吴志祥

关键词:术后, 肛门节制功能, 术治疗, 患者, 报告
摘要:近5年来笔者用剥扎术治疗痔1 000例,对患者术后肛门节制功能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结扎治疗混合痔400例

    自1990年以来,我们采用结扎治疗混合痔4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巨高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穴位注射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47例

    我们采用穴位注射法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4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建峰;肖永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内镜下局部注射因特康和5-FU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失去手术治疗时机的晚期直肠癌的治疗方法,对60例晚期直肠癌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内镜下局部注射因特康(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和5-FU,对照组采用因特康,5-FU,CF静滴和口服,2~4个疗程.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0%和30%(P<0.05),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至2年,生存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对失去手术时机的晚期直肠癌病人,行结肠镜下局部注射是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作者:王凤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国际中医美容学术论坛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滋阴通便中药治疗直肠前突便秘的疗效观察

    直肠前突是直肠前壁、直肠阴道隔和阴道后壁向前突入阴道的一种疾病,该病占排便困难的30%~60%.我们选用滋阴通便中药治疗,疗效理想,报告如下.

    作者:巩树研;石临红;管立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痔瘘术后大出血12例临床分析

    笔者1992~2001年共诊治痔瘘术后大出血12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蔡中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激光诱发自体荧光技术在大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目前结肠镜检查是确诊大肠恶性肿瘤有效的手段,但操作过程主要凭借医生的经验进行活检,有一定的盲目性,早期病变容易漏诊、误诊.

    作者:刘新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直接钳夹结扎皮桥在外痔剥离中的应用

    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外痔剥离后直接钳夹结扎松弛的皮桥治疗混合痔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成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电子结肠镜对1128例分析

    我院内镜室自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使用OlympusCF-140型电子结肠镜对1 128例门诊及住院病人进行了检查,现分析如下.

    作者:龚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肠肿瘤121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对121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1例中,恶性肿瘤81例,良性肿瘤40例.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急性肠梗阻、大便性状改变、黄疸等.121例均经手术证实.肿瘤位于十二指肠13例,空肠62例,回肠46例,术前诊断符合率61.9%(75/121).恶性肿瘤81例,根治切除率为44.4%(36/81),其中71例获随访,已死亡38例,平均存活(36±18)个月,B超、CT、全消化道钡餐诊断符合率低,病人膝胸位腹部查体发现可移动性腹部包块是发现小肠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结果表明,小肠肿瘤临床表现极不典型,早期诊断极其困难,加强对本病的重视和认识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作者:徐永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肠舒通栓在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电子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方法较多,本院采用肠舒通栓加硫酸镁进行肠道准备,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肠舒通栓准备组137例,男68例,女69例;年龄13~77岁,平均47.8岁.对照组147例,男89例,女58例;年龄8~85岁,平均48.4岁.

    作者:张九皋;曹晨曦;李森娟;俞丽英;林筱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口服痔瘘汤预防肛肠病术后并发症80例观察

    感染、出血、疼痛、水肿及便秘是肛肠病术后常见并发症,笔者采用口服痔瘘汤术后,对预防术后并发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局部麻醉行肛肠病手术320例临床观察

    自1998年以来,我科对320例肛肠病手术患者行局部麻醉,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廖映铃;邓仕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CD44v6和P16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为探讨CD44v6和P16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0例大肠癌组织中CD44v6和P16蛋白表达.结果90例大肠癌中CD44v6和P16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68例(75.6%)和46例(51.1%).CD44v6高表达及P16蛋白低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肝脏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大肠癌中CD44v6表达与P16蛋白表达呈负相关(γ=-0.52,P<0.005).结果表明:CD44v6和P1 6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两者基因产物表达均可作为预测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客观指标.

    作者:谷化平;周翠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的基因诊断

    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基因诊断将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新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认为结直肠癌是多基因多步骤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包括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失活.

    作者:杨丹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药外洗方治疗肛门病术后水肿临床观察

    为观察用自拟中药外洗方治疗肛门病术后水肿的疗效,肛门病术后312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以自拟中药外洗方治疗,另两组以PP液和温水熏洗.治疗组总有效率95.2%,PP液组总有效率73.5%,温水组总有效率69.2%,治疗组与PP液组和温水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温水组与PP液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中药外洗方治疗肛门病术后肛缘水肿具有显著效果.

    作者:刘晨;夏峰;朱菊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太宁栓治疗内痔出血151例

    自2001年5月至2001年8月,我科用太宁栓治疗1~Ⅱ期内痔出血15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进;梁毅;何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网状外切内扎酌加侧切法治疗环状混合痔512例

    为了探求更加完善的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法,即在基本一次手术治愈的前提下,尽量避免或减少肛门狭窄、控制排便功能下降、直肠粘膜外翻和结缔组织外痔等后遗症以及术后水肿、疼痛、大小便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采用网状切扎法酌加侧切法,治疗环状混合痔512例,与传统的外切内扎法治疗的512例相对照,结果两组在疗效、疗程、并发症和后遗症等方面都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此法治疗环状混合痔实用有效.

    作者:戴永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空皮桥法在混合痔剥扎术中的临床应用

    采用外剥内扎法加中空皮桥法治疗环状混合痔25例,同时与采用外剥内扎法加皮桥侧边修剪法治疗的25例对比观察.结果发现:中空皮桥法明显减少肛管皮桥的水肿、血栓痔和皮赘等并发症.

    作者:祝普凡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直肠癌细胞核DNA倍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为探讨直肠癌DNA倍体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对87例直肠癌行细胞核DNA含量检测并与临床病理学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显示,DNA倍体增加与肿瘤生长、转移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肿瘤侵袭加深、病变范围扩大、转移,肿瘤细胞异倍体出现率及含量明显增加.DNA倍体主要出现在Dukes B,C,D期,异倍体出现率C期高于B期,D期高于B,C期.DNA异倍体增加,5年生存率降低.结果表明:直肠癌细胞DNA倍体含量检测可作为术前综合治疗、确定手术范围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鲁明良;张士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