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铭
痔病与便秘常合并存在,其出现率高达76.10%[1],但是二者的因果关系,迄今仍有争议.1便秘不是痔病的危险因素1972年英国医生Burkitt[2]提出低纤维饮食可导致便秘,因便秘而导致痔病,但是流行病学研究资料不支持该学说.
作者:张东铭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探讨捆扎式吻合法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实用性与安全性,回顾分析137例低位直肠癌用捆扎式吻合法行保肛手术临床资料.全组无手术死亡,吻合口漏2例(1.5%),吻合口出血4例(2.9%),吻合口狭窄7例(5.1%).随访2~3年,局部复发5例(3.7%).结果表明,捆扎式吻合法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李相阳;孙永信;张彤;吴凌云;韩方海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采用倒T形切除术(即内痔部分纵切纵缝,外痔部分横切横缝,内外切口呈倒T形)治疗环形混合痔17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闫伟鹏;张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近年来,我们采用二期缝合治疗低位肛瘘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16~73岁;病程6个月至15年.
作者:雷华涛;关群;吴汉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研究液氮冷冻疗法治疗肛门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并和点状结扎疗法进行对比观察.将32例肛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液氮冷冻组)12例,对照组(点状结扎组)20例,通过3年随访比较,液氮冷冻疗法有效率100%,优于点状结扎组(60%)(P<0.01),平均疗程、系统治疗时间、治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液氮冷冻疗法治疗肛门海绵状血管瘤比点状结扎法安全,简便易行,术后并发症少,疗效好且更为稳定.
作者:黄媛华;黄国栋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院2002~2004年观察500例肛肠手术采用小剂量、低浓度、简易骶管麻醉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肛肠科手术500例,男289例,女211例;年龄18~79岁.混合痔296例,肛裂、外痔64例,肛周脓肿、肛瘘130例,直肠前突10例.
作者:李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报告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结肠癌20例,其中腺癌16例,黏液腺癌3例,未分化癌1例.17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行肿瘤姑息性切除术,2例行短路手术,16例痊愈.分析了结肠癌引起急性阑尾炎的原因,阐明了漏诊、误诊的常见原因,提出减少漏诊或误诊的方法.
作者:张云杰;明凤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们采用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8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5例,女10例;年龄10~64岁;病程1d至半年.其中深部脓肿2例,双侧脓肿1例.
作者:张广田;朱玉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们应用综合术治疗嵌顿性痔126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8例,女28例,年龄20~75岁,病程1~12d.嵌顿部位及痔核个数:截石位肛前48个,肛后20个,肛左前68个,肛左后54个,肛右前61个,肛右后72个,肛左中29个,肛右中41个.溃烂流血水及出血者为106例,占84%.
作者:李兆俊;岳美荣;李士国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探讨支撑吻合管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根据直肠癌病类型、直肠指诊、腔内超声、盆腔CT和MRI检查结果,对低位直肠癌662例用支撑吻合法实施保肛手术.外科切除范围除残端肛侧直肠(肛管)、肛提肌、肛门内外括约肌、坐骨直肠窝脂肪组织、肛周皮肤外,与Miles手术相同.低位直肠癌保肛率68.1%,其中距齿状线0~2cm 17.4%,3~4cm 71.0%,4cm以上94.4%.252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保肛组62.5%,Miles手术组60.9%.局部复发率:保肛组6.7%,Miles手术组10.0%.保肛组吻合口漏1.5%,吻合口狭窄2.8%.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癌用支撑吻合法可以完成从盆腔内到肌间沟内任何平面的结肠-直肠(肛管)吻合,可以保证其根治率和术后良好的排便功能.
作者:杨向东;曹暂剑;张琦;周勇;安辉;韩方海;吴凌云;李相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应用大承气汤加味灌肠治疗痔术后粪嵌塞2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一般资料:20例患者均属环状混合痔手术后病人.主要临床症状有腹痛、腹满、腹胀,矢气频转,排便量少或便质溏稀,手足濈然汗出、脉沉实、苔黄燥.
作者:叶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肝素酶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及血管生成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7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肝素酶和VEGFD的表达.结果显示,肝素酶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肝素酶的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EGFD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亦与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肝素酶高表达组VEGFD表达显著高于肝素酶低表达组(P<0.05).结果表明,肝素酶在促进结直肠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结直肠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史良会;赵国海;夏亚斌;卢林明;徐国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提高Ⅲ度直肠脱垂的治疗效果,对25例Ⅲ度直肠脱垂患者采用直肠黏膜纵形间断缝扎,直肠周围间断注射消痔液,肛口酌情予以肛门外括约肌下缘局部间断折叠缝合,辅以固脱汤内服外用治疗,效果满意,治愈率100%.本法创伤小,不破坏肛管正常生理功能,术后无肛门狭窄、感染等并发症.随访0.5~11年,无复发和后遗症.
作者:于俊兰;卜荣贵;李华贵;爱勇;海燕;苑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科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直肠癌97例,经术前、术后严密观察和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芦美菊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掌握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对12个家系42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诊断、治疗、随访结果、肿瘤发病部位、病理诊断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2个家系中共42例患大肠癌,平均发病年龄42.2(20~71)岁,42例共有大肠癌60枚,其中83.3%为结肠癌,66.7%位于脾曲近侧结肠,18.3%有多原发大肠癌.结果表明,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发病年龄早,好发近侧结肠,易患多原发癌的特点,及早识别与随访对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建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女,67岁.右额部疼痛性肿块、逐渐增大3个月余.无头痛、呕吐,无发热、脓血便及腹部不适等.无肿瘤家族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直肠指诊无异常.
作者:林才照;徐加鹤 刊期: 2005年第10期
2001年以来,我们共手术治疗肛门病950例,其中有100例发生尿潴留,现综合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术后尿潴留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15~80岁.痔术后30例,痔合并肛瘘、肛裂术后35例,肛瘘术后12例,肛周脓肿术后10例,肛裂术后13例.年老体弱者30例,前列腺肥大者35例.
作者:孙德礼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探讨盐酸腹腔注射法制备金黄地鼠肠粘连模型的效果,将40只金黄地鼠分为5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腹腔注射1%与0.5%盐酸后的两组均100%发生了肠粘连,腹腔注射0.25%盐酸组肠粘连的发生率为87%,0.5%盐酸腹腔注射法与Galili法相比肠粘连发生率无差异(χ2=0.25,P>0.05).结果显示,0.5%盐酸腹腔注射法在金黄地鼠肠粘连模型的建立中是一种经济、简便易行的方法.
作者:周力;李峰杰;魏志新;徐力华;王尊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院对因术式选择不当造成的女童会阴体缺损3例行会阴体及肛门括约肌的修复手术,疗效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欣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探讨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切除、一期肛门原位再造术的临床效果,对该术式治疗62例下段直肠癌进行回顾性分析.62例中未发生再造肛门缺血坏死和狭窄、回缩.术后早期排便次数多,8~17次/d,无便意,口服止泻药,排便次数正常,术后28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大便成形.58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3.5%(58/62),平均随访4.0年,其中局部复发1例,局部复发率1.7%(1/58),3年生存率88.5%(46/52),5年生存率83.3%(30/36).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切除、一期肛门原位再造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直肠癌术式.
作者:桑温昌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