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才刚;李凌琳
为观察研究纳米银痔疮抗菌凝胶联合三味痔疮栓治疗肛窦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将45例肛窦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采用纳米银痔疮抗菌凝胶联合三味痔疮栓外用纳肛治疗,每日2次;对照组22例采用替硝唑片o.5g口服,每日2次,庆大霉素片120mg口服,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10d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2~3d后症状明显减轻,治疗10d后治愈率(95.7%)明显高于对照组(72.7%)(P<0.05),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全身不良反应.结果表明,纳米银痔疮抗菌凝胶联合三味痔疮栓治疗肛窦炎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商群献;吴周选;田茂林;谢敏;杨宇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减少和预防痔术后肛缘水肿的发生,根据患者个体化特点灵活正确选用手术方式与操作,包括正确扩肛、保护齿状线、保留皮桥、选择性内括约肌切断术等治疗痔病患者960例,观察术后肛缘水肿情况.结果显示,肛缘水肿发生率为4.1%.结果表明,正确选用手术方式,把好手术关,治疗个体化,可较好地预防痔术后肛缘水肿的发生.
作者:王慧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观察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后吻合口外敷肛泰软膏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随机选择170例Ⅲ、Ⅳ期内痔为主的环状混合痔PPH术后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术后吻合口外敷肛泰软膏及凡士林纱条,对照组术后吻合口用凡士林纱条外敷.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肛门疼痛、大便带血、发热、肛门坠胀、肛门水肿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肛泰软膏在预防和减少PPH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手术效果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作者:李玉江;孙振飞;曾连红;张晓丽;李贵鑫;乔冠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我们采用外剥内扎侧切术加术中扩肛预防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狭窄8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0例,女39例;年龄35~73岁,平均46岁;病程4~25年,平均11年.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部麻醉.按照痔体自然凹陷处,以母痔区为主,设计痔核分段及保留肛管皮桥、黏膜桥的部位与数量.
作者:谭斌;王晓枫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治疗方法,采用急攻疗法配合复方泛影葡胺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15例.结果显示,110例临床缓解,5例24h后症状加重而手术.结果表明,急攻疗法配合复方泛影葡胺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不但方法简便,而且可及时动态观察病情,随时提供手术指征,安全有效.
作者:徐永强;杨建梁;茹翔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通过神经阻滞进行术后镇痛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分别采取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地塞米松配伍及布比卡因与吗啡配伍,应用于骶管麻醉一次性术后镇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云龙;王冬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探讨预防或减少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吻合口早期出血的操作技术,将12例PPH患者分为早期病例组(手术方法改进前病例)6例和后期病例组(手术方法改进后病例)6例,观察术后早期出血病例与原因.结果显示,早期病例组吻合口术中出血1例(16.6%),术后吻合口出血1例(16.6%),后期病例组无术中和术后吻合口出血,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操作技术改进后的PPH对减少术中出血及防止术后出血有积极作用.
作者:林文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观察改良的痔环切术治疗Ⅲ、Ⅳ期内痔的效果,回顾性分析应用改良的痔环切术治疗Ⅲ、Ⅳ期内痔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术后随访6~36个月,治愈率100%,无并发症.结果表明,改良的痔环切术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排便功能良好、费用低,可有效治疗Ⅲ、Ⅳ期内痔.
作者:孙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粪便在结肠或直肠内停留时间太久,水分被过度吸收,并结成球状,干燥的粪块堵塞直肠不能排出,引起严重的便秘和会阴部疼痛,称为肠粪嵌塞,是直肠便秘的一种形式.笔者采用手指掏挖、高压灌肠、嵌物取出及服用中药等方法治疗肠粪嵌塞,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研究优化溃结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治疗机制,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脾益肠丸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和优化溃结方组.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组灌胃治疗后,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TNF-α含量和TNF-α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TNF-α含量和TNF-α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优化溃结方组、补脾益肠丸组、SASP组与模型组比较,TNF-α含量和TNF-α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优化溃结方组与补脾益肠丸组比较,TNF-α含量和TNF-α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优化溃结方组与SASP组比较,TNF-α含量和TNF-α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结果表明,优化溃结方可以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TNF-α含量和TNF-α蛋白表达.
作者:柳越冬;陶弘武;王长洪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探索吸注套扎疗法治疗各期内痔及混合痔内痔部分的临床效果,用此疗法治疗痔1256例,治愈率100%;597例随访3~5年,无复发,术中术后均无大出血等并发症.结果表明,此疗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治疗费用低,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作者:郭广华;李震;郑华齐;潘彦杰;浦志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近年来,我们对200例肛瘘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89例,女11例;年龄22~75岁;病程2个月至7年.其中低位单纯性肛瘘87例,低位复杂性肛瘘79例,高位单纯性肛瘘19例,高位复杂性肛瘘15例.
作者:夏丽霞;高有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女,42岁.因便血间歇发作2年余,加重10d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便血,呈点滴状,偶有肛门疼痛,未行治疗.近10d排便时喷射状出血,每天60~100ml,色鲜红,夹有少许血凝块,伴肛门疼痛,便时肿物脱出,需手推回纳,曾自用肛泰栓效果不佳,在当地医院输血治疗,仍便血不止,故来诊.
作者:崔冠敏;梅笑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我们将痔宁洗液用于肛门病术后水肿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0例,男35例,女45例;平均年龄44.3岁.混合痔术后47例,血栓性外痔术后25例,结缔组织性外痔术后6例,嵌顿性内痔术后2例.
作者:李丽莉;金骏昇;刘晓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观察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对57例肛周脓肿均采用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结果治愈21例,有效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5%.术后无出血,无肛管狭窄.结果表明,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作者:高智亭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近年来,我院对188例肛瘘术后创面采用湿润烧伤膏(MEBO)外用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12例,女76例;年龄13~65岁,平均38岁;病程1个月至10年.治疗方法: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骶管麻醉.切开瘘管并将瘘管壁全部切除至正常组织,创面不予缝合,若创面较大,可部分缝合,部分敞开,明显出血处给予电凝止血.
作者:韦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观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痔蒂两种结扎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对1048例混合痔患者采用10号丝线单纯结扎痔蒂(治疗1组),1127例采用10号丝线缝扎和加固结扎痔蒂(治疗2组).对两组创口愈合时间、结扎线脱落时间、创口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1组结扎线脱落时间3~7d;创口愈合时间13~37d,平均17.4d;创口感染37例,占3.53%;原发性大出血2例,占0.19%;继发性大出血1例,占0.10%.治疗2组结扎线脱落时间3~22d;创口愈合时间16~53d,平均27.6d;创口感染57例,占5.06%;原发性大出血3例,占0.26%;继发性大出血11例,占0.98%.结果表明,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以10号丝线单纯结扎痔蒂是安全的、可靠的.可以减少创口感染的机会,结扎线脱落快而安全,可减少痔术后创口感染和痔术后继发性出血,缩短创口的愈合时间.
作者:何毅;华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近年来,我们采用碟形创口加挂线一期治疗高位肛周脓肿8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6例,女9例;年龄17~62岁,平均28岁;病程5~9d.全部病例均做B超定位,其中骨盆直肠间隙脓肿17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合并坐骨直肠窝脓肿68例(直肠后间隙蹄铁型脓肿4例).
作者:孙方吉;左瑞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观察柳叶形切口松解内括约肌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临床疗效,对189例陈旧性肛裂采用柳叶形切口松解内括约肌,同时对病变组织予以切除.结果显示,189例均一次手术成功.疗程10~14d,平均11.4d.随访0.5~1年,2例因习惯性便秘复发,远期治愈率98.9%,无肛门失禁或肛门狭窄等后遗症.结果表明,该术式治疗肛裂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李辉;范学顺;王晏美;郑丽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我们采用中药内服、保留灌肠加心理干预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1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3例,女115例;年龄10~72岁;病程2个月至10年.治疗前经结肠镜检查证实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治疗方法:将患者辨证分为湿热壅滞、气滞血瘀、脾虚湿困、肾阳亏虚四型.分别以葛根芩连汤、柴胡疏肝散、参苓白术散、四神丸辨证加减内服.
作者:陈义亭;朱跃兵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