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机械通气治疗大量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林春光;马凌波;任桂梅

关键词: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机械通气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机械通气对大量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大量脑出血患者62例,其中行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机械通气治疗组32例,内科保守治疗组30例,对2组病例 PaO2、PaCO2、SaO2、收缩压水平、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近期病死率及发病时和发病后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与内科保守治疗组比较,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机械通气组患者PaO2、PaCO2、SaO2明显改善,收缩压水平明显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近期病死率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结论: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机械通气对大量脑出血的治疗效果良好.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普罗布考与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hs-CRP、ox-LDL的影响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调脂、抗炎、抗氧化的治疗效果.方法:老年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A组,阿托伐他汀20 mg/d,n=30)以及阿托伐他汀及普罗布考联合治疗组(B组,阿托伐他汀20 mg/d,普罗布考0.5 g,2次/d,n=30),检测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用药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结果:2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患者外周血TC、TG、LDL-C、hs-CRP、ox-LDL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B组较A组降低明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老年ACS患者,有显著调脂、抗炎、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蒋美媛;庞明;陈敏;严红;余艳;黎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无创瓷贴面在关闭前牙间隙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无创瓷贴面对修复前牙间隙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80颗要求关闭前牙间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用常规贴面和无创瓷贴面进行修复.修复后2年复查,并对两组病例的修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贴面组与无创贴面组在边缘密合、颜色、牙龈健康、完整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贴面组在敏感度上优于常规贴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选择好适应证的前提下,无创瓷贴面在关闭前牙间隙的修复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李劲;许胜;雷惠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根管消毒的研究进展

    目前为止,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首选方法.现代根管治疗共分为3个步骤: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而完善的根管消毒是保证根管治疗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根管消毒的方法有很大程度的进展,根管治疗的疗效也在不断提高.现就近年来根管消毒方法的研究进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梁登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声带息肉患者的嗓音声学分析及意义

    目的:探讨声带息肉患者进行嗓音声学分析的意义.方法:对35例声带息肉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2周进行嗓音声学检查,与30例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声带息肉手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相比较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发声时间(maximum phonation time,MPT)及嗓音障碍指数(dysphonia severity index,DSI)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与对照组Jitter、Shimmer、D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T无差异.结论:声带息肉手术后进行嗓音声学分析能客观地反映术后嗓音功能,术后2周声带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仍需继续治疗,术后定期进行嗓音声学分析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武宁;李永湘;吴铖林;钟晖;姚清文;毛海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非药物干预对单纯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非药物干预对单纯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疗效及检出率.方法:对1 213名疗养员及其中122例高尿酸血症患者按不同年龄分为3组,采取饮食控制、体育锻炼、文化活动、景观疗养、知识宣传等非药物干预措施,25 d后对3组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有效率和血尿酸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后3组间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检出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干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岁组、~39岁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40岁组干预前后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及同一组干预前、后血尿酸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组间血尿酸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药物干预可降低单纯性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改善体内血尿酸值水平.

    作者:梁卫根;李小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阴茎癌腹腔镜下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围手术期护理

    阴茎癌是男性阴茎常见的恶性肿瘤,据Sotelo等[1]研究表明,30%~60%的患者在初诊断时就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影响阴茎癌患者生存重要的因素之一[2].传统的阴茎癌手术治疗模式为阴茎局部切除或阴茎全部切除.唐勇等[3]2011年6月在国内新开展了阴茎癌腹腔镜经腹皮下腹股沟及盆腔淋巴清扫术,由于该手术为国内新开展的术式,与传统的开放腹股沟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较,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与特点,目前尚缺乏相关护理经验.因此,本文就阴茎癌腹腔镜下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围手术期护理综述如下.

    作者:吴芸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髓外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附4例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髓外浆细胞瘤(EMP)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4例EMP影像学资料,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发生部位:头颈部3例(其中鼻咽部、右侧上颌窦、甲状腺各 1例)和腹部1例;(2)肿物大小:小径均大于3 cm,大径可达20 cm;(3)境界:边界清楚;(4)密度:平扫均匀,类似邻近肌肉密度;(5)强化特点:均匀强化,无明确坏死;(6)伴随改变:可伴有邻近淋巴结肿大及邻近骨质受侵征象.结论:CT及MRI能够评价EMP部位和累及范围,并且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EMP的确诊尚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作者:黄向阳;符丹卉;苏丹柯;康巍;罗宁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对比研究新型溶血素(A法)和传统溶血素(B法)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结果.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血常规质控物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分别采取A法和B法进行测定,各测定20次,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对比.结果:A法和B法所测定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法和B法所测定的血红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测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在用不同的溶血素检测同一血常规质控物的时候,应该应用临床可接受的评价和方法比对的策略,以便保证测定结果的可比性与结果互认.

    作者:李保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相关性胸腔积液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相关性胸腔积液之间的关系.方法:71例研究对象分为A组(AECOPD合并胸腔积液组)27例,B组(单纯AECOPD组)31例及C组(非COPD组,对照组)13例,并将A组随机分为A1组13例及A2组14例,所有入选AECOPD患者均按照COPD诊治指南治疗,A1组在规范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及胸腔积液量.结果:①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A1组及A2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而A、B组均明显高于C组(P<0.05);治疗1周后A1组D-二聚体水平较A2组、B组下降(P<0.05),2周后与C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A2组、B组D-二聚体水平下降缓慢,4周后与C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②胸腔积液量:治疗前A1、A2组之间胸腔积液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胸腔积液量均减少(P<0.05),而A1组胸腔积液量少于A2组(P<0.05);治疗4周后A1组所有患者胸腔积液全部吸收,而A2组仍有5例患者存在少量胸腔积液(P<0.05).③胸腔积液量与血浆D-二聚体呈正相关(r=0.607,P<0.05).结论:AECOPD相关性胸腔积液的发病可能与肺循环高凝状态有关.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可加快AECOPD相关性胸腔积液的吸收.

    作者:陈敏莉;刘新丁;赵华;廖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模型

    目的: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模型.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模型,假手术对照组大鼠只做颈动脉分离手术,不用插入线栓.造模成功后,观测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为(3.60±0.52)分,脑含水量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分别为(34.6±6.2)%,(28.2±4.4)%,假手术对照组大鼠脑含水量为(13.5±1.3)%,无脑梗死,神经行为学正常.结论: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模型成功.

    作者:吴桂甫;凌兰兴;杨小叶;杨斌;王柳萍;梁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注射HCG日卵泡径线大小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周期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主导卵泡径线大小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首次在我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或ICSI-ET治疗的患者共557例,并根据HCG日大卵泡径线分为:A组50例(18~19.5 mm),B组272例(20~21.5 mm),C组166例(22~23.5 mm),D组69例(≥24 mm)来分析注射HCG日主导卵泡大小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A、B、C、D组妊娠率分别为50%,45.95%,33.13%,3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率分别为39.76%,36.44%,22.37%,31.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COH治疗周期中,主导卵泡在18~21.5 mm时决定注射HCG可以得到较好的妊娠结局.

    作者:黄颖;丘映;谭秀群;罗宇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MRI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MRI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0例,每例均行X线平片及MRI扫描.按照Schatzker标准对X线平片所见及MRI所见分别进行分型.依据MRI图像分析膝关节韧带及半月板有无损伤及撕裂.对高低能量骨折的韧带损伤及半月板撕裂分别计数.结果:40例患者于MRI上呈不同类型骨折,其中12例患者在X线平片上表现为正常,另有2例X线诊断为Ⅰ型,而MRI分别为Ⅱ、Ⅲ型,其余26例X线所见分型与MRI相一致.低能量骨折共19例,韧带损伤21条,半月板撕裂7侧,高能量骨折共21例,韧带损伤35条,半月板撕裂23侧.高能量骨折组半月板的撕裂例数明显超过低能量骨折组(P<0.05).结论:MRI较X线平片更能清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并能明确周围韧带、半月板的损伤和撕裂情况,依据MRI的骨折分型更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袁文昭;邓德茂;陈文福;蒙建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返魂草胶囊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目的:完善返魂草胶囊的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返魂草胶囊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绿原酸在0.040 0~0.320 2 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01%,RSD为0.93%.结论:本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

    作者:周世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3种不同途径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经腹全子宫切除术(TAH)、阴式子宫切除术(TVH)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TLH)3种术式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26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TAH组(103例),TVH组(82例),TLH组(78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情况.结果:3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H组及TLH组术后镇痛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TLH组(P<0.05),手术时间TAH组及TVH组短于TLH组(P<0.05).结论:3种术式均为全子宫切除的有效术式,但各有优缺点,临床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子宫切除术式以达到佳治疗效果.

    作者:雷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正畸患者埋伏牙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正畸患者中埋伏牙病例的患病情况.方法:以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006年7月3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就诊的1 785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对埋伏牙的患病率、性别、年龄、埋伏牙位、埋伏牙数量等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经确诊共132例埋伏牙患者(埋伏牙167颗),埋伏牙的患病率为7.39%,以上颌好发,上颌尖牙患病率高(3.31%),其次为上颌中切牙(2.51%);以单发为主,占埋伏牙病例数76.52%.结论:埋伏牙在正畸门诊患者中患病率较高,上颌尖牙和上颌中切牙是好发牙位,提示正畸医生重视埋伏牙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作者:庞煊奈;康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组织中IL-6、IL-8、IL-10、 TGF-β1水平 与胚胎反复着床失败的关系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胚胎反复着床失败(RIF)妇女与对照妇女子宫内膜组织中IL-6、IL-8、IL-10、TGF-β1水平的差异,探讨IL-6、IL-8、IL-10、TGF-β1与RIF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4例妇女,其中RIF组12例,对照组12例.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比较两组子宫内膜组织中IL-6、IL-8、IL-10、TGF-β1水平的差异,探讨这些细胞因子与RIF的关系.结果:在RIF组妇女子宫内膜组织中IL-10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4),而IL-6、IL-8和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子宫内膜组织中IL-6、IL-8、IL-10、TGF-β1,水平异常可能是胚胎反复着床失败的原因.

    作者:刘莉丹;吴惠梅;黄千贻;李慕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广西汉族婴幼儿海绵状静脉畸形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广西汉族婴幼儿海绵状静脉畸形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广西汉族海绵状静脉畸形患儿52例和汉族健康正常人103例的HLA-DQA1,DQB1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广西汉族海绵状静脉畸形患儿HLA-DQA1*0103、DQA1*0401 、DQA1*0601基因频率显著降低(OR=0.883,χ2=5.037,P=0.025;OR=2.856,χ2=4.255,P=0.039,OR=3.459,χ2=4.043,P=0.044).结论:HLA-DQA1*0103、DQA1*0401、DQA1*0601等位基因与广西汉族婴幼儿海绵状静脉畸形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

    作者:郑凤丽;严煜林;陈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心理干预效果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程度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26名流动儿童进行干预,采用儿童孤独量表(CLS)、自我接纳问卷(SAQ)、及教师访谈、儿童访谈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结果:26名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水平较干预前降低显著(评分差值9.58±10.140)且与未干预对照组的评分(差值-0.43±1.0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接纳程度较干预前提高(评分差值6.54±6.205),与未干预对照组的评分(差值-0.07±0.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评价因子评分的变化差异明显(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减轻流动儿童的孤独感程度,提高其自我接纳程度与自我评价水平.

    作者:唐峥华;林盈盈;刘丹;覃玉宇;吴俊端;张伟源;韦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利用斑马鱼胚胎初步评价单壁碳纳米管的生物毒性

    目的:利用聚乙二醇对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SWNTs)进行功能化修饰,并利用斑马鱼胚胎评价其被修饰前后的生物毒性,为SWNTs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提供毒性依据.方法:将甲氧基聚乙二醇胺5 000(methoxypolyethylene glycol amine,mPEG-NH2,Mw=5 ku)与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carboxylat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SWNT-COOH)非共价偶联制备SWNT-mPEG.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考查SWNT-mPEG的组成、浓度、形貌和粒径大小;利用水浴给药对斑马鱼胚胎进行染毒,并分别在受精后24 h(24 hpf)和受精后96 h(96 hpf)观察和统计孵化率、畸形率和死亡率.结果:与SWNT-COOH相比,SWNT-mPEG在水中具有更好的分散性;胚胎毒性实验表明,在24 hpf和96 hpf,SWNT-mPEG各浓度组的胚胎的致畸率和致死率仅略高于空白组,只有80 mg/L SWNT-mPEG实验组在96 hpf的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率(11.11%)明显高于同一试验时段的空白组(3.33%)(P<0.05).结论:SWNT-COOH和SWNT-mPEG对斑马鱼胚胎均呈现低生物毒性,原因可能与斑马鱼胚胎绒包膜对纳米颗粒的低通透性有关.

    作者:李林茂;赖泽锋;李苏宁;赵雅婷;秦悦;刘清鹏;刘华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骨髓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情况,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 表达与M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的塑料包埋骨髓活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二步法检测患者骨髓MVD及VEGF表达.结果:治疗前观察组MM患者骨髓MVD及VEGF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MM治疗缓解组骨髓MVD及VEGF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P<0.05),治疗未缓解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Ⅲ期MM患者MVD及VEGF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1).MM患者中MVD及VEGF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581、P<0.01).结论:血管新生与MM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骨髓MVD及VEGF表达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价病情、体内瘤负荷及短期疗效,且两者表达呈一致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健;王晓桃;欧阳清;莫东华;唐爱林;聂宇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