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34例疗效观察

覃立强;陈立欢;岑作道

关键词:早产儿, 呼吸暂停, 纳洛酮, 氨茶碱
摘要:原发性呼吸暂停(AOP)是早产儿常见症状之一,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与胎龄成反比,呼吸停止超过20 s常伴有心动过缓和紫绀现象,反复发作可致脑缺氧损伤甚至猝死.目前采用氨茶碱兴奋呼吸中枢来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因安全剂量过窄、不良反应等而致使疗效不甚满意.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采用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34例并与30例单用氨茶碱治疗比较,现报告如下.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高龄心脏瓣膜置换术65例临床分析

    1993年8月至2008年12月,我科为65例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兆忠;王奇;陈卫民;韦武利;向敏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及其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疗效及其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70例DCM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观察组及西药治疗对照组,同期选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中西医结合观察组35例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炙甘草汤加味方,西药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DCM患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中西医结合观察组治疗后HA、PCⅢ、LN明显低于西药治疗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及疗效比较中西医结合观察组均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DCM能有效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并能抑制心肌的纤维化.

    作者:王庆高;潘朝锌;何新兵;张振千;莫云秋;韦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18~35岁周围型肥胖者颈总动脉的超声研究

    目的:研究18~35岁周围型肥胖者颈总动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方法:用彩色超声仪对35例18~35岁周围型肥胖者(肥胖组)和34例年龄相同的健康者(对照组)的颈总动脉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肥胖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阻力指数增高、内-中膜异常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18~35岁周围型肥胖者颈总动脉超声二维及血流参数的改变,可能与肥胖者在年轻时血管就出现早期粥样硬化有关.

    作者:沈桂新;万里凯;许春梅;张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白细胞介素-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 (IL-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以及对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载量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1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70例健康对照者的IL-2基因-385T/G、+114T/G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 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结果:IL-2基因+114T/G多态性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2基因-385T/G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的1.490倍(OR=1.490,95%CI:1.085~2.046);进一步比较HBV患者IL-2 基因多态性与HBV-DNA 复制的关系,发现高水平HBV-DNA 组-385G 等位基因携带者分布频率明显高于低水平HBV-DNA 组(χ2=6.051,P=0.014).结论:IL-2基因-385T/G多态性与HBV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G等位基因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显著增加了HBV-DNA的复制能力.

    作者:杨志娟;黄承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荨麻疹的研究及治疗新进展

    荨麻疹是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而导致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风团和红斑,亦可伴发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喉头水肿甚至休克,是皮肤科的一个常见病多发病,易反复发作,增加患者的痛苦.一般认为,荨麻疹每天或几乎每天发作,持续6周或6周以上者,可诊断为慢性荨麻疹(CU).荨麻疹由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递质而引起.现就其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吴易;蒙金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广西河池地区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了解河池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探讨HBV各基因型与血清HBV DN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PCR技术,对广西河池地区140份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进行基因分型和定量检测.结果:140例血清中,C型94例(67.2%),B型32例(22.9%),B、C混合型7例(5.1%),A型1例(1.0%) ,D型1例(1.0%).B型、C型与B、C混合型患者在HBV DNA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C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所占比例(72.3%)比在急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河池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B次之,B、C混合型较少,A型、D型极少;各基因型患者在HBV DNA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作者:张吕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单肺通气过程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和通气后肺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PMN)在单肺机械通气(OLV)导致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OLV后ALI的发生情况.方法:大白兔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6只.A组用过深气管导管插管行左肺OLV,120 min后恢复双肺机械通气(TLV);B组始终行TLV.机械通气前(T0)和机械通气60(T1)、120(T2)、150(T3)、180 min(T4)5个时点采动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PMN)数量.通气180 min后处死动物,取膈叶行病理检查并行PMN计数;分别测量左、右肺湿/干重比.结果:①血中PMN的数量 A组T3 、T4与T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B组T4与T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A组病理切片中的PMN计数高于B组(P<0.01);A组右肺切片中的PMN计数高;③A组肺湿/干重比大于B组 (P<0.05).结论:在OLV导致的ALI病理过程中,PMN起到了重要的作用;ALI在OLV时启动更早,损伤较TLV的更严重.

    作者:黎阳;彭丹晖;梁锐;黄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卡维地洛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的降压疗效及对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98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卡维地洛组50例,美托洛尔组48例,共治疗12周.治疗前后测两组病人血压、空腹血脂、血糖、胰岛素,计算胰岛素的敏感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卡维地洛组能更好地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与美托洛尔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美托洛尔相比,卡维地洛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还能改善血脂、血糖代谢.

    作者:陈永东;施德毅;周鱼;孙爱梅;曾其毅;徐永红;吴昌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16排螺旋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DSA)检查,观察对比两者发现瘤体的数目及瘤体大径、瘤颈/瘤体比.结果:CTA与DSA检出动脉瘤数目及瘤体大径、瘤颈/瘤体比无显著差异.CTA对长径≥3 mm动脉瘤的检出率与DSA一致,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长径<3 mm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1%、92.31%、98.72%.结论:16排螺旋CTA对于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可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常规筛选检查方法.

    作者:苏赞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髋部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髋部骨折的防治水平和救治质量,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方法:总结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215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伴发病等.结果:215例患者中,男119例,女96例,年龄14~99岁,平均(68.92±9.71)岁,大于70岁的患者148例;136例患者伴有一种以上的内科疾病,其中大于70岁的患者127例,占93.38%.手术治疗189例,保守治疗21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8例.结论:髋部骨折多见于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多伴发内科疾病.注重围手术期处理和积极的手术治疗可减少髋部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加强陪护和进行安全健康教育可有效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

    作者:张向敏;黄卫国;易军飞;金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诊室血压与家庭自测血压对高血压疗效影响

    血压的监测对高血压诊治、疗效评估、预后判断极为重要,目前我国血压的监测以诊室血压为主,诊室血压重复性差,受医务人员、环境、患者精神的因素影响,不能全面反映患者血压波动情况.本文对2008年下半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观察,对比诊室血压与自测血压对高血压治疗疗效的影响.

    作者:郭利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人乳头瘤病毒高危亚型的临床应用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实时PCR)检测10种人乳头瘤病毒(HPV)高危亚型,比较不同病变程度标本的HPV高危亚型的检出率.方法:采用实时PCR法检测240例妇女宫颈脱落细胞标本中的10种HPV高危亚型,并对部分标本的检测结果应用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10种HPV高危亚型总的检出率为42.9%;高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HSIL)组的检出率均较低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LSIL)组要高,分别为81.7%与52.5%.15例HPV检测阳性的标本经测序验证均在10种亚型的范围内.结论:实时PCR法能同时检测10种HPV高危亚型,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合临床上用于HPV高危亚型的筛查检测.

    作者:胡静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Exosomes致敏的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大肠癌LoVo细胞株的作用

    目的:分离LoVo细胞释放的exosomes,以其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s),观察其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TLs)的激活效应.方法:离心超滤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LoVo细胞释放的exosomes,常规方法从静脉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并分离T细胞,将LoVo细胞来源的exosomes冲击或未冲击的DCs与T细胞共培养.MTT比色法检测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LoVo细胞分泌的exosome致敏的静脉血DCs激活CTL的能力显著高于肿瘤冻融抗原致敏的DCs组,在效靶比为50∶1时,两组CTLs对LoVo细胞的杀伤率为(67.9% vs 38.7%, P<0.05).结论:树突状细胞经来自LoVo细胞分泌的exosomes致敏后,能活化CTLs而杀伤肿瘤细胞.

    作者:黄世锋;韦晓谋;戴盛明;杨春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口腔四手操作技术在纤维桩修复中的应用和效果

    目的:评估口腔四手操作在纤维桩修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82例纤维桩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1例患者64颗患牙采用口腔四手操作模式完成治疗,41例患者59颗患牙采用医生独立操作完成治疗.比较两组完成纤维桩修复所需要的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口腔四手操作组完成治疗的时间明显少于医生独立操作组(P<0.001),患者满意度亦明显高于医生独立操作组(P<0.05).结论:口腔四手操作可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可以减轻医护工作的疲劳.

    作者:李爱凤;廖红兵;陈春秀;曾美荣;吕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传统上所采用的手术径路通常为股动脉途径.由于经股动脉入径行PCI具有方便性和易操作性,但血管并发症多,容易出现局部大出血、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皮肤溃破感染、迷走神经反射性反应、术后制动时间长等缺点.

    作者:唐胜惠;蒋翎;杨朝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特应性皮炎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危险因素, 为早期预防特应性皮炎提供一种简便、实用的预测方法.方法:共抽取427 例新生儿脐血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脐血IgE含量和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5含量,并记录家族过敏史、季节、宠物、皮肤感染、喂养方式、父亲吸烟、居住地、性别等危险因素的情况,随访12个月,追踪观察特应性皮炎患病情况.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结果:①脐血IgE中位数为0.54 IU/mL;脐血IL-5均数为5.20 pg/mL;标准差为2.14.②从单因素、多因素两方面筛选出脐血IgE、脐血IL-5、家族史为主要危险因素.③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预测概率模型及预测概率分类图.结论:通过测定婴儿脐血IgE、IL-5水平结合家族过敏史建立预测模型对特应性皮炎发病可进行早期预测.

    作者:王娟;李建民;卢海;卢斌珠;潘延斌;谭美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机械通气在急性左心衰抢救中的临床应用

    急性左心衰竭是指各种诱发因素引起左心泵血功能急速下降或左心负荷突然加重,使肺循环压力急剧升高而出现以急性肺水肿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严重的急性左心衰(肺水肿)发展迅速可导致心源性休克,死亡率极高,其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可造成组织氧输送严重障碍而危及生命.

    作者:贾世隆;何贵新;严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介入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宫颈癌31例近期疗效观察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年轻化,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常规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但大多数病例在就诊时已失去一期手术切除的机会.中晚期宫颈癌常见的阴道流血、排液和肿瘤浸润所致的腹痛等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晚期约有半数病人常发生大出血而危及生命.近年来超选择性行子宫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并栓塞的介入疗法,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受到高度关注[1].为探讨介入化疗栓塞中晚期宫颈癌姑息治疗的意义,我们对中晚期宫颈癌开展了介入化疗栓塞治疗的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艳姣;钟醒怀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癌痛的研究进展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其发生率约为60%~90%,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900万人受到癌痛的困扰,到2021年,此数值将升至1 500万[1].慢性癌痛会从生理、心理、精神及社会等多方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有效控制疼痛不仅能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对晚期癌痛患者尤为重要.

    作者:周晓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米索前列醇配伍钙剂防治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

    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通过产前米索前列醇塞肛配伍产时(术中)脐静脉使用钙剂防治高危产妇产后出血,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左月英;韦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