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检查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

张棣;龙伟吟;郭盛兰;朱性威

关键词:高血压病, 左室舒张功能, 超声检查
摘要:目的: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统计高血压病各期患者60例,设正常对照组.测量舒张早期E波峰值血流速度(VE)和舒张晚期A波峰值血流速度(VA)及E/A比值.结果:正常对照组VE、VA分别为(82土13)cm/s及(51士12)cm/s,E/A>1.高血压病1期患者VE、VA各为(80士13)cm/s及(50士11)cm/s,E/A>1,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病Ⅱ期患者VE、VA各为(58±13)cm/s及(52±12)cm/s,14例E/A>1(70%),6例<1(30%),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血压病Ⅲ期患者,VE、VA各为(40±11)cm/s及(42士12)cm/s,3例E/A>1(15%),17例E/A<1(85%),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期高血压患者,舒张功能改变不明显,Ⅱ期患者常有舒张功能变化,Ⅲ期患者舒张功能改变常明显.通过测量VE、VA及E/A比值对了解高血压病人舒张功能的变化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青光眼白内障人工晶体手术的临床观察

    为使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眼压得到控制并恢复视力,是分别单独手术还是联合手术,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近几年来,国内外文献报告开展三联手术能取得良好的控制眼压恢复视力的效果[1~6],为观察三联手术对视力和眼压的影响,本文将60例(72只眼)施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术前和术后视力和眼压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菲;张舒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采用猪腹膜修补硬脑膜缺损18例

    我院1998年5月至1999年6月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切开硬脑膜减压或脑肿瘤所致的硬脑膜缺损者采用猪腹膜修补,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5例,年龄8~72岁,平均38.5岁.病因:颅脑损伤13例(交通事故10例,坠落伤1例,殴斗伤2例),脑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1例,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2例.术前意识障碍程度(按GCS评分):3~4分8例,5~6分7例,>12分3例.对冲伤所致的硬膜下血肿5例,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8例,硬脑膜缺损修补面积(4~7)cn×(8~10)cm,平均6cm×8cm.

    作者:黄纯真;黄冠斌;周志宇;黄建荣;连初秋;何卫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硝酸酯类与钙拮抗剂预防高压氧诱发脑血栓形成的比较

    目的:比较硝酸酯类及钙拮抗剂对高压氧诱发脑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以年龄≥60岁、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原有脑梗死(或脑出血)、高粘血症和糖尿病为危险因子,将192例行高压氧(HBO)治疗的病人分为3组:①硝酸酯类组34例;②钙拮抗剂组49例;③未特殊用药组109例,在不同危险因子簇集水平上分析药物的预防作用.结果:簇集3个及3个以下危险因子者无一例发生脑血栓形成,在簇集4个及4个以上危险因子的水平上,硝酸酯类药物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而钙拮抗剂组中有33.3%发病,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硝酸酯类药物有显著的预防作用,而钙拮抗剂无此作用.

    作者:黄怀;鲍锦华;金文胜;邹海强;徐洁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放疗剂量检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体会

    在放疗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靶区剂量的准确性.靶区剂量的准确性除与医生的处方剂量设计以及技术人员的投照摆位技术有关外,放疗设备的剂量输出检测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稍有疏忽就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剂量误差,直接影响到靶区剂量的准确性,从而影响放疗质量,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我院使用的放疗设备有BJ-4MV直线加速器、加拿大60Co治疗机、深部X线治疗机,在剂量输出检测中基本执行了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的若干规定,检测频率为:直线加速器1次/周,深部X线治疗机1次/月,60Co治疗机1次/3个月.即使在这样的测量频率中,仍出现过较大的剂量误差.我院放疗科经多年剂量检测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善观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PTFV1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V1导联终末电势(PTFV1)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PTFV1)部位关系,溶栓对其影响及PTFV1异常与住院死亡率关系.方法:将108例AMI病人分为溶栓组35例,非溶栓组73例.108例中,根据不同梗死部位分为广泛前壁15例,前壁39例,前间部14例,下壁40例.测量入院当天及第二天PTFV1并进行分析.结果:入院当天PTFV1异常检出率广泛前壁、前壁、前间壁、下壁分别为100%、74.4%、71.4%、40%,4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组第二天PTFV1异常检出率与入院时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而非溶栓组无显著差异(P>0.9).PTFV1明显异常组住院死亡率与轻度异常组及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P<0.025、P<0.05).结论:PTFV1异常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溶栓使PTFV1负值减小,改善左心功能,PTFV1值与住院死亡率有关.

    作者:覃绍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八珍汤对血虚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八珍汤对血虚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失血法制造小鼠血虚模型,失血24h后再取血测定血红蛋白(Hb)含量、及红细胞(RBC)计数及测RBC.c3bR与RBC.ICR值并随即灌胃给八珍汤(20mg/kg.d-1),连续7d,于第8天采血分别测定Hb含量、RBC计数、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及循环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①失血后的小鼠,Hb含量、RBC计数及RBC.c3bR均显著低于失血前水平(P<0.01);而RBC.ICR则显著高于失血前水平(P<0.01);②八珍汤治疗后,血虚小鼠的Hb、RBC及RBC.c3bR水平提高至接近失血前水平,与生理盐水(NS)对照组比较,均P<0.01;同时八珍汤具有明显降低血虚小鼠的RBC.ICR的作用,与NS组比较,P<0.01.结论:①血虚小鼠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呈明显低下状态;②古方八珍汤具有一定补血及恢复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潘洪平;张兴;黄冬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高血压病人治疗前后胰岛素敏感性与免疫球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敏感性与免疫球蛋白的关系,观察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对两者的影响及逆转或(和)减轻靶器官的损害.方法:87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成拜新同组33例、科素亚组20例和卡托普利组34例,治疗前后分别测24h动态血压、免疫球蛋白(IgG)、空腹血糖和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性(ISI);另取50例健康人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病人较正常健康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免疫球蛋白升高(P<0.01).有靶器官损害(心、肾)者ISI与IgG有相关性(r分别为0.457和0.360);治疗后,3组患者在血压下降的同时胰岛素敏感性提高、免疫球蛋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血、尿β2-微球蛋白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结论:高血压病人存在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免疫球蛋白升高,拜新同、科素亚和卡托普利在降压同时不同程度的降低免疫球蛋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靶器官的损害.

    作者:梁凌;庞振瑶;赵印平;黄群英;黄晓明;唐振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炎性乳腺癌3例报告

    炎性乳腺癌又称为急性乳腺癌、癌性乳腺炎、乳腺炎样癌等.此型乳癌特点为乳房弥漫性肿大、急性乳腺炎样表现,临床极易与炎症肿块混淆,为一种少见特殊形式的乳腺恶性肿瘤.现将我院发现的3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1,李某某,女性,59岁.左乳房肿块伴红、肿、痛、热3个月,加重10d.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症状并无缓解.住院前10d病人食欲不振、乏力、全身不适、消瘦、乳房疼痛加重、红肿面扩大、乳头周围皮肤破溃,于1996年5月20日以炎性乳癌收住院.检查:一般生命体征正常,左腋窝扪及淋巴结肿大3cm×2.5cm,质硬、活动度差.左乳房弥漫性肿大8cm×7cm,局部皮肤发红、质坚实、触痛、明显水肿、温度增高、左胸部静脉怒张.WBC5.3×109/L,大小便正常.5月25日行左乳腺肿物活检.快速冰冻切片报告:左乳腺炎性癌.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乳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乳腺弥漫性变硬变大,皮肤水肿.镜下癌细胞太小、形状不一致、核深染、核分裂多,癌细胞分化低,为单纯癌变化,并见扩张的淋巴管和血管内充有癌细胞,形成癌细胞栓子.左腋窝淋巴结转移性癌肿.术后经化疗2个疗程出院.

    作者:谢希锦;莫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CD3AK细胞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CD3AK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的效果.方法:81例头颈部恶性肿瘤分成CD3AK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39),治疗组有术前、术后单用CD3AK细胞治疗,亦有术前化疗加用CD3AK细胞治疗;对照组有术前、术后单用LAK细胞治疗,有术前单用化疗.治疗前后检查肿瘤缩小情况,并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结果:CD3AK对舌癌的治疗效果好,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次为喉癌与甲状腺癌,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再次为腮腺腺癌.各项免疫指标:CD3、CD4、CD8及CD4/CD8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sIL-2R水平有所下降.结论:CD3AK细胞治疗作为新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毒副反应较少,疗效满意,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作者:张哲;叶峻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库血肝炎病毒复检与输血相关性肝炎的研究

    目的:为了解库血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其与输血后肝炎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及ELISA的方法,对213份经筛检合格的全血,进行肝炎病毒标志物复检.结果:抗-HAV-IgM、抗-HCV、抗-HEV-IgM、抗-HGV阳性率分别为:0%(0/213)、0.9%(2/213)、1.9%(4/213)、2.8%(6/213),HBVM HBSAg(+)1.9%(4/213)、HBeAg(+)1.4%(3/213)、抗-HBC和(或)抗-HBe(+)51.6%(110/213),抽取44份抗-HBC和(或)抗-HBe(+)血检测抗-HBC-IgM均为阴性.PCR方法检测HAV、HBV、HCV阳性率均为0%(0/213),HEV-RNA(+)为0.5%(1/213)、HGV-RNA(+)为1.4%(3/213).结论:筛检合格的全血仍有可能存在肝炎病毒感染,并与输血后肝炎密切相关,应增加筛检指标.

    作者:黄娟;毛美琴;覃锦耀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应用PolyWin多导睡眠仪滴定CPAP呼吸机治疗用压力的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PolyWin多导睡眠仪滴定CPAP呼吸机治疗用压力的选择方法.方法:先用PolyWin多导睡眠仪给患者做多导睡眠图检查,选择中至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20例在PolyWin系统的控制下,用Remstar CPAP呼吸机做压力滴定,根据患者在各压力下的睡眠结构、血氧饱和度、RDI等多项指标选择使各指标改善如正常人一样的小压力,用此压力治疗2个月后随访病人,并用PolyWin多导睡眠仪于患者睡眠时测定其睡眠图变化,以了解选定压力的治疗效果.结果:根据PolyWin多导睡眠仪压力滴定并结合其睡眠图变化所选定的压力治疗SAS,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使SaO2及RDI等指标恢复如正常人指标.结论:用PolyWin多导睡眠仪做CPAP呼吸机的压力滴定并根据睡眠图的变化来选择的压力,具有治疗效果显著及病人易接受的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龙学明;柳广南;苏红;吴聪;李国秀;阳显慧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外伤性后颅窝血肿25例临床分析

    外伤性后颅窝血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颅内血肿,现将我科1996年1月至2000年2月收治的25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6月至68岁,平均22岁,其中15岁以下10例,占42%.坠落伤及跌伤14例,车祸伤7例,打击伤4例;着力点在枕部21例,额顶部3例,额颞部l例.临床表现:伤后持续昏迷10例,清醒病人有头痛、颈强直15例(60%);呕吐20例(80%);呼吸深、慢11例,术前呼吸骤停3例,血压升高5例(76%);眼球水平震颤6例(24%),共济失调4例(16%),外展神经麻痹3例,眼球运动分离4例;15例出现锥体束征(60%),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2例,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2例(16%);全部病例均经CT扫描确诊为后颅窝血肿或部分并发对冲性额颞脑挫裂伤、血肿,其中枕骨骨折17例,占68%(17/25).

    作者:文超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胆道梗阻内毒素、内皮素、心钠素变化及其对肾功能影响

    目的:为了解胆道梗阻后患者血液中内毒素(Endotoxin,ETX)、内皮素(Endothelin,ET)、心钠素(Atrial Natriunetic Peptide,ANP)含量变化及其对肾脏排泄功能的影响.方法:挑选体重为200~250g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A组戊巴比妥腹腔麻醉下剖腹缝扎胆总管,B组同法麻醉剖腹不结扎胆管,C组同法麻醉不剖腹.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术前、术后3d,术后1周、2周、3周血浆ET、ANP含量,用鲎试剂法测定同期ETX,常规生化法测定尿肌酐清除率、尿钠含量,对比不同组、不同时间组内及组间差别,并作相关分析.结果:胆道梗阻动物血浆ETX、ET、ANP明显高于非胆道梗阻者,尿肌酐清除率、尿钠含量明显低于非胆道梗阻者,ETN、ET、ANP随梗阻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与胆红素量(TB)呈正相关,尿肌酐清除率、尿钠含量随梗阻时间延长而降低,与TB、ETX、ET、ANP呈负相关、ETX与ET、ANP亦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胆道梗阻可致患者ETX、ET含量升高,进而导致肾排泄功能下降,这种变化的结果有可能导致肾衰的发生.

    作者:卢榜裕;范永刚;彭民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GF-Ⅰ在5种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大肠癌、鼻咽癌、乳腺癌和肺癌共160例患者及50名正常人相应组织中IGF-I的表达情况.结果:IGF-I在上述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1.1%,46.9%,38.7%,23.3%和20.0%;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0.0%,0%,10.0%,40.0%和30.0%.肝癌组织中IGF-I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肿瘤和正常组织,并与血清AFP有一定关系.结论:IGF-I在恶性肿瘤尤其是肝癌的发生演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丽生;张力图;潘凤慧;陈发龙;覃思繁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老年病人麻醉期间氧供需平衡的研究

    目的:研究老年病人麻醉期间氧代谢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提出保护老年病人麻醉期间氧供需平衡的方法.方法:选择上腹部手术老年病人(年龄>65岁)3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全麻组(n=15)和硬膜外麻醉组(n=15),并随机选择青壮年上腹部手术病人10例,作全麻对照组.监测麻醉期间老年病人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ER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动脉血乳酸含量(ABL)等指标动态变化的情况.结果:老年病人全麻组与硬膜外麻醉组比较:前者麻醉诱导后至术毕DO2、VO2、ERO2均小于后者,并且SVO2、ABL均大于后者,它们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或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老年全麻组与青壮年全麻对照组比较:前者DO2、VO2、ERO2小于后者,SVO2、ABL大于后者,而且它们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腹部手术老年病人全麻期间存在氧供需平衡障碍,出现明显的组织缺氧.根本的原因可能是老年病人微循环障碍的存在,而硬膜外麻醉有改善老年病人微循环障碍,纠正氧供需平衡失调的作用.

    作者:汤展宏;谭冠先;胡振快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科的抢救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致命性疾病,急诊抢救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病人预后.我院急诊科1996年1月至1998年9月共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34例.抢救成功33例,1例由于病情复杂,合并症多,经抢救无效死亡.现将抢救观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月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蛇毒酶粉针剂辐照灭菌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蛇毒酶粉针剂辐照灭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60钴-γ射线对蛇毒抗栓酶冻干粉针剂进行辐照灭菌,用无菌检查方法检查灭菌效果.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别、酶活性分析等项目的检测,分别比较辐照前后蛇毒酶的质量变化.用动物实验方法,比较辐照前后对药物疗效的影响.结果:在77.4 C/kg照射剂量以内,灭菌效果理想,蛇毒酶粉针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不改变.动物实验表明,对本品的药效无影响.结论:此方法适用于蛇毒酶粉针剂的灭菌.

    作者:刘成军;韦世秀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病损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手术,其方法是截下股骨头,处理髋臼和股骨上端,植入假体.其材料有国产和进口两种,因国产材料单一,器械数目少,配合手术较简单.而进口全髋器械和材料的品种、规格齐全,操作程序规范,但配合有一定难度,本文重点总结进口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1998年3月至1999年12月我院骨科用进口髋关节完成了45例髋关节置换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韦月贵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IGF-I在肝星形细胞过度表达的作用

    目的:为探讨星形细胞中过度表达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对肝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选取肝星形细胞(HSC)中转基因IGF-I过度表达的转基因小鼠(TG),并以转基因IGF-I在HSC中无表达的同窝野生型小鼠(WT)对照组,用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害模型,以玉米油灌胃作安慰剂对照;并检测以下指标:血浆ALT、AST水平测定,四氯化碳灌胃前后测定体重,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在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害模型中,WT组血浆AST水平明显高于WT正常对照组(P<0.0001),而TG组无显著差异(P=0.25);TG和WT组的血浆ALT均增高,但TG组升高程度较少;而且TG组的体重明显高于WT组(P<0.01);进一步观察病理片,TG组仅有小面积的肝细胞坏死,炎症局限于肝小叶的中央区,肝小叶仍保持完整,损害较WT组轻.结论:小鼠的肝星形细胞中IGF-I过度表达对四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害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嵩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喇叭形硅胶尿管套在治疗尿道下裂防尿道口狭窄的应用研究

    目的:为提高尿道下裂术后质量,防止尿道成形术后尿道口狭窄.方法:以43例1.5~14岁Ⅱ~Ⅲ度尿道下裂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带蒂包皮皮瓣,阴囊带蒂皮瓣和阴囊与包皮联合皮瓣作新尿道材料,施行尿道正位开口尿道成形术.采用自行研制的喇叭形硅胶尿管套置入尿道外口内,固定在适当位置,8~10d随尿管拔除.同期随机选择1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手术模式而不置入硅胶尿管套的方法.两组病儿均经3个月至3年的相继随访.结果:研究组43例出院后均无尿道外口狭窄发生,并发尿瘘4例,半年后行尿瘘修补术.对照组术后有2例尿道外口狭窄,尿瘘3例.尿道口狭窄的2例,行扩张术后1例改善,1例反复扩张失败被重行阴囊皮瓣尿道成形术.两组对比,经统计学处理,X2=0.044,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该装置对防止尿道正位开口尿道成形术后发生尿道口狭窄有重要作用,是提高术后尿道外口质量的好方法.

    作者:黄永兴;杨晓钊;黄洁群;薛丽平;刘官和;李权章;卢世伟;黎旭贵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