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针刀配合局部阻滞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症

周广明;陈丽霞

关键词:神经卡压综合征, 小刀针, 注射, 神经传导阻滞
摘要:目的 观察小针刀疗法配合局部药物阻滞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2例臀上皮神经卡压症患者采用小针刀疗法配合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3 ml、维生素B12500μg、曲安奈德20 mg及红花注射液5 ml混合液.结果 痊愈39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100%,经3月~1年随访,痊愈47例,好转5例.结论 小针刀疗法配合局部药物阻滞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症有可靠的疗效.
实用疼痛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无痛胃肠内镜规范化处理程序

    胃肠内镜规范化的镇痛处理程序包括:胃肠内镜麻醉门诊制度、注意胃肠内镜镇痛的禁忌证、镇痛前检查准备项目、镇痛操作常规和镇痛恢复室.

    作者:尹智;刘慧;王晓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预先镇痛有效性的争议及预防性镇痛的研究现状

    预先镇痛或超前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临床和动物试验研究的结果存在着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与对手术疼痛病理生理过程以及预先镇痛概念的认识不全面、镇痛研究方案设计不规范和评价体系不完善有关.近年来提出的预防性镇痛(preventive analgesia)新概念提倡将镇痛治疗时间拓展到术前、术中和术后,采用持续、多模式镇痛方式覆盖整个围手术期,以彻底消除手术应激创伤引起的疼痛,并防止和抑制中枢及外周的敏化,从而取得完全、长时间的有效镇痛.

    作者:佘守章;许学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效果及其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施行67例82个椎体经皮椎体成形术,男13例,女54例.年龄36~80岁,平均67.3岁.其中胸椎52个,腰椎30个.全组发生骨水泥渗漏5例,对此并发症的防治进行了分析.结果 全部穿刺成功.术后随访平均26个月,效果优者58例占86.6%,良者7例占10.4%,差者2例占3%,1例疼痛加重,5例疼痛未完全消失,优良率97%.术中发生静脉渗漏致呼吸困难1例,发生注药时局部短时疼痛加重34例,骨水泥渗漏5例,渗漏率7.5%,但未发生不良后果.结论 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术中骨水泥渗漏只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多不影响疗效.防范的关键是一定要在X线机监视下操作,发现渗漏立即停止注射.

    作者:姚本礼;郭兆鹏;陈旭;李志鸿;王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脊髓背角及背根神经节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广泛分布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与感觉信息,特别是伤害性刺激信息的传入与整合关系密切.本文仅对脊髓背角及背根神经节(DRG)的CGRP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状态下脊髓背角DRG内CGRP水平的变化、抑制CGRP生成/作用对疼痛程度的影响等作一综述.

    作者:于鹏;程智刚;李静怡;郭曲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回顾性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98例患者经临床和CT(或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X线透视监视下,健侧卧位,经侧后方入路插入工作套管,摘除髓核.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6个月总有效率89.79%(88/98例),显效67例(68.37%),有效21例(21.43%),无效10例(10.20%);3年总有效率87.76%(86/98例),显效69例(70.41%),有效17例(17.35%),无效12例(12.2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裴晓飞;牛爱清;张卫东;董树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疼痛科应是麻醉科三个分支之一

    卫生部(89)第12号文件指出麻醉科除临床麻醉外,应由原来的手术室逐步扩大到病房,应承担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ICU)与疼痛诊治任务.利用麻醉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概括了整个麻醉科医师的工作,即临床麻醉、疼痛诊疗与ICU病房.在临床麻醉的基础上,承担急救、复苏、重病监测病房,疼痛门诊和病房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侯典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疼痛科应逐步开设病房

    卫生部关于设立疼痛科的文件,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疼痛医学事业的发展.就疼痛科是否设立病房和收治什么患者,本人建议如下:

    作者:郑宝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不同容量注射液触痛点注射在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的应用研究

    目的 比较不同容量注射液触痛点注射在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48例肌筋膜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A、B 2组,A组为试验组B组为对照组.A组每一触痛点注射配制液8~10 ml,B组每一触痛点注射配制液3~5 ml,观察2组患者在治愈率,并发症等的治疗效果并在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将2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第1疗程后A组治愈率优于B组(P<0.05).第2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治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均未有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B组有2例好转的患者复发,且A、B 2组患者治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大容量注射液触痛点注射较传统小容量注射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在疗效及降低复发率方面有一定优点.

    作者:周勇;高立华;刘书玉;王晓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吗啡单次注射复合硬膜外镇痛在下肢骨科手术的应用

    骨科手术后患者疼痛感觉强烈,尤其术后24~48 h内.本研究探讨硬膜外吗啡单次注射加咪达唑仑、芬太尼、布比卡因镇痛在下肢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术中采用2%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

    作者:李卫;张聪先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小针刀配合局部阻滞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症

    目的 观察小针刀疗法配合局部药物阻滞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2例臀上皮神经卡压症患者采用小针刀疗法配合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3 ml、维生素B12500μg、曲安奈德20 mg及红花注射液5 ml混合液.结果 痊愈39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100%,经3月~1年随访,痊愈47例,好转5例.结论 小针刀疗法配合局部药物阻滞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症有可靠的疗效.

    作者:周广明;陈丽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河南省邓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简介

    河南省邓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建于1994年,初由麻醉科医师轮流到门诊坐诊,因工作人员不固定,设备简陋,只能做一些简单的神经阻滞.1997年固定1位主治医师坐诊,又派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

    作者:王达建;王春亭;张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柳顺锁简介

    柳顺锁,男,1950年10月26日生,汉族,河北省宁晋县人.1976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后留校,分配到本校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工作至今.1986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92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张达颖简介

    张达颖,男,1962年生于江西省余干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疼痛诊疗教研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委员,江西省医学会疼痛学会主任委员,江西省疼痛临床中心主任,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实用疼痛学杂志编委,江西省医学会麻醉学会常委.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从疼痛科医生的知识结构谈疼痛科的独立问题

    对于疼痛科是否应该独立,是从事疼痛科工作和对疼痛科工作有意向的人经常思考的问题.根据卫生部卫医发[2007]227号文件指示,疼痛科成为一级诊治科目.因此,疼痛科已经成为和内科、外科等学科平等的科目,文件的发布为疼痛科独立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依据.

    作者:杜冬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患者自控镇痛泵的术后镇痛时间与效果分析

    目的 本研究对湖南省级医院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泵(PCA)的使用情况和镇痛效果进行调查分析,为医务人员更合理地选用PCA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42例开放式手术患者,按其术后疼痛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1组为对照组(无处理组),21例;2组为PCA 24 h组,使用PCA 24 h,8例;3组为PCA 48 h组,使用PCA 48 h,13例.由非麻醉科人员采用11点数量评分法(NRS-11)评估患者疼痛.对所得术后0,1,2,4,6,8,12,24,36,48,72 h各时点的疼痛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评估PCA的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①在术后第1日,3组间疼痛强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PCA 24 h和PCA 48 h组在术后第1日的疼痛强度均显著低于无处理组(P<0.05);PCA 24 h和PCA48 h组在术后第1日疼痛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术后第2日和第3日,3个不同处理组间的疼痛强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患者伤口愈合,病情好转,各组间的疼痛评分趋于一致,在术后72 h降至2左右.结论 ①PCA在术后第1日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疼痛;②对于开放式手术术后疼痛的控制,使用PCA 24 h较使用PCA 48 h更为合适.

    作者:王英;唐岸柳;朱琳;鄢建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上肢神经阻滞

    上肢解剖特点使其易于应用几种有效的区域阻滞麻醉.通过重复的给药方法,能够给多数外科手术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和术后镇痛,新技术(超声定位)的应用使神经阻滞更易获得成功.

    作者:Robert Helfand;刘若杉;郭向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镁与麻醉镇痛

    镁离子是人体内重要的离子之一,在维持人体新陈代谢和多种生物酶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随着药理作用的临床研究日益深入,镁作为生理性钙通道阻滞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其在麻醉镇痛方面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文就与此有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简介.

    作者:刘艳阳;胡兴国;曾因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A型肉毒毒素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A型肉毒毒素广泛用于肌肉过度活动性疾病及美容外科领域.近年来,此种毒素在疼痛方面的治疗作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偏头痛及其它各种头痛.目前,A型肉毒毒素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和治疗也日益得到关注.研究发现,A型肉毒毒素可能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极具前景.

    作者:代娟丽;张德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塞来昔布对腹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塞来昔布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塞来昔布给药方法:术前8~12 h口服2粒,共400 mg;术后6 h患者可进食后口服1粒,术后第1、2日每日口服2次(早晚各1次),每次200 mg.观察和记录患者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睡眠满意度及生命体征.结果 镇痛效果,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疼痛减轻,清醒后两组比较,用药组清醒后VAS为0.47±1.06;对照组清醒后VAS为2.67±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2 h、24 h以及48 h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组不良反应少,基本无睡眠障碍,生命体征平稳.结论 塞来昔布用于术后镇痛具有满意的疗效及安全性,适合于腹腔镜手术术后的镇痛治疗.

    作者:王永;蒋宗滨;杨学著;张明明;张夏;黄子津;杨冯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疼痛科医生应与相关学科密切合作

    随着卫生部关于设立疼痛科通知的下发,疼痛学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全国各地疼痛诊疗从业人员以此为契机,或开始考虑筹建疼痛科,或在原有基础上使其规范化,而如何建设以及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在此,仅就疼痛科建立后的诊治疾病范围及与相关科室的关系等作一简述.

    作者:薛荣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实用疼痛学杂志

实用疼痛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