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萍;许之驹;黄惠剑;李艳丽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家庭负担及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4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56名家属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非心理干预组各78例,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在其患者入院时症状自评量表评定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各因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两组家属在其患者出院时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入院时症状自评量表减分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两组家属出院时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的因子数研究组少于对照组.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家庭负担较重,应进行心理干预.
作者:华文球;张程赪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口服国产喹硫平治疗,对照组口服进口喹硫平治疗,观察8 w.于治疗前及治疗1、8 w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 w末,研究组显效率80.0%、总有效率96.7%;对照组分别为76.7%和100%,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x2=0.981、x2=1.017,P>0.05).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两组治疗第1 w末起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均<0.01),治疗8 w末,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主要为轻度头昏、低血压、食欲减退等.结论:国产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起效时间、安全性、依从性与进口喹硫平相当.
作者:严明;吴金丽;毛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脂肪肝及胆石症的发病率.方法:采用B超诊断仪对1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做肝胆B超普查.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脂肪肝发病率为32.3%,胆石症的发病率为16.7%,明显高于一般群体.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可能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脂肪肝,胆石症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丽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以利培酮为对照,探讨博思清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88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博思清和利培酮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4、8周末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疗效近似(P>0.05),博思清组和利培酮组的显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博思清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利培酮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和内分泌改变的发生均明显高于博思清组(P<0.05).结论:博思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李金明;姜飞;林晓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年指标(DALY)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占居首位,已经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1].作为特殊群体的复退军人精神疾病患者,曾经为巩固国防、稳定社会作出过贡献,妥善处置好这类患者,使他们得到好的防治、大限度的康复,并能回归社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江苏省复退军人精神疾病患者的全面调查,基本了解和掌握全省复退军人精神疾病患者的现状,对这类患者的防治、康复提出设想,旨在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
作者:丁兆生;沙维伟;张晓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调查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临床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患者单一用药47.4%,以奥氮平(38.9%)为主;两药联用52.6%,以阿立哌唑+氯氮平(60.0%)为多见.氯氮平使用频率仍居首位(60.51%),阿立哌唑(47.4%)和奥氮平(23.7%)紧随其后,且后二者均达治疗剂量.合并苯二氮NFDA1类药物比例偏高(44.7%),合并β受体阻滞剂和抗胆碱能药物比例明显减少.结论: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新型抗精神药物(不包括氯氮平)正在取代传统抗精神药物(含氯氮平在内).临床医师有不规范用药情况,对如何合理用药提出相应见解.
作者:李永宏;杨亚黎;程茵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注意功能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入组对象为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或未定型的104 例患者,以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续性操作测验(CPT)和倒行屏蔽测验(BMT)评定其执行、注意功能;以阴阳性量表 (PANSS)评定其精神症状.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WCST持续错误数与PANSS焦虑评分呈正相关关系,与PANSS判断与自知力评分呈负相关关系,CPT与PANSS刻板思维评分呈负相关关系(均P<0.05));WCST持续错误数、CPT和BMT与疾病分型、阴阳性量表总评分、阳性评分、阴性评分和一般病理评分无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缺陷与焦虑症状和自知力损害相关,注意缺陷与刻板思维相关.
作者:张文顺;吴东辉;高北陵;曹长安;朴胜彬;杨孔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近6年间收住我院的38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以思维障碍、幻听为主,有26.2%的患者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结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临床上易发生误诊,应注意鉴别.
作者:夏钦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舍曲林合并逍遥丸与单独使用舍曲林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首先使用爱丁堡(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筛选患者,将确诊为产后抑郁症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舍曲林合并逍遥丸组)32例,对照组(舍曲林组)32例,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周评定疗效,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显效率87.5%,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率65.63%,有效率87.5%,在显效率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1周末及治疗6周末研究组HAMD评分与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安全性方面,研究组出现不良反应13例,对照组出现21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舍曲林合并逍遥丸治疗产后抑郁症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作者:魏长礼;马元业;洪贵子;王刚平;裴根详;管让成;丁志杰;穆小梅;王秀梅;王润泽;颉瑞;侯宁;庞润慧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评价齐拉西酮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齐拉西酮治疗;对照组利培酮治疗.疗程为8周.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定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86.8%,两组疗效相仿,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见不良反应治疗组为40.0%,对照组为63.3%;但对照组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两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作者:姜亚民;乔金荣;常余善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IPT)是由Klerman等人在19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1].是一种有时间限制、基于操作手册和生活事件、诊断指向的实证性心理治疗方法.它初主要被用于重型成年抑郁患者的门诊治疗,现已被用于治疗多种心理障碍[2].近年来,人际心理治疗在抑郁症的临床研究中报道越来越多,现就相关IPT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李国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是一组分裂性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同时存在、且不分彼此的精神障碍.作者采用齐拉西酮对65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春林;胡忠心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奎硫平、利培酮和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奎硫平组(n=30)、利培酮组(n=30)和氯丙嗪组(n=30),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进行中国韦氏智力量表(WAIS-RC)中的木块图测验(Block Design),中国韦氏记忆测验(WMS-RC)中的逻辑记忆分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等神经心理测验.结果:治疗8周后,发现奎硫平组、利培酮组治疗后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氯丙嗪组治疗后认知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结论:奎硫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相当,均显著优于氯丙嗪.
作者:朱颖;李春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舍曲林与阿米替林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81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舍曲林与阿米替林治疗12周.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躯体化、抑郁和焦虑3个因子总分评定症状变化,用不同减分率评定疗效.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舍曲林组痊愈率为61.90%,总有效率为90.48%;阿米替林的痊愈率为43.59%,总有效率为71.79%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ESS测评,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或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舍曲林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劳永志;赵素华;叶莉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调查深圳市居民婚姻质量及满意状况.方法:用一般情况问卷和Olson婚姻质量问卷为调查工具,对4 550名深圳市中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深圳市男性婚姻质量的总分高于女性(t=4.24, P<0.001),但婚姻质量各因子分均低于美国常模.婚姻关系好的人占75.71%,一般的占21.74%,差的占2.55%.婚姻质量总分与性别有关,而与实际年龄、结婚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经济状况关系不大.结论:深圳市居民的婚姻质量处于较高水平.
作者:段卫东;胡赤怡;刘奋;高欢;王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分裂症使用精神药物的情况.方法:对2007年12月5日在我院住院的非危重流浪精神分裂患者113例病历进行调查,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患者.调查姓名、年龄、病程、精神病诊断、使用精神药物的名称和日剂量,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13例中男70例(61.95%),女43例(38.05%),男:女=1.63:1,年龄16~82岁,平均(39.49+ 7.35)岁.113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后全部使用精神药物,单独使用1种精神药物111例(98.23%),联合使用2种药物的患者2例(1.17%),联合使用苯二氮NFDA1类药物的患者1例.从药物的使用频度来看,居前五位的药物分别是:奋乃静44例(38.94%),舒必利17例(15.04%),氟哌啶醇17例(15.04%),氯丙嗪16例(14.10%),氯氮平7例(6.19%).从药物使用频度来看,奋乃静高(38.94%),而本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低于本地外院用药量.结论:非危重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的药物均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表明患者只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前提下,受经费限制,着重使用疗效确切的、廉价的、不良反应少的药物,同时需注意躯体疾病对用药的影响.
作者:陆秀萍;许之驹;黄惠剑;李艳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药物治疗合并集中康复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康复治疗,B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时间均为20周,在治疗过程中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TESS、PANSS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A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B组,且临床不良反应较B组轻.结论: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
作者:崔宏维;魏丽霞;刘传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人文护理服务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住院患者108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实施为期3个月的人文护理服务,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服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和满意度调查量表作为评价工具,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比较.结果:入组时所有量表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各量表评分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将人文护理服务应用于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能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及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护患之间的沟通.
作者:乔金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4、6、8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在治疗8周末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阿立哌唑治疗8周末,以PANSS减分率评定疗效,显效率为70%,有效率为93%.锥体外系反应和抗胆碱能反应少见,对心脏、体重影响不明显.对生活质量各领域除物质生活外均有非常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作者:陈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从精神症状、社会支持、家庭关怀度等方面研究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原因,为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ANSS、HAMD、SSRS、Family-APGAR等量表,对42例自杀未遂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组的精神病症状、抑郁症状、精神残疾度等明显高于非自杀组.结论:精神病症状、抑郁症状、社会支持以及家庭关怀程度差,是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主要原因.
作者:陈幼然;陈平周;刘少文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