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医患沟通技巧

李静

关键词:医患关系, 沟通技巧
摘要: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医患沟通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4例

    目的: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44例治疗效果.方法:用手术方法切开复位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44例术后无感染,无髋内翻发生;随访8~20个月,无钢板螺钉断裂,所有病例全部骨折愈合.结论: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适应症广、骨折愈合牢固的特点.

    作者:扬强;陈秀林;解勇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浅谈医患沟通技巧

    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医患沟通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作者:李静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CT引导下抽吸硬化治疗卵巢囊肿126例的护理

    目的:探讨抽吸硬化治疗卵巢囊肿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126例卵巢囊肿患者采用在CT下扫描定位,局麻后用21号细长带标尺及针芯的穿刺针穿刺囊腔,抽尽囊液,注入无水乙醇适量,保留20 min后再抽吸3次,后注入10 ml无水乙醇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囊肿缩水或消失,症状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该项操作的护理的关键在于术前作好患者及物品的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焦利玲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交变磁场治疗紧张型头痛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交变磁场对紧张型头痛的治疗疗效.方法:将138例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交变磁场治疗,40 min/日.对照组给予阿米替林25~50 mg/日.治疗4周后,对疗效进行评定,并采用SDS、SAS、SCL-90、GQOL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42.34,P<0.001),且焦虑、抑郁、症状自评及生活质量量表两组均有改善.结论:交变磁场治疗紧张型头痛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吴琼;董玉军;任显峰;辛丽梅;党同梅;秦丽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雷贝拉唑、甲硝唑、克拉霉素4日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含雷贝拉唑的4日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方法:110例Hp阳性患者,随机均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甲硝唑400 mg、克拉霉素0.5 g,均1日2次,共4天.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20 mg、甲硝唑400 mg、克拉霉素0.5 g,均1日2次,共7天.4~5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7.3%、对照组治愈率为83.6%,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10.9%,对照组为20.0%.结论:含雷贝拉唑的新三联4日疗法是一种短程、安全、高效的治疗Hp方案.

    作者:肖承文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血液常规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作用及意义

    目的:观察血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变化,探讨血液细胞分析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CELL-DNY37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标本各50例.结果:急性期RA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及其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 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及其百分比、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数、血小板比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判断指标,为临床治疗和预后估计提供帮助.

    作者:邓翠华;杨明辉;袁冲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研究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感染、脱位、血管栓塞、疼痛、步态异常、无菌性松动等并发症仍是影响术后效果的主要原因.如何治疗和预防这些术后并发症是提高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远期疗效的重要手段.

    作者:孙轶博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程序管理在消毒供应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在消毒供应工作中实施程序管理,提高终末质量.方法:制定消毒供应工作流程图,每个程序的具体要求文字化,各项操作都有明确的步骤,明确质量评分标准,经培训合格后上岗并严格执行.结果:实施程序管理后,消毒供应工作的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明显提高,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实施程序管理,注重程序质量,推动终末质量的提高.

    作者:陈英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流行性急性角结膜炎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更昔洛韦滴眼液对流行性急性角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将流行性急性角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更昔洛韦滴眼液与阿昔洛韦滴眼液进行治疗,8次/日,治疗8天,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82例完成本研究,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 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更昔洛韦滴眼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流行性急性角结膜炎的药物,同阿昔洛韦滴眼液相比,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流行性急性角结膜炎更有效.

    作者:赵敏红;向保华;叶小红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羊水过少对母婴的影响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130例羊水过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羊水过少组中羊水Ⅱ°以上粪染,胎盘成熟度Ⅲ级及胎盘钙化、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引产率、及剖宫产率均高于羊水正常组.结论:羊水过少是胎儿宫内缺氧敏感指标,羊水过少确诊后以适时剖宫产结束妊娠为宜.

    作者:边文玲;徐贵红;任太芳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乙肝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CD28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乙肝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CD8+T淋巴细胞亚群CD28分子表达变化.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CD28的表达对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学意义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乙肝患者.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CD8+、CD28+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1).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和重度患者CD4+、CD28+T淋巴细胞、CD8+、CD28+T淋巴细胞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CD28-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乙型肝炎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CD28的表达情况可以作为判断乙型肝炎病情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郝峰;方芳;李艳;时文艳;郝冰;宋玉国;毕胜利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158例恶性肿瘤病人发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发热是恶性肿瘤病人常见临床症状,据报道,恶性肿瘤病例发热占60.1%,其中47.4%病人的发热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1].而恶性肿瘤病人病程中发热,大多数为合并感染引起.因此,对恶性肿瘤病人住院期间发热的观察以及发热的原因鉴别,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肿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作者:常爱琴;李莉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体会(附36例报告)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方法:对我院2000年-2006年收治的36例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36例,男 28例,女8例.30例有肝炎病史,34例合并肝硬化,突发右上腹剧痛29例,休克6例,腹膜刺激征26例,腹腔穿刺、B超及CT的诊断率分别为:85%、76%、92%.其中32例行手术止血,成功率100%,术后2周内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28例获得随访:其中10例术后10个月内复发死亡,16例生存1年以上.保守治疗4例,2例住院期间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时急诊行剖腹手术止血可以有效止血并同时切除肿瘤,部分患者可以达到根治性切除,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杨学堂;杨玲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96例口腔颌面外伤的临床分析

    口腔颌面部是人体易受外力损伤的部位,平时多因工伤,运动损伤,交通事故和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所致.随着汽车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伤已成为颌面外伤的主要原因,在口腔急诊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现将我科自1996年6月到2003年12月收治的96例颌面外伤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张学鹏;金艳红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中医药治疗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

    众所周知,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较多,给精神病患者带来很多痛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常常导致服药不依从而降低疗效或使旧病复发.所以,消除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非常必要.中医药在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导致不良反应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本文对中医药在防治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清亚;宋瑞华;王晓慧;张兰华;杨玉英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电话心理咨询963例分析

    目的:分析热线电话的资料,探讨热线电话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963例心理热线电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期仍以精神疾病的咨询占首位,咨询内容广泛.结论:心理热线电话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尚需不断完善,发展成为有特色的心理咨询.

    作者:张家秀;龚传鹏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保定市居民死因回顾性调查分析

    为摸清21世纪初我市居民的全死因死亡率、死因构成、死亡人群等特征,为我市及全省制定重点防治策略及研究重点疾病提供依据.

    作者:刘玉荣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对食管癌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中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与单纯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食管癌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观察组,于手术关胸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术后镇痛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芬太尼1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25 ml.Ⅱ组对照组,单纯用术后镇痛予芬太尼2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25 ml.两组均于术毕即刻静脉连接自控镇痛泵,开始术后疼痛治疗.负荷剂量2.5 ml,背景剂量0.2 ml/h,冲击量0.8 ml,锁定时间10 min,记录术后1、2、4、8、12、16、20、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Ramesay镇静评分和病人对PCIA综合满意度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同时点VAS、Ramesay镇静评分及PCIA病人综合满意度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而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Ⅰ组明显少于Ⅱ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食管癌术后PCIA的镇痛效果与单纯芬太尼相似,而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作者:李万魁;陈兆平;彭彦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B超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脾、肾等脏器的影像学状况,以便在治疗中减少易诱发的疾病.方法:对2 33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肝、胆、脾、双肾四脏器的B超检查,并行有关项目的比较.结果:住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四脏器B超检查结果的异常阳性率为37.9%,脂肪肝的发生率高(21.67%),占整个阳性率的57.18%.异常阳性率因年龄、病程的长短不同而具显著性差异(P<0.05),年老和病程长者阳性率较高;而阳性率与性别、精神分裂症的类型不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药物性内脏疾病,尤以肝脏显著,必须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做到及时防治.

    作者:蚁丽芬;朱少毅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发挥老荣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的总体要求[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合乎人民群众的利益,顺应时代要求.

    作者:杨凤岐;贾艳 刊期: 2007年第19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