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疗效观察

陈军秀;韩杰;陈艳香

关键词:银屑病, 寻常型, 阿维A
摘要:目的 观察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阿维A胶囊,第1周20mg/d,餐中服,第2周30mg/d,对皮损无好转的患者第3周以后40mg/d,病情痊愈或明显好转后,每周减10mg/d,维持量10mg/d,维持2~4周.同时外用迪银霜,每日2~3次.对照组服用郁金银屑片,4片/次,3次/d,连服8周,外用药同治疗组.用药期间每周复诊1次,观察疗效指导用药,并记录不良反应,用药8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8用后,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5.56%和51.16%(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用药后早1周见效,第4周皮损明显消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时照组用药后早3周见效,第6周皮损明显消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有效、安全、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31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观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加,以及缺乏原因包括外源的继发性因素为特征.

    作者:符祥俊;姚红霞;林丽娥;王述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湖北省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通过对1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调查分析,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病例发病经过、可能的感梁来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等,医学观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同时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治、实验室检测.结果 确诊1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经救治无效死亡.患者无明确病死禽接触史,有健康禽接触史.实验室检测鼻分泌物和下呼吸道灌洗物均分离出禽流感病毒H5N1,下呼吸道灌洗物禽流感病毒H5N1核酸阳性.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中均未发现异常临床表现.结论 存在感染来源不明的人禽流感病例,需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和进一步研究人禽流感有关危险因素.

    作者:官旭华;张险峰;张瑜;刘公平;袁方玉;霍细香;邢学森;彭延;向妮娟;余宏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心脏肿瘤的临床分析及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脏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成人及小儿心脏检查时多切面仔细观察心室腔和心包腔内有无肿块及检测肿块所致的血流梗阻和病理变化.结果 超声诊断心脏肿瘤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6例,其中左房粘液瘤13例、右房粘液瘤1例、右室横纹肌瘤1例、右房淋巴瘤1例.声像图特征:在心房、心室腔内可见一个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的低回声,或中强回声肿块.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脏肿瘤的可靠方法,对于肿瘤定位,评估继发性病理改变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世亮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面神经F波对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早期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面神经F波对于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仪对53例早期(3d内)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患者分别检测健侧和患侧面神经F波.结果 其中37例严重病变患者患侧面神经F菠消失,健侧面神经F波存在.16例轻至中度病变患者患侧面神经F波存在,但患侧面神经F波的平均潜伏期、潜伏期小值及潜伏期大值和健侧相比明显延长,患侧F波出现率和健侧相比明显减少.所有53例患者的统计结果表明F波健侧与患侧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1),健侧明显高于患侧.结论 面神经F波作为一种能准确评价面神经颅内段功能的简单、敏感的客观方法,为一种早期诊断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客观指标,将在面神经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发挥作用.

    作者:王冰雁;吴小丽;邢贻刚;廖小平;文国强;龙志刚;欧阳锋;高允锁;黄仕雄;吴宏胜;邓益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镉对大鼠肾细胞毒性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氯化镉对NRK大鼠肾细胞毒性作用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 CdCl2对NRK细胞染毒后,用MTT方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抑制,并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观察镉的细胞毒性和对脂质过氧化影响.结果 MIT实验显示CdCl2对NRK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随染毒浓度增加而增强,呈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CdCl2染毒后使细胞培养液中LDH、MDA浓度高于对照组,而SOD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 CdCl2对NRK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并对NRK肾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有明显影响.

    作者:刘德坚;马忠元;梁敬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SYBR Green I荧光PCR检测登革热病毒基因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SYBR Green I荧光PCR快速检测登革热病毒的方法.方法 以通用引物对标准株提取物和血清样本进行耵-PCR扩增,同时以SYBR Green I标记进行实时PCR扩增,分析其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结果 标准毒株的扩增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同,测序结果显示实验结果序列与标准株序列一致.实验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都较高.结论 SYBR Green I荧光PCR检测登革热病毒的方法是一个快速、准确检测登革热的方法,但它更适用于早期传染病监测.

    作者:王佃鹏;朱玉兰;吴兵;金玉娟;黄宗炎;徐云庆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羁押人员HTV感染状况及行为学调查

    目的 了解羁押人员HIV感染现状以及相关高危行为情况,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 381名羁押人员的人群特征以及HI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费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共发现HIV抗体阳性3例,阳性率1.26‰;注射吸毒、性乱、有偿供血史的分别占2.18%、30.28%、0.59%.结论 羁押人员高危行为发生率较高,应尽快采取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相应监管措施.

    作者:薛黎坚;王文明;夏岚;许寒冰;俞志祥;夏利明;沈伟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囊虫病药物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选择抗囊药物治疗佳的疗效模式.方法 采用3种药物,6种疗法对脑囊虫病1 146例进行分析.结果 吡喹酮杀虫效果可靠,但在体内产生强烈的反应.阿苯达唑使囊尾蚴在脑组织内缓慢死亡,不引起强烈反应,联合用药效果佳.结论 增加药物剂量和延长疗程,联合用药发挥协同作用,是提高治愈率的佳选择.

    作者:王维真;王琳;杨淑芳;毛德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妊娠糖代谢异常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GDM)及妊娠糖耐量低减(GIGT)发病的高危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多因素分析方法,对GDM 56例(GDM组)、GIGT 34例(GIGT组)和90例糖代谢正常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对GDM和GIGT发病的影响.结果 GDM组及GIGT组孕妇平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确诊前孕妇平均每周体重增长均高于对照组(P<0.01);GDM组及GIGT组孕妇孕次、既往产次及不良孕产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GDM组及GIGT组糖尿病家族史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快均为妊娠糖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结论 孕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快为GDM和GIGT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多次妊娠、不良孕产史及糖尿病家族遗传史对GDM和GIGT发病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独立高危因素.

    作者:赖丽萍;邵豪;陆泽元;庄荀芳;李翠吟;邹钢;尤晓玲;陈春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328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328例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7年5~7月海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列表登记的328例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局部点眼、有伪膜者去除伪膜,全身用药等积极有效的抗痛素、抗炎、营养角膜等治疗措施.结果 本组328例患者经治疗5~14d治愈320例,好转8例.治愈率为97.6%.结论 采用抗病素药物局部点眼,或全身用药,局部点抗生素眼水及营养角膜眼水等是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人的佳方法.

    作者:邢清曼;毛海燕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广州市2006年登革病毒5'末端非编码区基因分析

    目的 对广州地区2006年流行的登革病毒5'末端非缟码区的基因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针对病毒5,末端非编码区设计引物,进行RT-PCR反应,将阳性结果测序并绘制基因树.结果 在检测的78份血清中,检测出阳性血清23份,共获得4个代表性序列.结论 通过绘制基因树分析,不支持登革病毒已本地化.登革热病例的输入对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提出了巨大挑战,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对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力云;伍业健;刘远;鲁恩洁;李向忠;董智强;狄飙;王鸣;杨智聪;吴新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广州市三种血清型登革热患者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登革热Ⅰ型(DEV-Ⅰ)、Ⅱ型(DEV-Ⅱ)与Ⅳ型(DEV-Ⅳ)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2003年间收治的578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三型登革热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一般临床表现,如发热、头痛、肌痛、恶心、呕吐、皮肤粘膜充血等无明显差异;DEV-Ⅰ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典型登革热为主,肝损害发生率高;DEV-Ⅱ型患者的器官损害多见,可出现严重的出血性皮疹及腔道出血,出现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的比率高;DEV-Ⅳ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轻型登革热为主,器官损害少见.结论 DEV-Ⅱ型患者的病情重,DEV-Ⅰ型次之,DEV-Ⅳ型轻.

    作者:王建;洪文昕;张复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垂体后叶素治疗肺结核咯血引起低钠血症5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垂体后叶素治疗肺结核咯血引起低钠血症的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2000年1月~2007年4月住院286例肺结核略血患者静滴垂体后叶素治疗过程中引起低钠血症5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中,30例无临床症状,血清钠为(128±3)mmol/L,22倒出现临床症状,血清为(116±8)mmol/L;恶心、呕吐12例,肌无力8例,肌痉挛7例,精神错乱6例,嗜睡6例,抽搐5例,昏迷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5例.结论 肺结核咯血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时,应动态监测血清钠浓度变化,注意低钠血症发生,以便及时纠正,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蔡笃运;苏林光;贾杰;吴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健康体检人群高血压相关知识调查

    目的 了解健康体检人群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需求,为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63名健康体检者的高血压认知情况、知识的获得途径、知识需求及需求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563名中有58.7%了解高血压知识及危险因素;有55.9%认知高血压预防方法,但采取预防措施的只有33.2%;其知识来源于多种途径,电视、广播占41.6%,医务人员只占15.8%;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需求中,预防措施、并发症及治疗方法占前三位;受欢迎的健康教育形式是发放宣传资料.结论 体检人员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明显不足,有待医护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体检人员的防护意识,从而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作者:王海花;李红姗;符策玉;符颖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中国南方地区3株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特性

    目的 研究中国南方地区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分子特征.方法 从Genebank中下载中国南方地区3株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16株代表性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STAR 5.0进行核酸同源性分析,用MEGA 3.1进行核酸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 中国南方3株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重链区和轻键区连接肤的序列为LRERRR-KR,与动物分离的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和东南亚地区人禽流感病毒的连接肽相比,减少1个碱性氨基酸;共有8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抗原决定簇位点有其独特的特征.基因进化树表明中国南方3株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HA基因位于单一的进化簇,与动物来源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A基因同源性高.结论 中国南方3株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HA基因分子特征一致,有其显著的独有特点.提示候鸟或其他扩散因素在高致病性H5N1亚型流感病毒HA基因的重配方面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房师松;何建凡;程小雯;吕星;逯建华;张顺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多态性分型研究

    目的 研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SA)的基因多态性分型特征,为控制感染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利用一条10bp随机引物,建立随机引物多态性(RAPD)分析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44株MRSA进行基因分型的研究.结果 44株MRSA中有30株产生RAPD指纹图谱,经电泳得到2~8条片段,可分为5个型,其中Ⅲ型菌株占50%.结论 通过RAPD分型研究,可了解MRSA的基因型流行特征,为控制感染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

    作者:崔颖鹏;徐鸿绪;唐蕾;肖明锋;姜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云南省啮齿动物中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 调查云南省啮齿动物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状况,为制定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鼠笼和鼠夹在云南省11个县(市)进行捕鼠,捕获的啮齿动物进行分类鉴定并解剖取肺脏组织和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结果 在调查的11个县(市)共捕获5属8种啮齿动物1 303只,黄胸鼠和褐家鼠为居民区优势种,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野外优势种.调查县(市)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率范围为2.5%~7.1%;居民区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和大足鼠中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率分别为3.8%(24/637)、5.5%(15/274)、4.2%(2/47)和3.0%(3/100);野外高山姬鼠、大绒鼠、中华姬鼠和臭鼩鼱中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率分别为2.2%(3/139)、1.8%(3/163)、0(0/4)和14.3%(1/7).结论 云南省啮齿动物汉坦病毒自然感染普遍,存在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汉城型病毒的循环形式和以高山姬鼠-大绒鼠为主要宿主的汉滩型病毒的循环形式.

    作者:张云智;张海林;杨卫红;亚红祥;袁庆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用圆形分布法分析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季节性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RV)性腹泻发病的季节性.方法 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小榄某医院2003~2006年轮状病毒性腹泻病人入院住院时间.结果 456例轮状病毒腹泻病人入院高峰时点为12月11日,高峰期为11月8日一次年1月24日.男女性入院高峰时点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小榄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患者年龄分布为0~6岁.其中6~36个月占82.5%,为高发年龄段.

    作者:麦毅忠;王小群;杨德恒;麦泳贤;何翠玲;黄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广西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应用及职业病防治现状调查

    目的 掌握广西放射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应用及职业病防治工作状况,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检查和登记记录的方法,对广西所有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应用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西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设备336台,密封源576枚,放射性活度2 349TBq,放射性核素主要有60Co、37Cs和131I等13种,密封源以其它分类应用的枚数据多,占总枚教的69.8%.广西放射工作场所外照射剂量合格率为92.7%,放射工作人员总数为6 015人,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分别占人员总数的16.9%和83.1%,持证率分别为88.3%和88.3%;医疗卫生行业和非医疗卫生行业工作人员分别占人员总数的93.1%和6.9%.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57mSv,按剂量分布人计,<2mSv和≥2mSv的人员分剐占实检测总人数的96.4%和3.6%;未检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病新病例.结论 丢失放射性密封源是同位素应用的大安全隐患,应重点加强监管.应加大量检测的监督执法力度,应加强对射线装置其它类、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分类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管理和防护技术研究,以降低其受照剂量.

    作者:陆有荣;李侯健;刘昌时;陆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肠球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肠球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与耐药特性,以指导临床更好地开展防治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肠球菌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种,K-B纸片扩散法测定抗菌药物敏感性,琼脂稀释筛检平板法筛检万古霉素耐药株(VRE)与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株(HLAR).结果 医院感染肠球菌以粪肠球菌为主,其次是屎肠球菌,两者共占92.9%.感染部位依次为泌尿道、下呼吸道、皮肤伤口、腹腔和血液.全部患者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导致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侵袭性诊疗操作、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混合感染发生率64.3%,病死率45.6%.屎肠球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90%.VRE与HLAR检出率分别为3.6%、71.4%.结论 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医院感染肠球菌常见,主要引起泌尿道、下呼吸道感染,且混合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均高,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糖肽类抗生素仍是治疗肠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赵锋;张永标;张扣兴;李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