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海南红岭农场中小学生氟斑牙流行病学调查

徐德洲;郑期优;杨建立;赵永兴;王秋英;周国平

关键词:氟斑牙, 学生, 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目的 了解红岭农场中小学生氟斑牙患病情况,为改水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口腔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调查红岭农场1 200名中小学生,氟斑牙患病率为28.6%.调查22个饮用水源,有3个水源水氟含量超过国家标准0.6倍.其中饮用三口高氟井水单位的学生患病率(59.6%)明显高于其它单位的学生患病率(17.0%),说明学生患氟斑牙与饮用这三口高氛井水密切相关.接触高氟水时间越长,氟斑牙患病率越高.结论 红岭农场中小学生发生氟斑牙的病因主要是长期饮用高氟水所致,应重视饮水安全,加强监管,提高防范意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4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4年2月~2007年2月收集的门诊458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及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8例患者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 323例(占70.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共351例(占76.6%);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213例(占46.5%).结论 医院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舍理用药.

    作者:林燕;黄海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脂及脂蛋白(a)的变化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二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0例原发性NS患者与25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脂及脂蛋白a,并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NS患者血清TC、TG、LDL-c、LP(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NS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脂代谢紊乱.

    作者:王海安;董卫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IGF-Ⅰ的生物学活性及其调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一类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在细胞的分化、增殖,个体的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素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网络调节过程,即有自身及其受体,结合蛋白的调控,又有受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调控下多激素参与的调节,还受到基因水平的调节,如P53基因调控.

    作者:戴文鑫;吴智勇;罗百灵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胃窦粘膜TNF-α与胃癌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胃窦粘膜肿瘤坏死因忆(TNF-α)含量与胃癌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RLA)检查117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胃窦粘膜TNF-α含量,并对所有病例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查.结果 117例受检者中,Hp感染者64例(54.7%),GCa患者胃窦粘膜TNF-α明显高于CG组、DU组及组织正常胃粘膜组(P<0.05),GCa争CG组中Hp感染者胃粘膜TNF-α高于非Hp感染者(P<0.05).结论 TNF-α在Hp感染过程中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梁谷;陈振侬;洪瑞香;韦宗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总结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并评价不同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分为治疗组68例,以依普黄酮+补钙疗法;对照组52倒,以单纯补钙疗法,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88.2%患者症状明显减轻,骨密度增高,对照组51.9%怠者症状明显减轻,骨密度增高.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普黄酮能有效的应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中.

    作者:李治敏;张立群;潘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实验研究列联表资料的SPSS分析

    在临床实验研究与基础实验研究中,所分析的指标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其定量指标,有时也转化成定性资料进行分析.这些定性资料或由定量资料转化而来的定性资料,一般都整理成列联表形式,根据资料性质和分析目的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结果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做出合理的解释.

    作者:李永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卵巢癌铂类药物化疗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特别是卵巢癌的重要手段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铂类抗癌药问世以来,卵巢癌的疗效,尤其是近期效果,有较明显的改观.

    作者:陈瑾;张树荣;乐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阳江市某城区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知识及高危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阳江市某城区的女性性工作者(FSW)对艾滋病知识认知、行为危险水平和梅毒、艾滋痛感染状况,探索有效的行为干预方法.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按照FSW分布的场所类型和地段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对抽取的场所和街道内的FSW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血样检测梅毒和HIV.结果 87.4%访谈对象的文化程度不超过初中;在近1个月有39.57%的FSW没有坚持使用安全套;7.72%的FSW梅毒抗体TRUST阳性;35.79%的FSW在过去一年内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只有84.21%的FSW发现自己染上性病后会停止接待客人.结论 阳江市城区的FSW性病感粢率较高,传播性病和艾滋病的行为普遍;在性乱人群中推广安全套的使用,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应是我们干预工作的重点.

    作者:李文杰;李艳;麦荣建;林鹏;杨流苗;刘勇鹰;罗元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广州市三种血清型登革热患者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登革热Ⅰ型(DEV-Ⅰ)、Ⅱ型(DEV-Ⅱ)与Ⅳ型(DEV-Ⅳ)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2003年间收治的578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三型登革热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一般临床表现,如发热、头痛、肌痛、恶心、呕吐、皮肤粘膜充血等无明显差异;DEV-Ⅰ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典型登革热为主,肝损害发生率高;DEV-Ⅱ型患者的器官损害多见,可出现严重的出血性皮疹及腔道出血,出现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的比率高;DEV-Ⅳ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轻型登革热为主,器官损害少见.结论 DEV-Ⅱ型患者的病情重,DEV-Ⅰ型次之,DEV-Ⅳ型轻.

    作者:王建;洪文昕;张复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输血面临的风险与安全输血的对策

    如何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是每个输血工作者和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检测技术存在局限性.临床输血存在输血指征过宽,输血免疫学副作用等.为消除不安全的血液,控制输血风险,提出相应对策.应从低危险性献血者中采集血液,严格筛查血液,临床合理用血,建立健全输血医疗文书,输血前告知等.通过控制输血不安全因素,可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输血传播疾病的目的.

    作者:武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建水县农村生活饮用水现状

    水是生命之源,让广大农民能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农村生活饮用水概况,掌握有关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本底资料,根据《中国(云南)农村饮用水与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实施方案》,于2006年8~10月,开展了建水县农村生活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钱艳芬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聚类分析在艾滋病中医望诊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在艾滋病中医望诊检查分类中的应用,为艾滋病的中医诊断和筛检艾滋病高危人群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5年12月~2006年2月在河南省艾滋病高发地区驻马店市、开封市、南阳市及商丘4个地区抽取艾滋病服药病人550名及对照454名,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艾滋病的中医望诊主要症状可以聚为四类,第一类主要有姿态、舌病、舌态等;第二类为舌下脉络;第三类为舌形;第四类为牙齿.结论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对艾滋病高危人群的中医望诊信息进行较好的中医证型分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中医证型特点,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张艳丽;孙长青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上海市南汇区慢性丝虫病人社区管理和照料方法探讨

    目的 了解慢性丝虫患者的现况,以便更好地进行关怀照料工作,提高慢丝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WHO关于消除丝虫病的目标之一.方法 慢性丝虫患者治疗用海群生作病原治疗,同时给予弹力绑带;对慢性丝虫病人用血清学和病原学进行监测,阳性均为0;每年对慢丝病患者进行随访和治疗,并建立档案.结果 慢性丝虫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的急性淋巴结、淋巴管炎、橡皮肿、鞘膜积液以及乳糜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就业和婚姻,且慢丝病人大都经济条件差,生活贫困,是真正的弱势群体,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结论 应提倡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主导的慢丝病人照料和关怀工作,政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做好各项治疗、照料和关怀工作,提高慢丝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宋海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肢原(PCⅢ)在各型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免法检测2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HA、LN、Ⅳ-C、PCⅢ的含量.结果 慢性乙肝病患者轻、中、重度病人血清中HA、LN、Ⅳ-C、PCⅢ4项指标含量随着病情发展而升高,肝硬化病人的4项指标较其他各组明显增高.结论 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患者与肝纤维化有密切关系;上述4项指标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

    作者:林英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吸烟对男性精液质量、血睾酮水平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吸烟对男性精液质量、血睾酮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有致孕史的男性,根据吸烟量和烟龄分为A、B、C 3组,检测精液参数(精液量、精子密度、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睾酮水平.结果 精子密度、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子前向运动率B、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睾酮水平A、B组无明显差异,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期大量吸烟可抑制睾丸的睾酮合成,对精液参数及睾酮合成有不良影响,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影响越明显.

    作者:房磊臣;刘嫱;陈雪银;徐雯;苟欣;黄元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AML-M5b外周血T细胞TCR Vβ亚家族表达及克隆性增殖特点

    目的 研究AML-M5b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 Vβ亚家族表达及克隆性增殖特点,并分析分选的患者T细胞经体外诱导、活化及短期培养后其TCR Vβ亚家族的利用及克隆性增殖情况.方法 运用RT-PCR-基因扫描技术分析初治AML-M5b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 Vβ亚家族利用和克隆性增殖,免疫磁珠分选患者T淋巴细胞,体外利用自体白血病DC细胞联合CD3单抗、CD28对T细胞进行诱导、活化,并对诱导后T细胞进行TCR Vβ亚家族表达和克隆性增殖分析.结果 9例患者T细胞在体外获得增殖,TCR Vβ分析显示患者外周血T细胞均表达部分Vβ亚家族,体外诱导前后的T细胞TCR Vβ亚家族表达和克隆性增殖特点不完全相同,有部分出现新的Vβ亚家族表达及克隆性增殖,有部分Vβ亚家族在诱导前后始终表现为克隆性增殖,体外杀伤性分析发现诱导后的T细胞对自体白血病细胞具有一定的识别作用.结论 AML-M5患者TCR Vβ亚家族T细胞的倾斜性分布和克隆性增殖,部分Vβ亚家族T细胞在诱导前后始终保持克隆性增殖状态,可能是机体针对白血病相关抗原的特异性CTL,体外诱导活化及短期培养后患者T细胞TCR、Vβ亚家族表达数量增加,并出现新的克隆性增殖Vβ亚家族T细胞,提示体外诱导活化能够产生白血病患者自体的白血病特异性CTL.

    作者:张玉平;王彩霞;许艳丽;王汉平;王顺清;杜庆华;莫文健;陈小卫;李庆山;毛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不同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的意义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与肝硬化病变程度及其临床实验室检查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肝硬化患者血清FT3、FT4、PC-Ⅲ、Ⅳ-C、LN及HA,并按Child-Pugh方法将肝功能分为A、B、C三级.结果 随着肝硬化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逐渐增高,甲状腺素呈下降趋势,同时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肝硬化的低蛋白血症、腹水及凝血酶原时间密切相关.结论 肝硬化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甲状腺素水平紊乱,紊乱程度与肝功能受损程度有明显相关性,联合检测血清FT3、FT4、PC-Ⅲ、Ⅳ-C、LN及HA对估计肝硬化病变程度及判断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伟;刘建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海南乐东县2004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乐东县2004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为今后疟疾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将各乡镇场外来和本地流动人口进行登记、血检、汇总、统计分析.结果 乐东县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病例从2003年的467例上升至2004年的530例,升幅为13.49%.流动人口疟疾感染主要分布于乐中、尖峰、千家、抱由、保国、保显等乡镇场,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江西等省(区).疟痰感染呈季节性和职业分布.结论 加强流动人口疟疾防治是乐东县疟防工作的重点.

    作者:黄垂波;吉文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用圆形分布法分析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季节性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RV)性腹泻发病的季节性.方法 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小榄某医院2003~2006年轮状病毒性腹泻病人入院住院时间.结果 456例轮状病毒腹泻病人入院高峰时点为12月11日,高峰期为11月8日一次年1月24日.男女性入院高峰时点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小榄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患者年龄分布为0~6岁.其中6~36个月占82.5%,为高发年龄段.

    作者:麦毅忠;王小群;杨德恒;麦泳贤;何翠玲;黄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海口市514例中学生营养状况与血脂水平关系的调查

    目的 探讨营养状况与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 检测了海口市514例12~15岁中学生的营养状况并分析其与血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C)、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A1及B100的关系.结果 营养不良者共143例,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营养不良分别为83例、57例和3例;超重者和肥胖者分别为58例和45例.营养不良者血清脂质变化不显著,超重儿和肥胖儿血清脂质各成份含量均发生明显改变,与正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异常检出率也高于正常者的两倍以上.结论 超重者和肥胖者与高脂蛋白血症发生存在相互关系.

    作者:邱辅佑;冯学冠;黄慈花;李巍景;陈广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