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万国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病人首次住院的临床情况.方法:对3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住院的临床分型、家族遗传史、病前个性、起病形式、诱发因素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偏执型为多(41.77%),其次为未分化型(36.28%)和青春型(16.46%).有家族史和个性内向型者起病年龄较早.缓慢起病者(51.83%)多于急性起病者(22.56%).急性起病者显好率(78.40%)高于缓慢起病者(58.79%)( P <0.01).高文化程度自知力恢复和部分恢复比例(89.40%)高于低文化程度(67.77%)( P <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病、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是较为难治的精神疾病,应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张瑞霞;宋惠芬;吴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调查恢复期精神病人住院期间的压力源,探讨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压力,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方法:对36例恢复期住院精神病人,采用沃吏瑟等人编制的住院压力源量表,采取交谈及问卷调查.结果:压力来源依次为:住院失去部分自由、诊断及治疗造成的问题、与配偶及家人分离、社交受限、缺乏相关信息、疾病的严重程度对个人的影响、经济问题、不熟悉住院环境.结论:坚持开放性护理的组织管理原则及方法,正确对待疾病及治疗过程中的问题,重视病人文化及信息的需求,满足病人的基本需要,让病人正确认识压力、健康及疾病的关系,加强心理护理等应对措施,有助于帮助恢复期精神病人减轻或缓解压力.
作者:马素红;李宝梅;韩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攻击行为是精神科临床中较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症状,可见于各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方式多、突发性强、不易防范、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文通过对156例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观察,结合护理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作者:苗夕枝;李秋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为及时了解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住院病人构成比发展趋势.方法:收集我院1978~ 2002年间,各年度收治的精神科病人数和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住院人数.结果:25年间共收治486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其住院构成比由0.2%上升至2.2%,增长10倍多.经统计学处理,发现其住院构成比有直线上升趋势( x 2=167.428, P <0.001);并且发现住院构成比与时间序列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其方程为P=-1.935754+0.000978Y.结论:在我国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虽然较欧美低,但有明显上升趋势,尤以近几年显著,令人担忧,各界人士应高度重视,否则严重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作者:周展凤;杨小敏;刘小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将124例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2例,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同时,对干预组进行行为矫正干预,共10周,用Noise量表评定,结果:与入组时相比Noise各因素变化值从第2周至第10周均优于对照组( P <0.01),且增分或减分幅度逐渐增大.结论:行为矫正治疗对分裂症患者病情及日常功能有较好改善.
作者:禚传君;吴宝庆;张爱群;魏俊明;胡文东;逯志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江苏省儿童智力残疾的城乡区别.方法:比较江苏省一市一县的0~ 6岁儿童智力残疾在年龄、性别、受教育情况、父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状况、致残原因、康复需求及康复现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城乡比较显示:城区残疾儿童的受教育率明显高于农村,城区家庭收入>6 000元的家庭儿童残疾率较农村高,城区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特殊机构的需求明显高于农村,而农村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需求明显高于城区.余在年龄、性别、父母亲文化、残疾原因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城乡智力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康复现状及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故对城乡的智力残疾情况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作者:汪卫华;屈晓燕;冯琴妹;朱军;吴亚南;翟灵伟;王俊;汪小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随着精神症状的好转而出现的抑郁症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23例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鲁毅;姜旭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对大鼠体重和行为变化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应激组.应激组大鼠接受强迫游泳4周,每天15分钟.用电子动物秤称大鼠的体重,开场实验评定大鼠的行为.结果:(1)第3、4周应激组大鼠体重增长明显低于对照组(45±21,67±17, P <0.05;54±27,81±16, P <0.01);其余各周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第1周应激组大鼠穿行格数明显多于对照组(77±31,44±20; P <0.05).应激组大鼠在第4周的穿行格数和直立次数比第1周明显减少(43±16,73±31, P <0.05;8±5,21±12, P <0.01).结论:(1)慢性应激导致大鼠体重增长减少.(2)慢性应激使大鼠行为改变,与对照组比,应激大鼠活动增多;应激大鼠自身前后比,行为受到抑制.说明强迫游泳使大鼠焦虑、警觉性增高,但随着应激次数的增加,行为抑制越来越明显.
作者:陈纯姿;刘少文;赵巍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病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和氯氮平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长期服用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的住院病人149例,正常对照组52例,分别测定空腹血糖.结果:氯氮平组、氯丙嗪组血糖异常率分别为19.23%、18.01%,对照组为3.85%,两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氯氮平组、氯丙嗪组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氯氮平能明显引起体内糖代谢紊乱.
作者:宋红梅;李保务;向秀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例一:史××,男,35岁,未婚,小学文化,无职业.于2003年2月20日送住我院.总病程23年.上小学五年级时(12岁)无原因发病,主要表现日渐孤僻、少语、不交往、懒散、发呆、暗自发笑、无声自语、无目的漫游、夜眠差、呆坐一处少动,不主动洗梳更衣进食,病情渐重没有缓解期.因对周围无危害及家庭经济困难一直未经治疗.父母均病故,与其兄住一起,因无人照料而送住我院.家族中母亲、哥哥及两个姐姐均精神异常,诊断精神分裂症.
作者:赵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某精神科门诊抗抑郁剂的适应症、使用状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003年度某月北京回龙观医院安定门门诊部就诊患者中使用了各种抗抑郁剂的185例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用药种类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抗抑郁剂主要用于情感性精神障碍(66.5%),其次是精神分裂症(17.8%)、神经症(12.4%),少部份用于脑器类精神障碍(2.2%)、进食障碍(1.1%).采用频度高的是SSRIs (58.4%),其次是其他新型抗抑郁剂(22.2%)、传统抗抑郁剂(19.5%).结论:临床上抗抑郁剂的应用(适应症)范围逐渐扩大,临床已经从传统抗抑郁剂转为以SSRIs及其它新型抗抑郁剂为主流的药物治疗方案.
作者:胡永东;闫连社;高梅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男性服刑罪犯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比较52例男性服刑罪犯中的精神分裂症与48例普通医院中的男性精神分裂症的MMPI量表分.结果:罪犯组精神分裂症MMPI测试的L、Hs、D、Pd、Pa、Si量表分明显高于非罪犯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结论:服刑罪犯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加表现为掩饰、消极沮丧、诸多躯体不适、多疑及敌对等,应关注这部分人的心理健康.
作者:赵山;崔中俭;童寿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期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0岁及以上的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180例(符合CCMD-2-R各类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这类患者占同期住院人数的0.94%;其中精神分裂症占首位28.33%,多发梗塞性痴呆17.22%,阿尔茨海默病12.77%.结论:老年期精神障碍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且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非常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姚万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对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常会伴有一定程度的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偏执、疑病等.
作者:曾富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氟哌啶醇合用卡马西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状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住院40例患者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年龄18~60岁;入组时PANSS总分≥60分,并且PANSS以下四项条目中,作为兴奋因子,至少两项满足下述标准P4(兴奋)=3-5、P7(敌对性)=3-5、G8(不合作)=3-5、G14(冲动控制缺乏)=3-5;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氟哌啶醇合并阿普唑仑、卡马西平对照组口服氯氮平.治疗前,后7、14、28、42天,以PANSS量表作为疗效和评定工具;以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应用t检验等方法完成相关分析.结果:氟哌啶醇合并卡马西、阿普唑仑,在用药第七天兴奋因子有明显下降,其控制兴奋状态疗效与氯氮平相当.初时几乎未出现不良反应,当氟哌啶醇达到较大治疗剂量时,才逐渐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但合并安坦后锥体外系反应迅速缓解.结论:氟哌啶醇合并卡马西平、阿普唑仑能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兴奋状态,且不良反应轻,患者易接受,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林劲松;刘敬阳;刘旭阳;张作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7例经CCMD-3诊断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利用利培酮治疗8周,分别以PANSS量表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对儿童显效率81%,起效时间17天,疗效剂量2~3 mg/d.结论:利培酮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疗效好,不良反应少,适合儿童精神分裂症治疗.
作者:杨玲;刘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应用喹硫平与利培酮进行对照治疗研究,采用PANSS、BPRS、TESS量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8周分别进行评分.结果:1)在治疗结束时两组疗效相似,两组治疗后PANSS和BPRS总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01),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经8周治疗后,总有效率:喹硫平组68%,利培酮组72%.3)两组治疗后PANSS减分率:喹硫平组(38.87±16.52)%,利培酮组(40.1±17.6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4)TESS表明:两组在心动过速、视物模糊、兴奋、嗜睡、失眠、口干、便秘等项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在头昏项利培酮组优于喹硫平组,而体重增加、震颤,喹硫平组优于利培酮组.结论:喹硫平与利培酮一样是一种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但喹硫平锥体外系副作用更小.喹硫平和利培酮都是有效、安全的抗精神药物.
作者:罗毅;王安奇;梅红彬;霍云翔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门诊1998~2004年经笔者接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人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左侧病变6侧,右侧病变5例.年龄13~58岁,平均年龄28.6岁,病程一周以内者10例,二周者1例.发病季节均在秋末春初之间.
作者:陈国岐;陈东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高中生的防御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个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及EPQ对518名高中生进行测试.结果:城市学生的掩饰程度较高;农村、男性学生较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农村女性学生表现为相对内向、情绪不稳定.防御方式、应对方式与个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性格外向的学生多倾向于采用成熟的防御方式并积极应对外部刺激;而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多倾向于采用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方式,并消极应对环境刺激.结论:应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
作者:陈习朋;孙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韶关市两所中学的32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27.1%的初中学生有自杀意念,女性、独生子女自杀意念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男性、非独生子女;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组织性因子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结论:自杀意念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应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应对方式训练.
作者:邓顺古;梁军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