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巧玉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我院儿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符合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患儿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单用常规治疗,利用经皮黄疸仪每日监测胆红素水平,计算日均胆红素下降指数,观察黄疸消退时间即经皮胆红素值低于5mg/dl的治疗天数.结果:治疗组日均胆红素下降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能显著提高常规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作者:邵梦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完善晚期癌症病人家居临终关怀.方法:采用家居服务模式,上门评估了解病人病情及生活质量,指导、辅助家属做好以止痛为主,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为辅的临终关怀.结果: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而且大大降低了住院费用.结论:家居临终关怀能尽量地减轻或消除恶性肿瘤晚期患者肉体和心理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让患者安详、舒适、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作者:柯梅;刘连珍;王瑞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学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72例,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在住院治疗的不同阶段针对性实施心理干预.分别在患者入院及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情绪状态.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乳腺癌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得到显著改善(χ2=92.18,92.26;P<0.01).结论:乳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针对性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状态.
作者:张洪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我们知道日常医疗工作中,护士接触病人的机会远远多于医生.而病人在进入医院后,由于对疾病的担心、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都会使病人产生新的心理困扰.因此,临床工作不仅仅是医疗活动过程,也是护患双方交往的过程.病人在疾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在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了解这些问题,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会产生有害的影响,表现在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缺乏相互信任的基础,从而将会导致病人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遵医行为降低,治疗效果受到影响,使病人的情绪不稳定,医生和护士的情绪也不会放松,甚至还会有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马鸿;孔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产科学及护理>是助产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对孕产妇的生理病理情况做出判断和处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且理论和实践结合,达到教学目标.
作者:李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练习提肛运动对混合痔内扎外切术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50人.对照组不做提肛运动,指导治疗1组患者术后第3天开始做提肛运动,治疗2组患者术后第14天开始做提肛运动,两组患者进行提肛运动的时间均为3个月.观察三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第3、14、28天创面疼痛、肛缘水肿和便时出血积分情况;观察3组术后6个月排便情况.结果:①术后14天三组患者在便时出血的并发症积分上,治疗1组大,较对照组、治疗2组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和治疗2组没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第28天三组患者创面疼痛和便时出血的并发症积分由大到小的排序是对照组,治疗1组,治疗2组,三组的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②三组患者平均创面愈合时间、6个月后排便情况和坠胀感积分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对照组、治疗1组、治疗2组,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混合痔术后进行提肛运动能减轻术后创面疼痛、便时出血、排便困难、肛门坠胀的并发症;术后第14天开始进行提肛运动较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提肛运动效果好.
作者:翁俊杰;陈锦秀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医院消毒供应室作为医院的重要消毒灭菌场所,又是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病人的安危,至关重要.
作者:王纯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合理情绪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此疗法可改变人们不合理的信念,强化新的,合理的信念.我科于2008年收治了一例以抑郁症为主合并药物滥用的患者,对她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罗俊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阑尾炎(Appendicitis)是指阑尾由于多种因素而形成的炎性改变,是一种常见病.急性阑尾炎若不早期治疗,可以发展为阑尾坏疽及穿孔,并发限局或弥漫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有1%以下的死亡率,发生弥漫性腹膜炎后的死亡率为5~10%.急性阑尾炎经非手术治疗或治愈后,可以遗留阑尾壁纤维组织增生和增厚,管腔狭窄及周围粘连,这称为慢性阑尾炎,易导致再次急性发作.发作次数越多,慢性炎症的损害也越严重,可以反复急性发作,在未发作时没有症状或偶有轻度右下腹疼痛,所以也称为慢性复发性阑尾炎.早期诊治,病人多可短期内康复,死亡率极低(0.1%-0.2%);如果延误诊断和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
作者:郑爱娟;亓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促进患者健康为目标的护理服务和护理管理,帮助患者改善和适应环境,从而达到佳的健康状况[1].本文从心理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整体护理作了探索实践.
作者:王亚平;蔡瑜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上多表现为胸痛、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也可有一些不典型症状,如下述2例患者,因其症状不典型,均在院外误诊误治,现将病例报告如下,供临床参考.
作者:莫晓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患慢性病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并进行相应的病情观察与护理,使老年病人获得满意的护理.方法:对我科2009年收治的850例慢性老人根据性格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850例老年病人进过护士的耐心护理,增加了安全感和亲切感,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及护理.结论:在给老年人护理时要以病人的心理状态去理解病人,对病人有同情心,尊重老年人的人格和隐私,顾及到病人的内心感受,从而让老人以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使患者早日从病痛中解脱出来.
作者:郑丽丽;张艺;戴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和院内诊治在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时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5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救治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院前急救组)和对照组(院内诊治组).观察两组患者从发病到诊断明确接受治疗的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比较中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从发病到接受相应治疗的时间为36.67±4.63min,显著高于对照组70.15±7.61min(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63.1%.结论:对诊断明确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措施有利于缩短患者接受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瑞海;刘连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尤以20~30岁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特征,以腹痛伴恶心、呕吐、低热为主诉.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确切方法.对收治的100例急性阑尾炎均行开腹阑尾切除术,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秀玲;黄桂芬;黄海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自体巩膜壳内带预置缝线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26例眼内容物剜除术后,采用自体巩膜壳内带预置缝线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式.结果:术后随访观察3月至18月,义眼台无感染和滑脱,义眼活动度好,外观饱满,双眼对称.结论:自体巩膜壳内带预置缝线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操作简便,疗效满意.
作者:马雪梅;陈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和胰岛素的广泛应用,DKA的发病率已降到14.6%.我科自2000年1月~2004年6月收治66例DKA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田红;魏希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手术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对11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腹腔下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9例手术均获成功,2例中转开腹,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根治效果显著.结论:术前精心准备,术中密切配合,熟练掌握器械使用和维护,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
作者:刘秀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是我国法定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本病如无严重并发症,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做好家庭护理指导很重要,我们主要指导他们做好消毒隔离、口腔护理、饮食营养、皮疹的护理、发热护理、病情观察等综合护理,效果满意.
作者:陈善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严重胰腺外伤占腹部外伤的1%~3%,病死率平均为20%.常合并腹腔内其他脏器损害,易引起腹腔内感染、胰瘘、肠瘘、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现就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20例严重胰腺外伤病人的诊治及护理情况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张启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发生在外科手术术中和术后的病人,而女性同时又属于DVT高危人群之一.发病因素包括肥胖、静脉血栓史、静脉曲张、凝血机制异常、糖尿病、外伤、分娩等.DVT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浅表静脉扩张、皮肤温度增高和低热等,严重者血栓脱落进入肺部可引起致命并发症--肺梗塞(PE).剖宫产产妇由于平卧时间长,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它的形成是剖宫产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症状为下肢肿胀、行走困难.北美周围血管疾病死亡病人尸检中,发现72%有DVT,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DVT的预防和护理,尤其要在DVT形成之前进行主动预防,以降低DVT的发生率、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和降低病人的病死率.为此,我院自2010年10月起对剖宫产产妇采用围产期的全程护理干预,有效预防DVT效果确定,现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余昌娥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