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2例肿瘤患者院外PICC带管并发症分析

焦月新;林小兰;黄琼芳;张爱英;黄慧芳;柳阳;李春梅;彭金莲

关键词:外周静脉中心置管, 肿瘤患者, 护理, 出院
摘要: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院外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带管导管相关并发症.方法 52例恶性肿瘤患者接受PICC置管带管出院,记录导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52例患者中,随访带管4612d,平均每个患者带管88.7d和带管期间为31~174d.15例患者出现导管相关并发症(28.8%),并发症出现在带管回家后的16.4 d.4例因并发症拔管,其余11例经对症处理导管使用到治疗结束.并发症包括:机械性静脉炎5例(9.6%),导管阻塞3例(5.8%),穿刺点感染4例(7.7%),敷料过敏2例(3.8%)和导管脱出1例(1.9%).无一例患者有1种以上的并发症,相当于院外带管天并发症发生率为3.2/1000带管天.结论 PICC院外带管是一种并发症较低的安全方法,可以有效应用于肿瘤患者多程化疗.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以期能为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的预防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将192例有明确剖宫产手术指征拟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按照数字表格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6例,对照组在胎儿娩出后宫体肌注缩宫素20 U,观察组胎儿娩出后宫体肌注缩宫素20U,在胎盘娩出后再次肌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 μg,如剥离面持续出血可观察15 min后重复使用一次,观察两组术中、术后2h、术后24h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及子宫复旧情况.结果 术中、术后2h、术后24h观察组出血量分别为(236.93± 104.28) ml、(311.48±78.21)ml、(364.82±63.18) ml,对照组分别为(327.18±134.85) ml、(408.69±102.41)ml、(462.93±84.37) ml,对照组出血量均大于观察组(P<0.05);宫腔纱布填塞率、术中及术后输血率、子宫复旧不良率观察组分别为12.50%、8.33%、13.54%,对照组分别为29.17%、22.92%、32.29%,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7.71%,对照组为12.5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能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促进术后子宫复旧,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加.

    作者:王骧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自我护理在乳腺癌化疗患者居家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自我护理在乳腺癌患者居家管理中的应用,为乳腺癌化疗患者提供一种新的居家管理模式.方法 将21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5例,观察组应用自理理念对患者进行护理,对照组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肢体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及自理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患者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虞萍;奚爱芬;徐玉兰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治疗性抗体制备的研究进展

    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问世,研究和生产用于疾病治疗的单抗药物成为现实.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治疗性抗体制备的新技术,主要包括组合抗体库技术,转基因动物技术和展示技术等进行综述.

    作者:张庆娟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海南地区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病理分型与EB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海南地区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病理分型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近5年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共524例,并对其中有完整资料的214例病例应用EB病毒编码小RNA (EBER)原位杂交检测淋巴组织中EB病毒(EBV)感染情况,分析EBV与不同类型淋巴瘤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关系.结果 157例淋巴瘤进行了EBER检测,共有40例EB病毒(EBV)阳性,阳性率为25.48%,19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中,57例进行了EBER原位杂交检测,其中仅3例与EBV感染有关,阳性率为5.26%.结论 EBV与淋巴瘤,特别是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以副皮质区增生为主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可能与EBV感染有关.

    作者:张弦;罗志飞;蒙秋萍;解娜;黄幼生;王明华;翁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10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在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共200例,随机分为米索组及缩宫素组各100例,缩宫素组待胎儿取出后于宫体注射缩宫素,并静脉滴注缩宫素.而米索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米索前列醇舌下含服,比较两组患者产后2h、24h的出血情况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 米索组产妇用药2h及24 h后出血量分别为(230.12±22.5) ml及(339.88±55.5) ml,明显较缩宫素组产妇[(268.63±32.5) ml及(418.76±58.5)] ml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用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产妇术后应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较单纯应用缩宫素更能减少产后出血量,且舌下含服方便安全,吸收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发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氯胺酮相关性膀胱损害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滥用氯胺酮所致膀胱损害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0例滥用氯胺酮所致膀胱损害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并予以讨论.10例患者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检查及治疗.结果 氯胺酮相关性膀胱损害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及会阴部不适等症状.10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结论 氯胺酮相关性膀胱损害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膀胱刺激症状,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认识.

    作者:卢启海;王伟;李刚;覃庆平;刘杰;周毅;姚远;杨剑文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护理人员轮转护理部体验的质性研究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轮转护理部的体验及护理部干事应具备的特质,为护理部选择干事及改进轮转中的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方法对8名轮转护理部的干事进行访谈,并以Giorgi6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 提炼出5个主题,分别为轮转前对护理部干事的职责不了解、轮转后认为岗位职责需细化,轮转期间感到压力,轮转经历对职业生涯有积极的影响,轮转获得多方面的收获.结论 护理部在选择护理干事时应进行综合评估,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给予心理疏导,明确职责、重视感受,提高工作能力,保证护理部工作的高效率运转.

    作者:周琼;喻姣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匹多莫德治疗婴幼儿复发性鹅口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匹多莫德对婴幼儿复发性鹅口疮的疗效.方法 选取66例复发性鹅口疮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予2.5%碳酸氢钠清洁口腔后,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抹口腔内黏膜;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治疗.治疗6d后观察两组疗效,1个月后再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高于对照组的81.8%(P<0.05),复发率3%低于对照组的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匹多莫德有效治疗婴幼儿鹅口疮,并降低复发率.

    作者:吴海谊;江铭;杨栓嫦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原则将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0例)与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组(40例),8周为一个疗程,其中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接受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治疗;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加服血脂康胶囊(2粒/次,2次/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血脂指标包括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高血压治疗效果比较,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组(70.00%)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55.00%),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0,P<0.05),治疗后血脂指标的水平变化中,除HDL-C外,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伟民;周有华;赵汉儒;李汉成;黄国定;刘南朝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肺损伤患儿42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对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调控的作用.方法 将42例急性肺损伤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病因治疗、机械通气支持和液体管理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TI,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氧合指数(PaO2/FiO2),呼气末正压水平(PEEP)以及治疗过程中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PICU)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第5天(T5)观察组PaO2/FiO2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1、3、5天观察组PEE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PICU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UTI治疗急性肺损伤能改善低氧血症和肺顺应性,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PICU住院时间;UTI能有效阻断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利于急性肺损伤治疗.

    作者:孙嵩;廖锋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结肠黑变病内镜表现与癌基因检测联合应用探讨

    目的 研究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内镜下表现与黏膜组织大肠癌相关癌基因(APC、Bcl-2、K-ras、Ki-67、Cox-2)表达的联合应用,探讨MC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癌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通过全结肠镜检出并经病理活检证实的MC患者108例,另选取正常黏膜者50例作为对照(均为肠镜检查和病理证实),同时行黏膜组织相关癌基因(APC、Bcl-2、K-ras、Ki-67、Cox-2)的单克隆基因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与正常黏膜者比较,MC内镜下病变程度加剧与APC、Bcl-2、K-ras、Ki-67、Cox-2的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病变程度越重,APC阳性表达趋向越低,Bcl-2、K-ras、Ki-67、Cox-2阳性表达趋向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K-ras、Ki-67、Cox-2的表达高低依次为MC伴肠癌组、MC伴息肉组、MC Ⅰ~Ⅲ度、正常黏膜组.APC阳性表达高低依次为正常黏膜与MCⅠ~Ⅱ度、MCⅢ度与MC伴息肉组、MC伴肠癌组.结论 MC病变程度加剧,其癌变风险可能越大.重视MCⅢ度、MC伴息肉,将MC内镜下表现与大肠癌相关癌基因监测联合应用,可提高基层医院早期大肠癌的诊治水平,可作为切实可行的MC内镜下随访策略.

    作者:徐光辉;仇敏洁;李慧敏;凌国敏;刘斌;王泽衍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超声表现

    目的 总结甲状腺微小癌的超声显像图特征,以提高对甲状腺微小癌识别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超声表现.结果 乳头状癌25例,滤泡状癌9例,髓样癌5例.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在超声显像图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综合分析各项超声指标,可以提高TMC的诊断符合率.

    作者:郭亦爱;邓连桂;王晓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UCP5在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周边神经细胞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 探讨UCP5在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周边神经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缺血模型.67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7)和缺血组(n=60),缺血组按缺血时间分成缺血6h、12h、1d、3d、7d五个亚组每组12只.采用2% TTC染色和HE染色显示梗死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内UCP5阳性反应神经细胞数量.结果 2%TTC染色显示,缺血组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均可见不规则白色梗死灶;HE染色显示,缺血组大鼠左侧大脑皮质均可见坏死区域.假手术组左侧大脑皮质UCP5阳性细胞数为(1.32±1.49)个/视野,缺血6h组梗死灶周边为(3.66±3.01)个/视野,缺血12h组为(9.96±7.33)个/视野,缺血1d组为(21.06±14.36)个/视野,缺血3d组为(12.20±11.19)个/视野,缺血7d组为(6.08±1.93)个/视野.与假手术组比较,五个缺血亚组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高(P<0.003).缺血1d组分别与6h、12h、3d、7d组相比阳性细胞数显著增高(P<0.003).结论 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周边神经细胞UCP5的表达显著增高.随缺血时间延长UCP5表达呈现峰样改变,在缺血1d达到高峰,UCP5可能在脑梗死中发挥着脑保护作用.

    作者:曹杰;方朴;万慧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经阴道超声对宫腔粘连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在宫腔粘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经阴道超声检查并经宫腔镜确诊为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结果 宫腔镜证实的55例宫腔粘连病例,经阴道超声诊断48例,诊断符合率为87%,重度粘连诊断符合率为100%.漏诊5例,误诊2例.结论 经阴道超声诊断宫腔粘连方便无创,准确率高,应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覃伶伶;洪燕;符小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深圳市龙岗区1~3岁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D3水平调查

    目的 了解目前深圳市龙岗区1~3岁婴幼儿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3年4月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293例1~3岁幼儿进行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及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检测.结果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D3< 20 ng/ml (50 nmol/L)检出率为14.3%,其中3岁组儿童检出率高达27.5%(P<0.01);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D3≤30 ng/ml (75 nmol/L)检出率为38.2%;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D3>30 ng/ml (75 nmol/L)检出率为47.4%;1岁及2岁组血清25-羟维生素D2+D3水平均高于3岁组幼儿(P<0.01).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大于2岁的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不应忽视维生索D的补充,2岁前补充维生素AD滴剂依从性不好的幼儿应及时检测25-羟基维生素D水平,适时补充维生索D.

    作者:王强;李慧丽;宁玉峰;王为实;陈珺汝;卫国;陈淑芬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3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甲氨蝶呤介入化疗及清宫术治疗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37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CS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均予子宫动脉栓塞术、甲氨蝶呤介入化疗及介入术后48 h行清宫术联合治疗.结果 37例全部保留子宫,其中,于子宫动脉栓塞、甲氨蝶呤介入化疗术后48h清宫的34例患者术中出血较少(<50 ml),另3例因清宫术中出血较多中转开腹行子宫疤痕妊娠病灶清除+子宫修补术;患者出院后随访2个月,月经恢复β-HCG均降至正常.结论 联合应用子宫动脉栓塞、甲氨蝶呤介入化疗及清宫术治疗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可降低出血风险,保留生育功能,临床上具有较大价值.

    作者:陈德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术在胸腔肿物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术在胸腔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实时超声引导下对CT己检查出胸腔占位并能在超声下显像的51例患者进行肿物穿刺活检及病理学检查,与临床初步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1例胸腔肿物活检穿刺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中,47例明确肿物性质,2例为坏死组织,2例为病理找到少量异形细胞,其中首次明确诊断率为92.2%(总明确率为96%).结论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术在胸腔肿物诊断中能够获得确切的结果,能给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卢健;陈文挺;石芬丽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GP方案联合全肺放疗治疗鼻咽癌肺转移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GP方案联合全肺放疗治疗鼻咽癌肺转移的近期疗效及毒性.方法 采用GP方案治疗22例晚期鼻咽癌,男性15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54岁;全部病例均有肺转移;合并其他部位转移13例,先行吉西他滨静脉滴注,第1、8天各一次;顺铂第1天静脉滴注;21d为一个周期;两个周期后再行全肺放疗,剂量18~20 Gy.结果 22例患者中CR4例,PR 13例,总有效率为77.3%,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经对症处理后能顺利完成治疗.结论 GP方案联合全肺放疗治疗鼻咽癌肺转移近期疗效好,毒副反应均可耐受.

    作者:唐爽;李素芳;钟声学;林灿洁;文小芝;陈扬生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艾滋病合并四肢闭合性骨折21例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HIV/AIDS合并四肢骨折外科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对21例HIV/AIDS合并四肢闭合性骨折的患者(观察组)及32例anti-HIV阴性的四肢闭合性骨折患者(对照组)应用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对骨折愈合情况、骨科并发症、HIV/AIDS并发症、HIV/AIDS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21例HIV/AIDS合并四肢闭合性骨折均愈合,手术后切口感染3例、机会感染1例、骨感染1例,无术后死亡、致命性HIV/AIDS相关并发症及严重骨科并发症(如骨不愈合、慢性骨髓炎等).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2例、骨感染1例,无术后死亡及严重骨科并发症.结论 通过合理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术后积极控制机会性感染,HIV/AIDS合并四肢骨折的患者施行手术是安全的.

    作者:魏国;蒲育;温贤敏;何敏;蔡林;蔡海东;何盛华;李文新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QC活动在减少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QC活动实现降低血透患者自体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透析质量.方法 成立以“降低自体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为研究课题的QC小组,运用PDCA循环法,通过调查、要因分析,制定护理对策、效果检验等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所有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5例设为QC组.2010年1~12月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82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血管通路的知晓情况、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QC组患者对血管通路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由86.5%上升到94.6%,血管瘤形成由0.14%下降到0.02%,血管狭窄由0.09%下降到0.03%,内瘘堵塞由0.05%下降到0.02%,感染由0.05%下降到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QC活动,能降低自体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血管通路使用寿命,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作者:尹银定;黄美莲;古慧莲;叶婷香 刊期: 2013年第22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