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人肝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震生;吴秋红;花瞻;周正;贾振庚;王海东

关键词:PCNA, 肝癌, 免疫组化
摘要: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肝癌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探讨PCNA与肝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评价PCNA可否作为一个新的客观预测肝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的可靠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对8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9例胆管细胞癌,11例转移性肝癌标本进行了ABC免疫组化染色,以X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及log rank检验对结果做统计分析。结果: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性肝癌,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95%、77.77%、81.82%。PCNA阳性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及血清AFP明显相关,但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性别、年龄及HBsAg是否阳性无关。结论:PCNA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PCNA有望成为预测肝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指标。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启用助理护士 深化医院改革

    助理护士(简称助护)是指三年制卫校毕业,具备从事护理工作的资格和能力,并由护理部培训后上岗,但其管理不属医院管理范围,与医院不发生人事关系的护士,而是由某一服务公司聘用。工资以计时收费,扣除税收和管理费后,余下为工资收。

    作者:符林秋;郑连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海南岛成人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附80例报告)

    目的:通过成人败血症诊治的总结,探讨海南岛成人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败血症诊治水平。方法:用回顾性的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月5年间收治的80例成人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以及并发症和疗效进行统计和分析。结论:海南岛成人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占69%,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菌居多,其中以金葡菌及大肠杆菌常见。临床上应提高对败血症的警惕,一旦怀疑,宜及早检查并尽早正确选用抗菌素治疗。

    作者:何远学;符健;贾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膀胱癌术后灌注的护理体会

    我科对膀胱癌术后病人常规采用丝裂霉素C灌注,在预防病人术后复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将膀胱灌注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1995年至1999年收治膀胱患者31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5例,年龄29岁-76岁,平均56岁,经尿道行膀胱肿瘤电切术20例,膀胱部分切除术11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瘤,其中一级20例,二级10例,三级1例。

    作者:程月琼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胸腔积液1例

    患者 男性,27岁,泰国籍船员,因反复右上腹痛伴乏力3天而于1999年2月3日入院。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痛,呈持续性胀痛,无阵发性加重,同时伴全身乏力,无畏寒、发热、无黄疸。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吸毒及性乱史。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6/10.5KPa。

    作者:蔡笃雄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持续性腹腔灌洗治疗老年重症化脓性腹膜炎20例疗效分析

    本文就我院1989年6月至1999年6月应用持续流动性腹腔灌洗(简称持续腹灌)治疗老年重症化脓性腹膜炎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16例,女性4例,均60岁以上,平均年龄68.5岁。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穿孔9例,阑尾炎穿孔6例,外伤性肠破裂2例,其它原因3例。 伴发病:共发现伴发病17例,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多见,为12例;其次肺部疾病8例;其中二种以上伴发病4例。

    作者:林森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上颌窦穿刺的心理护理

    我科自1998年-2000年6月对28例患者采取了表面麻醉穿刺,在穿刺中做好心理护理,无一病例发生晕厥,均顺利完成该治疗。 1.穿刺前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护理 当病人一听用针从鼻腔穿入上颌窦时,恐惧心理顿时而生。这种心理来自:(1)病人缺乏对穿刺方法的了解;(2)害怕疼痛;(3)见穿刺针较长,担心伤及眼睛或鼻腔而影响面容,或穿破大脑而危及生命,因而提出各种疑问。这时操作者如态度冷淡,解释简单,会使病人的心理负担加重,致使该操作不能顺利完成。要消除这种恐惧心理,除了要有过硬的穿刺技术外,加强心理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符爱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左旋咪唑在病毒性肝炎上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肝炎免疫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也有新的认识,免疫调节剂应用于病毒性肝炎也逐渐增多,并收到了一定的疗效。但左旋咪唑(LMS)作为免疫刺激剂应用于肝炎临床上仍不广泛,此方面的经验仍较为缺乏,本作者在临床中曾加以尝试并收到一定的效果。现讨论分析如下:

    作者:邱克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76例临床分析

    我们于1998年8月~2000年7月经检测确诊为下呼吸道支原体(MP)感染者76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均为住院患儿,男49例,女27例。年龄2月~3岁,平均17月,其中≤1岁24例,~3岁52例。 1.2 测定方法 采用间接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用深圳安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测定患儿血清中MP特异性抗体,若IgM抗体阳性且类风湿因子测定为阴性者判断为MP急性感染者。

    作者:彭碧云;吴成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前列腺白色念珠菌感染12例报告

    目的:探讨前列腺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因及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关系。方法:分析前列腺白色念珠菌感染12例,按Meares-Stamey四段取样法行尿液和前列腺液细菌与霉菌培养。结果:霉菌培养阳性,为白色念珠菌来源于前列腺。经口服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治愈。结论:白色念珠菌是前列腺炎的病原菌,认为有直接的泌尿生殖道的逆行感染,也有慢性前列腺炎治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为主要诱因。

    作者:梁发;白志明;刘振湘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远端为蒂的腓肠浅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以远端为蒂的腓肠浅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采用以远端为蒂的腓肠浅血管筋膜皮瓣进行修复。其中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骨外露5例,伴有骨缺损4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贴骨瘢痕2例,伴有跟骨骨髓炎1例。足背部皮肤慢性溃疡、骨外露1例。皮瓣切取面积小7.5cm×5.5cm;大10cm×8cm。结果:移植的皮瓣全部成活,切口一期愈合。经6-18个月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外观及功能满意,部分皮瓣恢复感觉功能。结论:利用以远端为蒂的腓肠浅血管筋膜皮瓣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局部带蒂皮瓣,该皮瓣血供及回流血管均较丰富,移植后不会造成皮瓣肿胀。而且切取方法简单,旋转范围大,是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作者:许声联;林廷军;邹重文;汪群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分析

    1.一般资科 复习1985年-1998年收治的3例结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病人的病理资料、切片。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大29岁,小19岁,平均23岁;3例均以持续发热39.6度以上入院。从发病到入院平均4天;3例病人入院时神志清;其中之1例颈部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余无任何阳性体征;入院后6天有1例病人腹痛便血1次。2例病人入院3周后出现精神症状,谵妄;3例病人均有病情逐渐加重的趋势。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50-400万/mm,白细胞900-1.1万/mm,其他检查无异常。

    作者:关丽珍;杨勇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鼻内窥镜治疗顽固性鼻出血27例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作用。方法:通过在鼻内窥镜下电凝治疗27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结果:27例均经一次内窥镜下治疗达止血目的。结论:鼻内窥镜具有视野清晰,检查出血部位准确,止血迅速,疗效确定的优点,值得在鼻出血患者中推广应用。

    作者:林杰;况光仪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纳洛酮治疗重度酒精中毒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对治疗组25例急性酒精中毒昏睡期患者首次给予盐酸纳洛酮0.8mg+50%葡萄糖40ml静脉推注,30分钟可重复给药至清醒为止,与使用促进乙醇氧化药物治疗的对照组25例对比观察清醒时间及酒后症状持续时间。结果:纳洛酮治疗组的清醒时间及酒后症状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对急性酒精中毒有显著疗效,应作为首选药物。

    作者:卢国良;吉训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阿司匹林致支气管哮喘及肺水肿一例

    患者 女性,36岁。无过敏性鼻炎、哮喘、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史。未曾服用过阿司匹林。因畏寒、发热、鼻塞、流涕半天,自测T39℃,自行口服阿司匹林1片(0.3g)约1小时后,出现双眼睑痒、水肿、流泪,逐渐加重至双眼睑不能睁开、憋气。来我院(约10分钟)后即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闷。生命征:T38.5℃,P140次/分,R30次/分,BP125/75mmHg。口唇紫绀,呼吸急促,焦躁不安,双肺呼吸音粗,布满大量哮鸣音及湿性罗音,心率140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作者:邝向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小肠病变所致大出血12例诊断分析

    我科自1994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小肠出血12例,经内镜、核素、钡餐及外科手术检查,能确定出血病变者仅4例,确诊率仅33.3%,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11岁~68岁,平均49.8岁,出血量均在1000ml以上,经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可除外,12指肠降部以上和大肠出血。

    作者:陈芳;刘勋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先天性脊柱裂伴膀胱纵膈畸形一例

    患儿,女,7岁。因尿频7年伴反复发(烧)热、腹痛、腹部肿块及尿痛2个月,加重伴呼吸困难5天在外地多方治疗无效后来我院就医。该患儿在半岁时骶尾部长出一包块并逐渐增大,1岁时达5cm×5cm,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先天性脊柱裂并予手术治疗痊愈。本次入院查体:体温38.5℃,脉搏102次/分,呼吸32次/分。发育营养较差,慢性痛苦病容,呼吸急促。心肺无异常。体征发现;腹部膨隆,肝脾未触及,腹正中触及一约20cm×18cm的倒梨状包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上部活动,下部固定,压痛明显,叩诊浊音。外生殖器正常,骶尾部有一约0.2cm×6cm大手术疤痕。血红蛋白130g/L,红细胞4.4×1012/L,白细胞9×109/L,中性粒细胞0.9。

    作者:胡晓波;周焱长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尿毒症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

    目的 了解尿毒症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及血液透析的影响。方法:按Siegel建立的标准红细胞免疫粘附试验(RCIA)进行。结果:尿毒症组RBC-C3bRR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RBCICR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液透析组RBC-ICR水平低于内科一般治疗组(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系外周血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升高所致。血液透析可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清除血循环中的部分IC,但不能改变巳低下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故促进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陆佩芳;罗斌;黄斌;刘雅;苏承运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海南省东河疟疾防治试点疟疾防治效果分析

    目的 推广应用全省疟疾防治试点毛阳成功经验,以点带面,加速控制疟疾进程。方法 建立健全基层抗疟组织和工作制度,加强对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疟疾防治,全面开展疟疾病例侦查,及时发现、处理病人、病灶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采用拟菊酯类杀虫剂防制传疟媒介,用氯喹、哌喹、防Ⅱ合并伯氨喹防治传染源,并部分用磷酸萘酚喹防止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结果 疟疾年带虫发病率(API)从1992年的17.18‰下降到1999年的0.81‰,居民带虫率从1992年的3.11%下降到1999年的0,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率从1992年的25.58%下降到1999年的2.45%,大劣按蚊已捕不到,控制疟疾效果显著。结论 8年实践表明,毛阳经验行之有效,防治疟疾效果良好,可继续在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作者:司有忠;罗丕文;文隋强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颅脑重危病人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细菌学分析

    目的:报告118例重型颅脑损伤及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而气管切开病人的气管内分泌物培养结果及药敏鉴定情况,并对其治疗抉择进行探讨。方法:在无菌条件下采集气管内分泌物,分别置入无菌普通标本瓶中,常规下培养24-48小时。结果:118例病人中培养出病原菌102例,共26种194株细菌,均为条件致病菌和真菌。其中培养出G-杆菌共16种145株,占总株数的74.7%,G+球菌7种21株,占10.8%,G-球菌及G+杆菌各1株。真菌2种26株,占13.4%,但其多以混合形式感染存在。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及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G-杆菌,且毒力侵袭力较弱的条件致病菌则多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存在,反之表现为单纯感染。

    作者:陈焕雄;曹作为;李安民;吴多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36例临床观察

    我院从1997年8月至1999年11月用参麦注射液治疗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本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5岁~73岁,60岁以上24例,其中冠心病16例,慢性肺心病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风心病2例。心功能Ⅲ级8例,心功能Ⅳ级28例,以右心衰为主10例,以左心衰为主26例,病程3年~12年。

    作者:吴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