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品管圈在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中的应用

李全亭;何秀娟

关键词:品管圈, 血培养, 阳性率, 应用效果分析, 医院管理, 群体智慧, 工作机制, 所有参, 满足感, 检验科, 工作目, 组织, 运用, 小组, 团体, 团队, 手法, 潜能, 启动, 成就
摘要:品管圈是指工作性质相似的人,本着自动自发的精神共同组织的一个团体。所有参与品管圈的人运用各种改善手法,启动个人潜能,通过团队力量和群体智慧,群策群力,持续地致力于各种问题的改善。品管圈能使每位成员有参与感、满足感、成就感,并能加深对工作目的和意义的理解。目前,品管圈作为一种加强管理的手段,广泛用于医院管理的诸多方面[1]。为加强管理,本院检验科于2014年12月成立了“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品管圈小组,现将品管圈工作机制及应用效果分析如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检测系统生化项目检测结果比对和偏倚评估

    目的:探讨不同生化检测系统生化项目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方法以瑞士罗氏公司Modular DPP分析系统为比较系统,Cobas8000分析系统为试验系统,对新鲜标本进行生化项目检测,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评价试验系统与比较系统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以卫计委临检中心1/2 P T为评价标准,判断检测系统之间的可比性。结果试验系统与比较系统20个生化项目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检测结果和偏倚均可接受。结论当实验室使用不同系统检测相同项目时,应定期开展比对试验和偏倚评估,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比性。

    作者:刘兰民;李德琴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CD47分子胞外区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目的:制备和鉴定抗人CD47分子胞外区蛋白单克隆抗体。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人CD47胞外区基因序列,重组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表达CD47胞外区蛋白。用纯化的CD47胞外区蛋白免疫小鼠,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胞融合,经克隆化培养后,筛选能够特异性分泌鼠抗人CD47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Western blot和流式技术检测抗体效价及特异性。结果成功构建人CD47原核表达载体,在BL21(DE3)中获得表达,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 blot鉴定后,采用层析柱法获得纯化的CD47胞外区蛋白。以纯化蛋白为免疫原,成功制备具有较强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结论成功制备了针对CD47分子胞外区蛋白的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CD47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梁栋伟;刘集鸿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冷凝集致血常规检测结果异常1例

    冷凝集易导致血常规检测结果异常,报道较多的是对红细胞(RBC)及其相关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而对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 )检测结果影响不大[1‐3]。本例患者与其他文献报道有所不同,WBC、PLT、Hb检测结果均假性减少,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无明显变化。

    作者:李戬;王李洁;周运恒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北京市健康体检人群高脂血症检出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北京市健康体检人群高脂血症检出情况。方法采用美国雅培公司C I8200型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对体检人群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检测。以TC>5.72 mmol/L和(或)TG>1.7 mmol/L作为高脂血症诊断标准。结果健康体检人群高脂血症总检出率为35.4%。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人群高脂血症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脂血症检出率与性别、年龄密切相关。应以男性和60岁及其以上人群为重点,提出必要的生活干预建议,以预防高脂血症相关疾病的发生。

    作者:孙琰;刘宏涛;钱文红;田生;祁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近3年肛周脓肿及肛瘘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近3年肛周脓肿、肛瘘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方法对该院2012~2014年115例肛周脓肿、肛瘘患者脓液、瘘管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检出15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93.0%)和厌氧菌(65.2%)为主;大肠埃希菌居首位(51.3%),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7.1%)。单一细菌感染41例(35.7%),混合感染74例(64.3%)。大肠埃希菌对多数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阿米卡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及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高,其次为氨苄西林,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氨曲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及亚胺培南无耐药菌株。2012~2014年,大肠埃希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结论该院肛周脓肿、肛瘘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差异较大,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用药。

    作者:陆坚;徐照秀;吴帅军;蔡力;贡东卫;陈婷;张庆五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2012~2013年成都某院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2012~2013年该院临床分离细菌的耐药性。方法2年共接收39732份标本,对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ATB Express半自动鉴定系统鉴定及药敏实验并辅以纸片扩散(K‐B)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2年版标准进行判读,数据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2、2013年全院临床分离的菌株中,革兰阳性菌分别占27.7%、37.4%,革兰阴性菌分别占72.3%、62.6%。分离率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6.3%、20.3%),肺炎克雷伯菌(14.7%、12.0%),铜绿假单胞菌(11.5%、11.7%),金黄色葡萄球菌(11.3%、11.4%),鲍曼不动杆菌(10.6%、9.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41.0%、32.2%和21.0%、10.8%;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有所下降。2012、2013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的检出率分别为56.2%、47.7%。未检出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该院2012~2013年分离率居前5位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除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稍有升高趋势外,其余4种常见病原菌耐药率均有所下降;应重点关注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MRSA及其他多重耐药菌。

    作者:尹亚非;胡春晓;史梦;周勇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与发展

    管理、人才、设备是临床实验室建设的三大基本要素,也是微生物学科建设的基石,应涵盖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和人才资源管理[1]。本院微生物实验室从初仅有一台设备--恒温培养箱,每天检测2~3例标本,到目前拥有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与药敏分析系统,每天平均检测40例标本,在全省及全国室间质评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加入甘肃省细菌耐药监测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以及多种新检测项目的开展,均说明本院微生物实验室取得极大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梁晓红;惠燕霞;马启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住院精神病患者血尿酸水平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率。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尿酸酶法检测试剂,对41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血清尿酸水平检测。结果男性患者尿酸总体水平高于女性,部分年龄段男性患者尿酸水平高于同年龄段女性患者(P<0.05),但在(>40~50)岁和(>60~70)岁年龄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男性患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组女性患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男、女性患者HUA患病率分别为10.17%、10.21%,二者比较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40~50)岁组,女性患者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低于健康者,男性住院精神病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女性,不同年龄段男性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较大,>40~50岁年龄组女性患者HUA患病率高于男性。

    作者:高晓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降钙素原与传统炎性标志物在疾病中应用价值比较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与传统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在不同疾病中应用价值。方法检测并分析141例不同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者外周血 PCT、CRP及WBC水平。结果不同疾病患者各项指标水平均高于健康者,不同疾病患者PCT阳性率高于CRP、WBC阳性率(P<0.05)。PCT与CRP、WBC存在正相关,但与CRP的相关性较好,与WBC相关性较差,并且在不同疾病中的相关性有所差异。结论 PCT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CRP联合检测能较早地发现全身感染及炎症,也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方堃;杨平;李桂才;赵政;蔡志龙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化疗患者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2例

    本院检验科于2015年1~3月检出2例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化疗患者,现将患者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1:男,55岁,2014年9月确诊为肺癌,术后于2014年11、12月分别给予规律化疗2个周期,过程顺利,不良反应轻。患者住院期间多次进行血细胞分析,血小板(PL T )计数及凝血功能指标未见异常。2015年1月20日再次入院化疗,查体:右胸壁可见长约20 cm手术瘢痕,未见其他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62×109/L ,红细胞4.86×1012/L ,血红蛋白147 g/L ,PL T 24×109/L ,再次抽血后复查 PL T 27×109/L ,临床医生考虑为化疗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暂停化疗,升血小板治疗7 d ,但疗效欠佳,期间进行4次血细胞分析,PL T检测结果为(25~32)×109/L ,患者无明显出血倾向,凝血功能指标检测未见异常。对患者ED T A‐K2抗凝血标本涂片染色镜检,可见PL T明显聚集成簇,量不少,可见 PL T 围绕淋巴细胞呈卫星现象。考虑为EDTA‐PTCP ,改用枸橼酸钠抗凝管采集标本后再次进行血细胞分析,PL T检测结果为192×109/L。

    作者:于丽丽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LC-M S/M S法快速定量人血浆中氟西汀的浓度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氟西汀的浓度。方法选用Agilent XDB‐C18色谱柱,以乙腈‐1 mmol/L甲酸铵溶液(含0.1%甲酸)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进行分离,标本经乙腈沉淀后进样,选用3200QTRAP型质谱仪的多重反应监测(M RM )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氟西汀线性范围为0.30~50.0 ng/mL ,定量下限0.30 ng/mL。准确度与精密度结果显示方法日间、日内变异均小于15%,相对偏差为-2.80%~2.09%,低、中、高3个浓度提取回收率平均值均大于98%,基质效应小,稳定性好。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专属性强、重现性高,可用于人体氟西汀血药浓度的监测及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李鹏飞;马萍;安卓玲;吴诚;雷宁;于伟越;刘丽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检验医学专业临床分子生物学实习带教

    检验医学在疾病预防、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分子生物学是检验医学中的前沿学科[1‐2]。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成熟,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逐渐应用于临床[3]。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建立了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有力地推动了检验医学由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发展[4]。本科室于1994年建立了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2004年第一批通过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临检中心验收。作为第三军医大学的教学医院,本科室自1994年开展了检验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分子生物学带教实习工作。分子生物学技术有一定的复杂性,每个环节都不可疏忽,否则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因此,带教老师应对实习学生进行系统、严格的训练[3]。近几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分子生物学实习带教工作,现结合工作体会和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作者:张燕;黄恒柳;张可珺;邓少丽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健康体检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赤峰地区健康体检者幽门螺旋杆菌(H P )感染情况,分析H P感染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于2013年1月4日至2013年5月31日对3282例体检者进行H P抗体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282例体检者,H P总感染率为20.9%(687/3282),男、女性体检者感染率分别为23.1%(457/1975)、17.6%(230/1307),≤20岁、>20~35岁、>35~60岁、>60岁体检者感染率分别为2.9%、15.1%、23.4%、26.8%,各年龄段男性体检者感染率分别为3.1%、18.1%、25.1%、30.4%,女性体检者感染率分别为2.5%、10.1%、20.8%、21.9%。结论赤峰地区健康体检者H P感染率较低,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相同年龄段男性体检者 HP感染率高于女性。

    作者:阚秉辉;孙丽红;吴春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溶血三项试验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溶血三项试验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71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液标本进行溶血三项试验检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BO血型相关新生儿溶血病(ABO‐HDN )在患儿中的阳性率为38.3%,Rh血型相关新生儿溶血病(Rh‐HDN )阳性率为0.6%。放散试验阳性率为99.61%,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为85.21%,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为60.31%。ABO‐HDN阳性率与血型相关,A型新生儿阳性率高于B型,而与性别无关。结论溶血三项试验在HDN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A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较B型更易因ABO‐HDN所致。

    作者:黄美容;黄健;张绍基;钟吉康;徐艳;刘福慧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多指标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的临床诊疗价值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HBV‐M)、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对 HBV感染孕妇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选择2013~2014年于本院接受产前筛查,且HBV表面抗原(HBsAg )阳性孕妇635例。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 HBV‐M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法检测 HBV DNA ,采用速率法检测ALT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9例(59.69%)孕妇 HBV DNA>100 IU/mL ,其中HBsAg阳性、HBV e抗原(HBeAg)阳性、HBV核心抗体(HBcAb)阳性孕妇及HBsAg阳性、HBeAg阳性孕妇,HBV DNA阳性率、ALT阳性率明显高于HBsAg阳性、HBV e抗体阳性、HBcAb阳性孕妇,HBsAg阳性、HBcAb阳性孕妇和HBsAg阳性、HBeAb阳性孕妇(P<0.05)。随着HBV DNA水平的升高,ALT阳性率也升高(P<0.05)。结论同时检测 HBV‐M、HBV DNA和ALT ,有助于及时对 HBV感染孕妇采取干预措施,降低 HBV DNA水平,减少母婴传播风险。

    作者:陈远平;许庆元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糖化血红蛋白与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控制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糖化血红蛋白 A1c (HbA1c)水平,将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Ⅰ组(HbA1c<7.0%)、Ⅱ组(HbA1c≥7.0%)。单纯消化性溃疡患者纳入Ⅲ组。比较各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及胃镜检查病变特点。结果 HbA1c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存在明显的线性依存关系。Ⅱ组患者 Hp感染率及胃溃疡、复合性溃疡、直径1.0~2.0cm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高于Ⅰ、Ⅲ组,但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低于Ⅰ、Ⅲ组(P<0.05)。结论血糖控制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具有相关性。

    作者:杨建军;雷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品管圈在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是指工作性质相似的人,本着自动自发的精神共同组织的一个团体。所有参与品管圈的人运用各种改善手法,启动个人潜能,通过团队力量和群体智慧,群策群力,持续地致力于各种问题的改善。品管圈能使每位成员有参与感、满足感、成就感,并能加深对工作目的和意义的理解。目前,品管圈作为一种加强管理的手段,广泛用于医院管理的诸多方面[1]。为加强管理,本院检验科于2014年12月成立了“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品管圈小组,现将品管圈工作机制及应用效果分析如下。

    作者:李全亭;何秀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便携式生化分析仪及配套干式微管生物芯片肝功能试剂盘性能评价

    目的:对便携式全自动快速生化分析仪及配套干式微管生物芯片肝功能试剂盘进行性能评价。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颁布的EP10‐A2文件,连续5 d按特定顺序检测高、中、低值标本,计算测定结果的绝对偏倚、总不精密度,对检测结果回归曲线的截距、斜率及非线性、携带污染和漂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各项目同浓度水平标本检测结果的绝对偏倚和总不精密度均在允许范围内,截距、斜率、非线性、携带污染、漂移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便携式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肝功能试剂盘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良好,携带污染率较低,稳定性好,能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作者:邹继华;蔡晓忠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NY-ESO-1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纽约食管鳞状上皮癌抗原1(NY‐ESO‐1)是肿瘤睾丸抗原(CTA)亚家族之一,编码基因早发现于食管癌组织cDNA表达文库中。NY‐ESO‐1在细胞内经加工产生抗原肽,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经CD4+ T淋巴细胞及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识别,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相应肿瘤细胞的较强的特异性免疫应答[1‐2]。本文就近年来N Y‐ESO‐1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马鸣;焦文静(综述);张金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开展献血者核酸检测后ALT检测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开展献血者核酸检测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的献血者标本核酸检测,同时分析ALT不合格者及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在376298份血液标本中,ALT 总不合格率1.85%,在不合标本中占59.76%,HBsAg、抗‐HCV阳性率分别为0.44%、0.34%。ALT不合格合并 HBsAg阳性、抗‐HCV阳性标本检出率分别为0.01%和0.01%。ALT不合格合并 HBsAg、抗‐HCV阳性标本占全部ALT 不合格标本的1.22%,单项ALT不合格标本占98.78%,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在ALT≥40 U/L的标本中,核酸检测检出7例阳性标本,其中4例为HBV DNA阳性;在ALT<40 U/L的标本中,121份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结论献血者ALT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ALT不合格主要表现为单纯ALT不合格。ALT虽不能作为判断HBV或HCV感染的检测指标,但也不能完全排除ALT 在献血者筛查中的作用。应联合进行ALT和核酸检测,以保障血液安全。

    作者:金新莉;王艺芳;方建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