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光萍;安梅
作者:周雪艳;徐光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血小板生成素被成功克隆不到4年的时间,便被迅速用于临床.本文试从分子生物学特征、生物学作用、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几个方面,较全面地综述近年来TPo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华;魏明竟;蒲晓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白细胞介素12(IL-12)是近来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抗肿瘤及抗感染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IL-12的来源、结构、受体表达及信号传导机制加以综述,同时简介其在肝炎、胃炎、炎症性肠病及腹膜炎等几种常见消化系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余跃;侯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血清hk2、hk2/f-PSA以及hk/2(f-PSA/t-PSA)是一类新的前列腺癌的筛选诊断指标,与PSA以及f-PSA/t-PSA比较,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可能更准确、更具有特异性,能使更多的非前列腺癌患者免受前列腺活检之苦.本文就hk2的生物学性质、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hk2及其相关指标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一荣;吴健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细菌侵袭宿主细胞是许多感染性痰病发生的关键环节,侵袭过程常与宿主细胞信号转导的发生及其引发的细胞骨架重排有关.近期研究还发现了一些能促进细菌侵袭的特异性细胞蛋白质,它们也参与调节肌动蛋白(actin)细胞骨架重排的信号转导过程.
作者:徐邦牢;尹一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与人类痰病关系密切,且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常见的性传播痰病病原体,日益引起人们重视.Ct感染的诊断决定于病原学检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展,Ct感染的诊断正不断进步.目前除了发展各种核酸扩增技术,国内外学者还致力于标本取材的改进.除尿标本外,外阴标本也可能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标本而适用于PCR、LCP和TMA等高度敏感的扩增方法,在筛查高危人群中可能会替代侵入性标本.
作者:王幸福;邓光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白介素-12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及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异源二聚体分子,合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具有多种生理及病理功能,可用于感染、肿瘤、自体免疫性痰病等的治疗.
作者:唐皓;马中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SELEX技术是一种新的组合化学技术,利用该技术从随机寡核苷酸文库中筛选出与靶分子结合的寡核苷酸配基,具有极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在临床诊断中比蛋白类抗体有更明显的优越性,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詹林盛;王全立;孙红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杜国有;徐光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王红;张亚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刘南;李娟;徐光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Vero毒素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的一种毒素,它可导致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症、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等痰病,本文就Vero毒素的结构、生物学活性、致病作用及其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李海波;王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周雪艳;徐光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AM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自80年代中后期早期溶栓和急诊PTCA的应用,使AMI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病死率显著下降,生存者的左心室功能得到改善.而实施上述再灌注治疗的前提,是在AMI发病的早期迅速确定诊断.为此,人们一方面用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mass)、肌钙蛋白T(TnT)和肌钙蛋白I(TnI)测定取代CK总酶、CK-MB活性和乳酸脱氢酶(LDH)等传统的酶学测定,另一方面则致力于寻求更敏感、更特异的新血清(浆)标志物.本文拟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董志远;李冰冰;夏宏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氧磷酸酯酶-1(paraoxonase 1,PON1)是由肝脏合成的44kD糖蛋白,与apoAI紧密结合并固定于HDL颗粒上,是一种钙离子依赖性磷酸酯酶.PON1能够阻止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抑制LDL氧化,并能水解氧化性LDL(ox-LDL).PON1酶活性在氧化性脂蛋白增多性疾病如冠心病(CHD)、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等痰病中显著下降.PON1基因在54位出现M/L和192位出现A/B等位基因多态性,其B等位基因与L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独立的高度危险因素.
作者:刘万里;曾昭淳;康格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杨新;刘泽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王红;张亚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采用吖啶橙染色法荧光显微镜(AO-F)检查法检测68例膀胱癌患者及34例非肿瘤患者尿样品.并同时与尿脱落细胞HE检查法进行比较.结栗显示AO-F法较单从细胞形态法检测肿瘤细胞的传统方法诊断癌细胞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许迅辉;王国民;任豫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文简要综述了白细胞介素-10的结构特点、生物学效应及其在内毒素诱发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在肝损伤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
作者:王永堂;蒋建新;李关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随着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造血环境因素对造血的调控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再障患者血清(血浆)中含有多种已知及未知的造血正/负调控因子.研究其与再障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间的关系,从体液因子角度探讨再障的发病机制,不仅可以寻找再障发病免疫机制中的未知环节,也可以为再障的诊疗提供新对策.
作者:董爱英;马立人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