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力明;刘凌云;曾维军
充分的组织氧合状态是进行新陈代谢提供能量的前提条件[1],氧合状况是重要的生命指标,血气分析和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仅是血液中的氧分压和肢端的小动脉血氧饱和度,而不是器官组织的含氧情况。直接获取器官组织的氧合情况技术主要是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自1977年Jobsis[2]首次将NIRS用于动物头部的氧含量监测以来,1985年将NIRS应用于临床监测脑组织氧后[3],1993年脑血氧饱和度监测装置在美国上市。2005年,中国首次研制出近红外组织血氧参数无损检测仪用于临床[4]。NIRS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光和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组织光学,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1)基于高散射条件下修正的朗伯-比尔吸收定律;(2)采用多波长、多个监测距离的方法。由于近红外光对外层组织的良好穿透性,即利用一定波长的近红外光能穿透头皮、颅骨及脑组织后,发生透射和散射现象的原理,光谱仪通过测定入射光强度和透射光或返回的散射光强度,从而获得光在颅内衰减的信息,利用其部分漫反射光的信息解算出血氧参数,即脑组织血氧饱和度(rSO2或TOI)。本研究就其监测的基本原理及在新生儿领域的临床应用情况及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曾菊(综述);李清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肝星状细胞(HSC)属于肝脏的非实质细胞之一,在正常情况下处于静息状态,但在炎症或机械性损伤时HSC被激活,对肝损伤的愈合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近年来,HSC促进肝损伤愈合的研究日渐增多,其促进机制也逐步得以证实,但已有研究证实HSC促进肝损伤愈合的机制具有多种途径。
作者:解强(综述);付文广;雷正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亦称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要求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介绍论文的写作目的、范围和相关领域研究概况,说明目前研究的热点及存在的问题,引出本文主题给读者以引导。可简述本研究内容、结果、意义及前景,但切忌写成讨论、综述和回顾,一般要求在200个汉字以内。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评估丙种球蛋白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对新生儿病毒性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病毒性肺炎患儿76例,将其分为丙种球蛋白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组(治疗组)与常规处理组(对照组),各38例,疗程1周,并评价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气促、咳嗽症状、肺部湿性啰音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1周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病毒性肺炎具有良好的治愈率及安全性,能及早改善患者症状、体征,缩短其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未来;李征瀛;郁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经过多年的实践,该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使一大批有创新实践热情的学生在创新能力上得到了培养。该文从四大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1)在创新保障机制上要完善六点措施,即组织和管理保障、制度和政策保障、经费和时间保障、实行导师负责制、建立例会制度、建立交流合作平台;(2)在创新管理机制上要做好四点工作,即严格项目评审环节、落实中期检查工作、审核结题验收材料、规范项目材料档案;(3)在创新激励机制上制定好激励学生的政策和激励教师的政策;(4)在创新评价机制上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体系。以期能提供一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机制。
作者:陈博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了解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妇产科学学习态度,以期提高教学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法对学生进行妇产科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调查。结果(1)绝大部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认为有必要并且要认真学习妇产科学,对学习过程中间插入医学人文知识持赞同态度;(2)对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妇产科学的差别,持“无差别”和“有差别”的学生各占近50%;(3)对妇产科学理论和见习课教学期望,主要观点是多联系临床。结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同样重视妇产科学的学习,有必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以提高非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学教学水平。
作者:王沛靓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临床价值、疗效评价及残留病灶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PET/CT检查考虑为恶性淋巴瘤的患者153例,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筛选病例并进行分组和统计分析。结果 PET/CT检查诊断阳性率为96.08%(147/153);确诊恶性淋巴瘤患者PET/CT检查的标准摄取值的大值(SUVmax)为9.26~10.94,标准摄取值的平均值(ΔSUV值)为7.54~8.95;非霍奇金淋巴瘤组ΔSUV值高于霍奇金淋巴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进行PET/CT、CT结合超声检查,52例患者中16例经PET/CT检查后调整了CT结合超声检查的临床分期;治疗前后ΔSU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均进行PET/CT检查评估疗效34例,二者疗效判断一致21例,不一致13例。结论在恶性淋巴瘤中,PET/CT检查诊断阳性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淋巴瘤较为可靠的影像学依据;SUV值是PET/CT检查中一项重要指标;PET/CT检查是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及疗效评价的重要检查手段,不但可以通过病灶大小的变化判断疗效,而且能通过SUV值评估残留病灶的代谢情况,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刘艳;沈丽达;杨小芸;李蓉;张晓芸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予以探讨。方法将该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入院后均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专科护理,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对护理后两组临床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2%(40/42),对照组为81.0%(3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6%(41/42),显著高于对照组(88.1%,3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并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唐翠红;刘雨;谢雪锋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利多卡因干预对老年患者围术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围术期老年患者80例,依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利多卡因干预,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T0)、术后6 h(T1)及术后24 h(T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与S100β蛋白水平、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T1与T2时的HR、MAP、SpO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清Aβ与S100β蛋白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VAS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7.50%(3/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干预老年围术期患者的镇痛效果良好,能够降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促进身心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娟娟;李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由于课时有限,使得病理学教学存在基础脱离临床、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等问题。模块式教学法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改变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开拓科研创新思维和提高科研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病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丽珍;卢林明;黄小梅;朱晓群;周珏;顾倩;周芳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换位思考在临床带教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期帮助护生圆满完成实习计划。方法将在该科实习的200名护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带教模式;观察组采用换位、思考的带教模式。出科前分别完成患者对护生及护生对带教教师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护生对教师满意度[(94.3±4.5)%]高于对照组[(90.6±3.2)%],观察组患者对护生满意度(95.0%,95/100)高于对照组(82.0%,82/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将换位思考应用于临床护理实习带教管理中,营造了一个教学相长的实习带教环境,增强了教师及学生的凝聚力,提升了教师的执教能力,能有效帮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里圆满完成临床实习任务。
作者:高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支架内血栓形成是PCI术后少见且为严重的并发症,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随着支架植入时高压球囊扩张的普遍应用和标准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改进,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如不能及时处理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且致死率高达20%~25%[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近期收治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现分析如下。
作者:邢帅;张盼盼;韩艳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海恩法则在老年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海恩法则用于老年科护理安全的管理中,主要是针对护士和患者的安全管理。对实施前(2014年)与实施后(2015年)的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纠纷、患者满意度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实施后比实施前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纠纷均明显减少(P<0.01);而患者满意度却得到了明显提高(P<0.01)。结论在老年科病房运用海恩法则进行护理安全管理作用显著,效果良好。
作者:陶星华;伍建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白血病干细胞在1994年被Lapidot 等[1]发现后癌症干细胞(CSCs)的概念已被接受[1],CSCs启动肿瘤的形成。据报道CSCs 存在于多种肿瘤中,包括乳腺癌、肺癌、白血病、胶质瘤、结肠癌、肝癌等;同时,一些分子标志已经被使用于分离整个癌细胞群,例如乙醛脱氢酶(ALDH)针对乳腺癌干细胞(BCSCs)、CD90和 CD133针对肝癌干细胞、ABCB5和CD271+针对胶质瘤癌干细胞、CD133针对脑肿瘤干细胞。CSCs 是异源的,例如BCSCs和结肠癌干细胞包括至少2种不同的分子标记类型鉴别CSCs [2]。从遗传学角度来说,BCR-ABL1淋巴细胞白血病包含多种明显的白血病干细胞亚克隆[3]。
作者:蒋雪梅;顿耀艳(综述);肖长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前置胎盘所致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寻求减少产后出血的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该院东、西两分院所收治的51例剖宫产终止妊娠的前置胎盘产妇,其中24例剖宫产时发生产后出血。结果前置胎盘剖宫产时间与产后出血量、人工流产次数、有无剖宫产史有关,与年龄、有无产前出血无关,胎盘附着前壁、中央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次数增加胎盘粘连,从而增加剖宫产时产后出血概率;胎盘附着前壁剖宫产时产后出血概率大,同时合并剖宫产史者易发生产后出血,出血量较大;中央型前置胎盘较非中央型前置胎盘易发生产后出血。
作者:何素丽;杨寰;于桂琴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是儿童常见的由化脓性细菌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常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1]。B组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是儿童BM常见的致病菌[2-3]。近年来,随着耐药菌数量的增加使BM的治疗更加困难。随着B组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的普及,发达国家BM的发病率显著下降[4-5]。疫苗接种对儿童BM的早期预防至关重要,因此,更多BM相关疫苗亟待研究。目前,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正处于研究阶段。本研究就细菌性脑膜炎相关疫苗的研究及儿童BM的早期预防作一综述。
作者:黄梦媛(综述);洪思琦(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加宫颈多点活检术在宫颈病变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4~12月该院门诊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检查)阳性、肉眼观察异常、妇科检查接触性出血患者300例,均行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术。根据阴道镜图像,选择性进行宫颈多点活检。结果阴道镜诊断结果慢性宫颈炎186例,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IN)112例,宫颈癌2例,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检查诊断慢性宫颈炎152例;CIN 144例,其中CINⅠ级68例,CINⅡ36例,CINⅡ~Ⅲ级18例,CINⅢ级22例;宫颈浸润癌4例。结论阴道镜下活检在宫颈病变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提高活检阳性率,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
作者:岳楠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气囊助产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2015年该院拟行自然分娩的4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气囊助产组,各200例,予以相同的产科处理,气囊助产组在分娩过程中宫口开至2~4 cm时使用气囊扩张助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气囊助产组第一、二产程及总产程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气囊助产组自然分娩率高,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分娩后2 h阴道出血量、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率和缩宫素使用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母婴并发症及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助产技术在自然分娩中是一个简单、有效、安全的助产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马小艳;王华;赵小苏;刘兰平;张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应激性高血糖在创伤患者中非常普遍,有研究表明94%的创伤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症[1],而显著的应激性高血糖与创伤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2],是导致患者残废或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创伤救治临床工作中对血糖的积极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降低炎症递质水平,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已形成一定的共识。本研究就创伤后应激性高血糖进行血糖干预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涛(综述);唐召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对患者机体应激程度变化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4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4例行LPD治疗的患者作为LPD组,24例行OPD治疗的患者作为OPD组。分别测定并对比分析手术前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清应激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活性氧、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抗氧化能力)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1d血清应激激素水平及氧化应激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不同时间点LPD组各指标检测结果均明显优于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OPD比较,LPD对患者机体应激程度的影响更小,更有利于术后患者机体的恢复。
作者:陈小鹏;刘永永;樊勇;王跃斌;陈罗飞;王琛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