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视神经管骨折CT分型诊断

李银官;游瑞雄;江飞;郑义浩

关键词:视神经管骨折, CT,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视神经管骨折CT分型诊断。方法对19例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进行CT分型诊断。结果将视神经管骨折分为3型:①管内型(10例);②管外型(7例),又分颅口型和眶口型两个亚型;③混合型(2例)。结论视神经管骨折CT分型诊断有助于临床确定手术适应证和制定手术入路。
中国误诊学杂志相关文献
  • Maisonneuve骨折漏诊漏治3例分析

    Maisonneuve骨折临床少见,易漏诊[1]。此是踝部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指下胫腓韧带发生部分分离,腓骨颈处有螺旋骨折[2]。若漏诊、治疗不当,可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功能障碍。我院自1994年以来收治本病11例,其中3例出现漏诊漏治,原因分析如下。1 病例报告 例1 男,57岁。车祸伤后4h诊断右踝部骨折在某院行闭合复位,石膏托外固定4wk,去除石膏后右踝关节肿胀,行走困难,于伤后43d来院。X线示右内踝骨折已愈合,距骨外移3.5mm,腓骨颈螺旋骨折,短缩6 mm已畸形愈合,术中在下胫腓骨联合上3cm处Ⅰ型截断腓骨,外下翻腓骨远端,清理增生的纤维疤痕组织,用巾钳夹持腓骨远端向下牵引,纠正短缩的旋转畸形。修整截骨断端后用5孔钢板固定,下胫腓关节用一枚长螺钉经钢板孔贯穿胫腓骨,固定时直视下恢复踝穴各骨性结构正常位置。术后U型石膏固定4wk,8wk时取出下胫腓关节固定螺钉,随访3a零6个月踝关节背屈25°,跖屈42°,功能良好。

    作者:管廷进;韩国华;郑良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老年性与青壮年破伤风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1989-01~1999-07我院共收治外伤性破伤风患者327例,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67例(治疗组),占同期破伤风患者的20.4%。为探讨老年破伤风的临床特点,我们与同期124例青壮年患者(为对照组,占37.9%)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治疗组67例,其中男46例,女31例,发病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7.1岁,潜伏期3~17d,平均7.13d;对照组124例中,男75例,女49例,年龄16~59岁,平均31.5岁,潜伏期3~15d,平均6.98d,发病至入院时间1~5d,平均为3.01d。以上资料除发病年龄无从比较外其余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李汝勇;吴翠萍;冯爱芳;杨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成人Still病误诊16例分析

    成人Still病是病因未明的,以高热、一过性皮疹、关节炎或关节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周围粒细胞增高、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多系统损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往往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我院1992-01~2000-11诊断成人Still病18例,其中病初误诊16例,现将误诊情况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6例,女10例,年龄18~51岁,平均31.6岁。诊断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排除感染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及其它风湿性疾病后确诊,确诊时间30d~2a。1.2 临床表现①16例均发热,T39~41℃,其中弛张热10例,稽留热2例,间歇热4例,发热时仅3例伴寒战,其余一般情况较好,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②皮疹14例,其中为淡红色散在分布或融合成片的充血性斑丘疹11例,荨麻疹样皮疹2例,猩红热样皮疹1例,均为一过性皮疹,发热时出现,热退疹消,其中2例呈昼隐夜现。皮疹部位以颈部、躯干、四肢为著;③关节痛13例,以四肢大关节为主,伴关节肿胀者11例,发热时疼痛明显,热退后减轻。四肢肌肉痛9例;④咽痛8例;⑤浅表淋巴结肿大11例;⑥肝脏肿大8例;⑦脾肿大10例;⑧其它:胸腔积液1例,心包积液2例,腹痛1例,黄疸1例。

    作者:刘建中;刘艳芳;高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胫腓骨折合并膝关节后十字韧带损伤18例分析

    胫腓骨骨折合并同侧膝关节后十字韧带损伤早期常易忽视造成漏诊,错过佳治疗时机,难取得满意疗效,我院自1996-07至今共收治18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3例,女5例。胫腓骨粉碎骨折12例,横断骨折6例,其中开放骨折6例,本组18例均为车祸伤。后十字韧带损伤早期确诊11例,漏诊5例,伤后至就诊长时间98d,短5d,平均24.4d。急性期诊断明确的11例中,2例采用外固定治疗,余9例均手术治疗,胫腓骨骨折钢板内固定,后交叉韧带损伤行探查修补术。早期漏诊后十字韧带损伤5例,采用半腱肌重建后十字韧带术。本组18例,均获8个月~2a随访,优12例,骨折骨性愈合,膝关节活动正常,无明显自觉症状。良6例,骨折骨性愈合,膝关节活动范围90~110°,阴雨天或劳累后关节有痛感,无明显膝关节不稳,但跑跳或突然转向受影响。

    作者:邢健鹍;王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腹茧症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 男,41岁。因上腹部反复疼痛4a,进行性加重0.5a入院,伴腹部包块,停止排气、排便、无呕吐。查体:消瘦体型,脐周及左上腹局限性压痛,腹平软,腹痛时可见肠型,肠鸣音高亢,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X线片示:胃内大量滞留液,小肠积气明显,尤其第5、6组,小肠可见多个液平面,升结肠胀气明显,结肠远端有气液平面,诊断为不全肠梗阻,入院经内科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胃肠减压,消炎治疗后,排柏油样便,腹痛间断性发作,转外科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腹膜下一层灰白,质地较硬的纤维膜,包裹部分回肠及全部结肠,距回盲部10 cm的回肠可见,回肠与包裹之纤维膜有少量蚕茧样粘连,大网膜缺如,横结肠以上脏器无粘连,腹腔内其他脏器正常,手术将此层纤维膜切除,分离回肠粘连,因肠管增粗,浆膜受损,切除1m多小肠,行肠吻合术,关腹。术后诊断:腹茧症,不全肠梗阻,中度营养不良,术后经营养、支持、消炎治疗恢复正常,病愈出院。

    作者:付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全身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防治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的主要致死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59~1995年收治的1539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对386例并发全身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结果 1539例吸入性损伤中死亡333例,其中237例与全身感染有关,占吸入性损伤总死亡人数的71.17%;烧伤面积、休克、吸入性损伤程度和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影响感染的发生及其预后;改善抗感染治疗措施后,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吸入性损伤治愈率提高。结论感染是吸入性损伤的主要致死因素;针对影响感染发病的诱因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是提高吸入性损伤治愈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宏;杨晓东;刘军辉;吉天鹏;袁仕安;王峰;刘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颅内肿瘤误诊分析及对策

    颅内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年发病率约10/10万人[1]。颅内肿瘤典型病例诊断大多并不困难,但在临床实践中不乏临床表现不典型而导致误诊者,本文将我院1990-08~2000-08收治的院内外误诊49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 对象和方法 本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3~79岁,平均年龄38.2岁,病程2h~9a,平均63a。表现为头痛29例,头晕17例,呕吐12例,意识障碍5例,精神异常3例,肢体瘫痪3例,癫痫3例,颜面部痛2例。2 结果 误诊为血管性头痛21例,神经官能症5例,神经衰弱症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出血4例,颅内炎症2例,原发癫痫3例,三叉神经痛2例,胃肠道疾病2例。

    作者:姚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反流性食管病(炎)误诊为冠心病21例分析

    为了提高对反流性食管病(炎)的认识,特对我院1999-01~2000-12 21例误诊为冠心病的反流性食管病(炎)患者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2例,女9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1.2岁。本组均因胸骨后疼痛反复发作被外院或本院医生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并给予扩冠等治疗3wk~5个月不等。均以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而反酸、恶心、嗳气等表现多不明显。胸骨后疼痛好发于夜间睡眠时,而白天多在饱餐、饮酒后发生,发作频率为每天数次至每月数次,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0.5h以上,夜间的发作频率及疼痛程度均比白天明显,给予硝酸酯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等治疗效果不佳。所有患者均做了心电图检查,17例正常,4例有轻度心肌缺血(胸痛发作与非发作时比较无变化)。有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异常。本组中18例诊断为变异型心绞痛。

    作者:李易;韩盛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诊断、鉴别肺部占位性病变的有效方法,确诊率高,并发症少,在明确肺部病变性质上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回顾总结我院肺部占位性病变在CT导向下经皮肺穿活检25例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25例中,男19例,女6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2.5岁,以48~64岁居多,25例在活检前均进行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常规CT扫描,常规细胞学痰查。3例经纤支镜检查,均难以确定诊断。病灶分布:肺门型8例,肺野型17例,病灶小3 cm×3.5 cm,大7 cm×10 cm,呈椭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等。

    作者:陈秋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肺结核化疗期类赫氏反应的表现特征及误诊分析

    目的提高肺结核类赫氏反应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肺结核类赫氏反应误诊为耐药结核达36.7%,但前者好发于青壮年痰菌阳性重症患者的化疗初期,胸片发现病灶恶化与痰菌量减少呈矛盾现象,新病灶主要是渗出性改变,继续原方案抗痨此反应短期内消失。结论提高对类赫氏反应的认识,特别是将其与耐药结核的鉴别十分重要。

    作者:胡良安;吴亚梅;李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糖尿病诊治中的误区与对策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单位医护人员由于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在诊疗中存在一些误区,现将其产生原因与对策作一阐述。1 误区与对策1.1 对诊断指标不理解①仅据尿糖诊断糖尿病。由于老年人肾动脉使肾糖阈增高致尿糖阴性,未进一步查血糖即除外糖尿病。反之,尿糖阳性即诊断糖尿病并开始使用各种药物治疗是危险的。因为同尿糖并非阴性都不是糖尿病一样,尿糖阳性也非均有糖尿病。②部分患者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2h血糖增高易被误诊,一般说来餐后2h血糖比空腹血糖更为敏感也更重要,因此不能权根据空腹血糖不高而排除糖尿病的诊断。1.2 以糖尿病特殊表现而就医的患者易被误诊①对晚发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多在青壮年时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而被误诊为急腹症。②糖尿患者群1992年调查显示冠心病及脑血管(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病率分别为9.32%及6.65%。当其出现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昏迷时易被误诊。③以各种感染为首发症状就诊的糖尿病,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等常被非专科医生误诊。④16%的糖尿病患者以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眼部并发症首诊于眼科,如不注意病因易误诊。⑤10%~20%小儿糖尿病起病急,多饮多尿症状不易被发觉,而以酮症酸中毒起病。部分患者起病缓慢,表现为软弱无力、体重减轻、视力减弱等[1]。临床医生往往对此认识不足,从而造成误诊。糖尿病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各器官表现复杂易误诊。

    作者:邱惠芝;王京杨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新发现传染源延误诊断调查分析

    肺结核传染源以症状出现到接受治疗,这段时间是向周围健康人群传播结核菌的危险时期。监测传染源诊断延误结核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现将1998年活动性肺结核延误诊断调查分析,探讨传染源发现时间早晚,以评价本地区肺结核传染源发现工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8年安丘市防疫站结核病防治门诊,确诊且登记化疗管理的189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2 方法发现方式、首次就诊单位、发现时间,出现结核病症状2wk以上未去就诊者,或未按医嘱进行各项检查属患者延误。出现结核病症状就诊后,2wk没有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属医生延误。

    作者:付传有;李清源;付洪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 男,37岁。反复左髋关节痛6个月。于6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左髋关节钝痛,初期行走时加重,休息后减轻;病情进行性加重,入院前1个月在省级医院诊为左髋关节结核,给以利福平、异烟肼等治疗,自感疼痛减轻。患者于2000-02-16以左髋关节结核入院。查体:跛行,左腹股沟中点压痛,4字试验(+),Thomas征(+),左髋关节活动障碍,屈曲90°,外展10°,外旋20°,内旋15°,轴向叩击痛。ESR30 mm/h,X线片示:左髋关节间隙消失,左股骨头呈高低密度混杂,印象:左髋关节结核?于2000-02-24行探查及病理活检术,术中见髋关节膨隆、关节液为淡红色、滑膜呈黄褐色、充血、水肿结节样增生。股骨头软骨关节面破坏、剥离,头颈交界处有4处大小不等的空腔相通,内有肉芽组织填充。将病变组织及滑膜切除并搔刮空腔。术后切下部分组织送济南军区总医院病理检查诊断: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伴软骨游离体形成。

    作者:田勇;杨萌;宋若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肝穿刺活检在重症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肝穿刺活检在重症肝炎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内径1 mm带有针芯的穿刺针,1s快速穿刺,78例肝病患者进行了肝脏穿刺组织细胞学检查。结果 78例中69例1次穿刺成功,8例2~3次穿刺成功,1例在穿刺引导下穿刺成功。结论肝穿刺活检是一种有效、简便、准确率高的诊断方法,对重症肝炎的确诊与及时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思印;许佳平;鲍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高胆红素误诊为病毒性肝炎42例分析

    3a来,我院传染科收治病毒性肝炎781例,其中有42例血胆红素升高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现将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0例,女12例,男∶女为2.5∶1,年龄3~77岁,平均年龄47岁。全部有巩膜黄染,其中伴有发热5例,伴有腹部饱胀或隐痛38例,伴有纳减30例,伴有恶心、呕吐36例,伴有乏力31例,合并妊娠4例,伴有双下肢肿胀1例。

    作者:陈宏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儿童毒鼠强中毒误诊36例分析

    我们从1990~2000年间,共收治儿童中毒病例82例,其中毒鼠强中毒36例,由于儿童往往不能自述病史,再加上部分医务人员对此病的认识不足,36例儿童毒鼠强中毒全部在外院或门诊被误诊,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误食拌有毒鼠强的红苕颗粒27例,手指接触伴有毒鼠强红苕颗粒,吸吮手指后中毒发病2例,食用毒鼠强中毒死亡的鸡肉引起7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2~8岁。误诊为低钙抽搐10例,误诊为癫痫19例,误诊为脑炎7例,全部来源于农村。本组从食毒饵后至出现中毒症状的潜伏期为10~45min,都是以突发全身抽搐为首发症状。起病初期每次抽搐持续2~30min,轻者可自行暂时缓解或者用止惊剂有效,但反复发作,继续使用止惊剂仍有效,多数在3~10d治愈。重者起病就表现为持续性顽固性抽搐,使用止惊剂后可有短暂的缓解,反复发作后则使用止惊剂无效,并伴昏迷、呕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本组无腹痛、腹泻,且呕吐也不明显,早期三大常规检查无异常,其中27例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发现。

    作者:康喻;何福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易误诊为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是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及颈项强,对于有典型临床特征的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遇到以突发眩晕、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经过类似椎基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而来急诊就诊的老年患者,经头CT扫描和腰穿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对这类病例文献少有报道,现将我们诊治的26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均为1995-04~2000-06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起病的老年患者,排除外伤性及其他疾病如血液病所致者,除外耳鼻喉科疾病。26例中,男7例,女19例,男女比例为1∶2.7,年龄大72岁,小45岁,平均59岁。从发病到就诊时间,短30min,长为3d,平均14h。既往高血压者18例,冠心病者14例,糖尿病者3例,既往头痛病史1例。

    作者:沈雪莉;吴哲;单文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无痛亚性甲状腺炎、Graves′病、激素合成不足性甲肿的核医学特征

    目的探讨无痛性亚急性甲状腺炎(PST)、Graves′病(GD)、激素合成不足性甲状腺肿(HIG)的核医学特征。方法用IMMULITE法测定正常对照组、PST、GD和HIG患者血清TT3、TT4、TSH,并进行甲状腺99mTcO4-平面显像,用感兴趣区分析法计算甲状腺与三对唾液腺的放射性比。结果 PST患者TT3、TT4升高,TSH降低,摄99mTc功能降低;GD患者TT3、TT4升高,TSH降低,摄99mTc功能增高;HIG患者TT3、TT4降低,TSH增高,摄99mTc功能增高。结论 TT3、TT4、TSH激素水平与摄99mTc功能的不同分离现象是鉴别诊断PST、GD和HIG的核医学特征。

    作者:谢昌辉;张玉萍;高凤彤;李秀江;马志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控制医院内感染是做好临床各项工作的关键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已得到很大的控制,某些烈性传染病有的已被消灭或接近消灭,因此一些法定传染病以外的感染病,如医院内感染、机会性感染已成为临床各项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医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内发生的各种感染性疾病,住院前获得的感染,住院时正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后发病者不属于医院内感染。反之,感染是在住院期间获得,出院后才发病者,也列为医院内感染。医院内感染的对象除住院患者外,还可以是门诊患者及医院的工作人员、陪床人员和探视者,进而还可能把感染带到家庭及社会上去。1 医院内感染的原因 据资料统计:我国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9.72%,美国医院内交叉感染每年大约有150~200万人,直接死于医院内感染的为3%。近年来,医院内感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是由于①医院是各种患者集中的地方,提供了相互交换病源体的机会;②住院患者的年龄愈来愈大;③恶性肿瘤患者增多;④慢性病的患病率逐渐提高;⑤侵袭性检查方法增多;⑥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应用增多;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患者易感染性增加。另外,一些带菌者、潜伏期患者、漏诊、误诊的患者均可造成医院内感染。因此,预防医院内感染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作者:刘桂珍;郑芳;候丽娜;樊变兰;田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舌根异物误诊咽部长期溃疡2例

    1 病例报告 例1 女,38岁。因咽部进食时疼痛,痰中带血1个月。患者1个月前在食鱼时突感咽部不适,速往当地医院就医,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此后常感咽部疼痛,吞咽时尤为明显,唾液中时有血丝,误认为咽部溃疡,多次治疗,未见好转,转来我院就诊。查体:无发热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咽反射敏感,双侧扁桃体Ⅱ°大,表面干净,口咽后壁大片状溃疡,溃疡面中央部有棕黑色物附着,清除后见口咽部粘膜渗血,纵行条状滑痕迹,边缘部呈灰白色,边界尚清,周围充血,舌乳头肥大,仔细查找后,舌根正中部硬质尖状异物时即取出。后证实为白色骨质异物,长约1 cm,呈细尖端锐利状,予以抗炎及对症处理,2wk后复诊痊愈。

    作者:刘煜;姜杰;张伟;王士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