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延髓梗死延髓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效果。方法将64例延髓梗死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护理常规,实验组同时给予早期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痊愈率6.3%、显效率25%,实验组分别为28.1%、37.5%,对照组住院30d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40.6%,实验组15.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延髓梗死延髓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
作者:刘洪云;张春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分析探讨血液灌流加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度中毒的护理要点。方法以2014年6月~2015年12月到我院接受血液灌流加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35例重度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重点。结果35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抢救成功,终治愈出院,另有1例患者因病情过重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在对重度中毒患者进行血液灌流加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过程中,需严密监视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将抗凝血作为护理重点,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蓉;廖燕兰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标准化患者在《基础护理学》课程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级护理本科学生7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实验组(n=35)。对实验组实施学生标准化患者教学;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采用技能考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技能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3.521,<0.05),标准化患者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结论学生标准化患者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王璋琳;王凤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和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茵栀黄口服液进行退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4豫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豫,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第2 d、3 d、4 d的血清胆红素下降速度均比对照组快,平均退黄时间更短,差距具有统计学差异(<0.05)。观察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更好。结论菌栀黄口服液联合间断性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好,副作用少,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荐。
作者:邵晓丽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门诊注射输液室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有效率。方法成立PDCA循环质量改进小组(CQI),对门诊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有效率低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方案并实施,检查执行计划的效果。结果统计显示改进后的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有效率从72%提高到95%,较前提高了23%。结论应用PDCA循环质量改进方法能有效提高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效果。
作者:娄燕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入院时的定植菌的阳性结果,找出相关因素,针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干预,降低定植菌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在某院新生儿室住院的736例新生儿,在入院时取鼻前庭拭子和直肠拭子分别接种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鉴定培养基(ChromID MRSA)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s)肠杆菌鉴定培养基(ChromID ESBLs)培养筛查,统计筛查结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736例新生儿中MRSA的阳性结果与羊水情况、取样日龄有关,其值分别为0.044和0.000,<0.05,统计学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ESBLs的阳性结果与分娩方式、取样日龄有关,其值分别为0.031和0.000<0.05,统计学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提倡顺产、做好新生儿在产科出院后家庭的环境卫生、手卫生,新生儿大小便规范化处理,对羊水粪染的新生儿彻底清理好呼吸道,有利于减少细菌的定植。
作者:陈启蓉;李瑛;张心梅;李佳静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对晚期肝癌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生活质量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4月我院外科收治的肝癌晚期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适症状发生率、症状评分。结果实验组住院期间不适症状发生率为73.5%,明显少于对照组83%,差异显著(<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住院期间症状评分为1.8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73分,差异显著(<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肝癌晚期瘤患者护理干预,兼具不适症状发生率低、症状评分低、生活质量高等特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甘春红;谢成俊;唐晓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建立复方鱼腥草滴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处方中鱼腥草、黄芩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在TLC中均能检出鱼腥草,黄芩,且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阴性对照无干扰;黄芩苷在0.10255~2.04491μg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94%(n=6),RSD=1.3%。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专属性强,可以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邬秋萍;宁火华;吴燕红;许妍;钟瑞建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Q开关1064nm激光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确诊为黄褐斑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各20例。A组:采用Q开关1064nm激光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B组:单纯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间隔为4周,共6次,光斑大小10皂皂,能量0.7~0.9J/cm2;A组于每次激光治疗后开始使用静脉点滴还原型谷胱甘肽600mg,连续给药2w,共治疗3个周期。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不反应等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Q开关1064nm激光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有效率为80%;B组单纯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有效率为65%。 A组较B组对黄褐斑治疗效果有统计学差异(<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Q开关1064nm激光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与单纯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相比,具有起效快、疗效高等优点。
作者:杨明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携带孕产妇心理护理的效果,为临床医生护理乙肝病毒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8月来我院待产的乙肝病毒携带孕产妇108例,分成对照组和护理组,各54例,对照组行对症护理,护理组行对症护理+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入院前,两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及对照组,护理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护理组新生儿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乙肝病毒携带孕产妇进行心理护理能有效的改善孕产妇的心理状态,减少对新生儿的影响,可推广应用。
作者:熊玉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肠道实热型慢传输型便秘(STC)与部分神经递质的关系。方法纳入肠道实热证STC患者30例,另随机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VIP、SP水平。结果肠道实热证STC患者血清VI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0.05);肠道实热证STC患者血清S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05)。结论本研究为肠道实热型STC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资料,同时也证实VIP、SP与STC中医证型存在关联性。
作者:查德华;王建民;汪伟;王乐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观察社区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几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期收治的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予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效果显著,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晓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颈源性眩晕属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颈椎及相关软组织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该病以眩晕和颈椎疼痛为主要特征,尤其在扭转头部时头晕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耳呜、眼球震颤等;笔者近年采用毫火针+颈胸小关节微调治疗颈源性眩晕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云秀;陈先芝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究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中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并针对影响因素给予有效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6例经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产生并发症的患者,对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护理对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内镜操作刺激等因素会造成并发症的产生,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对策,可使其并发症得以缓解或消失,本研究中未出现因并发症造成严重后果的患者。结论针对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产生并发症的原因,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可有效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作者:龚洁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索品管圈(持续质量改善小组)在提高化疗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中作用。方法2014年7月成立品管圈小组,以提高化疗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组织专题讨论,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改进措施。结果改善后记录胸外科2014年9月11日~11月10日化疗患者静脉穿刺情况,其中静脉穿刺次数155次,一次性成功次数147次,成功率95%。静脉穿刺成功率由活动前的83%上升到95%。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素质得分比较,QCC手法应用、团队精神、脑力开放等项目的得分均有提高,为正向成长。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化疗患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高阿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全身CT检查在多发创伤伴昏迷患者初步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我院急诊科2012年3月~2015年9月共收治的多发创伤合并昏迷患者共115例,根据患者当时受伤情况及可疑损伤部位均及时行全身多排螺旋CT扫描。结果115例患者转运及检查平均耗时18分钟;同时检查3个部位的52例,同时检查4个及以上部位的63例,共检查385个部位,其中头部115例,颈部115例,胸部38例,腹部54例,骨盆30例,其他部位33例;检查后至少有一处阳性发现者104例,阳性率为90.4%。各部位检查中阳性率高的是头部为85%。而阳性结果中需急诊手术的主要位于头部、腹部和胸部,分别占其阳性结果的26%、48%和19%;所有患者在CT检查过程中均没有发生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的意外事件。结论全身CT检查在严重多发伤快速评估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缩短检查时间,减少搬动,为临床诊治提供了较为完整、准确的影像资料,是一种快速、有效地评价严重多发伤患者伤情的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作者:常子强;李淑娟;周德贵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近年来,静脉穿刺留置针应用日益广泛,既可以减少血管穿刺,降低血管损伤,合理保护血管,又可降低护士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1]。长期输液患者、老年患者、小儿及无自主意识,躁动不合作的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输液或输血),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艾滋病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也可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2013年颁布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指出,外周静脉留置针应72~96h更换一次。实际上,在临床工作中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留置针的使用率并不能达到标准。方法针对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由护理对策的实践中留置时间从之前的1~2d提高到3~4d。结论合理选择静脉血管,根据药物性质预测可能出现的局部炎症反应,以减轻患者痛苦,并延长留置时间。
作者:刘芬 刊期: 2016年第20期
超声诊断仪是现代医疗行业常用的设备,它的基本原理是让超声波在人体内传播,利用人体各种组织的声学特性差异,超声波会在两种不同的组织界面处产生反射、折射、散射、绕射、衰减以及声源与接受器相对对运动产生的多普勒频移等物理特性。
作者:曹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分析联合应用达立通颗粒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2015年1月~12月所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选取66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达立通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联合应用达立通颗粒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较好,有效改善溃疡症状。结论联合应用达立通颗粒适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舒畅;郑松柏;段珂玲 刊期: 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