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亮;裴森;吴爱红;韩宝军
目的:对三种角膜接触镜与棘阿米巴原虫的黏附能力进行比较,观察加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吹打角膜接触镜表面,对清除接触镜表面棘阿米巴效果的影响.方法:取市售的三种角膜接触镜分为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组、亲水性软性接触镜(SCL)组、彩色角膜接触镜组,并分别与棘阿米巴悬液共同培养16h,镜下观察比较棘阿米巴的黏附数量,并将彩色接触镜的有色区域和无色区域进行比较;加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吹打角膜接触镜表面后,比较接触镜表面残存的棘阿米巴数量.结果:彩色接触镜组的阿米巴黏附数量高于RGP组和SCL组(P<0.05).RGP组和SCL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接触镜组其彩色区域的棘阿米巴的黏附数量高于无色区域(P<0.01).三组接触镜经吸管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棘阿米巴的黏附数量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与RGP组和SCL组的接触镜相比,彩色接触镜更易受到棘阿米巴原虫的黏附;加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吹打角膜接触镜表面可明显加强对接触镜表面棘阿米巴的清除效果.
作者:张丽丽;赵桂秋;车成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新鲜和深低温保存后的胎儿角膜的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应用TUNEL法对20例新鲜及深低温保存后胎儿角膜进行了细胞凋亡的研究.结果:凋亡的角膜细胞全为细胞核着色.新鲜角膜中平均每高倍视野可见凋亡细胞0.817±0.612个,经冷冻保存后的角膜每高倍视野可见凋亡细胞平均为7.483±2.490个.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新鲜胎儿角膜可见极少量凋亡细胞.胎儿角膜经深低温冷冻保存后,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增加.降温-复温损伤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马路生;高波;高磊;毕宏广;张春虹;张秦娟;王咏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后义眼台暴露的原因、处理方法及相关预防.方法:对本院2000/2003年收治的62眼(A组),2004/2007年收治的65眼(B组)I期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患者的治疗方法、效果及并发症分别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为义眼台暴露,共12例,A组10例(16.1%),B组2例(3.1%).发生时间为术后3~15d,义眼台暴露范围为3~14mm,能自行愈合者4眼,手术修补8眼,术后随访.结论:义眼台暴露的原因与手术方法和技巧、手术时机、炎症、术后感染等因素有关.其处理可根据范围不同采用不同方法.
作者:肖爱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自体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91眼)复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成3组,角膜缘上皮干细胞联合纯甘油保存羊膜移植组(联合组)31例(34眼);羊膜移植组(羊膜组)26例(30眼);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组)25例(27眼).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疗效评价.结果:82例患者(91眼)术后随访时间4~31(平均15.30±8.31)mo.联合组31例(34眼),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5.43±8.31)mo,无1例复发;单纯羊膜组26例(30眼),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4.80±8.86)mo,有4眼复发,复发率为13%;单纯干细胞移植组25例(27眼),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5.58±8.06)mo,有3眼复发,复发率为11%.联合组与羊膜组及干细胞组的复发率(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羊膜组与干细胞组的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全部病例均无感染、排斥、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结论: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有效手术方法.特别对翼状胬肉多次复发患者或伴有睑球粘连患者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夏又春;张明昌;吕文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联合丝裂霉素C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3例61眼各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并应用0.4g/L丝裂霉素C浸泡,时间2min.结果:随访12mo.术后各时期的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3%,无持续性浅前房及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创伤小、时间短,瓣的厚度均匀、表面光滑,联合丝裂霉素C,明显减少了术后滤过道的瘢痕粘连,提高了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成功率.
作者:李凌;钟晓东;华远锋;张功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贝代单抗(bevacizumab)是近几年出现的重组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达到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在眼科中,对于角膜、虹膜、脉络膜、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水肿等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可观的应用前景.
作者:宋徽;任兵;高晓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与屈光不正度数及类型的关系.方法:门诊3~12岁36例72只裸眼视力不能矫正到0.8的儿童,采用阿托品散瞳、电脑客观检查法、联合检影主观检查法验光.结果:远视性弱视的发生率为55%、近视性弱视发生率为25%,混合散光性弱视的发生率为83%.远视性弱视的发生要远远大于近视性弱视的发生.结论:近视、远视、混合散光是造成儿童弱视的重要原因,且屈光不正度数越大越易发生弱视,对视力损害越严重.
作者:田玉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形成迟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掌握其临床规律.方法:青光眼小梁切除术112例124眼.术中在显微镜下做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做约4mm×5mm长方形1/2厚板层巩膜瓣.前房穿刺缓慢放出房水,切除小梁组织约1mm×3mm,剪除根部虹膜,缝合结膜瓣.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结膜下注射.结果:术后浅前房共40眼(34例);其中Ⅰ度34眼,Ⅱ度5眼,Ⅲ度1眼.发生率为32.3%.引流过畅22眼,脉络膜脱离12眼,结膜瓣渗漏3眼,房水生成不足2眼,恶性青光眼1眼.结论:(1)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多数7d内自然形成前房,若未形成,对于Ⅰ度、Ⅱ度浅前房先行保守治疗,减轻炎症的同时,前房多可自行恢复.对于Ⅲ度浅前房,先行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2)术后浅前房的常见原因为引流过畅所至.
作者:姚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眼,术后佳矫正视力低于0.3者,对发生原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追踪超过0.5a的261眼(217例)中32眼发生低视力(12.26%),其中术前存在的眼底病引起低视力的22眼(68.75%),弱视引起低视力的患眼4眼(12.50%),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引起的低视力6眼(18.7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后发生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为术前存在的眼底病变.
作者:陈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2例(72眼)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3,5,15d测量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d和3d的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都显著性增加(P<0.05),之后降低,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之间也无明显相关性(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在术前和术后各时间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较小,仅使变异系数发生-过性改变,可能与细胞代谢过程受影响有关,术后0.5mo左右恢复.
作者:顾永昊;柯根杰;潘红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斜视适用且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189例8岁以下斜视患儿,全部应用显微技术施行斜视矫正术,对术后疼痛反应,结膜恢复状况,眼位情况进行观察,随访时间6~24mo.结果:169例(89.4%)术后第1d能自由睁开双眼,随意活动,表情自然安静;181例(95.8%)结膜复位良好,无明显伤口痕迹;术后1mo,173例(91.5%)结膜恢复正常;眼位满意者,近期(术后1wk内)170例(90.0%),远期(术后6wk)156例(82.5%).无1例因结筋膜错位缝合或肌肉滑脱而再次手术.结论:小儿斜视,在显微技术下,注意无创操作,高质量缝合,能有效降低疼痛,防止肌肉粘连,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眼部的美观.
作者:龙开荣;蒋永强;张祥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69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Ⅳ/Ⅴ)白内障,行颞侧或颞上方小切M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24mo,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结果:本组65例(69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视力≥0.5者50眼(72%),术后平均眼压为(15.22±3.92)mmHg(1mmHg=0.133kPa),手术并发症为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及葡萄膜炎性反应.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术后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是治疗青光眼术后硬核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作者:曾新生;彭燕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近视眼周边视网膜变性的发生情况,以及氩离子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施行LASIK术的连续性病例550例(1100眼)的术前资料,在对所有患者术前扩瞳后以检眼镜、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周边视网膜情况并记录,对严重的视网膜病变如格变、囊样变、干性裂孔、视网膜浅脱离等予以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经随访稳定有效后再择期行LASIK手术.结果:在全部患眼的检查中,发现各类视网膜变性350眼(31.82%),其中,171眼发现格变(48.86%)、98眼发现囊变(28.00%)、144眼发现霜变(41.14%)、90眼发现不压白变(25.71%)、32眼发现铺路石样变(9.14%)、38眼发现干性裂孔(10.86%)、6眼则发现裂孔伴局限性浅脱离(1.71%).其中191眼(54.57%)仅发现有一种视网膜变性,115眼(32.86%)发现有两种变性,44眼(12.57%)发现有3种或3种以上视网膜变性.视网膜周边各种退行性病变的分布位置,265眼(75.71%)中发现颞上象限病变,177眼(50.57%)中发现颞下象限病变,78眼(22.29%)中发现鼻上象限病变,59眼(16.86%)中发现鼻下象限病变.其中,207眼(59.14%)病变范围累及一个象限,92眼(26.29%)累及两个象限,51眼(14.57%)累及三个或四个象限.对出现较严重视网膜病变的43例患者(48眼)施行了眼底氩激光治疗.复诊时见激光斑反应明显、干性裂孔稳定,局限性浅脱离患者经2~4次激光光凝后视网膜完全平复.对眼底经光凝后行LASIK的患者,在3~6mo复诊中无1例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LASIK术前对全部患者进行常规三面镜详查眼底是十分有必要,对发现的周边视网膜严重变性及时予以激光光凝能够有效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作者:桑延智;刘心;吴晋晖;潘东艳;赵春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B)和正常视网膜组织中EMMPRIN、 MMP1、 MMP9和TIMP2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和相互联系.方法:收集30例RB眼球摘除手术标本和15例正常视网膜组织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EMMPRIN、 MMP1、 MMP9和TIMP2染色方法均为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RB组织中EMMPRIN、 MMP1、 MMP9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正常视网膜组织(P<0.01),TIMP2则低于正常视网膜组织(P<0.01).临床分期I期、分化型、未侵犯视神经及生存期≥2a RB病例EMMPRIN、 MMP1、 MMP9表达阳性率低于临床分期Ⅲ期、未分化型、侵犯视神经和生存<2a病例(P<0.05或P<0.01);分化型、未侵犯视神经及生存期≥2a RB病例TIMP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分化型、侵犯视神经和生存<2a病例(P<0.05或P<0.01);RB中,EMMPRIN、 MMP1、 MMP9表达呈高度一致性(P<0.05),TIMP2与EMMPRIN、 MMP1、 MMP9表达水平呈高度不一致性(P<0.05).结论:EMMPRIN、 MMP1、 MMP9和TIMP2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反映RB进展、侵袭能力及预后的重要标记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调控关系.
作者:李芸;唐罗生;周清华;曹丹;杨竹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缺氧性损害下肼屈嗪对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的抗氧化效果以及活性氧(ROS)在此效果中的作用.方法: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研究肼屈嗪对氧化应激的作用,包括特丁基氢过氧化物(t-BHP)、过氧化氢(H2O2)、叠氮化钠(NaN3),以及缺氧引起的细胞坏死.用MTT检验测试细胞活性.结果:用ROS诱导的氧化应激治疗ARPE-19细胞,肼屈嗪在抵抗t-BHP、H2O2、缺氧引起的细胞坏死中表现出浓度依赖性,但对NaN3不具有浓度依赖性.这一作用中不涉及到一氧化氮(NO).结论:肼屈嗪在ARPE-19细胞中表现出抗氧化应激诱导的破坏,这一作用可能是因为对ROS的净化剂作用.所以肼屈嗪可能用于治疗老年黄斑变性.
作者:郑幼文;邱春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组Zn<'2+>依赖性蛋白水解酶,能降解细胞外基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则能抑制其活性.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各种肿瘤细胞,刺激与肿瘤有关的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细胞自身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合成增加.三者常在眼部肿瘤中异常表达,与眼肿瘤的发展及浸润转移关系密切.本文就其与眼部常见恶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及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程育宏;申家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颜少明等的<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对矫正视力≥0.9的近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174例,分别测定其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视力矫正后双眼视功能明显好于裸眼,两者矫正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P均=0.000);远视性屈光参差远立体视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P=0.000).(3)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P=0.000),屈光参差差值越大,近立体视功能越差;远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性不明显(P=0.159).(4)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矫正后,近立体视正常患者的构成比小于正常范围为17%及44%.结论:(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不相同,远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大于近视性屈光参差.(2)无论近视或远视性屈光参差,其对双眼视觉的损害是明显的.
作者:孙省利;卢炜;李林;林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糖培养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β-catenin表达.方法:原代培养周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高糖诱导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在5mmol/L D-葡萄糖培养72h后,β-catenin免疫反应性主要表现在细胞质,在30mmol/L D-葡萄糖培养72h后,β-catenin免疫反应性显著增加,β-catenin免疫反应性主要表现在细胞核和细胞质;Western blot发现高糖组周细胞培养48,72h后β-catenin蛋白活性和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加.结论:高糖诱导的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β-catenin表达和活性显著增加.
作者:李养军;牛抒宇;朱宝义;严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陕西省农村50岁以上人群眼压(IOP)不对称性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无确诊史的调查,分析眼压不对称性与原发性青光眼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03-07/12在陕西省洋县、靖边县及富平县对50岁以上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包括询问青光眼确诊史、家族史、发作史和手术史,并进行相关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外眼、眼前节、前房深度、眼底等,可疑青光眼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包括复查眼压、检查前房角、进行激发试验、检查视野等.双眼眼压之差≥3mmHg定义为眼压不对称性.服用抗青光眼药物者、有诊断史的青光眼患者、接受过白内障手术者及有不可信眼压的受检者不做为调查对象.结果:共调查50岁以上观察对象2125例,其中有1775例完成了青光眼的相关检查,受检率为83.53%.在排除了83例服用抗青光眼药物或有青光眼诊断史、或曾接受过白内障手术及眼压不可信的受检者后,共有1692例符合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调查发现共有23例无青光眼确诊史的患者,患病率为1.36%(95%CI,0.88,2.07).眼压不对称性共有124例,患病率为7.3%(95%CI,6.2,8.7).通过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显示眼压不对称性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P=0.012).双眼中高眼压>21mmHg的受检者眼压不对称性的患病率(35.7%)明显高于高眼压≤21mmHg的受检者(7.1%).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眼压不对称性与无确诊史的原发性青光眼有显著性关联(OR为3.68;95%CI,1.37,9.86).此联系在双眼中的高眼压≤21mmHg的受检者中依旧保持(OR为4.74;95%CI,1.16,19.35).结论:对于那些没有出现高眼压并且还未诊断为青光眼的患者,眼压不对称性与原发性青光眼关联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临床上诊断原发性青光眼时,眼压不对称性可作为一个有价值的诊断参考指征.
作者:张小玲;任百超;何媛;陈莉;孙乃学;杨建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报告1例罕见的由梅毒感染引起的视神经周围炎,经皮质类固醇治疗后严重视力缺损得到显著改善.方法:病例报告.结果:一名66岁马来裔女性患者来我院就诊,一眼突然出现视力缺损,动眼时有疼痛感.视力无光感,右眼出现相对性瞳孔传入缺陷(relative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 RAPD).血清学和放射学检查证明为梅毒性视神经周围炎.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静脉注射甲基醋酸泼尼松龙,然后长期口服类固醇,剂量逐渐降低.经过治疗,患者视力明显提高,恢复到6/18.随访4mo,未出现复发和类固醇相关的副作用.结论:本病诊断正确、治疗及时,能使患者视力得到显著改善.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