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霞
目的:探讨光环境改变对人眼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2005-11/2006-11随机调查哈萨克族人427例828眼,年龄40~60岁,其中牧区哈萨克族人279例546眼,主要以自然光为主要照明方式,城市哈萨克居民148例282眼,以人工光源为主要照明方式,且光照时间延长,对调查对象进行裸眼视力检查和屈光状态检查等.结果:城市哈萨克族人裸眼视力19.1%(54眼)为0.4~0.5,20.9%(59眼)为0.6~0.8,17.7%(50眼)为1.0以上者.而牧区哈萨克族人裸眼视力25.1%(137眼)为0.6~0.8,58.4%(319眼)在1.0以上.两组人群裸眼视力≥1.0者,人群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哈萨克族人屈光度多分布在平光和- 4.0之间,而牧区哈萨克族人屈光度多分布在+2.00D~-2.00D之间,两组人群屈光度为+2.00D~平光和≤-3.00D以上者,人群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哈萨克族人日光灯为主要的照明光源,70.9%(105例)人工光源照射超过6h.牧区哈萨克族人主要在室外活动,以自然界全光谱自然光照明为主,75.3%(210例)户外活动时间超过9h以上.结论:光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引起近视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因素.
作者:许伟;徐金华;王育良;李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定位钩劈核技术在白内障小切口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做5.5~6.0mm一字形巩膜隧道切口,采用定位钩劈核技术对219例219眼老年性白内障进行囊外摘除术并Ⅰ期植入PMMA人工晶状体.结果:219例全部成功完成定位钩劈核,术后3d裸眼视力≥0.5者182眼(83.1%),≥1.0者37眼(16. 9%),手术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和前部色素膜炎,经常规治疗3d后痊愈.结论:结果提示定位钩劈核技术简便易行,可有效解决核大切口小的矛盾,减少术后角膜散光,早期获得良好的视力.
作者:赵文军;宋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槲皮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有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抗纤维化作用、抗肿瘤作用、能降低血压,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病毒、镇痛及止泻等作用.
作者:刘彦芳;秦莉;张达;韩彩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戊巴比妥腹腔注射与利多卡因球后注射联合应用的麻醉效果.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158眼行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先以戊巴比妥2mL/kg ip麻醉,然后向术眼肌锥内注射20g/L利多卡因0.02~0.08mL,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麻醉效果分为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3级并观察并发症虹膜刺激、晶状体脱失、眼球穿破和眼睑麻痹的发生,作为麻醉效果的辅助指标.结果:因大鼠术中死亡或无法继续观察剔除统计范围7例.在手术成功151例中麻醉效果满意120例(79.5%),比较满意18例(11.9%),不满意13例(8.6%),总体效果满意.戊巴比妥佳剂量为1.5~2mL/kg;利多卡因球后注射每眼0.03~0.04mL,麻醉时间约60min.有30(19.9%),5(3.3%),9(6.0%)和9(6.0%)例出现虹膜刺激、眼球穿破、眼睑麻痹和晶状体脱失.结论: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戊巴比妥全身麻醉与利多卡因球后麻醉联合应用效果满意和基本满意,大鼠死亡率低.
作者:张研;陆晓和;李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PMMA人工晶状体(MZ30BD)、蓝光滤过型Acrysof Natural人工晶状体(SN60AT), Acrysof IQ非球面人工晶状体(SN60WF)和多焦点Restore(SN60D3)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满意率.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334例,根据植入人工晶状体类型分为4组:PMMA组(98例)、Natural组(106例)、IQ组(110例)及Restore组(20例),于术后1,3,6mo随访调查患者术后的视力满意率(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尚可和失望),比较术后同一时段各组满意率的不同以及各组术后满意率在不同时段的差异.结果:以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合计总满意率.术后1mo PMMA组、Natural组、IQ组及Restore组视力满意率分别为85.7%,66.0%, 60.0%和45.0%;术后3mo为77.6%,68.9%, 83.6%和80.0%;术后6mo为76.5%, 71.7%, 85.5%和80.0%.术后1mo 4组的术后视力满意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mo 4组的术后视力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mo 4组的术后视力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MMA组3次随访的术后视力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Natural组3次随访的术后视力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Q组3次随访的术后视力满意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Restore组3次随访的术后视力满意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乳术后视力满意率因植入人工晶状体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作者:王玲玲;陈力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青光眼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对于该病病因、病理、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研究都需要青光眼动物模型.近年青光眼鼠模型应用报道越来越多.但由于鼠眼较小,对其眼压测量有一定特殊性,我们对鼠青光眼模型的眼压测量方法,尤其是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进行综述.
作者:宋武莲;原慧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眼底激光联合和血明目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16例(395眼)诊断为Ⅲ~Ⅳ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group A)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和血明目片联合治疗,对照组(group B)进行单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在激光光凝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1,2wk;1,2,3mo随访患者视功能、视网膜出血情况,并在激光治疗3mo时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 FFA)检查.结果:在治疗2wk~2mo,两组视功能有较显著的差异,但2wk及2mo后,两者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普遍反应眼前黑影较少;治疗组视网膜出血、渗出和水肿消退显著快于对照组;但FFA显示两组新生血管消退和无灌注区激光覆盖基本相当,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和血明目片能缩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后的恢复时间,促进视网膜出血的吸收.
作者:邓德勇;彭涛;宋利宝;谢美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术用于过熟期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66例66眼过熟期白内障,采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观察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66例白内障均顺利完成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裸眼视力0.5~0.8者30眼, ≥1.0者36眼;矫正视力≥1.0者52眼.并发症有后囊破裂2眼,角膜中度水肿3眼.结论:对过熟期白内障行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术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潘栋平;李学喜;李维娜;陈佳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黄斑颗粒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1只分为给药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光损伤前10d用中药复方黄斑颗粒灌胃,对照组用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光损伤白色荧光灯平均光照强度2 800Lux, 暗适应24h后,散瞳光照5h后置暗环境饲养,光损伤后继续给药给水,3d后取眼球做石蜡包埋切片,用TUNEL方法进行染色,同时留取眼球进行电镜观察超微形态改变.结果:正常组视网膜结构规整,几乎无TUNEL染色阳性细胞,对照组外核层有大量黄色阳性细胞,结构紊乱,给药组散在少量阳性细胞;电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色素上皮细胞微绒毛消失,光感受器外段排列紊乱,外核层有较多的固缩凋亡细胞核,而给药组则散在少量凋亡细胞.结论:中药黄斑颗粒可能通过对抗细胞凋亡而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宫媛媛;宋毅;张红梅;吴星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青光安颗粒对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活性的影响, 探讨青光安颗粒预防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回升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2.5倍,5倍,10倍,20倍青光安颗粒含药血清和5倍益脉康含药血清,用不同药物与浓度的含药血清分别作用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12,24,36h,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和MTT法检测的细胞活性(OD)的变化.结果:加压后小梁细胞的OD值与青光安颗粒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均有关系.青光安5倍,10倍,20倍组都能够明显提高细胞OD值,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0倍,20倍组与益脉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是青光安10倍组与20倍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培养24,36h的OD值明显高于培养12h的OD值(P<0.01),但是培养24h与培养36h时间段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光安颗粒能够提高加压后人眼小梁细胞的活性.
作者:彭清华;曾志成;李波;卓业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判定LASIK术后发生慢性干眼是否与术前的临床表现有关.方法:LASIK术后患者24例24眼.评估术后1/4,3,9mo泪膜破裂时间、有/无表面麻醉下的泪液分泌试验、孟加拉玫瑰红染色、中心角膜敏感度、结膜非杯状核质比率和杯状细胞密度.患者分为:非干眼组(nonary-eye group, NDEG)和慢性干眼组(chronic dry-eye group, CDEG)(基于术后9mo的眼表状况).分析术前每一项参数检查与术后发生慢性干眼的关系.结果:所有参数(玫瑰红染色除外)术后均明显下降但术后3~9mo内恢复到术前水平.CDEG组术前泪液分泌试验值(有/无表面麻醉)明显降低,且术后杯状细胞比率、玫瑰红染色、无表面麻醉泪液分泌试验值和泪膜破裂的恢复时间延迟.术前无表面麻醉泪液分泌试验值与术后9mo泪膜破裂时间呈正相关.结论:术前的泪液量可能影响LASIK的眼表面的恢复且可能增加发生慢性干眼的危险.
作者:牛晓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独眼白内障患者的手术可行性.方法:对28例独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7例,白内障囊外摘出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1例.结果:术后视力均有提高,<0.1者(0.04)1例(4%),0.1~0.25者7例(25%),0.3~0.5者16例(57%),0.6~1.0者4例(14%).脱残率71%,脱盲率96%.结论:只要对独眼白内障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态度认真稳妥,手术安全可行,效果满意.
作者:秦浩芳;董利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临床研究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治疗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的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经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患儿62例116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和常规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治疗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两组间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80,P<0.05). 结论: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液内外联用可以作为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的有效治疗手段,可于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前应用.
作者:李维义;刘海俊;高晓唯;董晓云;余惠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关系,探讨翼状胬肉手术的时机及必要性.方法:对61例82眼进行了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对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的测定,其中45眼进行了手术前后的比较.结果:其中74眼有不同程度的散光,与胬肉进入角膜长度正相关,以顺规性远视散光为主.术后3mo散光度数下降,视力提高.结论: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存在相关性,手术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作者:祝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眼外伤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自2005年以来收治的严重眼外伤患者38例38眼,其中钝挫伤5眼,眼球破裂伤27眼,眼内异物6眼,全部患者均经睫状体平坦部行闭合式巩膜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其中全部联合行视网膜光凝术38眼,联合硅油填充术30眼,行C3F8注气术8眼,联合巩膜外环扎术15眼.结果:术后随访6mo~2a,38例患者眼球萎缩仅2例,视力无提高5例,其余31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其中1例术前无光感,术后出现光感.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眼外伤效果明显.
作者:张秋雁;李建国;魏霞;杨立良;李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行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对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实验组为行白内障超乳化透明角膜切口组(46眼Ⅰ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组(48眼Ⅱ组),并设同龄正常人为对照组(52眼).分析指标为术后7d,3mo总高阶像差值.结果:术后7d对照组,Ⅰ,Ⅱ组总高阶像差值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mo Ⅰ,Ⅱ组总高阶像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同年龄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人工晶状体眼的高阶像差较同龄正常人增加.白内障超声乳化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高阶像差的早期影响大于巩膜反眉型隧道切口,随时间推移二者趋于一致.
作者:刘怡;赵宏伟;李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后像法矫治旁中心注视性弱视儿童60例.结果:分析各年龄段的治疗率,4~5岁组治愈率为44%(12/27);6~7岁组治愈率为30%(6/20);>8岁组7%(1/14),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分析不同程度的旁中心注视弱视类型的治疗率,注视性质<3环组,治愈率为64%(7/11);3~5环组为50%(5/10);>5环组为18%(7/4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后像法治疗儿童旁中心注视性弱视有一定疗效.
作者:李洁;郝慧玲;刘陇黔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青光眼是一种全世界范围的致盲性眼病,青光眼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的光学诊断技术,具有非接触性、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等优点.在青光眼的诊断中,OCT不仅可以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等结构改变进行定量检测,近年来OCT还广泛的应用于眼前节的各种组织的形态学检测.我们就OCT在青光眼的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雪静;具尔提·哈地尔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真菌性角膜炎在1879年被首次报道,是一种病情严重、治疗棘手、致盲率高的眼科感染性疾病,它的发病是由病原菌和宿主的内外环境因素综合所致.近几十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它的一些病原菌有迁徙变化,且发病有上升的趋势.国内外多次报道有关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我们将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以及易感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毅;邓应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通过眼前节重建观察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行眼前节重建术治疗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187例187眼,术中彻底切除真菌病灶,保留部分房角结构,术中摘除晶状体,术后继续抗真菌治疗. 结果:本组病例187例,保留眼球174例(93.0%),感染复发后行眼内容剜除术13例(7.0%),174例中164例无复发,有10例于术后4~8d植片边缘、植片内皮及植床出现感染病灶经过更换植片及植床的扩大切除,术后感染控制,复诊3~6mo均无复发,植片与植床对位愈合良好,近期视力恢复手动~数指/30cm不等.术后出现继发性青光眼18例,行睫状体冷冻术,手术后出现脉络膜脱离37例.结论:眼前节重建术对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可以起有效的治疗作用,大多可以保留患者的眼球.
作者:韩育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