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

乔磊;蒋平;郭宁;李鹏;田艳明;闫希冬

关键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 难治性青光眼
摘要: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眼压升高)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006-03/2011-07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眼压升高)再次行小梁切除术的连续随访患者13例25眼.青光眼术后再次眼压异常升高,均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我们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于仅存中心视岛及管状视野患眼,手术在表面麻醉联合球筋膜浸润麻醉下实施.主要检查指标:手术前后眼压、视力、角膜水肿情况、滤过泡特征、前房深浅及其它并发症.结果:随访3mo~5a,非接触眼压测定术前眼压28~52mmHg,术后眼压11.7~18mmHg,术后3mo,眼压为14.5mmHg,眼压以≤21mmHg为成功标准.术后3mo,视力提高3眼(12%),视力不变17眼(68%),视力下降5眼(20%);术后21眼角膜均变清亮;功能性滤过泡22眼(80%),有3眼为非功能性滤过泡,眼压再次高于21mmHg,二次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术后有15眼(60%)出现前房轴深在1.5~2CT间,均自行恢复;术中、术后有10眼(40%)出现不同程度的前房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均已吸收;术后有5例5眼(20%)出现房水闪辉,经散瞳及典必殊滴眼液进行眼局部频点后房水闪辉完全消失,未发生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目前仍是可挽救有视力眼的青光眼经典、有效的方法;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原经典手术方式的进一步发展;青光眼术后眼压再次异常升高均属于难治性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再次治疗,证实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满意,是弥补非穿透小梁切除术眼压失控(升高)后有效的治疗措施,并且可以一眼多次手术;有效地保护仅存的视力,维持了一定的视功能;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不适合非透性小梁手术.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曲安奈德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泪腺炎20例

    0引言泪腺为炎性假瘤的好发部位之一.一般应用皮质类固醇效果好,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全身和局部应用激素治疗,但本病在全身应用激素时应疗程足够长,否则容易复发,对于激素不敏感者,可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1].但长期全身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而受到一定限制.回顾分析我科治疗的20例泪腺炎患者采用曲安奈德联合地塞米松泪腺局部注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娜;韦敏;罗清文;李磊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目的:观察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总结.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65例70眼,局部麻醉下行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术后给予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术后连续3d冲洗泪道(1次/d),之后每周冲洗泪道1次,共4次,以后每月冲洗泪道1次,共5次.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植入球头硅胶管,平均观察16mo.治愈64眼(91.43%),好转6眼(8.57%),总有效率100%.结论: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便、省时,创伤小,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妍;李春晖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保留眼外肌的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巩膜腔植入术66例

    0引言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方法繁多,义眼台肌锥内植入,义眼台外包自体巩膜或异体巩膜肌锥内植入及其多种变法.上述手术方法均要切断上下内外直肌,将4条直肌的断端缝合在义眼台上,重新构建义眼台的转动功能.我们设计了保留眼外肌的义眼台麻花状巩膜腔内植入方法,经过5a的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显东;尹树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MP-1微视野检测在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早期诊断的临床效应

    目的:观察MP-1微视野检测在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早期诊断以及随访的临床效应.方法:正常体检青年组20例40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组45例62眼,以上人员均屈光间质透明.采用标准W-WP与MP-1微视野分别对正常体检青年组、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组检测.结果:显示MP-1微视野检测的视野平均光敏感度 (mean sensitivity,MS)在两组比较差值为10.3±1.10dB;MP-1微视野检测的视野平均缺损值(mean defect,MD)在两组比较差值-2.50±3.23dB,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MP-1微视野对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视功能受损的敏感度高于常规视野标准W-WP检测,特异性为90%、敏感性92%.结论:MP-1微视野比常规视野标准W-WP检测有着独特客观眼底解剖与主观定量视觉精确定位的视功能受损高度敏感的重要直观依据,在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早期临床诊断、治疗、预后随访评估具有独特的应用效应.

    作者:曹小鹏;肖云;高晓唯;蔡雪红;雷英;曹芃;刘李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56眼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硅油取出联合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炎症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后囊混浊情况及有无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情况.结果:随访3~12(平均7.26 ±1.38)mo,53眼(95%)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0.05者47眼(84%),≥0.3者27眼(48%),术后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均有轻度炎症反应,4眼(7 %)出现暂时性高眼压,通过局部应用药物恢复正常,15眼(27%)后囊灰白色混浊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2眼(4%)发生视网膜脱离.所有病例均无大泡性角膜病变、硅油泡残留、人工晶状体移位、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结论: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行硅油取出联合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能够恢复视力,缩短手术周期,减少手术次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宪孟;韩二营;于世辉;郭朝广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球后视神经炎的研究进展

    球后视神经炎(retrobulbar neutitis,RN)是临床常见眼病,可由诸多因素引起,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以后者多见.急性RN发病快,病程较短,视力急剧下降,甚至无光感,部分患者转为慢性,应在早期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尽量避免和减少后期视神经不可逆转的损伤.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RN的研究现状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其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周柏玉;张艳梅;周玉宝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乙酰肝素酶抑制剂对体外培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1,HPA-1)抑制剂应用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DMEM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体外培养人RPE细胞,选择第5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显微镜下直接观察不同质量浓度硫代磷酸甘露醇戊糖(phosphomannopentaose sulfate,PI-88)对人RPE细胞体外生长的干预效果,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1 tetrazolium bromide,MTT]比色法检测RPE细胞A570值;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RPE细胞角蛋白和HPA-1表达.结果:体外增生的RPE细胞胞浆和细胞核HPA-1呈强阳性表达,以细胞浆内表达为主,PI-88干预后细胞浆表达减弱.PI-88对体外RPE细胞的增生有明显的时效和量效抑制关系,药物干预72h细胞A570值随质量浓度不同表现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同一质量浓度,药物质量浓度达到100mg/L及以上时,48~72h才表现A570值减小的趋势.结论:HPA-1抑制剂可抑制体外培养RPE细胞的增生,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

    作者:唐维强;张岩;李晓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MMP-9和NF-κB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 )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of κB,NF-κB)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的表达及与RB分化程度和视神经浸润的关系,探讨它们在RB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MP-9和NF-κB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7例RB患者石蜡包埋标本进行MMP-9和NF-κB表达的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7例RB中MMP-9阳性表达率为46.8%,与RB的分化程度(P<0.05)及有无视神经浸润(P<0.05)相关.(2)NF-κB在RB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3.8%,与RB的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有无视神经浸润无相关性(P>0.05).(3)RB中NF-κB的表达与 MMP-9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RB组织中MMP-9高表达.NF-κB在RB中被激活.RB中NF-κB表达与MMP-9表达相关,NF-κB激活后可能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促进RB的浸润、转移.二者表达的检测可以作为反映RB浸润、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有助于筛选转移高危病例.

    作者:郁佳;王剑锋;秦梅;岳晓丽;周琦;李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雷公藤多甙抑制化学烧伤性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对角膜化学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健康SD大鼠20只,采用750mL/L硝酸银溶液烧伤法制备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化学烧伤后生理盐水点眼组)、雷公藤多甙组(烧伤后雷公藤多甙滴眼液点眼治疗),每组各10只.于化学烧伤后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和角膜组织学形态改变.结果:化学烧伤后第14及28d,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35.4±3.5mm2,52.5±6.2mm2;雷公藤多甙组为30.0±2.7mm2,41.0±5.6mm2,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雷公藤多甙滴眼液点眼治疗对角膜组织无明显毒性作用.结论:雷公藤多甙滴眼液点眼治疗能显著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黎燕英;雷鹏;陆守权;杨春园;王蕾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盐酸奥布卡因对人角膜内皮细胞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揭示眼科局部麻醉剂盐酸奥布卡因(oxybuprocaine hydrochloride,OBPC-HCl)对体外培养人角膜内皮(HCE)细胞的影响作用,为眼科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OBPC-HCl处理体外培养的HCE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和形态变化,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荧光双染色法检测质膜的通透性,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的断片化,用透射电镜检测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OBPC-HCl在62.5mg/L~4g/L的浓度范围内均能不同程度地引起HCE细胞出现细胞皱缩、胞内空泡化、质膜通透性增大、染色质凝缩、凋亡小体和DNA断片化等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临床使用浓度4g/L OBPC-HCl对HCE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大,处理1h后HCE细胞的凋亡率已高达100%.结论:OBPC-HCl在62.5mg/L~4g/L的浓度范围内能显著诱导HCE细胞凋亡,在眼科临床应用中对HCE细胞的毒副作用极大.

    作者:樊廷俊;温茜;于苗苗;葛源;苗莹;王德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相关泪液低分子量蛋白质分析

    目的: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发生与未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大鼠泪液标志蛋白表达,筛选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相关蛋白并分析其与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可能机制.方法:行大鼠右眼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I组从角膜旁中心取植片,缝线保留长度约1mm,术后给予抗生素滴眼液;Ⅱ组取角膜中心植片,缝线尽量剪短,术后给予环孢霉素A滴眼液;术后计算排斥反应系数.术后第7d采集泪液.弱阳离子交换芯片结合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筛选穿透性角膜移植大鼠血清中表达的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差异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分析可能的标志蛋白.结果:术后第7d时Ⅰ组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Ⅱ组没有发生;两组中共有108个蛋白质被标记,其中有分类价值的标志蛋白质有11种,相对分类价值较高的有6种,蛋白质搜库结果提示相关蛋白可能是下调蛋白:Pro-histogranin、胰高血糖素样肽1;上调蛋白:β-防御素2、细胞凋亡蛋白酶-3亚基、神经激肽A.结论:应用SELDI-TOF-MS技术获得大鼠角膜移植后泪液标志蛋白表达图谱的实验方法稳定可行,提示我们在角膜的免疫排斥反应的后续研究中考虑能量代谢、神经递质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周瑾;陆晓和;项道满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氩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57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57例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我院57例被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并经氩激光光凝治疗后的患者,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底改变以及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价值.激光治疗方法分为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局灶性视网膜光凝及全视网膜光凝.结果:经氩绿激光光凝治疗57例后3~6mo给予复查:末次随访视力提高23眼,视力无明显变化25眼,视力下降9眼;激光治疗后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变化及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治疗有效54眼,3眼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而激光光凝对于黄斑部晚期并发症无明显效果.结论: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中心视力,可促进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的吸收,同时减少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新生血管,对于预防并延缓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作者:王秋霞;张晓元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超声乳化术中透明质酸酶在筋膜下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中透明质酸酶对筋膜下麻醉的疗效.方法:该研究是一项双盲随机临床试验,在Nikookari眼科医院进行了长达5mo.行超声乳化术的候选患者中接受筋膜下麻醉的42眼随机分为均等的两组,分别应用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150U/mL透明质酸酶(LH),和单纯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L).筋膜下注射15min后活动受抑制.患者和医生都非常满意,对于术后疼痛的抑制(视觉模拟评分,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也同样满意.统计学分析采用列联表(包括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和参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活动抑制(33.3% vs 4.8%,P=0.04)、患者满意度(85.7% vs 57.1%,P=0.04)和医生满意度(87.5% vs 52.4%,P=0.02),LH组明显高于L组.VAS在相同组内明显较低(1.90±1.45 vs 3.00±1.55,P=0.04).结论:利多卡因溶液+透明质酸酶的筋膜下麻醉明显使得眼部活动受限,提高了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并减轻了术后疼痛.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前后角膜屈光状态的变化

    0引言翼状胬肉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以手术为主,由于其术后复发率较高,传统的手术方法复发率为30%~50%,甚至高达80%[1].过去人们多将目光集中在如何降低手术后复发率的研究上,而对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的研究较少.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视觉质量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我们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观察到手术后视力和屈光度均有明显改变,报道如下.

    作者:裴育;张晓鄂;胡婷婷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VEGF对大鼠慢性高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作用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对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生长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表达的影响及VEGF对慢性高眼压条件下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保护作用和可能途径.方法: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高眼压+VEGF组A(包括A3d,A14d)、高眼压+安慰剂组B(包括B3d,B14d)和正常+VEGF组C(包括C3d,C14d),A、B组模型制作应用巩膜浅层静脉烧烙法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C组只剪开球结膜,不烧烙巩膜浅静脉.A、C组在模型建立后即刻用10μL微注射器于大鼠角膜缘后2mm处刺入玻璃体腔,抽出玻璃体2μL,再向玻璃体腔内注射2μL(0.05μg/μL)重组大鼠VEGF,B组同法注入等量的去离子水.在3d和14d后处死动物,取眼球,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视网膜PEDF的表达,用TUNEL染色检测各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免疫荧光双标观察PEDF染色阳性的细胞是何细胞.结果:术后眼压明显升高(P<0.05),术后3d和14d的眼压无显著性差异.视网膜PEDF染色阳性细胞,B组多于A组,A组多于C组;TUNEL荧光染色显示VEGF高眼压组RGCs的凋亡明显的少于高眼压组.结论:玻璃体腔注射VEGF可减少高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

    作者:吕炳健;王瑞夫;董晓云;吉秀祥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23G玻璃体切割系统硅油取出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23-Gauge (23G)玻璃体切割系统应用于硅油取出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厦门眼科中心2011-02/06连续收治的硅油填充患者58例58眼.30例30眼应用23G玻璃体切割系统,28例28眼应用20G玻璃体切割系统行硅油取出术的临床资料.对两组平均手术时间、硅油取出时间,术前、术后1d;1wk;3,6mo的眼压、佳矫正视力应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比两组网膜复位情况、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结果:23G组与20G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1.81±5.64min及35.43±6.42min(t=6.382,P<0.01);平均硅油取出时间分别为6.8±2.76min及6.4±2.41min(t=0.356,P>0.05).术前、术后1d;1wk;3,6mo平均佳矫正视力分别为:23G组:0.35±0.21,0.23±0.22,0.26±0.21,0.38±0.27,0.45±0.26;20G组:0.36±0.28,0.10±0.26,0.24±0.27,0.37±0.25,0.41±0.23.术前、术后1wk;3,6mo两组间平均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84,0.474,0.583,0.652,P均>0.05);术后1d 23G组优于20G组(t=1.753,P<0.05).术前、术后1d;1wk;3,6mo平均眼压分别为:23G组:18.3±2.21,12.2±2.42,15.2±2.31,16.3±2.97,16.5±2.23;20G组:17.6±2.28,11.1±2.47,16.4±2.37,16.9±2.27,17.4±2.26.术前、术后两组间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两组平均眼压均较术前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9,1.874,P<0.05),余时间点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G组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取出硅油,23G组2例残留少量硅油小泡,至末次随访时均自行吸收.术后两组视网膜均在位.并发症:术后1d 20G组出现2例(7%)低眼压患者,23G组出现4例(13%),均在术后1wk后好转.两组均未出现眼内出血、脉络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23G组与20G组术后眼痛等不适的平均周数分别为0.85±1.23,2.62±1.23wk(t=5.942,P<0.01);术后眼红外观持续平均周数分别为1.15±1.23,4.13±2.38wk(t=5.753,P<0.01).结论:23G经结膜无缝线玻璃体切割系统应用于硅油取出术安全有效.

    作者:吴东海;张悦;蔡锦红;伍端晓;黄艳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评价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本文旨在比较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MSICS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并发症).通过使用PubMed搜索引擎,我们收集了传统ECCE、MSICS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相关文献,以评价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同时,也参考了国内出版的相关文献.结果发现,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相比,传统ECCE以及MSICS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并发症少等优点.MSICS不需要依赖昂贵的仪器,并且具有手术快速、费用低廉以及技术门槛低等特点,特别适用于硬核白内障的治疗.虽然在白内障手术治疗过程中MSICS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耐心,但它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治疗手段,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可以替代超声乳化进行白内障的治疗.

    作者:郭大东;毕宏生;曲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RVO继发黄斑水肿

    目的:评估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视网膜中央或分支静脉阻塞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记录术前术后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术前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563.9±90.0μm,术后2mo黄斑中心凹的平均厚度为361±61.1μm,术后黄斑厚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所有CRVO的BCVA均有所提高,而8例BCVO只有4例术后视力得到提高.术前平均标准对数视力表的BCVA为1.23±0.29,术后为1.06±0.49,术后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9).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可显著改善RVO继发的黄斑水肿,但术后视力提高不明显.

    作者:张燕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Survivin蛋白和Fas蛋白在原发性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因子Survivin蛋白和Fas蛋白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及20例正常结膜组织中Survivin,Fas蛋白的表达情况.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Survivin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37.5%)高于正常结膜组织表达阳性率(10.0%),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Fas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75.0%)高于正常结膜组织表达阳性率(15.0%),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Survivin和Fas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呈明显的正相关 (P<0.01),表达强度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Survivin可能与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发生密切相关;Survivin与Fas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关系密切,提示两者可能共同参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金玲;许向前;杨清秀;张宏;曹端荣;李柏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眼眶骨折术后继发对侧眼球后视神经炎1例

    0引言球后视神经炎是球后视神经受到脱髓鞘改变,被压迫、肿瘤浸润、炎症、外伤及缺血是可能病因,其临床表现包括视力下降、视觉减退、视野缺损、视盘苍白、相对性瞳孔传入阻滞(RAPD)或称Marcus-Gunn征等.我们报道1例眼眶骨折术后对侧眼发生球后视神经炎的罕见例子以及回顾相关文献.

    作者:黄庆;何为民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