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宏;廖爱萍;郭颖卓;杨军;丁辉;钟兴武
目的:比较两种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方案的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a来26例45眼固定性内斜视患者手术治疗过程.2000-01/2006-12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超常量缩短术式(术式I) 治疗17眼,2007-01/2010-12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折叠并固定于颞侧眶骨膜术(术式Ⅱ) 治疗28眼.结果:采用术式I的17眼,术后第1d有4眼发现内斜>15°,即行外直肌眶骨膜固定于过矫5°~10°,术后随访1a左右眼位外斜5°左右.13眼随访6~18mo,其中7眼复发内斜10°~30°,均行外直肌眶骨膜固定并过矫于外斜5°~10°,术后随访1a以上眼位在外斜5°左右.采用术式Ⅱ的28眼,术后第1d复查发现眼位均过矫与术中设计情况类似,出院后随访1~2a术眼眼位均在外斜5°左右,2例随访3~4a,眼位轻微外斜5°以内.结论:常规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治疗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逐渐回退,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超常量缩短术式手术效果良好,安全简便,手术成功率高,术后长期随访回退率低,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作者:魏艳丽;安晓巨;孙强;叶剑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评估含0.01g/L硫柳汞非单剂量自体血清(Autologous serum,AS)滴眼治疗重度干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接受至少12wk传统干眼治疗无效的重度干眼患者13例26眼,采用自身对照方法,用20%含0.01g/L硫柳汞非单剂量的AS滴眼8wk后,再用50%相同制剂AS滴眼8wk.滴眼后2,4,8,12,16wk分别比较基础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基础泪液分泌试验、角膜知觉、自觉症状评分.结果:滴眼后2wk,基础泪河高度、患者自觉症状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和 P<0.05);滴眼后4wk,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眼后8wk,基础泪液分泌、角膜知觉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滴眼观察期间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含0.01g/L硫柳汞非单剂量AS滴眼能安全有效地缓解重度干眼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作者:何宏;廖爱萍;郭颖卓;杨军;丁辉;钟兴武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分析57例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我院57例被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并经氩激光光凝治疗后的患者,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底改变以及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价值.激光治疗方法分为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局灶性视网膜光凝及全视网膜光凝.结果:经氩绿激光光凝治疗57例后3~6mo给予复查:末次随访视力提高23眼,视力无明显变化25眼,视力下降9眼;激光治疗后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变化及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治疗有效54眼,3眼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而激光光凝对于黄斑部晚期并发症无明显效果.结论: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中心视力,可促进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的吸收,同时减少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新生血管,对于预防并延缓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作者:王秋霞;张晓元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5例52眼均在表面麻醉下行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比术前明显提高,中央前房深度、房角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对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波;陈建卓;王润;李媛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手法碎核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05/10老年性白内障132例179眼,其中男56例82眼,女76例97眼;年龄53~74(平均67.7±6.4)岁.排除伴有晶状体脱位、青光眼及葡萄膜炎等.手法碎核后再行超声乳化术,观察手术中超声能量和作用时间、术后视力和角膜水肿等,随访时间1wk.结果:手法碎核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所需超声能量低,术后角膜水肿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结论:手法碎核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莫劲松;张翠薇;徐林;秦波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球后视神经炎(retrobulbar neutitis,RN)是临床常见眼病,可由诸多因素引起,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以后者多见.急性RN发病快,病程较短,视力急剧下降,甚至无光感,部分患者转为慢性,应在早期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尽量避免和减少后期视神经不可逆转的损伤.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RN的研究现状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其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周柏玉;张艳梅;周玉宝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不同阶段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12/2011-10我院确诊的年龄20天龄~2月龄的37例41眼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分阶段进行保守治疗及手术干预.年龄<6月龄的患儿采用保守泪囊按摩,年龄>6月龄的患儿保守治疗不愈者实施泪道探通术.结果:全部患儿完成随访,25眼(61.0%)经保守治疗在6月龄前治愈.16眼(39.0%)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在6月龄后接受泪道探通,其中14眼一次性探通成功.2眼二次探通成功.结论:先天性鼻泪管阻塞6月龄前可首选保守按摩治疗,6月龄后手术干预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江波;龚莉莉;陈淑琴 刊期: 2012年第08期
0引言我们于2003-10/2011-11采用改良泪小管吻合法治疗泪小管断裂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有无显微手术设备均可使用,适合基层医院推广,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晓敏;周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是否能减少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者术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眼科医院2009-07/2011-07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15例18眼,实施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提高,并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联合术可能会降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后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作者:王均清;杨侠;董晓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联合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我院2009-01/2010-06 50例54眼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常规小梁切除术后,巩膜瓣下放置6mm×7mm羊膜,羊膜固定于巩膜床上,巩膜瓣两角固定2针,在巩膜瓣一或两侧作1条或2条可调整缝线,在透明角膜上打结BSS形成前房.随访1.5a.结果:术后眼压探制良好,手术完全成功率48眼(89%),条件成功率4眼(7%),失败2眼(4%).结论:羊膜移植联合可调整缝线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雷海云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一种由眼部及眼外异常因素(主要是引起眼部缺氧)而引发难治的顽固性青光眼,早期诊断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控制眼压和保留较好视力的关键.至今其发病机制复杂,难以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亦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本文依据近年相关文献,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欧玉仑;邝国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0引言翼状胬肉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以手术为主,由于其术后复发率较高,传统的手术方法复发率为30%~50%,甚至高达80%[1].过去人们多将目光集中在如何降低手术后复发率的研究上,而对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的研究较少.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视觉质量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我们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观察到手术后视力和屈光度均有明显改变,报道如下.
作者:裴育;张晓鄂;胡婷婷 刊期: 2012年第08期
0引言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多发的眼表疾病,是结膜组织的增生变性弹力纤维发育异常而产生的弹力纤维变性所致[1].其主要诱因多为局部受光、风沙、尘埃、烟雾等不良刺激后,使得干细胞受损或功能丧失,结膜转向分化作用消失,角膜缘上皮结膜化,新生血管形成,继而纤维母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而形成翼状胬肉[2].近年来,各类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方法很多,目的均在于控制其发展或防止术后复发.因其对眼表周围组织的牵拉可导致角膜的散光、视力障碍、眼球运动及美观等.选择我院门诊于2004-02/2009-10翼状胬肉初发患者共1 500例1 500眼,采用标准化胬肉切除+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李平;曹芃;曹小鹏;郭月英;闫海英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的眼轴(AL) 、屈光度(D)、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CCT)的相互关系.方法:将高度近视患者80例158 眼分为3组:A 组为高度近视(-6.00~-9.00D)26例46眼,B组为超高度近视(-9.25~-20.00D) 57例97眼,C 组为超高度近视(≥20.25D)9例15眼,分别测量3组患者眼轴(AL)、屈光度(D)、角膜曲率(K1,K2) 值及角膜厚度(CCT).结果:AL值:A 组26.75±0.15mm,B组29.25±0.19mm,C组32.27±0.84mm,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组屈光度与AL呈正相关(r=0.352,0.715,0.622;P<0.05),三组意义不同,分别为低、高、高相关;A,B,C组AL与角膜曲率均呈负相关(r1=-0.630,-0.494,-0.750;r2=-0.609,-0.465,-0.782;P<0.05),眼轴越长曲率越低;A组屈光度与角膜曲率(K1,K2)值呈正相关(r1=0.575,r2=0.346,P<0.05),B和C组不相关;A,B和C 组角膜厚度与角膜屈光力无相关性.结论:眼轴增长是高度近视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角膜曲率改变是次要因素,而与角膜厚度不相关.
作者:张敏;姜洋;李莹;罗岩;艾凤荣;金玉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中透明质酸酶对筋膜下麻醉的疗效.方法:该研究是一项双盲随机临床试验,在Nikookari眼科医院进行了长达5mo.行超声乳化术的候选患者中接受筋膜下麻醉的42眼随机分为均等的两组,分别应用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150U/mL透明质酸酶(LH),和单纯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L).筋膜下注射15min后活动受抑制.患者和医生都非常满意,对于术后疼痛的抑制(视觉模拟评分,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也同样满意.统计学分析采用列联表(包括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和参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活动抑制(33.3% vs 4.8%,P=0.04)、患者满意度(85.7% vs 57.1%,P=0.04)和医生满意度(87.5% vs 52.4%,P=0.02),LH组明显高于L组.VAS在相同组内明显较低(1.90±1.45 vs 3.00±1.55,P=0.04).结论:利多卡因溶液+透明质酸酶的筋膜下麻醉明显使得眼部活动受限,提高了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并减轻了术后疼痛.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0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容化妆已成为女性时尚.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见许多女性患者(特别是青年女性),常常因为眼部化妆导致睑缘、睫毛、结膜囊、眼表、泪膜等一系列的眼部异常.现将2008-02/2012-02我院门诊82例120眼与化妆品相关的眼表泪液疾病作初步调查,并为减少疾病的发生给予健康指导,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丰年;张磊;谈清明;陈静;李晖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脱离术后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要妥善处理,就需了解其复发因素,针对其病因采取相应的再治疗.我们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文献进行回顾作以综述.
作者:李娜;孙时英;崔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评价23-Gauge (23G)玻璃体切割系统应用于硅油取出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厦门眼科中心2011-02/06连续收治的硅油填充患者58例58眼.30例30眼应用23G玻璃体切割系统,28例28眼应用20G玻璃体切割系统行硅油取出术的临床资料.对两组平均手术时间、硅油取出时间,术前、术后1d;1wk;3,6mo的眼压、佳矫正视力应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比两组网膜复位情况、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结果:23G组与20G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1.81±5.64min及35.43±6.42min(t=6.382,P<0.01);平均硅油取出时间分别为6.8±2.76min及6.4±2.41min(t=0.356,P>0.05).术前、术后1d;1wk;3,6mo平均佳矫正视力分别为:23G组:0.35±0.21,0.23±0.22,0.26±0.21,0.38±0.27,0.45±0.26;20G组:0.36±0.28,0.10±0.26,0.24±0.27,0.37±0.25,0.41±0.23.术前、术后1wk;3,6mo两组间平均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84,0.474,0.583,0.652,P均>0.05);术后1d 23G组优于20G组(t=1.753,P<0.05).术前、术后1d;1wk;3,6mo平均眼压分别为:23G组:18.3±2.21,12.2±2.42,15.2±2.31,16.3±2.97,16.5±2.23;20G组:17.6±2.28,11.1±2.47,16.4±2.37,16.9±2.27,17.4±2.26.术前、术后两组间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两组平均眼压均较术前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9,1.874,P<0.05),余时间点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G组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取出硅油,23G组2例残留少量硅油小泡,至末次随访时均自行吸收.术后两组视网膜均在位.并发症:术后1d 20G组出现2例(7%)低眼压患者,23G组出现4例(13%),均在术后1wk后好转.两组均未出现眼内出血、脉络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23G组与20G组术后眼痛等不适的平均周数分别为0.85±1.23,2.62±1.23wk(t=5.942,P<0.01);术后眼红外观持续平均周数分别为1.15±1.23,4.13±2.38wk(t=5.753,P<0.01).结论:23G经结膜无缝线玻璃体切割系统应用于硅油取出术安全有效.
作者:吴东海;张悦;蔡锦红;伍端晓;黄艳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对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生长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表达的影响及VEGF对慢性高眼压条件下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保护作用和可能途径.方法: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高眼压+VEGF组A(包括A3d,A14d)、高眼压+安慰剂组B(包括B3d,B14d)和正常+VEGF组C(包括C3d,C14d),A、B组模型制作应用巩膜浅层静脉烧烙法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C组只剪开球结膜,不烧烙巩膜浅静脉.A、C组在模型建立后即刻用10μL微注射器于大鼠角膜缘后2mm处刺入玻璃体腔,抽出玻璃体2μL,再向玻璃体腔内注射2μL(0.05μg/μL)重组大鼠VEGF,B组同法注入等量的去离子水.在3d和14d后处死动物,取眼球,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视网膜PEDF的表达,用TUNEL染色检测各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免疫荧光双标观察PEDF染色阳性的细胞是何细胞.结果:术后眼压明显升高(P<0.05),术后3d和14d的眼压无显著性差异.视网膜PEDF染色阳性细胞,B组多于A组,A组多于C组;TUNEL荧光染色显示VEGF高眼压组RGCs的凋亡明显的少于高眼压组.结论:玻璃体腔注射VEGF可减少高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
作者:吕炳健;王瑞夫;董晓云;吉秀祥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宁夏地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率及高危因素,为DR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人口学特点及回汉分布进行调查,完成后一步抽样,确定具体的社区及村镇的样本量,填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调查表.分析宁夏地区DR的患病率及高危因素.结果:3 001例中共发现76例糖尿病患者,其中DR患者13例,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7.11%,占所有受检者的0.43%(人群患病率);其中男5例,女8例,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城市和农村间男性患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城市和农村间女性患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城市女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高于农村.3 001例中汉族1734例中共发现8例DR患者,患病率0.46%,回族1 240例中共发现4例DR患者,患病率0.32%,汉族和回族患者的DR患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对糖尿病病程、血压、血脂、血糖控制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确诊的DR患者中,糖尿病病程<5a者1例(7.69%),5~10a者4例(30.77%),>10a者8例(61.54%).合并高血压者10例(76.92%);合并高血脂者8例(61.54%).结论:DR在宁夏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7.11%,占所有受检者的0.43%(人群患病率).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城市女性DR患者高于农村.DR在城市和农村的患病率比较,城市高于农村,差异有显著性.汉族和回族患者的DR患病率比较,汉族高于回族,差异有显著性.糖尿病病程长、空腹血糖高、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是DR发生的高危因素,对高危糖尿患者人群的定期眼底检查及高危因素的检测是防治DR的关键.
作者:刘青霞;梁沛枫;胥来军;杜文章;盛迅伦;曹宏亮;马莉;闫光辉;马润清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