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羚;曹聪;孙吉吉;高涛;梁晓阳;聂志鹏;冀延春;蒋萍萍;管敏鑫
线粒体tRNASer(UCN)基因突变与感音神经耳聋密切相关.tRNASer(UCN)基因上游部分的突变将影响tRNASer(UCN)结构以及转录后的加工,例如位于tRNASer(UCN)前体3'端的线粒体7444 G>A等突变,以及位于tRNAser(UCN)二级结构茎以及环上的线粒体7472insC和7511T>C等突变可改变tRNASer(UCN)的稳定性,进而影响线粒体内多肽的合成,降低ATP的产量,终导致耳聋.本文主要讨论与耳聋相关的线粒体tRNASer(UCN)基因突变及其致聋的机理.
作者:范文露;唐霄雯;郑斌娇;管敏鑫;薛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例1女,17岁,因原发闭经就诊.患者系第2胎,足月顺产,出生时父亲29岁,母亲26岁,母亲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先兆流产史,父母为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查体:身高158 cm,智力一般,无颈蹼,轻度肘外翻,双侧乳房未发育,乳间距宽,腋毛稀少.外阴发育幼稚,阴毛稀少,肛门检查子宫及双附件均未扪及.辅助检查:B超检查:无子宫,未探及双侧卵巢.细胞遗传学检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标本分别用胰酶消化和氢氧化钡处理进行G显带与C显带,按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09)标准进行核型分析.C显带证实一个着丝粒失活,故患者核型为46,X,psuidic(X)(pter→q24∷q24→ pter)36]/45,X[6](图1A).其父母核型正常.
作者:薛会丽;李英;安刚;范向群;郭南;扶梅妹;何淑琼;张敏;徐两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两例畸形胎儿进行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两例产前超声提示异常的胎儿的羊水细胞及其双亲的外周血细胞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检测(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对SNP array的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两例胎儿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其父母外周血核型均未见异常.病例1的SNP array结果为arr[hg19] 17p13.3(83 035~2 567 405)×1,即17p13.3区存在2.484 Mb的末端缺失;病例2的SNP array结果为arr[hg19] 17p13.3p13.2(83 035~3 377 560)×1,即17p13.3区存在3.295 Mb的末端缺失.17p13.3及17p13.3p13.2微缺失区均覆盖了Miller-Dieker综合征(Miller-Dieker syndrome,MDS)的关键区域,包含PAFA H1B1、YWHAE和CRK等MDS的候选致病基因.两例胎儿的羊水细胞中期分裂相FISH结果均提示17p13.3区缺失,验证了SNP array的结果,而胎儿父母外周血中期分裂相FISH结果均未见异常,可排除其父母存在涉及17pter区的微小重排.结论 MDS胎儿的超声特征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畸形.SNP array分析可以有效地诊断MDS并明确17p13.3缺失的断裂点和基因内容,有助于对其基因型与表型对应关系的分析.
作者:林少宾;罗艳敏;吴坚柱;陈宝江;纪媛君;周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是临床常见且危害为严重的眼科遗传疾病,主要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Usher综合征、锥-杆细胞营养不良、Leber先天性黑朦、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等.迄今已发现200多个致病基因,但科学家预测还有约50%致病基因未被发现.眼睛的独特生理结构和特征为精准治疗提供了可能.我们对近年来针对几类主要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致病基因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遗传性眼病研究与防治提供借鉴.
作者:朱羚;曹聪;孙吉吉;高涛;梁晓阳;聂志鹏;冀延春;蒋萍萍;管敏鑫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B、C、DRB1 、DQA1、DQB1、DPA1和DPB1等位基因的多态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序分型方法(sequence based typing,SBT)对481名随机南方汉族个体的HLA-A、B、C、DRB1、DQA1、DQB1、DPA1和D PB1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用直接计数法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共观察到HLA-A、B、C、DRB1、DQA1、DQB1、DPA1和DPB1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8、57、28、40、18、17、6和21个.其中频率高于0.05的常见等位基因有A* 1101、A* 2402、A* 0207、A* 8303和A*0201;B*40:01、B*46:01、B*58:01、B*13:01和B* 15:02;C* 01:02、C* 07:02、C* 03:04、C* 03:02、C* 08:01、C* 03:03和C* 04:01;DRB1* 09:01、DRB1* 15:01、DRB1* 12:02、DRB1* 08:03、DRB1* 03:01、DRB1* 04:05和DRB1* 11:01;DQA1* 01:02、DQA1* 03:02、DQA1* 03:03、DQA1* 06:01、DQA1* 01:03、DQA1* 05:05、DQA1* 01:04、DQA1*03:01和DQA1* 05:01;DQB1* 03:01、DQB1* 03:03、DQB1* 06:01、DQB1* 05:02、DQB1* 03:02、DQB1* 02:01和DQB1* 06:02;DPA1* 02:02、DPA1* 01:03和DPA1*02:01;DPB1* 05:01、DPB1* 02:01、DPB1* 13:01、DPB1* 04:01和DPB1* 02:02.这些常见等位基因的频率总和分别占相应位点的75.57%、52.81% 、78.28% 、62.16% 、86.70% 、77.23% 、95.32%和81.59%.结论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的HLA-A、B、C、DRB1、DQA1、DQB1、DPA1和DPB1等8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多态性数据可作为人类学、法医学、移植配型和疾病相关性研究和应用的参考数据.
作者:金士正;邹红岩;甄建新;王大明;何柳媚;邓志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冷“休克”同步化羊水细胞传代培养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实验组将原代培养至7天时置换出的旧培养基放置于4℃冰箱冷“休克”15天后,分离其内的M期细胞加入适量新培养基传代培养;对照组直接将原代培养至第7天时置换出的旧培养基离心,收集其内的M期细胞加入适量新培养基传代培养,不做冷“休克”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活细胞、早期凋亡细胞及晚期凋亡细胞和死细胞的百分比;染色体G显带技术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实验组染色体核型是否存在畸变.结果 实验组收获的活细胞数(21.65±2.58)与对照组(34.80±2.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27,P<0.01),实验组收获的早期凋亡细胞数(26.08±2.09)与对照组(23.79±2.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3,P<0.01),实验组收获的晚期凋亡细胞及死细胞数(13.63±0.68)与对照组(12.95±0.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4,P<0.01);实验组染色体核型与对照组一致,均未见染色体发生畸变.结论 将原代培养至7天时置换出的旧培养基放置于4℃冰箱15天后,分离其内的M期细胞继续传代培养,仍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可分析分裂相,且染色体未见畸变,诊断结果可靠,应用该方法可确保一次性穿刺即可确保羊水细胞培养成功并得出终的产前诊断.
作者:谢金芳;薛万华;纪霞;王燕;蔡富强;孙兆亮;王立;李美芹;黄艳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25岁,以“结婚4年,未避孕未怀孕”为主诉来我院就诊.男患者体格发育正常,偏瘦,生殖器检查:阴茎发育正常,阴毛发育正常:双侧睾丸等大,形态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血供正常:双侧附睾大小形态正常,左侧附睾头囊肿:双侧精索静脉曲张:双侧输精管未见明显异常.精液分析结果:量2.6 mL,pH=7.4,活动率0%,A级0,B级0,密度0/mL,液化时间10 min.经精液多次检查被确诊为无精症.男方无乙肝、结核、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史等.其妻14岁初潮,平时月经规律,3~4 d/30 d,量中.女方发育正常,外阴正常,分泌量正常,子宫大小正常,光滑,质中,各种激素水平正常.婚后,女方曾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双侧输卵管阻塞,经通液治疗后复查为双侧输卵管通畅.
作者:代鹏;余明聪;侯雅勤;赵勇江;李姝芳;孔祥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单核昔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SNP array),对1例不明原因智力低下的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genome-wide copy number variation,CNVs)筛查,并探讨SNP array技术在临床分子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例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的智力低下患儿行CNVs检测.同时检测其父母.结果 患儿全基因组拷贝数检测结果提示:染色体15q25.3-26.2位置存在较大片段缺失,片段大小为7.3 Mb.患儿父母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NVs检测均未见异常.结论 该患儿不明原因智力低下、特殊面容与15号染色体微缺失关联性较大,SNP array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准确性的优点,同时可作为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的有益补充,应用于临床细胞遗传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东兰;穆卫红;张艳华;赵丽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31岁.其妻第1次怀孕2+月出现阴道流血,B超示无胎心,胚胎停止发育,手术流产;间隔1年余第2次怀孕,孕50+天可见3个孕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较低,再次手术流产,孕期无毒物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在征得知情同意后抽取患者静脉血2mL,肝素抗凝,37℃条件下行淋巴细胞培养72 h,常规G显带,计数2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5个,患者核型为46,XY,t(9;10)(9pter-9q34∷10q11.2→10qter;10pter-10q11.2∷9q34→9qter),见图1.其妻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拒绝家系调查.
作者:张春晓;蓝信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两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 C,PC)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检测,建立蛋白模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应用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个家系先证者和家系成员的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和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用PCR法对先证者蛋白C(protein C,PROC)基因9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对家系其他成员相应基因突变位点进行扩增和测序.用生物信息学软件PolyPhen-2预测突变位点的危害程度;用Clustal X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保守性;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基因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家系1先证者PC∶A为30%,PC∶Ag为35%,其父亲、母亲及姑姑的PC.∶A均略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先证者的PROC第7外显子存在c.565 C>T杂合错义突变(p.Arg147Trp),并在第5外显子存在c.383 G>A杂合错义突变(p.Gly86Asp);其父亲和姑姑均携带c.565 C>T杂合突变,母亲携带c.383 G>A杂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和儿子的PC∶A分别为50%、64%;测序结果显示两人的PROC第7外显子均存在c.565 C>T杂合突变.生物信息学软件PolyPhen-2分析显示p.Arg147Trp为良性突变,p.Gly86Asp为有害突变.Clustal X分析显示p.Arg147Trp在同源物种间不保守,而p.Gly86Asp则高度保守.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Arg147Trp突变产生的Trp147芳香环破坏了Arg147和Lys146、Lys151的两个氢键,并与Arg178之间产生分子碰撞.p.Gly86Asp突变后Asp86侧链延长,和Gln90侧链之间产生分子碰撞力.基因突变导致的氢键破坏和碰撞作用改变了氨基酸的空间构型,使突变蛋白稳定性下降或分泌障碍.结论 两个家系先证者均为遗传性PC缺陷症,杂合突变p.Arg147Trp和p.Gly86Asp是导致患者PC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p.Gly86Asp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
作者:杨丽红;金艳慧;杨婷;程晓丽;朱丽青;王明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福建厦门地区汉族群体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基因座多态性参数,同时评估AmpFLSTR IdentifilerTM体系应用于本地区汉族人群进行法医学个体识别及亲子鉴定的价值.方法 应用AmpFLSTR IdentifilerTM体系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检测400名福建厦门地区汉族无关个体15个STR基因座的多态性,统计计算群体遗传学参数.结果 15个STR基因座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15个STR遗传标记均具有高度多态性,杂合度0.580~0.868,匹配概率0.036~0.148,个体识别力0.798~0.967,多态性信息含量0.560~0.850,非父排除率0.268~0.730.结论 15个STR基因座在福建厦门地区有较高的多态性.通过检测等位基因频率,为福建厦门地区人群法医学亲权鉴定和个人识别等位基因多样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吴莉莉;冉鹏;郑秀娟;周娟娟;裴斌;宋秀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一例疑为眼皮肤白化病的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 对患儿进行临床检查,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基因组DNA,采用新一代外显子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并对疑似致病性突变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 患儿歪头视物,视力低下,伴有双眼水平冲动型眼球震颤,毛发棕黄色.基因测序显示患儿TYRP1基因存在c.1214C>A(p.T405N)和c.1333dupG杂合突变,分别遗传白其母亲和父亲.生物信息学预测为致病性突变.结论 患儿为TYRP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眼皮肤白化病Ⅲ型,TYRP1复合杂合突变致病的病例尚未见报道.
作者:律玉强;黄静;张开慧;刘国华;高敏;盖中涛;刘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一个中国多发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syndrome,MMDS)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应用二代测序(心血管病检测Panel)对1个MMDS家系中2例已故患儿的母亲进行候选基因NFU1的突变检测,发现可疑致病位点后,用PCR和Sanger测序对患儿的父亲进行突变筛查,初步确定该家系的可疑致病位点,在100名健康个体的NFU1基因序列进行突变验证分析.结果 患儿母亲携带NFU1基因c.90delC(p.Tyr30Ter)杂合突变,父亲携带NFU1基因c.572A>T(p.Asp191Val)杂合突变,在100名健康个体未检测到上述突变.结论 NFU1基因突变可能是该MMDS家系的致病原因,二代测序结合Sanger测序方法可以高效准确地对该病进行基因诊断.
作者:白莹;孔祥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提高对伴有PDGFRA和EVI1重排的髓系肿瘤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的认识.方法 收集1例同时伴有PDGFRA和EVI1基因重排的髓系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巢式PCR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皮疹、关节肿痛及间断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嗜酸细胞增多,体检示巨脾;骨髓病理示骨髓组织明显增生、嗜酸细胞明显增多;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3;5) (q26;q15)[6]/46,XY[10];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PDGFRA及EVI1基因重排均为阳性,巢式PCR证实FIP1 L1/PDGFRA阳性.患者经单药伊马替尼(200 mg/d)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随访期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FIP1L1/PDGFRA转录本水平逐渐下降,并在治疗第10个月转为阴性,但EVI1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且稳定不变.结论 同时伴有PDGFRA和EVI1重排的髓系肿瘤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分子遗传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单药小剂量伊马替尼治疗有效.
作者:韩文敏;晁红颖;周民;岑岭;陈苏宁;何雪峰;卢绪章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等臂双着丝粒Ph染色体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lymphoid blast crisis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BLC)中的遗传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2例CML-BLC患者采用24 h骨髓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基因拷贝数变化.用荧光原位杂交(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验证SNP结果.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cation,MLPA)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基因如CDKN2A/2B和PAX5等的缺失或扩增.结果 SNP证实例1的衍生9号有缺失及扩增,与FISH结果相符合.例1和例2的FISH分析可见BCR/ABL融合信号在等臂Ph染色体上,距离远近不同,排列方式为脚对脚(例2)和头对头(例1).结论 CML-BLC中等臂双Ph染色体预示对格列卫治疗抵抗,而用达沙替尼治疗有效.
作者:李倩;林晓骥;林颖;姚荣欣;黄武;梅翰冬;宫剑;陈慧;藤宁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区别于传统线性RNA的一类新型RNA,具有闭合环状结构,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细胞中,具有丰度高、结构稳定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等特征.circRNA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具有很多重要的调控基因表达功能.circRNA在肿瘤、神经系统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circRNAs有巨大潜力成为新型的疾病临床诊断标志物或人类疾病治疗的潜在靶点,在疾病的防治领域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就circRNA与疾病的关联及其潜在临床价值做一综述.
作者:陈拥华;李程;谭春路;麦刚;刘续宝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KIR-HLA系统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的相关性.方法 对172份成年CML患者及480份随机正常对照的样本,采用PCR-SSP方法检测KIR基因,用测序分型法进行HLA-A、-B、-C基因分型.从KIR基因及其基因组合型、HLA Ⅰ类配体、已知的单个KIR+ HLA受-配体组合及KIR-HLA基因型组合等4个层次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子遗传多态性的差异.结果 与KIR2DL1配位的HLA-C2、KIR2DL1+ HLA-C2、与KIR3DL1配位的HLA-B Bw4-80I的检出频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为CML保护因素(HLA-C2:OR=0.386,95%CI:0.240~0.620,P<0.01;KIR2DL1-+ HLA-C2:OR=0.316,95%CI:0.191~0.525,P<0.01;HLA-B Bw4-80I:OR=0.576,95%CI:0.384~0.862,P<0.01).HLA-C2及HLA-B Bw4-80I分子表达机率降低,可能导致与相应的抑制性KIR亲和力的减弱,有利于NK细胞活化.值得注意的是:KIR-HLA基因型组合ID2(KIR AA1-HLA-C1/C1-Bw6/Bw6-A3/11)在CML组的检出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为CML易感因素(OR=2.163,95%CI:1.198~3.906,P<0.01).结论 本研究识别了KIR-HLA与CML白血病相关的易感或保护性因素,可为CML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和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及理论依据.
作者:邓志辉;甄建新;王大明;何柳媚;邹红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儿男,8个月,系第4胎第3产,足月低体重儿,出生时体重2.3 kg,有窒息史.患儿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足4 kg,奶摄入量每次60mL.鼻梁宽,嘴小,下颚内收,双手大拇指异常,右手大拇指无指甲,左手大拇指指甲部分缺失.血及尿遗传代谢检查结果未发现异常,已死亡.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72h、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3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15个分裂相,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9,+der(9) t(4;9)(q21;p24) mat,见图1.
作者:郭智彬;易丽君;黎文婷;乐萍;陈卡;李垠娇;张晓珍;霍小春;张小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Turner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对细胞遗传学诊断为Turner综合征和临床具有Turner综合征主要表现之一的607例患者进行常规外周血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探讨不同核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在607例Turner综合征异常核型中,共发现X单体型154例,占25.37%(154/607);X染色体数目异常嵌合型240例,占39.54%(240/607),其中45,X低比例嵌合型(3≤45,X个数≤5,正常细胞≥30)194例,占X染色体数目异常嵌合型的80.83%(194/240);X染色体结构异常型173例,占28.50%(173/607);含标记染色体40例,占6.59%(40/607).具有Turner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主要为11岁以下患儿,主要核型为45,X;11~18岁患者除具有Turner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外,主要的就诊原因为原发闭经,其核型主要为45,X、46,X,i(X) (q10)和mos45,X/46,X,i(X)(q10);18岁以上患者主要就诊原因为原发不孕,其核型主要以45,X低比例嵌合型为主.607例患者中53例有孕产史,其中X染色体数目异常嵌合型48例,X染色体结构异常型5例.结论 Turner综合征患者异常核型比例越高,临床症状越严重,临床发现越早.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对Turner综合征患者,尤其是45,X低比例嵌合型的早期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指导.
作者:郑杰梅;刘之英;夏培;赖怡;魏杨君;刘燕燕;陈久容;秦利;谢良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1例因“生长发育迟缓伴小耳畸形”就诊的11岁男童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生化检测、染色体芯片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下一代基因测序以及Sanger测序.结果 患儿存在宫内发育迟缓、出生后持续生长迟缓、小耳畸形、髌骨发育不良三联征以及特殊面容和正常促性腺激素性发育不良(小睾丸).基因检测发现其16号染色体为单亲二倍体且存在ORC6基因c.67A>G(p.Lys23Glu)纯合新突变.结论 患儿可能为中国首例男童16号染色体为单亲二倍体合并ORC6基因纯合新突变导致的Meier-Gorlin综合征,该ORC6基因新突变经Alamut功能软件预测可能影响蛋白结构域功能.
作者:李娟;丁宇;常国营;程青;李辛;王剑;王秀敏;沈亦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