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吴卫红;李翠娜;王丽华;张磊;江丽;史飞
报告1例长期以头部皮肤损害为表现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并分析皮肤损害特征、组织病理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免疫组化染色特点.该患者为男性,63岁,以局限性头部皮损反复发作7月为其主要症状.皮损呈多形性,以红斑、脓疱、糜烂及溃疡为主,短期内四肢出现浸润性斑块.骨髓病理及流式细胞术提示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头部皮肤组织病理见血管周围散在的肿瘤细胞,表达MP0阳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复杂,头部浸润是其皮肤受累部位之一.在白血病的诊断以前出现头部皮疹,活检提示有异型细胞浸润,提示白血病的进展及预后不良.
作者:刘素玲;冉玉平;刘卫平;张敏;赵越;黎静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4岁.体重减轻2月,全身皮疹1月余,多饮、乏力十多天.2个月来无明显诱因体重减轻约10 kg,1月前出现全身皮疹,十多天前自觉口干、多饮、多尿及乏力,门诊空腹血糖18.82 mmol/L,尿糖(3+).既往体键,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体型肥胖,系统检查无特殊.皮肤科情况:头、躯干、四肢皮肤散在黄豆至硬币大小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紫红色斑片和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Auspitz's征阳性(图1).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8.90 mmol/L,总胆固醇13.55mmol/L,甘油三脂18.67 mmol/L,尿糖(3+),酮体(+).
作者:王秋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维甲酸受体(RAR)γmRNA在依曲替酸处理前后的改变.方法 用0.1μmol/L和1.0μmol/L依曲替酸处理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后12 h,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维甲酸受体γ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 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可表达少量的维甲酸受体γmRNA;0.1μmol/L依曲替酸处理后,RARγmRNA的表达无明显增高,为正常对照组的1.8倍(P>0.05);1.0μmol/L依曲替酸处理后,RARγ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为正常对照组4.0倍(P<0.01).结论 低浓度依曲替酸(低于0.1μmol/L)对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RARγ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较高浓度的伊曲替酸可明显诱导RARγmRNA的表达.
作者:罗素菊;彭振辉;郑焱;徐浩翔;曹振平;张磐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女性阴道炎患者的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536例阴道炎患者中支原体阳性215例,阳性率为40.1%.其中UU阳性161例(30.0%);MH阳性17例(3.2%);UU和MH混合感染37例(6.9%).对强力霉素、交沙霉素、美满霉素、罗红霉素、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4.0%,15.8%,19.5%,30.2%,34.4%,43.7%,45.6%.结论 阴道炎患者支原体感染率为40.1%,UU是支原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临床治疗首选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美满霉素.
作者:钟有添;张瑞其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报告掌跖部脓疱性二期梅毒疹1例.患者男,40岁.双手及掌跖部脓疱1月,肛周皮肤溃烂2周.皮肤科情况:双掌跖部可见散在分布绿豆至黄豆大小脓疱、溃疡或褐色痂皮,阴囊及肛周可见数个0.5~1.0 cm大小糜烂面,有淡黄色渗液.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学试验(+).诊断: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治疗后好转.现在随访中.
作者:李昌吉;骆志成;武三卯;李文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山莨菪碱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220例采用山莨菪碱治疗;对照1组219例采用甲氰咪胍治疗,对照2组210例采用丹参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1.82%,对照组分别为74.83%,76.19%,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其复发间隔时间亦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复发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山莨菪碱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疗效确切,是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理想用药.
作者:杨静;周飞红;黄萌;杨光艳;陈龙;刘辉峰;姜一化;段逸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20岁.入院时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脱屑、黏着性鳞屑,胸背部泛发粟粒大小的脓疱,双手黏着性黄厚痂,伴瘙瘁、发热,诊断为药疹.取鳞屑镜检见大量疥虫和虫卵,确诊为挪威疥.外用硫磺软膏治愈.
作者:冯兰珍;刘焕强;王根会;赵云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9岁.头顶部片状毛发缺失.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头顶部左侧见一5.0 cm×3.0 cm毛发脱失区,椭圆形境界较清楚,但不整齐,上有少许断发,脱发区边缘处无毛发松动,肤色淡红,局部无鳞屑及头皮萎缩,毛囊口清楚,眉毛、指(趾)甲无异常.患儿近期有用左手拔头顶部毛发习惯.
作者:段强;李葆春;张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细胞因子IL-2,IL-12,IFN-γ和IL-4的水平,探讨其在C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60例CA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T细胞细胞因子IL-2,IL-12,IFN-γ,IL-4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CA患者外周血IL-2,IL-12,IFN-γ-CD4+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下降(P<0.001);IL-4-CD4T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h1/Th2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 CA患者存在Th1/Th2平衡失调,这可能是CA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刘冬先;江文;陈兴平;陈映玲;杨东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IFN-γ,IL-10与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IFN-γ,IL-10浓度,同时以20例经治疗后血清反应阴性梅毒患者及20例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结果 与经治疗后血清反应阴性梅毒患者及健康献血者相比,梅毒血清固定患者IFN-γ水平较低而IL-10水平较高;血清反应阴性梅毒患者与健康献血者,IFN-γ及IL-10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清固定的形成可能与Th1/Th2比例失衡有关.
作者:刘藕根;黄清水;陈玉;姜美英;梁斌慧;曾敏帆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42岁.腰骶部皮肤褐色斑42年,伴肿物24年.查体见全身皮肤有较多米粒至绿豆大小、圆形的棕褐色斑及咖啡斑,并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肿物.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巨大神经纤维瘤.头部CT报告脑白质病.行腰骶臀部巨大神经纤维瘤大部分切除术,手术切除瘤体42 kg.脑白质病与本病是否有必然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沈俊萍;沈为兴;程树杰;杨季红;魏希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吖啶橙染色法与革兰染色法检查线索细胞的临床适用性.方法 对100例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分别采用吖啶橙染色法和革兰染色法进行线索细胞检查.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存在差异(P<0.05),吖啶橙染色法存在假阳性问题,假阳性率为10.5%.结论 临床常规开展吖啶橙染色法检测线索细胞不能替代革兰染色法.
作者:岳颖;车雅敏;纪岩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84岁.临床表现为右足部暗红色浸润性肿快伴自发性破溃出血.组织病理诊断为梭形细胞血管肉瘤.同时做了免疫组化检查.
作者:杨如学;王琳;张晓;徐晨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48岁.双下肢红斑、鳞屑3年,皮肤异色1年,皮损境界清楚,进行性加重,伴瘙痒.组织病理检查见多个深染的单一核细胞侵入表皮,并形成Pautrier微脓肿,真皮内单一核细胞呈带状浸润.诊断:蕈样肉芽肿(MF).予以干扰素治疗,皮损略缓解,病情稳定.
作者:陈燕辉;于建斌;张江安;李琳;陈建立;曹鸿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2(TLR2)mRNA,TLR4 mRNA和TLR9 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其中发病与感染相关者10例,与感染无关者20例)和25例正常人PBMCs内TLR2,TLR4,TLR9 mRNA的水平.结果 与感染有关银屑病组、与感染无关银屑病组较正常对照组TLR9 mRNA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36和0.016),与感染无关银屑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LR2和TLR4的水平在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LR9的表达在与感染相关银屑病患者中显著升高,提示感染因素,特别是细菌CpG DNA在寻常性银屑病中的作用可能通过TLR9介导.
作者:蔡怡华;郑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整合式心理治疗对慢性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组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增加整合式心理治疗,比较其与单纯使用中医辨证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疗效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疗效好于对照组,研究组抑郁与焦虑评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明显提高.结论 整合式心理治疗可以提高慢性湿疹患者疗效与生活质量.
作者:张磊;王微;楚瑞琦;陈静;周蕾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 11例均为本院皮肤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患者,其中男3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2.5,年龄17~47 岁,平均27.8岁;9例患者发病前2~13 天有用药史,其中使用头孢类4例,氨苄青霉素、克林霉素、磺胺、对乙酰氨基酚、卡马西平各1例,自服用可疑药物至皮损发生时间为8 h~12天,平均4.2天.患者均为初次发病,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银屑病史及家族史.
作者:周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Kaposi肉瘤(Kaposi's sarcoma,KS)组织中细胞增殖、细胞凋亡与14-3-3β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和原位细胞凋亡标记技术(TUNEL)对14例KS及12例健康人正常皮肤组织进行14-3-3β,细胞增殖指数(PI)及细胞凋亡指数(AI)的检测.结果 14-3-3β蛋白在KS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1),其阳性反应程度在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KS组织中PI和AI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1);KS组织中14-3-3β蛋白与PI呈正相关(r=0.671,P<0.01),与AI呈正相关(r=0.649,P<0.05).结论 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均参与了Kaposi肉瘤的发生、发展.14-3-3β的过表达与KS瘤细胞的失控性增殖有关,KS细胞的凋亡与多种途径有关,并可能受到多种负向调节因子的作用.
作者:曾妍;周晓斐;赵瑾;杨丽;芮东升;赵娟;杨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女,49岁.反复腹胀、返酸2年,肤色变黑伴瘙痒3月、加重2周.皮肤科情况:颈、双腋下、腹股沟及四肢远端皮肤明显增厚,黑褐色,皮纹加深、干燥呈绒毛状增生,密集成片.病理活检符合黑棘皮病.胃镜检查见胃小弯侧有一巨大溃疡,覆有污苔,周围黏膜呈堤状隆起,质硬,易出血,组织病理示低分化腺癌.予化疗联合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
作者:朱健伟;骆丹;范志莘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2%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细菌感染性皮肤病患者,治疗组30例外擦2%夫西地酸乳膏,2~3 次/d;对照组30例外擦2%莫匹罗星软膏,3次/d,疗程7天.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6.6%;对照组有效率90.0%,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2%夫西地酸乳膏与莫匹罗星软膏对各种感染性皮肤病均有较好疗效,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张洁;刁庆春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