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刁庆春
目的 观察鱼腥草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患者静滴鱼腥草注射液100~200 mL/d,对照组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1%普鲁卡因注射液30~60 mL、维生素C注射液3 g静滴,两组均外用牛皮癣素膏,15天1疗程,共2个疗程.并进行3年的随访.结果 两组均有较好疗效,疗程结束差异无显著性(P>0.05).鱼腥草对于预防银屑病复发有很好的疗效.结论 鱼腥草治疗寻常性银屑病有效,对预防其复发疗效较好.
作者:王鹏;迪丽努尔;高瑾;普雄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女,49岁.反复腹胀、返酸2年,肤色变黑伴瘙痒3月、加重2周.皮肤科情况:颈、双腋下、腹股沟及四肢远端皮肤明显增厚,黑褐色,皮纹加深、干燥呈绒毛状增生,密集成片.病理活检符合黑棘皮病.胃镜检查见胃小弯侧有一巨大溃疡,覆有污苔,周围黏膜呈堤状隆起,质硬,易出血,组织病理示低分化腺癌.予化疗联合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
作者:朱健伟;骆丹;范志莘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七参连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予七参连软膏薄涂患处,对照组外用0.025%丙酸倍氯米松乳膏,疗程7天.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54.76%,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分别为46.34%,86.05%.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七参连软膏治疗皮炎湿疹安全性好,是一种有效、安全、方便的皮肤病外用药.
作者:尚静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外用5%苯扎溴铵溶液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5%苯扎溴铵溶液准确涂于疣体上,并压迫1~2 min,1次/d,连用3~14天至疣体消退;对照组采用二氧化碳激光碳化至疣体组织在肉眼视线完全消失.随访半年观察皮损消失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88.46%,对照组治愈率63.6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外用5%苯扎溴铵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好,操作简单,复发率低.
作者:邓吉成;孙晓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84岁.临床表现为右足部暗红色浸润性肿快伴自发性破溃出血.组织病理诊断为梭形细胞血管肉瘤.同时做了免疫组化检查.
作者:杨如学;王琳;张晓;徐晨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兔耳痤疮模型,观察十味平痤胶囊的抗粉刺作用.方法 采用Kligman法建立兔耳痤疮模型,以涂橄榄油作对照.造模成功后将家兔随机分为大、中、小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灌饲十味平痤胶囊、三蕊胶囊和生理盐水2周,在造模前后及灌胃前后分别切取组织于光镜、电镜下观察结果.结果 外涂煤焦油2周后,兔耳表面粗糙,可见粉刺、丘疹,且光镜、电镜下组织学改变与人类痤疮相似;涂橄榄油处肉眼及光镜下改变不大.灌药2周后,实验各剂量组和三蕊胶囊组肉眼可见粉刺、丘疹消退;光镜及电镜下亦有相应改变.结论 Kligman法造模稳定可靠、重复性强;十味平痤胶囊可纠正兔耳毛囊上皮的异常角化.
作者:周培媚;熊霞;杜宇;祝守敏;朱小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山莨菪碱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220例采用山莨菪碱治疗;对照1组219例采用甲氰咪胍治疗,对照2组210例采用丹参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1.82%,对照组分别为74.83%,76.19%,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其复发间隔时间亦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复发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山莨菪碱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疗效确切,是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理想用药.
作者:杨静;周飞红;黄萌;杨光艳;陈龙;刘辉峰;姜一化;段逸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吖啶橙染色法与革兰染色法检查线索细胞的临床适用性.方法 对100例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分别采用吖啶橙染色法和革兰染色法进行线索细胞检查.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存在差异(P<0.05),吖啶橙染色法存在假阳性问题,假阳性率为10.5%.结论 临床常规开展吖啶橙染色法检测线索细胞不能替代革兰染色法.
作者:岳颖;车雅敏;纪岩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48岁.双下肢红斑、鳞屑3年,皮肤异色1年,皮损境界清楚,进行性加重,伴瘙痒.组织病理检查见多个深染的单一核细胞侵入表皮,并形成Pautrier微脓肿,真皮内单一核细胞呈带状浸润.诊断:蕈样肉芽肿(MF).予以干扰素治疗,皮损略缓解,病情稳定.
作者:陈燕辉;于建斌;张江安;李琳;陈建立;曹鸿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维甲酸受体(RAR)γmRNA在依曲替酸处理前后的改变.方法 用0.1μmol/L和1.0μmol/L依曲替酸处理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后12 h,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维甲酸受体γ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 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可表达少量的维甲酸受体γmRNA;0.1μmol/L依曲替酸处理后,RARγmRNA的表达无明显增高,为正常对照组的1.8倍(P>0.05);1.0μmol/L依曲替酸处理后,RARγ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为正常对照组4.0倍(P<0.01).结论 低浓度依曲替酸(低于0.1μmol/L)对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RARγ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较高浓度的伊曲替酸可明显诱导RARγmRNA的表达.
作者:罗素菊;彭振辉;郑焱;徐浩翔;曹振平;张磐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42岁.腰骶部皮肤褐色斑42年,伴肿物24年.查体见全身皮肤有较多米粒至绿豆大小、圆形的棕褐色斑及咖啡斑,并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肿物.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巨大神经纤维瘤.头部CT报告脑白质病.行腰骶臀部巨大神经纤维瘤大部分切除术,手术切除瘤体42 kg.脑白质病与本病是否有必然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沈俊萍;沈为兴;程树杰;杨季红;魏希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Histofreezeer(R)便携式冷冻手术系统治疗皮肤赘生物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Histofreezer(R)便携式冷冻手术系统治疗皮肤赘生物32例,并与28例液氮喷雾冷冻治疗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为92.86%,Histofreezer(R)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出现疼痛、红斑及水疱等不良反应较液氮喷雾方法为轻,患者耐受性好.结论 Histofreezer(R)便携式冷冻手术系统治疗皮肤赘生物,有效率同液氮喷雾相近,该系统具有使用简单、携带方便、易于贮存、局部反应小等优点.
作者:赵广;吴卫红;李翠娜;王丽华;张磊;江丽;史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9例住院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9例患儿均出现发热、全身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内脏损害.致敏药物苯巴比妥6例、卡马西平4例、磺胺嘧啶和阿司匹林各1例.随访时均已痊愈.结论 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和内脏损害为特征,致敏药物以抗惊厥药为主.
作者:汤建萍;树叶;韦祝;曾迎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2%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细菌感染性皮肤病患者,治疗组30例外擦2%夫西地酸乳膏,2~3 次/d;对照组30例外擦2%莫匹罗星软膏,3次/d,疗程7天.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6.6%;对照组有效率90.0%,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2%夫西地酸乳膏与莫匹罗星软膏对各种感染性皮肤病均有较好疗效,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张洁;刁庆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报告1例长期以头部皮肤损害为表现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并分析皮肤损害特征、组织病理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免疫组化染色特点.该患者为男性,63岁,以局限性头部皮损反复发作7月为其主要症状.皮损呈多形性,以红斑、脓疱、糜烂及溃疡为主,短期内四肢出现浸润性斑块.骨髓病理及流式细胞术提示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头部皮肤组织病理见血管周围散在的肿瘤细胞,表达MP0阳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复杂,头部浸润是其皮肤受累部位之一.在白血病的诊断以前出现头部皮疹,活检提示有异型细胞浸润,提示白血病的进展及预后不良.
作者:刘素玲;冉玉平;刘卫平;张敏;赵越;黎静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IFN-γ,IL-10与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IFN-γ,IL-10浓度,同时以20例经治疗后血清反应阴性梅毒患者及20例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结果 与经治疗后血清反应阴性梅毒患者及健康献血者相比,梅毒血清固定患者IFN-γ水平较低而IL-10水平较高;血清反应阴性梅毒患者与健康献血者,IFN-γ及IL-10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清固定的形成可能与Th1/Th2比例失衡有关.
作者:刘藕根;黄清水;陈玉;姜美英;梁斌慧;曾敏帆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玫瑰糠疹中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VCAM-l的表达.结果 皮损组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组及玫瑰糠疹皮损周围正常皮肤组,玫瑰糠疹皮损周围正常皮肤组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VCAM-1在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高表达与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有关,参与了玫瑰糠疹的炎症反应.
作者:胡玉贤;王爱学;李玉平;四荣联;张贵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2(TLR2)mRNA,TLR4 mRNA和TLR9 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其中发病与感染相关者10例,与感染无关者20例)和25例正常人PBMCs内TLR2,TLR4,TLR9 mRNA的水平.结果 与感染有关银屑病组、与感染无关银屑病组较正常对照组TLR9 mRNA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36和0.016),与感染无关银屑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LR2和TLR4的水平在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LR9的表达在与感染相关银屑病患者中显著升高,提示感染因素,特别是细菌CpG DNA在寻常性银屑病中的作用可能通过TLR9介导.
作者:蔡怡华;郑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20岁.入院时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脱屑、黏着性鳞屑,胸背部泛发粟粒大小的脓疱,双手黏着性黄厚痂,伴瘙瘁、发热,诊断为药疹.取鳞屑镜检见大量疥虫和虫卵,确诊为挪威疥.外用硫磺软膏治愈.
作者:冯兰珍;刘焕强;王根会;赵云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细胞因子IL-2,IL-12,IFN-γ和IL-4的水平,探讨其在C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60例CA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T细胞细胞因子IL-2,IL-12,IFN-γ,IL-4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CA患者外周血IL-2,IL-12,IFN-γ-CD4+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下降(P<0.001);IL-4-CD4T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h1/Th2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 CA患者存在Th1/Th2平衡失调,这可能是CA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刘冬先;江文;陈兴平;陈映玲;杨东亮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