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亭;潘庆刚;沈峰;刘宁涛;刘忠;张迅
在临床上,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的苏醒恢复一直是一个难题,近期我们收治了2例PVS,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树茂;覃仕英;张红英;曹卫东;程光;谢锐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皮质醇增多症分为垂体性、肾上腺性和异源性三类.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又称库欣病,是因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ACTH)腺瘤或腺体增生所致.儿童库欣病少见.我们回顾性总结了北京协和医院1990年1月~1999年7月手术时年龄小于14岁的12例儿童库欣病的诊断、经蝶窦手术与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义;苏长保;任祖渊;王任直;马文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近期收治椎管内巨大哑铃形肿瘤1例,经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广迪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防止鞍区肿瘤手术后缺血性视神经萎缩的方法.方法对14个尸体头颅标本进行鞍区微血管的显微解剖研究,找出供应视神经与视交叉的穿动脉的解剖特征.并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9年6月至2001年7月间经手术治疗的24例鞍区肿瘤.术前8例视神经功能完全正常,16例视神经功能已经被不同程度损害.结果肿瘤全切除、次全切除及大部切除者分别为19例(79%)、3例(13%)和2例(8%).术中视神经均解剖保留,术后视觉功能好转、不变和恶化者分别为11例(69%)、3例(19%)和2例(12%),无死亡.结论掌握鞍区微血管的显微解剖特点,并在术中保护视神经的供血动脉,可减少或预防术后缺血性视神经萎缩的发生.
作者:李世亭;潘庆刚;沈峰;刘宁涛;刘忠;张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估脑立体定向手术对全身性扭转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MRI定位手术靶点,微电极脑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在术中对靶点行功能确认,对19例全身性扭转痉挛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其中单侧手术8例,同期双侧手术9例,分期双侧手术2例.毁损靶点包括苍白球腹后部、丘脑底核及丘脑腹外侧核.采用Burke的扭转痉挛运动功能评分法对6例患者进行手术疗效定量评估.结果全部19例患者术后手术对侧的肢体肌张力基本恢复正常,运动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行疗效评估的6例患者中,3例单侧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改善率分别为(13.3±4.4)%、(27.2±5.6)%和(29.7±11.1)%,主要表现为手术对侧肢体症状明显改善,躯干有轻度改善;而3例同期双侧手术患者肢体和躯干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改善率分别为(25.9±7.6)%、(58.1±1.7)%和(65.4±6.9)%.结论应用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全身性扭转痉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秦明筠;李勇杰;王玉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的发现率也相应提高.由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30 d的死亡率为45%,大约半数生存者均有不可逆的脑损害[1],这就给神经外科医生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对待这种目前无症状但可能发生危险的病变.预防出血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式,因此有理由考虑对UIAs在破裂前进行治疗.然而,手术治疗和栓塞治疗并非没有危险.目前UIAs患者是应该保守治疗还是应该尽早进行外科处理尚存在着争论.
作者:沈建康;刘承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回顾神经外科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般外科时期、专业外科时期和微创外科时期.19世纪末尚无神经外科专业,初的颅脑手术由神经内科医师制定计划,一般外科医师操作,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20世纪初,Cushing开始采用术中持续吸引、高频电刀、明胶海绵等止血技术以后,神经外科的手术死亡率大幅度降低;脑室和气脑造影(1918年和1919年),以及脑血管造影(1927年)的问世,又为颅脑手术定位提供了较可靠的定位诊断方法,至此神经外科专业化的条件已告成熟.
作者:王象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报导与人脑胶质瘤相关的二条新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方法对发现的脑胶质瘤相关的二条新基因进行测序,Northern blot和序列局部对比查询(BLAST)分析,同时运用染色体辐射杂交(RH)技术对其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这二条新基因都是全长新基因,基因库登录号分别为AF 225513和AF 329277.经Northern blot 证实436 F11基因在人正常脑组织中高表达,而在人脑胶质瘤中低表达,而另一条基因507 E08则相反.RH染色体定位显示436 F11基因在6q 21-q23的D6S304和D6S2156 Marker之间,507 E08基因在D14S1066 Marker 和 D14S265 Marker之间.结论找到了二条与人脑胶质瘤相关的全长新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相应定位,这为胶质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祁震宇;惠国桢;王兆;吴海;应康;顾少华;谢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介绍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上区肿瘤的技术和经验.方法选择鞍上区10例脑膜瘤和3例垂体腺瘤,经眶上锁孔入路,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对周围结构妥善保护.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92.3%),大部分切除1例(7.7%).除1例有短期尿崩外,余病例无术后感染、出血等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对脑组织无效暴露少、牵拉轻、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有利于预后.
作者:林志俊;李昭杰;周东;许作奎;林晓风;詹升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高血压脑出血致死、致残率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长期以来人们对该病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采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诱发脑出血,建立脑出血模型,探讨血肿对周围神经细胞病理变化的影响.
作者:刘宏毅;常义;邹元杰;张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提高大型听神经瘤(LAN)的手术切除效果及对面神经的功能保护.方法作者分析了230例LAN(直径 >30 mm)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特征.本组均经CT 或MRI扫描诊断,采取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并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肿瘤行切除术.结果 186例(80.9%)获全切除,33例(14.3%)次全切除,余11例(4.8%)为部分切除,术后3例(1.3%)死亡.术中面神经解剖学保留率为82.6% (190例).203例经长期随访观察(平均3.8年),其中191例(94.1%) 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LAN,使面神经获得了较好的解剖学保留与功能保存,对>30 mm直径的听神经瘤,作者推荐应用该入路和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切除,疗效满意.
作者:章翔;张剑宁;费舟;傅洛安;刘卫平;顾建文;吴景文;王占祥;贺晓生;宋少军;陈义军;郭衍;易声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993~1999年,我科手术治疗侧脑室三角区占位性病变20例 ,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志刚;刘绍明;程江鹏;周懿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胚中脑腹侧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增殖条件及分化方向.方法应用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使人胚中脑腹侧幼稚细胞维持在未分化状态并促进其增殖;通过克隆分析、细胞增殖曲线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细胞的增殖能力;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这些细胞的分化方向.结果该细胞群具有一定的增殖能力,在撤除生长因子后至少能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但未检测到多巴胺能神经元.结论从人胚中脑腹侧分离出的幼稚细胞具有一定的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有多向分化潜能,具备中枢神经系统干细胞的一般特征.
作者:李庆国;梁鹏;武俏丽;林志国;刘恩重;戴钦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早期营养支持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上,各单位尚存在不同的做法.许多人注重早期肠外营养,只是到昏迷患者的康复后期才采用肠内营养,且多是牛奶、混合奶等无渣全流食,这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腹胀、腹泻和便秘等不良反应.实际上,临床研究已证实,在早期应用肠外营养的同时酌情辅以肠内营养,对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和缩短病程有很大益处[1].现今有多种肠内营养液可供选择,其中,能全力营养素完善、均衡,生物利用度高,已获得了广泛认可.从2001年1月至12月,我科对40例昏迷患者早期采用能全力进行鼻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覃仕英;张永琴;谢莉;张红英;蔡艳丽;宋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垂体柄在不同类型鞍区肿瘤中的受累方式,探讨如何在手术中寻找和保护垂体柄.方法对239例鞍区肿瘤患者(手术资料中对垂体柄有明确描述和保留程度的记述)的围手术期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垂体柄与鞍区肿瘤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类,总结了针对不同关系类型的垂体柄的保护方法.结论了解垂体柄与鞍区肿瘤的位置关系对全切肿瘤及保护垂体柄有指导意义.
作者:漆松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磁图(MEG)在癫痫外科中的定位价值.方法本组26例癫痫患者,男18例,女8例,术前均行脑电图(EEG)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同时做了脑磁图(MEG)检查.所有患者手术均在MEG指导下进行,术中加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结果 26例患者均能通过MEG进行术前致痫灶与功能定位,其阳性率明显高于EEG和影像学检查.术后复查EEG,22例患者较好.短期随访1~3个月,25例患者癫痫发作完全消失.结论 MEG是一项术前致痫灶定位和功能保护的有效检查方法.
作者:李龄;朱丹;张志强;王焕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神经导航系统已成为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精确的术前病变定位,术中实时导航为医师切除肿瘤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我科从2000年11月至2001年10月在神经导航辅助下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脑干区肿瘤9例,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术后监护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永琴;蔡艳丽;吴景文;恒彦;李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深部STN刺激靶点时MRI直接定位法和MER术中导引定位法的解剖学偏差.方法本组5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表现为运动迟缓、步态不稳及躯干症状,共安放6例次微电极.结果采用MRI直接定位法和MER术中导引定位法,其定位靶点的平均偏差距离是1.25 mm,尽管该偏差值较小,但是,基于影像学的立体定向法只能将刺激电极定位于距离靶点几毫米的范围内.结论电生理学方法(MER)对于调整和确定靶点位置至关重要.MER术中导引定位法有助于手术的完全成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人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临床生化特征及与肿瘤Gsp癌基因表达、激素分泌、细胞增殖水平及侵袭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垂体GH腺瘤43例,对其中17例分别提取DNA,经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和基因直接序列分析法检测Gsp癌基因的表达;以125I-VolR DNA聚合酶活性测量法,检测43例患者血清DNA聚合酶活性以间接评价肿瘤组织增生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GH分泌水平.结果 Gsp癌基因阴性和阳性患者在肿瘤大小、GH水平及侵袭性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侵袭性垂体腺瘤DNA聚合酶活性比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高,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GH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增殖活性和GH水平明显增高.DNA聚合酶活性和GH水平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的有用参考指标.
作者:雷霆;杨波;舒凯;董芳永;薛德麟;李龄;蒋先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严重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系指伤后GCS≤8分,且昏迷长达6 h以上的患者.这类患者有一个很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伤情差异也较大,因此在治疗上既要考虑到一般原则,又要顾及个体伤情的特点.现今多强调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行辨证施治来代替传统的严格限制入水量与钠盐的液体疗法,并对液体种类的选用与搭配也有了一些新的措施.
作者:曹美鸿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