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巍;许小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耐药是引起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ABC转运分子是一个转运蛋白超家族,它通过ATP依赖的药物排出泵介导耐药.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ABC转运分子的活性是固有的,其活性与化疗反应密切相关.
作者:单芳;何明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的数据表明,初次献血者的维持正在变得困难,只有不到一半的初次献血者会再次献血.事实上众多初次献血者不参加再次献血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献血晕厥及相关不良反应是重要诱因.近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即使有轻度献血不良反应(晕厥、头昏、无力),第二年重复献血也会下降50%.
作者:Hauson SA;France CR;杨晓芬;赵凤绵;武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血液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安全、充足和有效的血液供给.为此,致力于对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可高度保障血液成分的安全.目前,在发达国家,通过引入新一代抗体、抗原检测技术以及核酸扩增检测(NAT),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已很大程度地被降低了.美国采用NAT技术筛查献血者后,HIV 1和HCV的残余危险已降至约为1:2,000,000.据报道,NAT检测的献血者中HIV-1感染者比例是1:31,000,000,HCV的感染者比例是1:270,000(采用第三代抗体检测).这样的感染发生率有力地保证了现在的血液供品的安全.另外,HIV-1和HCV的NAT技术的特异性防止了过去献血者中所呈现的高比例假阳性现象,该技术的假阳性比例低于过去任何一种筛查献血者的血清学技术.
作者:Stramer SL;廖耘;王乃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血小板冷藏会使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受体复合物(von Willebrand factor receptor complex)聚集成簇.巨噬细胞αMβ2整合素结合在成簇复合物的GPIbα亚基,导致输注的冷藏血小板被快速清除.因此输注用血小板不能冷藏,但现在的室温保存方式也存在很大缺点.我们已证明αMβ2是一种凝集素,它能识别GPIbα的N-连接葡聚糖上暴露的β-N-乙酰葡萄胺.冷藏血小板的酶促半乳糖苷化阻止了αMβ2的这种识别,延长了有功能的冷藏血小板的循环时间.当加入二磷酸尿苷半乳糖(UDP-半乳糖),血小板相关性半乳糖转移酶能有效地促进半乳糖苷化过程,这提供了一个强大而又简单的冷藏条件下保存血小板的方法.
作者:Hoffmeister KM;Josefsson EC;Isaac NA;余晋林;卢瑾;徐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968年,一些研究者首次报道IgA过敏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20,000-47,000.输注完全没有IgA的血液和/或洗涤血细胞除去血液的IgA分子,能够预防IgA过敏反应,但有的患者不得不输注含有不同浓度IgA的血浆制品.尽管一些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G)已经被成功地用于易感染病人的治疗,但IgA过敏的风险总是不能被完全排除.事实上,所有市售的IVIgG制剂都对IgA的含量做了补充说明,并规定有抗-IgA或有过敏史的病人禁用.本文作者报道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IgA过敏输血反应的方法.
作者:Salama A;Temmesfeld B;Hippenstiel S;赵凤绵;张金彩;杨晓芬;潘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核因子κB(NF-κB)是调控多种基因的重要转录因子.近年来发现,NF-κB的不适当激活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增殖、转移及细胞耐药密切相关.对NF-κB进行调控目前已经成为抗肿瘤治疗的热点.
作者:许晓巍;许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流行病学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在西方国家很常见,占65岁以上白血病患者的65%.中位发病年龄65~70岁.30岁以下极为罕见,但20%~30%病例于55岁前发病,年发病率约3/10万.欧洲、澳大利亚、北美白人以及黑人的发病率是印度、中国及日本的20~30倍.男女之比约2:1.无确凿证据显示,接触化学物质和射线、饮食、吸烟、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为本病的高危因素,但患者一级和二级亲属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增高.许多家族尚存在患者后代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重的现象.经治和未治患者第二肿瘤发病率增高.
作者:Oscier D;Fegan C;Hillman P;Illide T;Johnson S;Maguir P;Matutes M;Milligan D;孙蕾;高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反式激活因子(MHC classⅡtransactivator,CⅡTA)是1993年发现的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被认为是MHCⅡ类分子表达的主要调控因子.本文就CⅡTA的结构、功能以及对MHC基因调节及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宋玉华;徐开林;潘秀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直至第7届国际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协作组会议(HLDA7,2000.6,英国Harrogate市召开)为止,已有247个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简称CD)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被该国际组织鉴定和命名[1].在过去的近30年间,CD分子及其单抗的应用已使小儿血液肿瘤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人鼠嵌合型CD20单克隆抗体在淋巴瘤治疗中的成功应用,又掀起了导向治疗的热潮[2].以下就该领域在小儿血液肿瘤学诊疗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汤永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树突状细胞(DCs)是体内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不仅是诱发机体免疫应答的有力启动者,还在机体对自体和外来抗原产生耐受中起着关键作用.DCs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及耐受中起着双向调节作用,不同来源以及发育中处于不同阶段的DCs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所起作用不同,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作者:曹俊杰;李彩霞;吴德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开展并完善单基因遗传病植入前基因分析对杜绝患儿出生、减少流产带来的伦理学争议和孕妇所面临的身心创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植入前单细胞基因分析技术和策略作一综述.
作者:方怡;王学锋;王鸿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流式细胞术是研究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工具,具有快速、灵敏、客观和重复性好等特点.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可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细胞免疫表型检测,以及微小残留病的监测等,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分型、预后判断及病情监测.
作者:吴冠宇;李建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