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回盲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柳维军;陈泽;奉孝荣

关键词:回盲部,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临床病理特征, 软组织恶性肿瘤, 内脏器官, 鉴别诊断, 消化道, 腹膜后, 多形性, 小肠, 下肢, 文献, 身体, 上肢, 结肠
摘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是较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包括内脏器官[1].下肢是常见部位,其次是上肢及腹膜后,消化道少见,特别是小肠及结肠更罕见.我院收检1例回盲部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布地奈德、孟鲁司特钠与转移因子联用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发病临床观察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的常见病,约40%~90%在其后不久即发生反复气喘,终演变为支气管哮喘[1].我院儿科门诊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收治的9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吸入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和口服孟鲁司特钠、转移因子联合防治,并定期随访2年,观察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发病情况及其肺功能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苟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顺式阿曲库铵在麻醉诱导期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顺式阿曲库铵的理化特性、代谢途径、药效观察、不同注药方式、不同人群及国内外麻醉诱导期的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发现,顺式阿曲库铵作为一种新型的中时效非去极化肌松药, 安全治疗窗宽、作用强、恢复较快、无蓄积作用、可控性好、不释放组胺、代谢不依赖肝肾功能;并且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条件和手术需要,通过调整剂量和注药方式来调控其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从而满足不同手术麻醉诱导的需求,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麻醉肌松药.

    作者:谢柯祺;兰志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回盲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是较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包括内脏器官[1].下肢是常见部位,其次是上肢及腹膜后,消化道少见,特别是小肠及结肠更罕见.我院收检1例回盲部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作者:柳维军;陈泽;奉孝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刀砍伤致颅骨开放性骨折61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刀砍伤致颅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刀砍伤致颅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保守治疗,定期复查CT,其中6例出现慢性头痛,4例改为手术后头痛消失;36例全麻下手术治疗;手术患者治愈29例,遗留一侧肢体无力3例,癫痫发作2例,术后慢性头痛6例.结论 对于头部刀砍伤患者,门诊医生应坚持常规头颅CT检查,以免漏诊颅内损伤.

    作者:樊庚;侯宇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弹性义齿修复个别牙缺失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弹性义齿和传统活动义齿修复个别前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90例肯氏Ⅲ类或Ⅳ类牙列缺损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组,分别进行弹性义齿和传统活动义齿修复.于义齿戴用后1周、3个月、6个月比较修复效果.结果 与传统活动义齿修复相比,戴用弹性义齿较少发生基牙患龋和食物嵌塞,但义齿折裂的可能性较传统活动义齿修复为大.结论 只要选择好适当的适应证,弹性义齿修复效果较好.

    作者:洪江;田保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对儿童感染后肾炎的再认识

    感染在人类普遍存在,感染后对肾脏的损害早有认识.随着抗生素的应用,细菌感染引起肾脏损害明显减少,而其它病原体感染导致的肾脏损害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尤其随着器官移植的开展以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病毒感染所致肾脏损害的问题更加突出,其数量及重症病例的报告均见增加.如何早期发现、正确诊断感染后肾脏损害是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李运璧;朱小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胸腔积液3例误诊原因分析并文献复习

    例1:患者,女,青年,因神志恍惚于2002年8月12日入院.入院时查体:生命体征正常,神志恍惚,双瞳等大正圆,约0.25 cm,对光反射迟钝,颈阻(+),左胸部叩浊,呼吸音消失,右肺呼吸音稍减弱,双侧病理征(+).

    作者:周江;张仁国;罗世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治疗

    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霍奇金淋巴瘤的复发率约为50%.复发通常发生在手术一年后,而且治疗起来并不容易.复发霍奇金淋巴瘤的自然病程可从刚开始的快速发展逐渐过渡到一个相对顽固且不活跃的缓解期.如果患者年轻,无伴发疾病且肿瘤对化疗敏感,则仍然有希望治愈.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一系列临床因素(如复发时间,对细胞毒疗法的敏感性以及疾病所处的阶段等).放疗前对病史的要求:通过临床试验发现有HLA相合供体和新的因子.虽然很少有病例能获得治愈,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放疗、单药或联合化疗和强度减低的同种移植对病情的控制具有极好的效果.本文针对这些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对病例收治标准、试验药以及治疗方案进行了讨论.

    作者:王耀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 对36例合并糖尿病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择期手术21例,急诊手术15例,术前漏诊3例,术后发生酮症酸中毒3例,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低血糖昏迷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 对合并糖尿病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严格控制血糖,合理使用胰岛素,选择合理麻醉方式及手术方法,有效的营养支持,是获得理想的外科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

    作者:钱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导尿时机探讨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导尿时机.方法 选择接受全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麻醉前进行导尿,试验组全麻后进行导尿,比较两组患者导尿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对尿管的耐受度、对尿道的损伤情况等项目.结果 与清醒情况下导尿相比,全麻后导尿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影响较小,对患者尿道黏膜的损伤程度轻,患者对尿管的耐受程度高.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全麻后导尿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创伤小,耐受程度增加,有助于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并发症,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石亚灵;鲁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间苯三酚在分娩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间苯三酚在第一产程治疗宫颈水肿中的作用及其促进产程和对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 将278例宫口扩张缓慢或有宫颈水肿活跃期延缓的头位单胎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9例,观察组给予间苯三酚40 mg静脉推注,对照组给予地西泮(商品名:安定)10 mg静脉推注,观察两组产程进展、阴道分娩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活跃期时间为(3.12±0.23)小时,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27±0.15)小时(P < 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为(43.21±1.13)分钟,对照组为(43.19±2.14)分钟;观察组阴道分娩率为82.01%,对照组为80.92%;观察组产后出血量为(158.18±12.03)ml,对照组为(160.31±13.11)ml;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76±0.17)分,对照组为(9.75±0.11)分,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间苯三酚有加速宫颈扩张和促进产程的作用,对母儿无不良影响,值得推广.

    作者:李萍;常林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1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临床应用经验,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全组14例患者,ASD直径14~36 mm,均在全麻下经右胸第4肋间隙胸骨旁2~3 cm小切口进胸,再经食道心脏彩超(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输送器置入封堵器.结果 14例手术中13例一次封堵成功;1例术后3小时封堵器脱落,换用大号封堵器后再次封堵成功;手术时间(82.37±9.54)min,术中失血量(30.25±8.71)ml;1例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予以过度通气及静脉输入前列地尔扩管治疗后缓解;2例术后胸腔内出血,予以闭式引流及加强止血治疗后停止;余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6天痊愈出院;经2~12个月随访,无死亡病例,封堵器位置良好,ASD无残余分流,心功能改善.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ASD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安全、有效,术中与超声医生密切协作,选择与ASD大伸展径相匹配的封堵器,以保证手术的成功.

    作者:刘胜中;丛伟;曾富春;甘崇志;王雪海;薛洋;贾克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骨髓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分析

    目的 探讨骨髓活检(BMB)中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19例骨髓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法(PAS)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及免疫组化PV9000法系列抗体标记.结果 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均显示造血组织增生,有小巨核细胞和原始细胞异常定位;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有显著原始粒细胞或原始红细胞增生;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显示粒系细胞增生为主,各阶段粒细胞均可见到;3例浆细胞性骨髓瘤(PCM)和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均系骨髓肿瘤性增生,两者的HE形态结合免疫组化标记能够诊断和鉴别诊断.结论 MDS诊断主要依赖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标记没有太大帮助;对AML、CML、PCM和NHL的诊断而言,除病理形态学观察外,各类肿瘤组织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黄晓赤;罗克枢;王西川;赵剑萍;吴蓉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容积减少的机制与肺开放策略的选择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各种肺内外病因引起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由此导致的急性非心源性低氧性呼吸衰竭.肺容积减少是ARDS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之一,也是当前ARDS机械通气治疗的主要着眼点和难点.肺组织自身重量增加导致肺泡塌陷,肺泡水肿,心脏和腹腔导致的压迫性肺不张是ARDS患者肺容积减少的原因.肺容积减少机制导向性的肺开放策略有助于达到改善氧合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佳平衡.

    作者:董亮;邱海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家族性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1例及文献复习

    患者,女,32岁.因双下肢胫前、大腿和背部可见扁平隆起的黄褐色丘疹伴瘙痒17年,于2009年10月19日就诊.患者17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胫前出现针头大小褐色斑点,自感瘙痒,未予治疗.

    作者:佘姝娅;王勤;李娟;薛竞;刘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脑损伤和颅内手术后腰臀、骶尾、腿痛治疗体会

    我科2000~2008年采用腰椎管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1~3次)治疗801例脑损伤和开颅手术后出现腰、臀部,骶尾及大腿部疼痛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常云;陶裕川;龚斌;刘盛君;虞德明;周世军;陈建洪;彭华;易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利巴韦林联合双黄连口服液治疗13例轻型甲型H1N1流感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利巴韦林、双黄连口服液合用对轻型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3例轻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采用利巴韦林联合双黄连口服液治疗,观察体温下降、咽部充血消失、扁桃体肿大消失、血象恢复正常、X射线片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结果 13例轻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经过治疗,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3.5±0.5)天,扁桃体恢复正常时间(4.0±1.2)天,咽部充血消失时间(5.4±0.35)天,血象恢复正常时间(4.5±1.0)天,胸片恢复正常时间(6.4±1.0)天,均获痊愈.结论 利巴韦林联合双黄连口服液对轻型甲型H1N1流感病例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效全;刘佳易;胡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口服硫酸锌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口服硫酸锌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 将107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52例、治疗组5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蒙脱石散、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补液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硫酸锌,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硫酸锌治疗组平均止泻时间较对照组短,疗效较对照组提高(P < 0.05),未出现不良反应,患儿均能耐受.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锌口服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效果肯定,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俐;岑琴;饶睿;刘婷婷;代强;史良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及治疗观察

    目的 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CP)感染与治疗.方法 选择CVA患儿70例为观察组,同期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85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清MP-IgM、CP-IgM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MP-IgM、CP-IgM感染率观察组分别为28.57%、21.43%,对照组分别为14.12%、8.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小儿CVA伴有一定程度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且感染率高于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应加强对因治疗.

    作者:肖妍;米本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两点法颈神经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麻醉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一针法颈神经阻滞和两点法颈神经丛阻滞分别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8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14例用一针法颈神经丛阻滞,B组34例用两点法颈神经丛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B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术中辅助药追加比例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结论 单纯锁骨骨折切开内固定术采用两点法颈神经丛阻滞具有易定位、好操作、麻醉效果好的优点,只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是基层医院较理想的麻醉方式之一.

    作者:熊显良;杨军;龚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