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诚;彭泽华;白林
黑素合成和黑素在细胞内的运动是非常复杂而精确的过程,这个过程决定皮肤色素的沉着.黑素细胞和角化细胞转移黑素的机制尚不清楚.黑素细胞的胞吐作用和角化上皮细胞的吞噬作用是黑素传递的可能的机制.其他的可能机制包括经过黑素细胞释放的包含黑素体的小囊泡,或者经过角化上皮细胞和黑素细胞浆膜的融合形成隧道单位.已经确认的重要的和转移有关的分子是角化细胞的蛋白酶激活受体2.该分子经过吞噬作用完成黑素的传递.另外黑素传递也可经过E-钙粘蛋白、SNAREs、Rab和RhoGTP酶的活动由外源凝集素和糖蛋白的交互作用来完成.
作者:訾绍霞;连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心率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临床拟诊冠心病206例及24例健康体检者以不同心率分组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应用增强扫描的数据选择佳时相重建,再将重建影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将后处理影像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节段影像质量并分析不同心率对佳时相的选择及影像质量的影响.评价不同心率组之间冠脉节段质量.结果 ①≤60次/分心率组与61~80次/分心率组、61~80次/分心率组与81~99次/分心率组、81~99次/分心率组与≥100次/分心率组影像质量构成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Z值分别为-0.597、-1.656、-1.627,P值分别为0.551、0.098、0.104),而≤60次/分心率组与≥100次/分心率组的影像质量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2.94,P=0.003);②4组心率组影像质量可评价率均达到97.5%以上,优良显示率达90%以上,不可评价率≤2.33%;③佳时相的选择上,低心率组以舒张期时相(65%~85%)为佳;中心率组以舒张期单时相(65%~85%)及舒张期和收缩期(30%~50%)双时相重建为主;高心率组则以收缩末期(40%~50%)为主.结论 通过佳时相的不同选择,不同心率组双源CT冠脉成像均达到满意的影像质量,心率快慢不再是影响双源CT冠脉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作者:高燕;白林;彭泽华;黄红云;陶客言 刊期: 2009年第02期
2002年2月至2008年8月我院采用颅骨单一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4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红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角化棘皮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70例角化棘皮瘤的病史资料结合近期的基础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病理证实为角化棘皮瘤,可见有丝核分裂像.所有病例手术后一期愈合,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角化棘皮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发生于曝光部位的皮肤肿瘤,常表现为类似鳞癌的孤立结节,其独特性为生长迅速,并有自愈的可能.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栾菁;吴文育;陈淑君;林尽染;陈忠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状况,观察根除Hp是否有助血小板数的提升.方法 ITP组41例,对照组40例,采用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HpSA)免疫快检卡诊断Hp感染状况.23例Hp阳性的ITP患者在治疗ITP同时加用抗Hp治疗后转阴17例,与ITP组中Hp阴性的18例在治疗后的血小板数进行比较.结果 ITP组和对照组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56.10%(23/41)、35.0%(14/40),ITP组Hp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23例Hp阳性的ITP患者抗Hp治疗后,转阴17例,与ITP组中Hp阴性的18例在治疗4~8周后血小板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p根除后血小板数恢复明显.结论 ITP患者Hp感染阳性率高于正常人,对于HP感染阳性患者给予根除Hp感染治疗有助血小板数的提升;对于ITP患者可常规行Hp检测.
作者:左赞;张帆;史克倩;刘斌;郭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对新发现的调控毛囊生长相关的CCDC72基因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克隆并构建不同长度启动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方法 运用在线软件Cister对CCDC72基因5'端2000bp进行启动子特征分析;以人毛乳头细胞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目并进行测序鉴定,再以扩增产物为模板PCR得到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并测序,将获得启动子片段插入pGL3-Basic载体.结果 序列分析发现起始密码子ATG上游的-1~-200bp及-600 ~-1000bp的区域内存在多个顺式作用元件,成功获得1924bp扩增片段,并构建了4个不同长度的CCDC72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结论 上述载体的成功构建及序列分析为进一步研究CCDC72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及基因表达调控奠定了基础.
作者:孙丽华;宋志强;郝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体外药盒置入胰腺区域动脉灌注(LAI)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价值.方法 72例SAP患者根据是否行选择性区域动脉灌注给药分成两组,LAI组42例采用LAI治疗,对照组30例经外周静脉给药,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结果 LAI组在缓解腹痛、恢复肠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降低全身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使Ⅱ级SAP患者的死亡率从60.00%降至29.41%.结论 LAI在早期治疗SAP方面效果满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江涛;姚欣敏;曹扬;文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健康指导对高血压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程度,强化护士健康指导意识,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将78例高血压住院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一般的常规指导,试验组患者及家属于入院后及出院前反复实施有目的 、有计划的健康指导,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询问或问卷调查的形式于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前分别进行依从性的调查评定和出院后半年内两组患者再住院率的比较.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依从性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出院前试验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出院后半年内两组患者再住院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健康指导能明显提高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降低再住院率.
作者:龚亚君;江小燕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过敏性紫癜是皮肤科一种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性疾病,在其发病机制中氧化损伤与抗氧化防护的失衡即氧化应激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过敏性紫癜氧化损伤中活性氧产生的主要来源、介导组织损伤的主要途径以及抗氧化防护体系中主要的抗氧化酶与非特异性抗氧化剂进行综述.
作者:陈涛;郭在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X射线检查对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HH)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HH患者X射线征象.结果 本组可恢复性食管裂孔疝36例(69.23%),不可恢复性食管裂孔疝共16例(30.77%);膈上疝囊征37例(71.15%),食管胃环征34例(65.38%),疝囊内出现胃黏膜皱襞33例(63.64%).结论 熟练掌握食管裂孔疝的X射线征象及可疑征象,并根据临床综合判断,能及时确诊病情.
作者:李刚;侯伟;陈加源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Survivin和p53蛋白在结直肠腺瘤转化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urvivin和p53蛋白在45例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另选结直肠高分化腺癌和正常结直肠黏膜各10例作为对照.结果 45例腺瘤中有15例Survivin阳性表达,其中低级别腺瘤Survivin阳性表达率11%(3/26),高级别腺瘤为63%(12/19);正常黏膜和腺癌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10)和90%(9/10)(P<0.01);低级别腺瘤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与高级别腺瘤和腺癌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与正常结肠黏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高级别腺瘤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与正常黏膜和低级别腺瘤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腺癌也有差异(P<0.05);p53蛋白在低级别腺瘤、高级别腺瘤、正常黏膜和腺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4/26)、73%(14/19)、0%(0/10)和90%(9/10),其表达模式类似Survivin,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Survivin和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 Survivin和p53在结直肠缘瘤的恶性转化和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对结直肠腺瘤联合检测Sur-vivin与p53有助于结直肠腺瘤恶性变的早期诊断和生物学行为的评估.
作者:唐治蓉;刘欣雅;王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肿瘤的超显微结构的观察对肿瘤定性分级、治疗效果、副损伤评价与调整、完善治疗方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胶质瘤超微结构及其放射外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超微结构改变进行综述.
作者:张雷;何永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在现行社会条件下,要达到满足百姓医疗服务的目的,除需要有明确的方针政策,强大的政府支持,准确的医院职能定位外,医院科室的全面建设与发展,科室人员的专业技术及思想素质的培养提高,则起到关键的作用.
作者:杨翠;马秀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多项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痤疮发病易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雄激素相关基因多态性在痤疮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魏彬;何春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皮肤象一道屏障被覆于人体的体表,保持皮肤的水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与保湿有关的皮肤结构和成分有表皮角质层的角质细胞、细胞间脂质和酶、基底层的水通道蛋白和真皮的基质等.当这些结构和成分发生改变时,皮肤保湿能力下降,会出现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如干性皮肤、异位性皮炎、鱼鳞病等.因此,保湿是健康皮肤和疾病皮肤的重中之重.
作者:何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指儿童包括青春期前后起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既与成人大体相似,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介绍了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要点.
作者:邓丹琪;何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核受体(LXRs)激动剂T0901317对正常SD大鼠骨骼肌细胞中脂肪酸较运酶(FAT/CD36)基因mRNA表述的影响.方法 将原代培养的5只SD大鼠骨骼肌细胞分为T0901317 1μmol/L作用组、0.5μmol/L作用组和未作用(阴性对照)组,采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各组SD大鼠骨骼肌细胞FAT/CD36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μmol/L、0.5μmol/L作用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16).结论 LXRs激动剂39901317对SD大鼠骨骼肌细胞中FAT/CD36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作用,提示T0901317在促进SD大鼠骨骼肌细胞内脂肪酸的堆积作用尚无确切的证据.
作者:曾蓉;严新民;高建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毛囊性鱼鳞病、秃发、畏光综合征(IFAP)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特征性表现为非瘢痕性无毛发或毛发稀疏,严重畏光及毛囊性角化过度.由于该综合征相关症状的多样性以及与其它综合征症状的重叠性,给诊断带来一定难度.本文对该综合征进行全面的概述.
作者:唐黎;姚志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血清固定的成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不清楚,可能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梅毒的型别、初始血清滴度及驱梅治疗有关.部分血清固定患者存在复发倾向,甚至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对血清固定患者要定期随访,采取综合处置.
作者:罗锦霞;林昭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皮肤溃疡是临床常见病,明显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时导致劳动能力丧失,或诱发恶性肿瘤而危及生命.然而,皮肤溃疡病因复杂、病程长、治疗反应差,常成为临床诊治中的棘手难题.真菌感染在皮肤溃疡中占一定比例,由于其不常见,而易被忽视.本文主要介绍皮肤溃疡的分类、致皮肤溃疡常见真菌及其相关诊治.
作者:覃巍;席丽艳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