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黄媛;陈建魁;金欣;郑纳新;杜宇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网织红细胞指数, 造血恢复
摘要:目的:探讨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Syamex-2000i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25例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液的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网织红细胞绝对数(RET)、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等指标.结果:25例患者中移植后IRF恢复的天数为14天,比ANC恢复天数早3天,比RET恢复天数早4天.有75%的患者IRF是早的造血恢复指标.IRF恢复天数分别与ANC、RET恢复天数比较P值均小于0.01,有显著性差异,而ANC和RET恢复天数间比较P值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PBSCT组比BMT组移植后IRF,ANC和RET均提前恢复.结论:IRF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造血功能开始恢复的较敏感指标,可用于病情观察及指导临床治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得力生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与单纯化疗组比较、观察化疗与得力生联合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广泛期SCLC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和得力生加化疗组(联合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观察各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远期生存等指标.结果:联合治疗组肿瘤缓解率为66.7%,单纯化疗组为43.2%;生活质量改善的患者联合治疗组高于单纯化疗组;联合治疗组中的化疗毒副反应明显轻于单纯化疗组;单纯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联合治疗组为18个月,两组两年生存率分别为5.41%和7.69%,联合治疗组略高于单纯化疗组.结论:得力生注射液联合化疗能够减轻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化疗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化疗疗程的顺利完成.

    作者:刘义冰;周志国;张萍;王功良;杨瑞合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MAGE-1与人HSP70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构建MAGE-1(melanoma antigen 1)与人HSP70(heat shock protein 70)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AGE-1-HSP70,为肿瘤DNA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人HSP70基因,经测序后连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再通过PCR方法扩增MAGE-1基因,测序后插入HSP70基因的5′端,构建了MAGE-1与人HSP70融合基因表达载体pCDNA3.1-MAGE-1-HSP70.结果:成功地扩增了人HSP70基因与MAGE-1基因,测序结果表明与GenBank公布的序列一致,成功地构建了pCDNA3.1-MAGE-1-HSP70真核表达载体.结论:成功地构建MAGE-1与人HSP70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AGE-1-HSP70,为进一步DNA肿瘤疫苗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陈广生;隋延仿;宋宏萍;叶菁;黄亚渝;马加海;张秀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42℃温热增强顺铂对人肺癌细胞PLA-801 D毒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42℃温热对化疗药顺铂(DDP)增敏的规律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四氮唑蓝(MTF)快速比色法测定42℃热疗组、单纯化疗组以及以不同序贯方式结合的热化疗组对人肺癌细胞(PLA-801D)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42℃单独热疗和单独药物均对肺癌细胞有抑制和杀伤作用;42℃热疗与药物以不同序贯方式联合,抑制作用均强于单纯化疗组和单纯热疗组(P<0.05),尤以热化疗同时作用组效果佳(P<0.001);细胞周期分析发现42℃热疗降低了S期细胞所占比例;单独顺铂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与单纯化疗组相比,先化疗后热疗组、先热疗后化疗组和热化疗同时组的S期细胞所占比例减少,G2/M期细胞增多,其中热化疗同时组增减的幅度大.结论:42℃温热可以明显增强化疗药顺铂的毒性,结合方式上以热化疗同时进行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扰细胞周期有关.

    作者:孙胜杰;焦顺昌;魏秀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生存素与血液肿瘤的研究进展

    Survivin(生存素)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抗凋亡因子,属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nhibitor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具有抑制细胞凋亡作用并在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Survivin广泛表达于人类恶性肿瘤组织,其表达与肿瘤预后不良及肿瘤化疗耐药密切相关.其在多种血液肿瘤中均有表达.本文就survivin的分子结构、组织分布、作用机理、在血液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中的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杨敏;毕富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食管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涉及到多种因素多个步骤的病理过程,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细胞癌变的分子基础.本文就食管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庞作良;于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方药联合化疗减少非小细胞肺癌颅内转移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方联合化疗减少非小细胞肺癌颅内转移的效果.方法:以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32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并与化疗组进行对照,观察2组病人颅内转移情况.结果: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方联合化疗组颅内转移率为18.7%明显低于化疗组的34.4%(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方具有抑制肺癌颅内转移的作用,其抑制转移的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悦红;陶炼;刘宇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肺癌病人胸腔积液中MAGE-3基因表达的临床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肺癌病人胸腔积液中MAGE-3基因的表达情况,为胸腔积液良恶性的鉴别提供新的诊断线索,进一步为恶性胸腔积液的基因治疗和肿瘤免疫治疗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选取20例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病人为研究对象,无菌条件下抽取胸水20ml,立即离心取沉淀物,用TRIZOL裂解液抽提RNA,通过RT-PCR方法检测MAGE-3基因的表达情况,以结核性胸水和心衰病人胸水为对照,β-actin为内参照,同步检测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病人胸水中检测到MAGE-3基因表达的有14例,阳性率70%,结核性胸水和心衰病人胸水中未检测到MAGE-3基因的表达.结论:肺癌病人胸水中MAGE-3基因表达阳性率高,可作为进一步鉴别胸水良恶性的检测指标,为恶性胸腔积液、肿瘤的基因和免疫治疗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杨明夏;韦国桢;俞小卫;殷小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食管癌survivin、caspase-3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survivin mRNA、caspase-3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8例食管鳞癌及其对应的正常组织中survivin mRNA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运用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73.68%食管鳞癌组织呈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并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无关;caspase-3蛋白在食管鳞癌和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32%和89.47%,差异有显著性,并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无关;在食管鳞癌组织中,survivin mRNA和Caspase-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survivin mRNA阳性的食管鳞癌组中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survivin mRNA阴性组,(P<0.01),caspase-3蛋白阳性的食管鳞癌组中平均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caspase-3蛋白阴性组(P<0.01).结论:survivin、caspase-3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可以作为食管鳞癌预后的指标,survivin通过抑制caspase-3的活性而发挥其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是其主要的分子机制.

    作者:王克文;张桂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化疗泵持续滴入氟尿嘧啶时静脉炎的预防

    氟尿嘧啶是时间依赖性抗代谢药的典型,持续静脉点滴有效浓度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常规输注法.草酸铂+四氢叶酸钙+氟尿嘧啶持续静脉点滴是治疗消化道肿瘤比较有效的方案之一,化疗泵的应用[1],大大提高了临床效果.但如何避免静脉炎的发生,是我们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自2004年3月~2005年5月我们对35例,89次由化疗泵持续氟尿嘧啶滴入,仅一例发生静脉炎,现报告如下:

    作者:兰桂平;冯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GnRH及其受体表达与卵巢癌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卵巢癌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及其受体(GnRHR)表达与细胞增殖调节因子之间的相互调节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技术方法,对49例卵巢癌和15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s nuclear antigens,PNCA)、GnRH及其受体的表达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GnRH及其受体均定位于卵巢癌细胞的胞膜和胞浆,GnRH表达阳性卵巢癌的PCNA标记指数为(26.1±15.2)%,显著低于GnRH阴性卵巢癌的PCNA标记指数(45.2±28.7)%(P<0.05).GnRHR阳性卵巢癌的PCNA标记指数为(21.1±14.2)%,亦明显低于GnRHR阴性卵巢癌(38.6±29.1)%的PCNA标记指数(P<0.01).结论:GnRH可能参与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调节.

    作者:刘玉;韩良辅;辛晓燕;王德堂;郭惠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化疗药物对人结肠癌细胞功能性FasL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在体外通过细胞培养,初步研究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对人结肠癌细胞FasLmRNA表达及其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合理应用化疗药物,全面评价其对机体的影响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作用前后人结肠癌SW480细胞FasLmRNA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作用前后SW480细胞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处理后较处理前SW480细胞FasL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FasLmRNA表达水平随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作用浓度增加显著上调,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不同浓度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随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作用浓度升高,SW480细胞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不同浓度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在一定时间内均可上调人结肠癌SW480细胞FasLmRNA的表达,而且这种上调作用具有功能性,能协助肿瘤细胞反向攻击淋巴细胞.

    作者:吴志刚;马庆久;何显力;贺湘;包国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白藜芦醇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及食物中,具有重要的防治肿瘤及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深入研究白藜芦醇的活性,尤其是抗肿瘤活性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青;韩苏夏;马瑾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乳腺癌患者皮肤放射性Ⅲ度损伤护理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皮肤放射性出现Ⅲ度皮肤损伤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8例接受钴-60γ射线照射Ⅲ度损伤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庆大霉素加维生素B12联合换药疗法.结果:68例患者损伤部位全部于4~6天愈合,治愈率100%.结论:庆大霉素加维生素B12联合法换药经济、见效快,保证了患者全程放疗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谷小燕;廖建鄂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CD147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CD147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76例骨肉瘤CD147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其与骨肉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147在骨肉瘤中呈普遍阳性表达,对照组骨软骨瘤、骨瘤和正常骨基本不表达.CD147蛋白表达与Enneking分期和Price分级呈正相关,与软组织侵犯、WHO分型和预后相关.结论:骨肉瘤CD147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和侵袭性密切相关,对骨肉瘤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存孝;杨彤涛;陈翔;文艳华;范清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肿瘤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肿瘤的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是21世纪国际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其优势是在给肿瘤区更高治疗剂量的同时,可以更好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国外临床研究已在前列腺癌、头颈部肿瘤等的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国内研究也已起步并初见成效.

    作者:石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术前超选择性肾动脉化疗栓塞对小肾癌保肾手术的价值

    目的:探讨术前超选择性肾动脉化疗栓塞对小肾癌保肾手术的影响及价值.方法:29例小肾癌保肾手术患者中13例行术前超选择性肾动脉化疗栓塞,另1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效果.结果:术前介入治疗组1/3肾脏手术切除率92%,3年复发率0,无术后出血及尿漏发生,对照组分别为37%和18.9%,差异显著,(P<0.05),术后出血和尿漏发生率为25%和31%,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超选择性肾动脉化疗栓塞可以提高小肾癌保肾手术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

    作者:方向明;陈宏伟;陆进;徐平;王卫东;许隽颖;蒋兆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食管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中健康教育的应用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下称放疗)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放疗手段,根据肿瘤的立体形状将放射线聚焦在肿瘤靶区内,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免受或少受不必要的照射[1],因此具有定位准确、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恢复快等优点。我们对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156例食管癌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对放疗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将我们在这方面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苗惠敏;王佳宏;王西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分析

    目的:通过对36例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分析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2004年7月间收治的36例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原发性胆囊癌中,22例(61.11%)有胆道疾病史,术前诊断胆囊癌26例,占72.22%,B超、CT及MRI术前诊断率分别为:69.44%、76.47%和85.00%.结论:提高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认识,联合运用BUS、CT等检测手段可明显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加强对高危人群定期监测随访,是预防胆囊癌的关键.

    作者:叶新平;黎乐群;肖开银;彭涛;苏智雄;尚丽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为(8.69±2.28)%,35例胃癌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为(17.77±8.45)%,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随疾病进展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升高,在Ⅲ期、Ⅳ期尤为明显,统计学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升高与胃癌免疫功能低下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去除这群细胞可有效诱导肿瘤免疫,为肿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刘海红;黄宇烽;周军;郑义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ADAR1 mRNA在肝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ADAR1 mRNA在肝细胞肝癌(HCC)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诊断为HCC 41例患者的肝癌及癌旁组织RNA编辑酶ADAR1 mRNA的表达.结果:所有肝癌组织RNA编辑酶ADAR1均有表达,相对表达量为3.340±0.863;所有癌旁组织有RNA编辑酶ADAR1表达,相对表达量为0.801±0.209;对照的26例正常肝组织及其他肝脏疾病标本RNA编辑酶ADAR1的相对表达量为0.880±0.226.将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ADAR 1mRNA表达量进行成组t检验,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18.30,P<0.001);肝癌组织和对照肝组织的ADAR 1mRNA表达量进行成组t检验,两者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t=17.65,P<0.001);将癌旁组织和对照肝组织检测到的ADAR1mRNA的表达量进行成组t检验,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P>0.10).将从同一患者取材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ADAR 1mRNA表达量进行配对t检验,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18.53,P<0.001).结论:ADAR1 mRNA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增高,可能在肝癌的发生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洪涛;窦科峰;冯全新;李宝定;李军;孔亚林;张福琴;赵青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