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胎输血综合征14对临床分析

邓焰;周俊

关键词:双胎输血综合征, 临床分析, 供血儿, 受血儿
摘要:目的探讨双胎输血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及合并症、后遗症等.方法对1994~2003年我院新生儿病室收治的双胎输血综合征患儿14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胎输血综合征新生儿具有双胎儿的共性;供血儿多有贫血、低体重,受血儿易发生红细胞增多症及其它合并症;存活儿常见后遗症为脑损害.结论双胎输血综合征后遗症发生率较高,对受血儿危害更大,确诊后应积极治疗,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5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诊断和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3月 至2003年3月外科手术治疗的59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肠内镜或纤维结肠镜下局部切除22例,肠壁楔形切除或肠段部分切除29例,病变根治性切除8例.手术成功,随访13.4~60.1月,平均34.3月,术后腺瘤复发8.4%(5/59),恶变1.7%(1/59).根治性切除无1例复发及恶变.结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诊断明确后应及时切除,减少复发及恶变.

    作者:黄俊伟;王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癫痫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2临床应用2.1癫痫病灶的立体定位诊断癫痫病灶的准确立体定位是放射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与前提条件,癫痫病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形态结构异常,尤其是特发性癫痫,其CT等结构显像常仅能显示脑萎缩、脑软化等非定位性改变,需要更仔细的临床、电生理、功能、生化显像定位进一步确定癫痫病灶.

    作者:何永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抢救危重患者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4例危重患者CRRT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CRRT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血生化的变化和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结果使用CRRT治疗后尿素氮、肌酐、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均得到较好控制,氧合也有一定的改善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愈7例,病情加重出院3例,死亡4例.结论CRRT血流动力学稳定,溶质清除率高,有利于患者肾功能及呼吸功能的改善.

    作者:唐培佳;覃红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胃管注入凝血酶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凝血酶局部给药对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31例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观察组加用凝血酶250 U加用0.9%生理盐水5~10 ml经胃管注入,8 h后再用250 U,连用1~2天;对照组加用去甲肾上腺1 ml加用0.9%生理盐水10 ml经胃管注入,8 h后再用1 ml,连用1~2天.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总有效率5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08).结论胃管注入凝血酶是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李晓贞;范慧海;彭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993~2003年60例脊柱手术并发脑 脊液漏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术后3天引流量少于50 ml,立即拔管;24例引流量150~400 ml/d,其中2例第5天重新行硬膜修补效果不佳,伤口Ⅱ期愈合,22例将引流管保留10天后拔管,伤口Ⅰ期愈合.结论对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者,10天左右拔管,将引流口缝合加压包扎,伤口可Ⅰ期愈合.

    作者:吕武;罗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研究进展

    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情况不断加重,所以对所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及临床疗效的持续监测非常重要.不同国家地区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和耐药机制上存在差异,提示我国在制定指南、选择抗生素和应用疫苗时不能照搬国外.目前为止,单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仍是治疗门诊患者和没有耐药危险因素的住院患者的替代药物.对菌血症和更严重的住院患者的感染,怀疑和证实有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肺炎链球菌感染者需要小心,推荐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应用.此外,新型抗生素(如酮内酯类抗生素)的开发,以及根据当地血清型流行情况合理应用疫苗,也可以达到防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链球菌(MRSP)感染的目的.

    作者:沈叙庄;杨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创伤性结肠损伤急诊一期手术的体会

    目的探讨创伤性结肠损伤一期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3 年12月收治的43例结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一期修补或切除吻合42例(97.68%).治愈41例,死亡2例,切口感染3例,肠瘘1例.结论急诊一期手术对绝大多数结肠损伤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胡俊川;王前清;周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胎儿大脑大静脉血管瘤超声表现1例报告

    孕妇,25岁,G1P0.因孕29+6周来院检查.超声发现:胎头颅骨光环完整,胎儿头部在水平切面及矢状切面时观察到丘脑后下方、大脑脚右上方靠中线区有1近似卵园形的囊性结构,囊壁薄而光滑,内为无回声.CDFI可显示囊性无回声内充满红蓝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出现动静脉频谱,动脉频谱为高速低阻型.脑室系统未见扩大.脊柱、四肢及内脏器官未见异常.羊水暗区6.1 cm.胎盘附着后壁.超声提示:胎儿Galen静脉血管瘤.后到上级医院检查证实为脑血管动静脉畸形.

    作者:邓梅君;王佳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TURP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精阜肥大8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伴精阜肥大的效果.方法对8例慢性前列腺炎伴精阜肥大患者汽化电切较薄前列腺组织一层,切除肥大的精阜.结果8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及消失.结论经尿道精阜切除术治疗精阜肥大有效.

    作者:王常;龚小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浅静脉输液完毕按压方法介绍

    在临床浅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按压静脉穿刺点时,常常是沿着穿刺血管横轴方向按压,结果有些患者穿刺处皮下出血形成淤斑,引起患者心理紧张.如果拔针后沿着穿刺血管纵轴按压,按压时间为3~5分钟,会避免这种现象发生.由于患者的浅静脉血管存在个体差异,对于经常输液者及老年患者,可供选择的血管往往比较迂曲细小,为了便于固定,常常在穿刺时穿刺针先进一段皮肤后再进血管,所以出现了穿刺针进入皮肤与进入血管的位置不一致.

    作者:李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微创穿刺治疗颅内血肿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的微创穿刺治疗效果.方法32例颅内血肿患者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分析治疗效果.结果32例穿刺成功31例,其中存活30例,2~7天血肿基本清除,术后短期病情均明显好转,意识障碍程度减轻20例,头痛减轻22例,血压增高明显好转24例.结论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死残率显著低、生存质量提高等优点.

    作者:杨志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针吸细胞抗酸染色在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抗酸染色在细针吸取细胞学中诊断结核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细胞室2004年3月至2004年10月38例标本的病理资料.结果38例中,抗酸染色阳性35例,弱阳性1例,阴性2例.阳性检出率为95%.结论针吸物涂片HE染色结合抗酸染色,可大大提高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结核的准确率.

    作者:李秀颖;刘翔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43例骨盆骨折病例,凡手术治疗者手术前均行X射线摄片,再行螺旋CT三维重建并与手术对照.结果所有病例螺旋CT三维重建明确地显示了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折的分型和碎骨的描述上较平片优越,与手术中所见一致.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更精确地显示骨盆骨折的情况,在骨盆骨折诊断和分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庞显伦;孟世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华法林与氯吡格雷预防心房纤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目的对华法林与氯吡格雷预防心房纤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93例心房纤颤患者纳入研究.其中46例给予华法林治疗,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控制在1.8~2.5之间;47例给予氯吡格雷治疗.随访时间为2年,观察两组脑卒中、周围血管栓塞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缺血性脑卒中总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30).华法林组心源性脑栓塞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26).结论华法林降低了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周围血管栓塞危险性且优于氯吡格雷,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心源性脑栓塞危险性实现的,但可能同时伴随有出血危险性的增加.

    作者:赖金川;李英;姜荣建;唐英蓉;代红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儿结核病诊断方法的进展和评价

    小儿结核病与成人结核病在发病、临床类型、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从儿童感染结核菌的自然过程、传统的诊断方法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血清学检测、免疫学检查等新的诊断方法进行阐述及评价,特别提示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对诊断小儿结核病的临床意义.

    作者:万朝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并宫颈成形术6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并宫颈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并宫颈成形术68例作研究组,采用经典式子宫切除术68例作对照组,进行两者的手术效果比较.结果研究组不切断主、骶韧带及子宫下行支血管、神经,游离组织少;对照组则相反.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病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并宫颈成形术术式具有手术简便、创面小、出血少、安全、术后恢复快,保持了盆底的支撑力等优点,其效果优于经典式子宫切除术.

    作者:赖文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误诊1例原因分析

    患者,女性,49岁,因反复头晕6年,反复四肢乏力4年,加重3天入院.6年前因头晕在外院及我院诊断为高血压病,服心痛定等治疗,血压控制不理想,4年前反复发作四肢乏力、麻木,曾先后4次住本院,查血钾低,2.9~3.3 mmol/L,血压150/90 mmHg左右,诊断高血压病,周期性麻痹(低钾型),经补钾治疗2~3天,症状消失.3天前头晕及四肢乏力加重入院,查体:BP 160/100 mmHg,双上肢肌力Ⅲ级,双下肢肌力Ⅱ级,双侧膝腱反射消失,心电图:左室肥厚、心肌缺血;血钾:3.22 mmol/L,肾功:BUN 10.7 mmol/L;Cr 203μmol/L;尿常规:蛋白阳性.

    作者:肖玉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产后多次尿潴留1例报告

    患者,23岁,农民,藏族,G1P0.因停经41+4周,腹部阵痛11小时,于2002年7月3日20点30分入院,入院查体:无特殊.既往无特殊病史.产科检查:宫高35 cm,腹围96cm,估计胎儿体重3500 g左右,先露为头,已入盆.骨盆外测量各径线值均在正常范围,入院半小时后胎膜自破,羊水清亮,7月4日凌晨2点15分宫口开全(活跃期11小时),于3点15分因羊水粪染,胎心率156次/分,阴道口可见胎头拔露,此时产妇较疲劳,产力差,阴道检查:胎方位为左枕横位,故行会阴侧切,胎吸助产,娩出1女活婴,体重3750 g,身长52 cm,阿氏评分1分钟8分,5分钟10分.胎盘胎膜自然完整娩出,产后出血150 ml,BP 120/80 mmHg,在产房观察2小时无异常后送回母婴同室.产后11小时还未自解小便,经多次流水声诱导,并鼓励产妇下床小便,均无效.

    作者:郑定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成都市儿童医院住院新生儿20年疾病谱及病死率的变化

    目的通过分析成都市儿童医院新生儿住院疾病谱和病死患儿资料,了解疾病构成和死亡分布的变化.方法将1981~2000年成都市儿童医院20年来住院患儿的第一诊断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并按照4个年段,进行疾病构成和病死率比较.结果感染性疾病的构成比由89%降至72%;母乳性黄疸已升至近五年来非感染性疾病住院的第二位;两大类疾病的总病死率第1、2年段与第3、4年段相比,感染性疾病呈下降趋势(P<0.05),非感染性疾病的总病死率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成都地区母婴卫生保健水平整体有所提高;窒息、先天畸形、早产、颅内出血等非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仍较严峻,大力提倡产前检查、监测及住院分娩,可能会使以上疾病的发生率下降.

    作者:江砚颖;屈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左心衰竭患者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的老年左心衰竭的诊治经验,以提高老年左心衰竭的诊 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改用或联用扩血管、利尿等纠正心衰治疗1周后,主要症状缓解.结论老年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聂斌;何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