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根治术后植入放射性碘粒子在预防局部复发中的作用(附25例报告)

沈卫达;王励;陈泓;金薇;胡俊艳

关键词:乳腺癌, 碘粒子, 组织间放疗, 局部复发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碘粒子在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将放射性碘粒子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植入到局部靶组织以及乳腺癌根治术后可能发生转移的径路中(选取位置同外放射治疗位置).25例中共计植入放射性碘粒子775粒,平均每例植入31粒.对已行碘粒子植入3年以上的2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与同期行外放射性治疗的31例病例进行局部复发的对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进行3年以上的术后随访,25例中有1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4%.行外放射治疗的31例病例中也有1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3.23%.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行组织间放疗和术后行外放射治疗,在预防乳腺癌局部复发中的疗效无明显区别.但由于观察的例数较少,放射性碘粒子在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组织CD44v6、COX-2、MMP-2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CD44v6、COX-2、MMP-2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CD44v6、COX-2、MMP-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60例胃癌组织中,CD44v6、COX-2和MM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7%(37/60),55.0%(33/60)和73.3%(44/60).胃癌组织中CD44v6、COX-2、MMP-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胃癌组织中CDC4v6、COX-2、MMP-2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CD44v6、COX-2、MMP-2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于颖剑;高鹏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6、p27和CyclinD1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其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以及3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p16、p27和CyclinD1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p16、p27和CyclinD1三种蛋白在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5%、70.0%和62.5%;p16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p27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的大小及包膜侵犯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CyelinD1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的包膜侵犯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p16的阳性表达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rs = -0.283);p27的阳性表达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rs = -0.279).结论: p16、p27和CyclinD1三种蛋白的异常表达共同参与了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判断分化型甲状腺癌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赵雪松;贾金良;陈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血清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1(STK1),探讨其早期诊断、复发转移和治疗疗效的预测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增强发光(ECL)点印迹法定量检测20例术前及术后化疗期结直肠癌患者STK1;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结直肠癌患者20例,STK1浓度为1.935±2.068pM;健康人群15例,浓度为0.59±0.29 pM;P=0.009,结直肠癌患者中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结直肠癌全组中STK1阳性率40%(8/20),健康人群中0%(0/10),P=0.005,有统计学意义;STK1灵敏性40%,特异性100%,阳性预测价值100%.结直肠癌术前患者中STK1阳性率66.67%(6/9),与健康人群比较,P=0.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与结直肠癌Ⅳ期正在化疗期患者18.18%(2/11)比较,P=0.028,有统计学差异;与术前患者CEA 0%(0/9)比较,P=0.031,有统计学差异.20例结直肠癌全组中,CEA阳性率20%(4/20),低于STK1阳性率(40%).结论:STK1浓度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其阳性率在术前患者中高,化疗期患者中较低;提示STK1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复发转移以及治疗疗效的预测方面可能较CEA更有优势.

    作者:农巧红;何艳玲;彭安;申东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喉原发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报道并探讨喉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喉原发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就其临床特征进行讨论.结果:1例肿瘤位于声门上黏膜下,术后10月死于远处转移.另1例因病变弥漫,原发部位不好确定,随访4月未见复发.肿瘤细胞小,胞浆少核大深染,前例瘤体内同时伴有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示前者瘤细胞NSE(+),SyN(+)、EMA(+)、CK(+).后者瘤细胞CK(+),NSE(+),EMA(-).结论:喉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临床少见,恶性度较高,确诊需要特殊病理检查.

    作者:权芳;张少强;任晓勇;闫利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早期胃癌的临床特点与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发现早期胃癌(EGC)、评价预后及指导治疗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胃癌病例资料,统计EGC检出率,并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结果:2004年、2005年、2006年EGC分别占该院同期手术胃癌的5.26%,6.09%,11.11%.胃镜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92.73%.发病年龄高峰为50岁-59岁,男:女=1.9:1.0,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EGC主要病灶分布在胃窦,肉眼分型多为Ⅱc和Ⅲ型,直径多<2cm.病理分型以低分化腺癌为主,多数浸润黏膜层.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34%和36.36%.结论:EGC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内镜多点活检可明显提高EGC的诊断率.

    作者:王跃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热疗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热疗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0例满足入组条件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放疗,60-65 Gy/30-33 F-6-6.5W,放疗前接受NP方案化疗2周期,放疗后再接受1-4周期化疗;治疗组放化疗同对照组,放疗后1h内接受热疗,共6次-l3次(中位热疗次数9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和1年局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 VS 53.3%,P<0.05;83.3% Vs 56.7%,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相似,患者均可耐受.结论:热疗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蔚亮;李小瑞;张清琴;花勤亮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是一种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的新颖而有效的手段.在治疗程序上包括微型放射源,放射剂量计算,治疗计划与剂量验证等3个环节.粒子组织间植入方法分影像引导下植入和手术中植入.这种方法已经在许多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肖建;曹秀峰;王和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甲状腺髓样癌研究进展

    甲状腺髓样癌来源于分泌降钙素的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又称C细胞),且多因RET基因突变引发,其发病、诊断和治疗等都独具特点,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甲状腺髓样癌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的进展.

    作者:于洋;高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再次肝移植术后继发喉部神经内分泌癌1例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状态下肿瘤发病率的变化及临床对策.方法:1例患者男性,51岁,先后因肝癌及肿瘤复发行2次肝移植术,术后给予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再次肝移植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给甲强龙冲击治疗.结果:再次肝移植术后一年继发喉神经内分泌癌,行喉癌根治术+放疗.结论: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状态会提高某些肿瘤的发病率,有根治指征时,果断进行根治手术是能惠及病人的佳策略.

    作者:吕毅;胡良硕;刘昌;于良;刘学民;王博;张晓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恶性胸水的治疗方法及进展

    恶性胸水是癌症晚期的常见症状.大量的胸腔积液造成病人严重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本文对目前已有的治疗方法及近年的治疗新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沈倩雯;金冶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凋亡诱导因子(AIF)在胃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IF在细胞中的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IF在29例胃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细胞株中(低分化胃癌细胞株MGC-803、中分化胃癌细胞株SGC-7901)AIF的表达量高于上皮细胞株(胎儿胃上皮细胞株HFE-145、胃上皮永生细胞株GES-1);AIF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38%、10%,胃癌组织中AIF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AIF的表达量上调可能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作者:王昌正;李英男;吴本俨;朱鸣;王卫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直肠癌根治术后,约15%-20%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0.5%-2%发生致命性肺栓塞(PE),因此选择有效的方法预防术后DVT的形成十分重要[1].本科2000年至2006年共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406例,术后发生DVT24例,其中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PE)死亡1例,经确诊后积极治疗,于1周后症状消失22例,并发DVT后综合征1例.

    作者:许浩;李玉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CT和MRI对鼻咽癌T分期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592例鼻咽癌患者的CT、MRI资料,探讨MRI及CT对鼻咽癌92福州分期和02UICC/AJCC分期的不同影响.方法:分析592例治疗前进行CT/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比较MRI和CT检查的差异性所导致分期不同.结果:MRI分期结果较CT晚,92福州分期CT中T1 + T2比例达59.4%,MRI中为39.9%(P=0.000);02UICC/AJCC分期中T1 + T2比例达61.0%,MRI中为46.6%(P=0.001).两种分期相比,92分期T4期比例为32.4%,02UICC/AJCC分期T4期比例为22.0%(P=0.001).结论:较CT对鼻咽癌T分期的诊断具有优越性,92分期和02UICC/AJCC分期在T分期上差异不大.

    作者:甘浪舸;李祥攀;阮林;韦祝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冻存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诱导培养及冻存方法和意义.方法:通过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抗原标本前处理、抗原的装载、实验分组、细胞冻存等,摸索出树突状细胞诱导扩增以及促进成熟的优化实验方案.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作为DC的来源,GM-CSF和IL-4可诱导其前体细胞向DC分化,添加促成熟细胞因子可以让细胞维持细胞生物活性.结论:人外周血DC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冻存具有重要意义.冷冻DC细胞保持了它的特性,但会因冻融过程生物特性有所减低,为此在应用冻存DC细胞时应考虑增加输入细胞量.

    作者:方慧云;程伟民;季明芳;何洁冰;李晓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乳腺癌等中心1/4切线野照射定位技术

    等中心1/4切线野照射技术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目前已作为乳腺癌保乳术后、晚期乳腺癌乳腺及胸壁放射治疗的常规治疗方法,这客观要求有一种比较成熟的能够适应它的定位技术.为此,各家医院在工作实践中,对等中心1/4切线野照射技术的相应定位技术不断摸索和不断完善.

    作者:周桂娥;陈龙;韦汉荣;梁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阿片类药物治疗终末期癌痛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终末期癌症患者应用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剂量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终末期癌症患者中138例J(76.3%)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和转移部位阿片镇痛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结果:可评价的138例中,用硫酸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105例(76.1%),芬太尼透皮帖剂(多瑞吉)21例(15.3%),弱阿片类12例(8.7%).日平均吗啡口服量男性高于女性(P=0.02);随着年龄增大,用药剂量减少(P<0.05),不同部位肿瘤患者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用硫酸吗啡控释片发生呼吸抑制需解救者4例(3.8%),便秘发生率11.4%.无药物过量致死亡患者.结论: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剂量与性别和年龄有一定关系,原发病灶与剂量无关,不良反应可控制.

    作者:王笃平;王莉;陈馨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1466例浆膜腔积液细胞学分析

    目的:检查和分析浆膜腔积液中恶性细胞,讨论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临床抽取浆膜腔积液立即送检,离心,行HE染色,镜检.结果:1466例浆膜腔积液中,胸腔积液为973例(66.4%),腹水373例(25.4%),心包积液120例(8.2%).其中细胞学检测到恶性肿瘤274例,阳性率为18.7%.恶性积液中,腺癌231例(84.3%),鳞癌癌9例(1.6%),恶性淋巴瘤7例(1.3%),未分化癌4例(0.7%),恶性间皮瘤4例(0.7%).结论: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学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何远春;李俊;陈振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下留置静脉导管并腔内化疗治疗癌性心包积液的效果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留置静脉导管并心包腔内化疗治疗癌性心包积液的近期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其毒性反应.方法:25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心包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引净心包积液后,经导管向心包腔内注入顺铂40m-60mg,足叶乙甙100mg,氟美松(DMX)10mg,嘱患者变换体位,以使药物均匀的弥散到整个心包腔,局部化疗同时全身水化和止吐处理.每周注射药物1次,当24h内心包引流量<50ml可考虑拔管.1-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可评价疗效病例25例,CR19例,PR4例,NC2例,RR92%.自开始治疗心包积液计,全组中位生存4.6个月,1年生存率23.6%,长1例生存时间27个月.毒性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经对症处理均缓解.留置导管时间内无继发感染、凝管及导管脱落,无心前区疼痛、心力衰竭、肺水肿出现;随访中未出现缩窄性心包炎病例.结论:超声引导下心包腔内置管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疗效较好,安全可靠,不仅可明显提高生存质量,并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朱朝勇;李富秀;张宇;周文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CA15-3水平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CA15-3水平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02年-2006年应用CEF(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方案对96例Ⅱb-Ⅲ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28天为1个周期,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于治疗前1天及治疗2周期后采外周静脉血5ml,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CA15-3水平.结果: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47.9%(46/96),其中38例(39.6%)降低了临床分期,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39例,无疾病进展者.96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CA15-3阳性率为64.6%(62/96).CA15-3阳性组和阴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5.2%(28/62)、52.9%(18/34),无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前血清CA15-3水平为45.8±6.3;化疗后为32.5±6.8,较化疗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临床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血清CA15-3水平化疗后较化疗前均有一定程度下降(P<0.05);而病情稳定患者血清CA15-3水平较化疗前无显著下降(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CA15-3水平变化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动态监测血清CA15-3可预测疗效.

    作者:代志军;王西京;李步荣;陈磊;董济民;康华峰;刘小旭;薛锋杰;薛兴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MDM2、p15、MMP-2蛋白在胶质瘤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p15、MDM2、MMP-2与胶质瘤发生及临床病理分级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30例胶质瘤标本中p15、MDM2、MMP-2的表达,同时取6例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结合临床资料,分析p15、MDM2、MMP-2阳性表达与胶质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胶质瘤表达中的相关性.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示MDM2蛋白表达量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成正比,与p15成反比,与MMP-2正相关.结论:p15、MDM2、MMP-2蛋白在胶质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其检测有助于判断神经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肿瘤的预后.

    作者:吕中华;张学新;张锐;李瑞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