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李宁;费哲为;欧敬民
目的:探讨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以下简称介入治疗)治疗Ⅱb, Ⅲa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临床分期为Ⅱb或Ⅲa期患者42例,取股动脉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技术插管至双侧髂内动脉灌注抗肿瘤药物,然后超选至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明胶海绵.介入治疗后l0天左右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经介入治疗后近期不良反应轻.术后5年生存率52.4%.结论:Ⅱb, Ⅲa期宫颈癌的术前介入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殷建林;黄俊星;刘海日;顾友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建立稳定高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并能连续传代的胰腺癌细胞株.方法:将携带EGFP基因的pEGFP-C1质粒体外转染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G418筛选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癌细胞荧光蛋白表达.结果:转染EGFP的胰腺癌细胞用G418筛选18天后,挑选克隆扩大培养,癌细胞几乎均见荧光蛋白表达并可连续稳定传至20代以上.结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EGFP的建立有助于构建理想的动物模型来研究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作者:刘文松;燕海姣;戴宗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糜性胸腹水尤其是假性乳糜性胸腹水临床上较少见,在诊断和治疗上均有一定困难,现将我院诊治1例并病因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艳梅;刘东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CD44v6、COX-2、MMP-2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CD44v6、COX-2、MMP-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60例胃癌组织中,CD44v6、COX-2和MM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7%(37/60),55.0%(33/60)和73.3%(44/60).胃癌组织中CD44v6、COX-2、MMP-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胃癌组织中CDC4v6、COX-2、MMP-2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CD44v6、COX-2、MMP-2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于颖剑;高鹏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初步探索利用RP技术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人工活性骨替代物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RP技术SL法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多孔β-TCP支架,真空冻干吸附法复合BMP,制成定制化人工活性骨.以多孔β-TCP/BMP支架为实验组,单纯多孔β-TCP支架为对照组,进行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动物实验,分别在植入后2周、1月、3月、6月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测分析和组织学观察, Lane-Sandhu X线和组织学评分分析.结果:两组材料在植入后3月,均出现牢固的骨连接.植入后6月,实验组可见骨改建.结论:利用RP技术进行定制化人工活性骨的构建是可行的.多孔β-TCP支架和多孔β-TCP/BMP复合支架均可以终完成骨替代,达到临床骨修复的目的.
作者:何三虎;白岫峰;李刚;杜良智;李兴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分子干扰RNA对卵巢上皮癌细胞中高迁移率蛋白家族A1 (Hish mobility group A1, HMGA1)基因表达的影响,了解HMGA1基因在卵巢上皮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HMGA1 siRNA,分为两组,实验组以不同浓度[(1.0,2.5,5.0)μg/L,下同]的HMGA1 siRNA转染HMGA1基因高表达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OVCAR细胞,对照组以等量阴性对照siRNA转染OVCAR细胞,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转染后OVCAR细胞中HMGA1 mRNA的表达, HMGA1 mRNA的表达以PCR循环数阈值(Ct值)表示;蛋白印迹法测定OVCAR细胞中HMGA1蛋白的表达;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转染后存活的OVCAR细胞数.结果: HMGA1 siRNA转染OVCAR细胞后,明显下调OVCAR细胞中HMGA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组不同浓度HMGA1 siRNA转染后, OVCAR细胞的Ct值分别为(19.62±0.02),(20.46±0.02),(20.57±0.03)个循环数,与对照组[分别为(19.30±0.02),(19.45±0.01),(19.58±0.03)个循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浓度转染后,实验组OVCAR细胞的HMGA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75±0.02,0.56±0.02,0.19±0.03)分别与对照组(分别为1.92±0.25,1.80±0.29,1.15±0.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OCAR细胞生长较对照组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 HMGA1 siRNA可以下调HMGA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细胞生长,提示HMGA1基因在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柳英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组织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小鼠H22肝癌移植瘤模型,腹腔应用As2O3治疗后,通过瘤体体积及瘤重的比较,病理观察血管分布,VEGF及bF-GF免疫组化检测,反映As2O3对小鼠H22肝癌组织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As2O3高剂量及低剂量组均有效地抑制荷瘤鼠皮下肿瘤的体积及瘤重,瘤重抑瘤率分别为39.32%、44.89%,病理观察发现As2O3治疗组的肿瘤血供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为As2O3治疗组肿瘤细胞的VEGF阳性细胞数低于对照组VEGF阳性细胞数,As2O3治疗组bFGF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As2O3对小鼠肝癌移植瘤血管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治疗肝癌的潜在价值.
作者:唐印华;王玺;博挽澜;刘铁夫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是一种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的新颖而有效的手段.在治疗程序上包括微型放射源,放射剂量计算,治疗计划与剂量验证等3个环节.粒子组织间植入方法分影像引导下植入和手术中植入.这种方法已经在许多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肖建;曹秀峰;王和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p53蛋白、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 TSP-1)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法检测食管癌病人根治术切除标本的6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53、TSP-1的表达状况及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并对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p53、TSP-1的总阳性率分别为72.06$和66.18%,p53表达与TSP-1表达呈负相关(P<0.01),TSP-1蛋白阳性表达组与TSP-1蛋白阴性表达组的MVD值分别为(18.37±4.86),(29.80±6.35),两组MVD值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1与MVD呈负相关(P<0.0l);p53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结论:TSP-1的阳性表达有可能通过抑制食管癌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阻止浸润和转移.p53、TSP-1有可能成为判断食管癌恶性潜能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褚廷广;万里新;蔡政;陈沛;吴会芳;周文鹏;李琮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检测肢体平滑肌肉瘤组织中057及nm23的表达,分析p57及nm23对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3例平滑肌肉瘤组织中p57及nm23的表达,并对所有病例的5年存活情况进行随访.结果:63例平滑肌肉瘤患者中有23例(36.51%)p57表达阳性,31例(49.21%)nm23表达阳性,057及nm23的表达与平滑肌肉瘤的发生及患者的预后相关(P<0.01);nm23还与平滑肌肉瘤的转移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p57及nm23可作为两个新的指标,用于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作者:李正民;张鸿彦;王玉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癌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以及转移的关系.加入不同浓度丁酸钠后,观察SW620细胞中HMGB1的表达情况,以及不同药物浓度对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从而探讨HMGB1与大肠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0例大肠癌组织、70例癌旁组织、70例正常大肠组织HMGB1蛋白表达;培养SW620细胞,MTT法检测SW620细胞增殖情况,计算抑制率,绘制抑制率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MGB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MGB1在大肠癌中呈强阳性表达(80.0%),在癌旁组织中仅有微弱表达,正常大肠组织无表达;HMGB1的阳性率与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浸润、淋巴及血道转移呈正相关(P<0.01);加入不同浓度丁酸钠后,对SW620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丁酸钠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同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HMGB1的表达也有所下降.结论:HMGB1在大肠癌中呈强阳性表达,HMGB1与大肠癌的转移与增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作为大肠癌生长、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判定指标.
作者:宋舟;刘屹;包国强;何显力;马庆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比较腹膜活检和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及临床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评价腹膜活检在腹膜转移癌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实用价值.方法:76例腹膜活检诊断为腹膜转移癌者,经8超检查均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腹膜增厚,采用超声穿刺探头引导下经皮于增厚的腹膜处进行活检,组织石蜡包埋,HE染色后作病理学诊断,所有的患者均行腹水脱落细胞学、内窥镜、8超、CT、x线等检查寻找肿瘤可能的原发病灶.结果:76例腹膜转移癌均由腹膜活检证实,同步细胞学检查发现瘤细胞者23例,阳性率为30.3%,内窥镜发现胃肠道肿瘤病灶者32例,阳性率为42.1%,超声/CT发现腹部病灶者29例,阳性率为38.2%,内窥镜加超声发现腹膜转移癌总的阳性率为80.3%.结论:不明原因的腹水,当临床高度疑诊腹膜转移癌时,尤其当临床无创性检查没发现肿瘤病灶时,腹膜穿刺活检是有用的检查手段.
作者:赵梅芬;张艳梅;刘东屏;王学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用家兔放射性食管损伤的模型来评价中药制剂蛋珍油对放射性食管炎的防治作用.方法:24只雄性家兔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单纯照射(R)组、蛋珍油给药(D)组、思密达给药(S)组和正常对照(C)组,每组6只.家兔清醒状态下,用直线加速器对R组、D组和S组家兔全胸部照射,照射剂量单次15Gy,源皮距(SSD)为100cm,照射面积7cm×3cm,照射剂量率200cGy/min.C组未行照射.蛋珍油给药量,7ml/次,思密达药量3g/次.每天分3次经口腔缓慢地给药,连续给药5天后立即统一处死家兔.取材切片,行苏木精一伊红(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食管组织病理学改变,用Western-bloting和RT-PCR技术分别检测IL-8和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D组家兔食管组织于照射后第5天放射性食管损伤比照射组明显减轻.D组IL-8和TGF-β1蛋白相对含量(0.589±0.053,0.511±0.022)较R组(0.744±0.026,0.686±0.091)明显减弱(P<0.01),与S组(0.547±0.062,0.496±0.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R组的IL-8和TGF-β1mRNA相对含量(0.697±0.076,0.626±0.071)较D组(0.149±0.056,0.162±0.022),S组(0.332±0.081,0.396±0.018)和C组(0.126±0.092,0.108±0.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IL-8和TGF-β1mRNA相对含量低于S组(P<0.05).结论:成功地复制了放射性食管损伤急性期动物模型,并发现蛋珍油能明显减轻辐射所引起食管损伤的病理改变,抑制放射性食管损伤中IL-8和TGFβ1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对家兔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具有一定防治作用.
作者:郭景华;朱云;史恒军;梁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6、p27和CyclinD1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其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以及3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p16、p27和CyclinD1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p16、p27和CyclinD1三种蛋白在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5%、70.0%和62.5%;p16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p27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的大小及包膜侵犯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CyelinD1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的包膜侵犯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p16的阳性表达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rs = -0.283);p27的阳性表达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rs = -0.279).结论: p16、p27和CyclinD1三种蛋白的异常表达共同参与了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判断分化型甲状腺癌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赵雪松;贾金良;陈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Ez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和乳腺纤维腺瘤、腺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zrin表达与IDC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淋巴结转移以及ER、PR、C-erbB-2、MMP-2、MMP-9、E-cadherin等的表达情况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构建乳腺病变的组织芯片,其中包括IDC101例,乳腺纤维腺瘤29例,腺病8例;采用EnVsion两步法进行Ezrin、ER、PR、c-erbB-2、MMP-2、MMP-9、E-cadherin免疫组化标记;统计分析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分析Ezrin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相应标记间的关系.结果:在91.89%(34/37)乳腺纤维腺瘤和腺病中,Ezrin表达于导管管腔内缘;而在75.25%(76/101) IDC中,却示细胞质内弥漫着色,无一例管腔内缘着色.在IDC组织中,Ezrin表达与肿瘤大小(r=0.277,P=0.005)、TNM分期(r=0.334,P=0.001)、淋巴结转移(r=0.323,P=0.001)、间质细胞内MMP-9(r=0.246,P=0.013)表达呈正相关.而与年龄、分化程度以及癌细胞内ER、PR、C-erbB-2、MMP-2、MMP-9、E-cadherin的表达和间质细胞内MMP-2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Ezrin蛋白在乳腺良性病变和癌组织内的定位有明显差异,可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Ezrin的表达水平增高提示癌组织具有更高的浸润侵袭能力和淋巴结转移风险.
作者:樊祥山;余慧萍;孟凡青;周强;吴鸿雁;周祀乔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Low grade central osteosarcoma)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2例成人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临床、影像学资料分析和国内外文献回顾,讨论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点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发病年龄较普通型骨肉瘤稍大,多为青壮年,病史较长;病变多位于长骨干骺端,特别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好发于股骨;影像学检查可见程度不等的骨质破坏;组织学改变没有特征性,类似于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但有明确的瘤组织浸润,替代骨小梁间的骨髓脂肪组织.常误诊为纤维结构不良等良性病变,骨皮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是重要的鉴别诊断线索.结论: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的诊断强调组织病理学结合临床和影像学,可以避免误诊.
作者:程虹;张传山;沈万安;张静;马福成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主要表现35例,腹部包块6块,消化道出血26例;病变部位胃44例,小肠13例,结肠直肠6例.66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结论:内镜以及影像学检查对GIST病变部位有重要作用.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作者:张振玉;汪志兵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p15、MDM2、MMP-2与胶质瘤发生及临床病理分级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30例胶质瘤标本中p15、MDM2、MMP-2的表达,同时取6例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结合临床资料,分析p15、MDM2、MMP-2阳性表达与胶质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胶质瘤表达中的相关性.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示MDM2蛋白表达量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成正比,与p15成反比,与MMP-2正相关.结论:p15、MDM2、MMP-2蛋白在胶质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其检测有助于判断神经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肿瘤的预后.
作者:吕中华;张学新;张锐;李瑞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通过测定肺癌患者、良性肺病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的端粒酶活性(TA),探讨其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CR-TRAP-ELISA法检测42例肺癌患者、20例良性肺病患者和15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A表达.结果:肺癌组29例TA阳性(69.05%),OD值为0.45±0.37,良性肺病组2例TA呈阳性,OD值为0.11±0.06,而15例正常人全部呈阴性,OD值为0.08±0.03.血白细胞计数与TA检测结果无相关性.该法检测肺癌组TA特异度达90%,灵敏度为69.05%,TA表达的高低与临床分期呈明显正相关(r=0.585),与病理类型无相关性.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A阳性率高,可应用于肺癌的诊断,指导肺癌的治疗、预后判断等.
作者:王勇;胡杰贵;江丰收;胡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针吸活检术对肺周围肿块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6年l2月经胸部X线片或胸部CT片示肺周围肿块,靠近胸膜壁层约2cm处的肿块,经其它方法检查亦不能确诊的37例病例,采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针吸活检术.结果:37例患者中34例获得组织标本,明确定性诊断,成功率91.89%.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针吸活检术对难以定性诊断的肺周边部肿块病变,早期诊断率高、痛苦小、并发症少、经济安全.
作者:唐云兰;高峰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