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冰;马列;赵明静;毛世涛;王笑歌
产甲胎蛋白胃癌(AFPGC)是指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含有大量甲胎蛋白的胃癌.报道多的是胃的肝样腺癌,但并非产甲胎蛋白的胃癌均为肝样腺癌,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特异性癌标志物,在胚胎发育时期由胚肝及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肝细胞肝癌和卵黄囊肿瘤的诊断,近来研究发现其他内胚层肿瘤也有AFP产生,如胃癌、肠癌、胰腺癌、胆囊癌、乳腺癌,其中胃癌相对多见[1-2].
作者:化春蓉;黄建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照射方式下全脑全脊髓放疗对生殖细胞瘤及髓母细胞瘤的疗效,并探讨佳放疗方法.方法:1999年8月至2010年2月本院收治的42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行术后全脑全脊髓放疗,放疗方式分为标准全脑全脊髓照射(连续照射)和分段照射(先全脑后全脊髓)两种类型,观察不同照射方式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血液学毒性、远期疗效以及复发情况.结果:42例患者经全中枢照射治疗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者32例.不同照射方式有一定差异,分段照射延长了疗程且不良反应较多,随访显示复发率高于连续照射组,分段照射并未使患者得到明显的生存获益.结论:术后全脑全脊髓放疗对生殖细胞瘤及髓母细胞瘤疗效较好,与以往文献资料相比,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及生存期.从佳照射方式角度出发,分段照射延长疗程,且复发率高,仍以连续照射为佳.
作者:付学海;石梅;肖锋;王建华;许林;龙小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脊索瘤作为一种罕见的恶性骨肿瘤,对于传统的放化疗均不敏感,而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难.病人术后的多次复发是脊索瘤的主要临床特点.目前针对脊索瘤的临床以及基础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为脊索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了希望,本文就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晓祥;姬振伟;马云雷;范清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检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4q和8p两个区域上相关的9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丢失频率,探讨杂合性丢失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45例信息性肝癌标本,提取组织DNA,并检测浓度,然后进行PCR扩增,后将产物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并观察目的条带有无密度减少或丢失.结果:45 例信息性肝癌病例的9个微卫星位点总染合性 缺失率为66.7%.其中D8S552的LOH率高为41.9%,通过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得到该位点在性别(P=0.023),血清AFP(P=0.004),有无肝内转移(P=0.023)中均有统计学差异.D4S415为22.5%,D4S3331为22.3%,D8S1810为18.8%,D4S2954为15.4%,D4S3030为15.4%; D8S1725为12.5%,D8S1827为9.8%,D8S1754为6.3%.结论:染色体4q和8p上D4S415 、D4S3331、D8S552位点杂合性丢失是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事件,提示其临近部位可能存在潜在的抑癌基因;为其他肝癌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任拼;巩丽;李艳红;刘小艳;兰淼;姚丽;朱少君;韩秀娟;张义灵;张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综合治疗过程中脂质代谢紊乱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根据乳腺癌综合治疗过程中的血脂水平监测,将乳腺癌患者分为血脂异常组、血脂改善组和血脂正常组,随访比较各组之间的无复发生存期.结果:血脂改善组和血脂正常组的无复发中位生存期均长于血脂异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血脂改善组(64.2±0.7)月,血脂正常组(67.7±1.1)月,血脂异常组(57.6±1.8)月.结论:脂质代谢紊乱可能促进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应采取措施及时干预血脂异常.
作者:姚宇锋;唐金海;秦建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检测IL-18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及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影响.方法: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42-76岁,平均56岁,其中鳞癌17例(48.57%),腺癌13例(37.14%),腺鳞癌5例(14.29%).对照组均来自距离肿瘤边缘2-4cm的正常肺组织.肿瘤直径≥4cm者6例(17.14%);肿瘤直径<4cm者29例(82.86%).用RT-PCR法检测35例肺癌肿瘤组织细胞内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IL-18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在35例非小细胞肺癌中IL-18mRNA阳性表达率为100%,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肺癌IL-18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8mRNA在NSCLC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组织类型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病理学分级、肿瘤T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
作者:杨文刚;刘俊华;陈嘉宝;张裕东;刘益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运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阻断结肠癌细胞系LOVO中livin基因的表达,并研究livin基因沉默后对LOVO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产生的影响.方法:用真核转录载体pSilencerTM4.1-CMV neo构建针对livin基因的重组RNAi真核转录载体pSilencer4.1-L1和pSilencer4.1-L2,脂质体法转染结肠癌细胞系LOVO,通过RT-PCR、免疫印迹实验检测livin的表达变化,并用克隆形成实验、MTT法检测转染后LOVO细胞在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等方面的变化.结果:重组载体pSilencer4.1-L1有效地阻断了LOVO细胞中livin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P<0.01).pSilencer4.1-L1转染LOVO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其细胞数在72h时与对照组相比减少约30%;克隆形成率仅为15%,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约70%.结论:成功构建了可有效沉默livin基因的RNAi干涉载体,初步证明livin基因在结肠癌细胞的分化增殖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阐明livin基因与结肠癌的关系以及以livin基因为靶点的结肠癌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邹爱民;高文香;朱文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脾脏转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报告1例卵巢透明细胞癌脾脏转移的详细临床资料,并进行系统文献回顾.结果:卵巢癌出现脾脏转移以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多见,卵巢透明细胞癌发生脾脏转移极为罕见.卵巢癌出现脾脏转移时间多在卵巢癌术后,少数出现于首次就诊时,多数表现为同时多发性的大网膜及盆腔转移,个别患者可表现为孤立性脾转移病灶.结论:卵巢 癌脾脏转移诊断的确立需要结合肿瘤标志、影像学资料和组织病理;治疗方面需采取综合手段,应在准确评估病情的前提下,及时行减瘤术和脾切除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丽娜;田美娟;程婷婷;周小娟;魏永长;杨谨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白头翁醇提物对昆明小鼠H22肝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建立鼠H22肝癌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白头翁醇提物灌胃治疗,连续用药10天后,观察用药后肿瘤的大小,计算瘤重抑制率并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20g/kg白头翁醇提物对小鼠H22细胞皮E移植瘤作用后瘤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0g/kg、20g/kg白头翁醇提物对小鼠H22细胞皮下移植瘤治疗后的微血管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7、0.01).结论:白头翁醇提物对荷瘤鼠H22肝癌移植瘤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有关.
作者:朱丽晶;钱晓萍;李敏;胡静;刘宝瑞;禹立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组织中成纤维生长因子-2 (FGF-2)的表达与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FGF-2在早期宫颈癌、CIN及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微淋巴管密度(LVD),微淋巴管采用D2-40标记.结果:FGF-2在早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LVD均显著高于CIN及慢性宫颈炎组织(P<0.05);两者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早期宫颈癌组织中FGF-2的表达与LVD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0.749(P<0.05),FGF-2阳性组LVD较FGF-2阴性组LVD显著增高(P<0.05).结论:FGF-2在早期宫颈癌呈高表达且与LVD呈正相关,其可能通过诱导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结转移,可作为指导宫颈癌诊治及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有望成为宫颈癌治疗的靶点之一.
作者:黄伟;彭先高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比较抗失巢凋亡及正常贴壁生长肺腺癌A549细胞基因组表达差异,从中筛选肺癌抗失巢凋亡相关基因,并探讨C8orf4基因的高表达及其对失巢凋亡的正性调剂作用意义.方法:建立抗失巢凋亡肺癌A549细胞系;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其与正常贴壁生长A549细胞的差异基因,利用NCBI Pubmed数据库筛选出肺癌细胞抗失巢凋亡相关的基因,找出差异表达倍数大的基因,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及蛋白质印迹技术测定其表达.结果:共检测到表达差异的基因745个,筛选出63个与肺癌细胞抗失巢凋亡相关的基因,C8orf4基因差异表达倍数大,在脱落培养A549细胞中C8orF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贴壁培养A549细胞,P<0.02.结论:基因芯片技术为筛选肺癌抗失巢凋亡相关基因提供了有效方法,C8ORF4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肺癌细胞抗失巢凋亡过程.
作者:李文海;胡运生;王小平;雷杰;苏凯;李小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1例及国内1994年-2010年报道的23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4例,男14例,女10例;12-74岁,平均50.30岁;以食管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间质瘤7例,交界性1例;手术切除21例.平均随访14个月,死亡1例,无复发.结论:食管间质瘤较少见,确诊依赖病理免疫组化,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郭亚鹏;邝世晏;曾新艳;李轶君;康强;刘黄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对XIAP、Surviv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临床病理资料齐全的胃癌蜡块标本162例,正常胃黏膜标本45例作对照.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XIAP、Survivin在其中的表达.结果:XIAP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随病理分化程度的降低而明显增高(P<0.05).Survivin 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随淋巴转移的产生、临床分期、浸润深度的提高而明显增高(P<0.05).结论:XIAP及Survivin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抑制凋亡的发生、相互制约,关系密切.XIAP、Survivin各自都可以成为胃癌诊断和预后估计的指标.
作者:寇有为;杨韧;王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5例经病理学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年龄均大于65岁,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化疗,21天为一周期,连用两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5例患者中CR 10例,PR 9例,SD 5例,PD 21例,总有效率RR为42.2%,中位生存时间9.6个月.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纪媛媛;李军扩;王俊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腔内注入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3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先心包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行持续引流,待积液基本排尽后注入PA-MSHA 2-3ml和地塞米松5mg.夹闭引流管5-7天后复查B超,如效果不佳则再次引流后重复注射上述药物,反之则拔管.结果:共治疗23例,完全缓解14例(60.9%),部分缓解7例(30.4%),总有效率91.3%.心包腔内注药后有5例发热,2例胸痛.结论:PA-MSHA腔内注入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疗效满意,不良反应不大.
作者:朱亚芳;魏金芝;顾洪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多原发癌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0例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中共收治恶性肿瘤患者3650例,其中多原发癌50例,占1.36%.发病年龄48岁-74岁,平均65.2岁.50例多原发癌中有46例为二重癌,4例为三重癌.同时性发生者10例,异时性发生者40例,间隔时间10-108个月,平均28.2个月.首发癌和二重癌均以消化系统常见,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和呼吸系统.外科手术及放化疗后3年生存率50%,5年生存率22%.结论:多原发癌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放疗、化疗等有关.如果能够早期诊断、正确及时的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杨建光;李晓霞;孔凡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构建白细胞介素7(IL-7)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共表达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感染干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目的基因IL-7克隆到含有报告基因EGFP的穿梭质粒中,然后再将构建的重组穿梭质粒转移至pAdxsi载体中,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继而在H293细胞中扩增,纯化后测定病毒滴度.结果:pShuttle-EGFP-mIL7重组穿梭质粒经酶切鉴定得到0.5kb和5.1kb 2条带;pAdxsi-EGFP-mIL7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经酶切鉴定得到14K、11.8K、3.1kb、2.66kb、2.47K、1.45K、0.6K 7条带;TCID50法测定纯化后的病毒滴度为2×1010pfu/ml.结论:pAdxsi-EGFP-mIL7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
作者:宁昌;余长林;李建军;胡锴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索乳腺癌患者与健康人血清代谢组学差异,为乳腺癌的鉴定与诊断寻找血清潜在生物标志物,推测乳腺癌的发生机理.方法:利用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技术建立了乳腺癌血清代谢指纹图谱.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校正的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分析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代谢差异.结果: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结合质谱同位素分析和数据库检索筛选鉴定出了9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核苷代谢、磷脂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及皮质甾体激素代谢.结论:乳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在血清代谢水平上具有明显差异,差异代谢物的发现有助于为发现乳腺癌诊断的潜在标志物提供依据,推测哪些代谢通路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为乳腺癌发病机理研究与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黎莉;罗国安;卢传坚;尹芝南;韩凌;李莎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总结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手术治疗的85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超声波检查在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CT MRI及核素扫描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作用有限,超声检查发现有特征性改变者,应尽量手术治疗.结论:B超检查显示的特征基本上能使大部分病例得到早期诊断,外科手术是甲状腺微小癌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祝志川;张喜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抗凋亡基因Bag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2例胃癌及11例正常胃组织中Bag1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所有的病人均电话随访.结果:胃癌组织中Bag1阳性表达率为41.9% (26/62),显著高于胃正常组织的9.1% (1/11)(P<0.05); Bag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发生的部位、浸润深度无关(P>0.05),但与胃癌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P<0.05).Bag1阳性的患者生存期短于阴性患者.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不同水平Bag1基因的高表达,对胃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继元;蔡志强;李军川;陈廷煊;陈铭;杜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