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A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

陈文有;邹耀祥;周松;李冉冉;张文华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 多西他赛, 阿霉素, 乳腺癌
摘要:目的:使用DA方案(多西他赛+阿霉素)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探讨DA方案新辅助化疗在使肿瘤缩小、降低病期及提高手术成功率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所有病例术前均经粗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后,按DA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注射用多西他赛75 mg/m2,第1天,阿霉素50mg/m2,第1天,静脉滴注.每3周为1个周期,共进行2-3个周期的治疗.2个及3个周期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6例中1例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30例获得临床部分缓解(cPR),5例疾病稳定(SD),有效率为86.1%(31/36 );36例均不具备保乳手术条件的患者中,有13例(36.1%)经NAC后肿瘤缩小,病期降低,符合保乳手术条件.结论: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使用多西他赛+阿霉素案进行3周期新辅助化疗,可以获得良好的肿瘤缩小效果,并可降低临床分期、提高肿瘤切除率,效果良好.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七总皂甙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PNS)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并观察三七总皂甙与阿霉素(adriamycin,ADM)联合,是否具有协同效应,为三七总皂甙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MTT法检测三七总皂甙对RPMI8226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金氏公式分析三七总皂甙与ADM联合的协同效应;RT-PCR法检测Bcl-2、Bax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三七总皂甙可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24h IC50值为213.42±2.21μg/ml;三七总皂甙与ADM联合,表现出协同效应;三七总皂甙与ADM联合处理MM细胞24h后,Bcl-2 mRNA表达较单独应用三七总皂甙或ADM前明显下调,而Bax表达则明显上调.结论:三七总皂甙可以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联合阿霉素,具有协同效应;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Bcl-2,上调Bax在转录水平的表达而实现的.

    作者:王琦侠;宋艳萍;倪庆仁;杜明珠;李罡灿;王浩;谢佳;任婧婧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敲减基质金属蛋白酶-10抑制人膀胱癌T24细胞系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

    目的:探讨敲减MMP-10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系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人MMP-10的siRNA及阴性对照siRNA,分别注射至裸鼠皮下膀胱癌T24细胞系移植瘤,每周两次监测并比较各组裸鼠体重、瘤体大小,于接种后第5周处死裸鼠,取出皮下移植瘤,并比较各组瘤体重量的差异,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MP-10表达水平.结果:皮下注射膀胱癌T24细胞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成瘤率达100%.瘤体内注射MMP-10 siRNA可以显著抑制膀胱癌T24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P<0.05);观察结束时MMP-10 siRNA组所剥离的瘤体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裸鼠的平均体重并没有明显改变(P>0.05),提示瘤体内注射MMP-10 siRNA对裸鼠的一般情况影响不大,并没有明显的毒性或副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MMP-10 siRNA组MMP-10的染色强度及阳性细胞数均明显低于普通成瘤组和阴性对照组,提示瘤体内注射siRNA可以在体内有效敲低MMP-10的表达.结论:MMP-10在人膀胱癌T24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瘤体内注射MMP-10 siRNA可以有效且安全地抑制膀胱癌T24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作者:屈卫星;惠荣;陈伟;丁上书;程永毅;贺大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生化特点和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30例长期生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生化特点,比较是否合并骨折患者的生化检测指标、生活质量、预后和生存状态.结果: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骨折患者的ECOG评分均为3-4分,不合并骨折的患者ECOG评分为0-1分,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髓原始浆细胞比例、β-2微球蛋白、白蛋白、肾功能、骨折、贫血、年龄、性别、诱导治疗效果等多因素分析,骨折不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常见血液生化指标,不能反映和预测骨髓瘤骨病骨折发生;预防骨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周芳;程传耀;杨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ER、PR、p53和Bcl-2的表达变化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意义

    目的:回顾性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R、PR、p53及Bcl-2表达变化在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中的意义,指导乳腺癌化疗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方法:术前采用空心针穿刺活检予以病理确诊并行ER、PR、p53及Bcl-2测定.化疗采用CEF方案[氟尿嘧啶(flurouracil,5-FU) 500mg/m2,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75mg/m2,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 500mg/m2],经3个疗程化疗,再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免疫组化SP法检测98例Ⅱ/Ⅲ期乳腺癌病例在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ER、PR、p53及Bcl-2的表达,比较化疗前后上述各指标阳性表达率的变化.结果:98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经3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70例(71.4%)获得临床部分缓解.化疗前后ER、PR阳性表达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 ;p53及Bcl-2化疗前后表达阳性率显著变化(P<0.05),化疗有效组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下降(P<0.05)而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上升(P<0.05).结论:ER、PR表达在新辅助化疗前后无显著差异,新辅助化疗可能通过抑制p53的表达来抑制乳腺癌的增殖并通过上调Bcl-2表达来调整肿瘤细胞分化.

    作者:赵迎春;李勇;朱永云;罗传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阿霉素热化疗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霉素(ADM)加热化疗对人肝癌细胞HHCC及HepG2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HCC和HepG2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浴加温法,观察单纯热疗,ADM化疗和热化疗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MTT法确定阿霉素的工作浓度并检测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热化疗组细胞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纯热疗、单纯化疗组[HHCC细胞:(65.77±2.54)% vs (23.18±0.81)%、(38.35±2.23)%,P<0.05.HepG2细胞:(74.25±1.53 )% vs (17.12±2.86)%、( 30.35±5.90)%,P<0.05].热化疗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单纯热疗组、单纯化疗组[HHCC细胞:(76.1±2.33)% vs (23.83±1.76)%、(45.57±2.81 )%,P<0.05.HepG2细胞:(76.9±2.79)%vs (19.7±7.63 )%、(37.43±1.88)%,P<0.05].结论:加热能增强ADM对HHCC及HepG2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

    作者:王倩荣;史正华;马骥;刘文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肺癌射频消融术后CD4+T细胞亚群改变研究进展

    CD4+T细胞包括Th1、Th2、Th17及Treg细胞,它们在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肺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术后可使Th1细胞升高、Th2细胞降低、Th1/Th2细胞免疫失衡得以纠正,Th17及Treg细胞降至正常水平.CD4+T细胞亚群的改变可作为肺癌RFA术后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作者:梅宝富;王少彬;陈俊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100例中晚期乳腺癌化疗中两种止吐方案的药物经济学探讨

    目的: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对中晚期乳腺癌化疗中两种止吐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对100例所用化疗方案剂量以及辅助用药完全相同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按昂丹司琼+地塞米松、格拉司琼+地塞米松两种止吐方案分成两组,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2种方案止吐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方案的C/E分别为8.03和5.36,(P<0.01).结论:两种方案中,格拉司琼+地塞米松治疗方案的效果较好.

    作者:李英姿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CDKN2A基因以及EB病毒A73基因多态性与鼻咽癌相关性研究

    鼻咽癌相关CDKN2A基因(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和EB病毒A73基因是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的与鼻咽癌密切相关的遗传位点.CDKN2A基因是新发现与鼻咽癌密切相关的候选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属于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基因家族,具有调节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BamH Ⅰ A区右向转录物家族(BamHⅠ A rightward transcripts,BARTs)是EB病毒潜伏感染时表达为广泛的基因家族之一,A73基因是该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BARTs基因可能参与EB病毒的转化功能或潜伏复制过程,其基因变异与肿瘤的侵袭有关.

    作者:韩明睿;蒋永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放射性肝损伤研究及防治进展

    放射治疗是目前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放射性肝损伤也是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的放射性肝损伤可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如何防治这一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其研究及防治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赵增虎;刘俊堂;范青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研究新进展

    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进化上十分保守的信号转导途径,广泛存在于生物进化过程中,相邻细胞间通过Notch受体与配体的相互作用转导细胞信号,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影响器官形成和形态的发生.近年大量研究表明Notch信号分子的异常表达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该基因表达异常的内在机制还不清楚,本文就Notch基因表达及其表达机制与乳腺癌的发生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赵春霞;曹玉文;付欣鸽;李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多中心的Ⅱ级胶质细胞瘤治疗疗效

    多中心的Ⅱ级胶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病例,它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还存在着争议.本科收治一名56岁男性患者,有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四肢肌力正常,略有头晕,无恶心及呕吐.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两个独立病灶,需要手术在不同阶段治疗.左颞部占位行导航下手术切除,术后复查头MRI未出现复发;左侧脑室三角区旁占位行三维适型放疗,未见明显好转,术后9个月死亡.治疗应像单发胶质瘤一样,以积极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治疗多中心Ⅱ级胶质细胞瘤.

    作者:吕中华;张学新;张锐;常亮;谭春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39例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的荟萃分析

    目的:总结迄今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以及我院2000年至2010年诊治的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cotyledonoid dissecting leiomyoma of the uterus)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以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子宫绒毛叶状平滑肌瘤、cotyledonoid dissecting leiomyoma of the uterus、cotyledonoid leiomyoma of the uterus、sternberg tumor、grape-like leiomyoma为检索词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并结合我院诊治的3例病例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发病年龄为23-73岁,平均年龄43.55岁.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大体标本宫壁外部分呈胎盘小叶样,宫壁内部分呈分割性改变,镜下细胞无异型.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随访1个月至41年不等,无复发病例.结论: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虽外观酷似恶性肿瘤,实为特殊类型的良性子宫平滑肌瘤,结合病理特别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可避免过度治疗.

    作者:张晶;李全荣;武艳霞;林蓓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药联合放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T细胞亚群和IL-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放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T细胞亚群和IL-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放疗)20例、治疗组(中药复方守宫散联合放疗)20例.分别采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法、ELISA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两组患者的T细胞亚群和IL-2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CD8+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CD8+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改细胞亚群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IL-2表达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IL-2表达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IL-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守宫散不仅可调节、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放疗患者的免疫功能,亦可减轻放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

    作者:苏丽;夏黎明;李平;张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胃肠间质瘤所面临的问题

    保证切缘无癌的切除手术是局限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术后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很低.传统的放疗及化疗对GIST几乎无效;伊马替尼治疗不可切除/转移/复发GIST疗效显著,使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应用尚存在很多疑问.本文就其应用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马良;钟鉴宏;黎乐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急性髓性白血病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DLI+IL-2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在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混合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Mixed-HSCT)后,继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白介素2(DLI+IL-2)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3例AML患者在完全缓解期采用TBI+VEMAC预处理方案,实施Mixed-HSCT.造血恢复后给予DLI+IL-2治疗1-8次.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ANC)≧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4(12-17)天,白细胞(WBC)≧4.0×108/L的中位时间为17(16-21)天.血小板(PLT)≧20×108/L的中位时间为21(19-23)天,PLT≧50×108/L的中位时间为25(24-27)天.+16至+21天时骨髓检查示恢复期骨髓象,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发生,有6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经过3年以上随访,存活15例,长期无病存活率( DFS)为65.2%.结论:Mixed-HSCT后应用DLI+IL-2治疗对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潘耀柱;张茜;周进茂;吴涛;徐淑芬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抑制c-myc基因表达对HL-60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3、CD33的影响

    目的:利用重组反义c-myc腺病毒载体(Ad-AS-c-myc)抑制HL-60细胞c-myc基因表达,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3、CD33变化,了解抑制HL-60细胞c-myc表达,对细胞分化及分化抗原的影响.方法:重组Ad-AS-c-myc病毒按感染强度(MOI)为100的转染剂量,转染HL-60细胞.RT-PCR检测c-myc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CD33阳性细胞率.同时对转染细胞行Wright's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Ad-AS-c-myc转染HL-60细胞后,c-myc基因表达降低,CD13阳性细胞率升高,CD33阳性细胞率降低.结论:抑制c-myc基因表达,使HL-60细胞CD13表达增强,CD33表达降低.细胞形态向成熟粒细胞方向分化.

    作者:陈龙;王湘辉;陈洁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4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生存情况.43例患者经过D-二聚体筛查、血管加压超声和/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确诊.全部患者接受了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改善循环治疗.结果:经治疗1月后,37(86%)例患者栓塞症状缓解.随访1年,31例死亡.1年生存率28%.结论:深静脉血栓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肿瘤进展及各种抗肿瘤措施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潜在的致死性,治疗复杂,预后不良.抗凝治疗为此类患者的基础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宁;杨杰;裴圆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56例儿童颅咽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随访

    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儿童颅咽管瘤手术病例56例.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8例(50%)、经额下入路14例(25%)、经前额纵裂入路6例(10.7%),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5例(8.9%),皮层造瘘入路3例(5.3%).结果:全切除+次全切除38例(67.9%)、大部切除17例(30.4%),围手术期死亡1例(1.7%).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血电解质紊乱及癫痫.结论:恰当地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影响颅咽管瘤复发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作者:曲圣涛;魏翔泰;陈铎;关俊宏;刘云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晚期肝癌术前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中晚期肝细胞性肝癌切除术前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是否能够降低术后复发及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100例术前辅以介入治疗(介入组),另外100例作为同期对照组(未介入组),比较两组的累计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介入组和未介入组1、2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介入组1、2年生存率(83%、62%)亦高于未介入组(47%、33%),两组术后累计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均未出现与介入治疗相关的肝、肾毒性或影响手术的不良反应.结论:中晚期肝细胞性肝癌术前辅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可显著提高术后生存率,减少复发.

    作者:杨光;杨奕;何东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世界上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病因.目前,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是针对N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大多预后不良.在过去20年里,在治疗NSCLC的新方法中,免疫治疗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重新受到重视,免疫治疗以及与标准治疗方法结合扩大了临床收益.本文结合新出现的先进的免疫治疗方法,对NSCLC免疫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赵晓;焦顺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